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软体动物(中国古代文人的B面)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阿丁
出版社 花城出版社
下载
简介
试读章节

魏晋第一药人·何晏

魏晋·何晏 【言志诗】鸿鹄比翼游,群飞戏太清。 常恐夭网罗,忧祸一旦并。岂若集五湖,顺流唼浮萍。逍遥放志意,何为怵惕惊?

何氏“独立人格”

何晏,字平叔,现在的河南南阳人,魏晋玄学创始人之一。汉灵帝时大将军何进的孙子。《魏略》认为他是何进的弟弟何苗的孙子。

话说他爷爷何进被张让等十常侍干掉后,何家衰落。何晏他爸叫何咸,很早就死了,因为新寡之妇的常态是梨花带雨颇为动人,再加上曹家有收寡妇的优良传统,曹操就将尹氏纳为妾,因此当时还是胚胎的何晏一出生就成了魏武养子。

在《世说新语》中何晏是个主要角色,在“言语、文学、识鉴、赏誉、品藻、规箴、夙慧、容止”各章节中都有露脸。“夙慧”里的何晏年方七岁,明慧若神,曹操有意收其为子,随曹姓。某日有人见何晏蹲在地上划了个方块,把自己圈在里头,就问他何故,何晏说:此乃何氏之庐也。潜台词就是我的地盘我做主,可以说很小的时候何晏就怀揣拥有私密空间的梦想。这个想法拿到今天也可以解释为什么那么多人甘当房奴,宁可喝风拉烟也要在京城买套房。那时候少年何晏或已知寄人篱下的滋味不好受,他那个何氏方块在数学上可以叫做“独立人格”。

曹操的智商就不用说了,听说此事后就礼送何晏至府外居住。有人因此判断曹操看出何晏有篡权自立的想法,纯属扯淡。一个七岁男孩的终极梦想最多是抱抱娇俏可人的邻家女孩,说他胸怀天下不是扯淡是什么。靠谱的说法是,曹操见何晏小小年纪如此不俗,才尊其意,足其愿。

长大后的何晏不仅不俗,还开了风气之先。饮酒沟女开办文学沙龙,还率先服用五石散,算是中国历史上嗑药第一人。苏轼说嗑药肇始于何晏,此话不假。因为他是大名士,当时的天王级人物,时人才趋之若鹜争相效仿。至于吃了这种药的效果,何晏自己说“非惟治病,亦觉神明开朗”,看来服了五石散还有兴奋中枢神经的作用,若放在现代,吃了这药的人一定过不了兴奋剂检测关。

另有人说,五石散的作用不止提神,还可壮阳,可称古代伟哥,服后夜御数女若等闲。五石散在文人圈子的普及,还赖学者皇甫谧的广告,谧曾经曰过:“晏耽爱女色,服五石散体力转强。”有关五石散的毒副作用,苏轼的考证是:“凡吃过这药的,背生痈疮并伴随呕血,等于服毒,当世之人不可能不知。”从魏晋时举国知识分子集体服毒现象之广泛,可窥这一时代颓废、变态之一斑。有史家将世人多嗑药列为末世景象之一,是很有些道理的。

死得像个冷笑话

弱冠之后的何晏越来越招人烦,曹丕就骂其为“假子”,因为何晏经常故意和他穿一样的衣服招摇过市,被屡屡撞衫的曹丕严重不爽。到曹叡继位,人皆言何郎傅粉,曹叡想看看这何晏是不是扑了粉,就在某个夏天的正午召其入宫,赐热汤饼,也不安排人摇扇送风,何晏吃完满头大汗,以袖揩面,曹叡一看,还是粉白滑嫩,真是纯天然啊!

公元249年,司马懿发动高平陵政变,依附曹爽的名士尽入司马狱。《魏氏春秋》记载,司马懿以一个轻松的手腕就摧毁了何晏本来就不怎么样的名节——下令由何晏司审,这个决定让何晏产生了错觉,以为此乃苟活之机,这位魏晋谈玄第一人此时务实得令人发指,“穷治曹爽一党,不惜株连”。案件审结后,何晏呈上乱党名单,司马懿不动声色,问:就这些?何晏连忙又数了一遍,诚惶诚恐地答,对,就这七姓。司马懿又问:不是八姓吗?这时何晏方醒,问:莫非还有我?司马懿笑:恭喜你,答对了。不日何晏三族被诛,死得像个冷笑话。

仕途就是凶途,做官就是坐棺。今天锦衣玉食,明天就箪食瓢饮;方才断人生死,转瞬头就为人所断。何晏叹息命如转蓬,却不知抽身,更学不来阮籍的“至慎”,岂止评论时事臧丕人物那么简单,不“怵惕惊”才怪。何晏赐爵列侯之后,愈发骄矜,主持选举,其宿与之有旧者,多被拔擢。何晏的老婆是曹操的女儿金乡公主,公主去问母亲,说何晏为恶日甚,将来上哪寻条活路啊!老太太笑答:何晏死了,你不就放心了吗?省得天天担惊受怕他被别的女人抢走了。事实证明,这位何夫人是有先见之明的,不久何晏被夷三族,司马师派手下去抓孤儿寡母,公主一手搂住孩子,另一手“搏颊”,自抽嘴巴血染粉腮,泣求放条生路。司马懿听完汇报后,觉得这女子有些远见,主观上也想尽早与何晏划清界限,加上他与公主兄长沛王曹林的关系还不错,就把这对母子放生了。

对何晏的命运做出准确预警的,除了他媳妇,另一个就是三国第一神人管辂。某次何晏做了个梦,梦中有几十只青蝇趴在鼻子上,怎么轰都轰不走,就请来管辂解梦。管辂占了一卦说,鼻子在人脸中所处地势最高,相当于山,苍蝇逐臭,聚集在阁下的鼻子上,说明位峻者颠,轻豪者亡。管辂回家后跟他舅舅聊起这事,老头觉得管辂的话太重了,怕外甥触怒何晏惹来祸端,管辂则幽幽地说:跟一个死人说话,有什么可怕的……

第二天洛阳西北就起了沙尘暴,遮天蔽日飞沙走石的,人皆掩门闭户。十几天后消息传来,何晏被宰了,管辂的舅舅才知外甥不是人,是神。哦,买糕的!

P3-5

后记

知识不能确保良善

写下这些字的时候,是2011年的第一天,就在24小时之前,作家史铁生离世。这个消息有如巨石,就那么突如其来地、沉重地压在内心某处,血脉为之不畅,不得不化作某种液体排出体外,非此不足以纾解。

我是受过他的惠的。

“知识并不能确保良善”——多年前,我在他的书中读到这句话,像是被重重打了一拳,头晕目眩,好一阵才清醒,感觉脑袋里凉飕飕的,仿佛碰巧击中了某个穴位之后的反应。现在想起来不免脸红,这句话无非是常识,并不需要一颗多么睿智的脑袋进行多么缜密的哲思才可得出结论,信手翻翻中国历史,这样的例子俯拾皆是。

假如厚颜无耻地硬要代表一些人,那么我的这段阅读经历说明,常识这种东西,在国人的脑袋里是何等稀缺。而之后的读史,又说明了常识从来就不是长埋地下的文物珠宝,需要掘地三尺才能发现。它一直浮在历史的表面和思维的浅层,只是,人们的脑子已经不大习惯思考,眼睛已经不大习惯阅读,仿佛独立的思考和自由的阅读反倒是脑和眼的副业,主业成了接受他人意识的清洗。

而在1774年,托马斯·潘恳就已成书,这本小书的大名叫《常识》。该书行销50万册,那时,随便一个卖菜大婶的口袋里都装着一本皱巴巴的《常识》。牛逼烘烘的英国媒体服气了,说,“凡读过这本书的人都改变了态度,哪怕在一个小时之前,他还是个反对独立思考的人”——你瞧,这就是《常识》和“常识”的力量。

没有托马斯·潘恩的《常识》,也就没有《独立宣言》,连《汤姆叔叔的小屋》都不会有,即便有,也不会那么快。真理是浅显的,打扮成深奥的,往往是强行注入你头脑的谬论。

令人沮丧的是,我的祖先们并没有类似《常识》的书籍传世,这本书的译本在吾国也绝无行销50万册的可能。有人说,一个国家的国民缺少什么精神食粮,到机场书店转转就知道了,成功人士的传记摆在最醒目的位置,卡耐基、巴菲特、比尔·盖茨,还有本地土特产的马云。古人的也有,比如曾国藩、比如红顶商人胡雪岩。

某天我坐在候机室,脑子里想着一个叫冯道的人,假如这位‘“长乐老人”活到今天,我说不定要拼死拼活、·臭不要脸地争当他的经纪人,然后带着冯道的传记攻占各大书店,书名就叫:官场千年不倒翁——假如冯道活着,该老绝对处庙堂之高,继续当他的帝王师和肉食者,他是历代官吏的祖宗。而且以冯氏的头脑和手段,古今两较,说不定还万民拥戴。不过冯道未必认可,在一个他依然能吃得开的时代,万民拥戴比万民唾骂还可怕,做到那么好的群众基础,自己的位子就危了。

此为官场常识。

鲁迅说《二十四史》他只读出了“吃人”二字,而在我肤浅的读史经历中,看到的,是一些软不拉叽的人形动物,而这些生物,有的是业务纯熟的粉刷匠,专事涂脂抹粉;有的司职吃人助理,乡愿、跟班,北京话叫“碎催”;有的干脆做了“伥鬼”,帮主子猎头,那可是真正的人头。对这种差不多可以称为“特性”的东西,亚当·斯密说——中国入不缺乏智慧,但那种智慧都是生存智慧,动物性的,跟精神等等上层次的东西无关。原话我忘了,大意如此。孟德斯鸠比亚当·斯密还毒,他说在中国欺骗是不受限制的,一个成功的骗子反倒极有可能成为他人歆羡的对象。老孟还说,“在中国,每一个人都知道什么对他有利”。总之,在两位老外眼里,这是一个趋利避害的国度,因此此地盛产成功学大师。

这么说来,被写入这本小书的人都可称为成功学大师,虽然有的“大师”未能善终,但是在生前都攫取了一套富贵,秘籍是谎言、权谋,以及对权力的顺从。  多年以前,在笔者尚不能熟练控制膀胱的时候,长辈的床头夜话就已经是关于成功学的故事。著名的“二桃杀三士”就是那时听来的。那个著名的矮子晏子,因此成了我人生初始时的首个偶像,听完长辈的讲述后,我对晏婴先生的智慧佩服得五体投地,于是在某个夏天还丧心病狂地模仿了一次。那天,室内溽热不堪,母亲洗了几只桃子,嘱我可以独享两枚,剩下的等父兄回来吃。彼时智者晏婴的“高大”形象(作文的规矩,脑海中有人浮现,形象必然高大,哪怕是160cm的雷锋和更矮的晏婴)凸现脑海,于是我藏起多余的桃子,只余两只,然后怀着激动的心情静待观摩“二桃杀三士”的壮烈。

父兄回家后,两位兄长抓了桃子就吃,家父则完全无视,下厨帮妈做饭去了。搞得我失望非常、彷徨无计。晏婴附体解除后,怏快地把桃子捧了给父亲送了去,他不肯吃,又塞还给我,还捏了我脸蛋直夸我乖,完全不知道自己夸的是个狼崽子。

很多如我一样的国人,是在幼时就开始服用狼奶的。那个年代,傻了吧唧又精明无匹的长辈,乐此不疲地给他们的孩子灌输“生存哲学”,告诉孩子要以“好同学”为榜样,而他们嘴里的“好同学”就是班里的前三名。至于前三名是不是“狼崽子”和“谎话精”,长辈们漠不关心,他们与老师已达成共识,好孩子的定义就是成绩好的孩子。那时家长们在筒子楼里炫耀的,是儿女的考卷,我从未见过哪位家长炫耀他的孩子具有诚实良善的品质。就像我听到的“二桃杀三士”,讲述者希望他们的孩子拥有晏婴的智慧,却同时要求自己的孩子要为人诚实,这是一种多么荒悖的逻辑。在这种二律背反的变态教育之下,每每庆幸不已,这辈子没出落成个奸佞简直是人间奇迹。

长辈们更不可能告知孩子生命的独一无二,因此我只记住了晏子,很长时间之内我都说不出那三个“笨蛋死鬼”的名字,现在我能说得出,他们叫田开疆、公孙接、古冶子。

从前我无视你们的生命,现在,愿你们安息。

如今我依然没有答案,如晏子一样的知识分子究竟算不算真正意义上的知识分子。中国历史长河中的文人如过江之鲫,有的泳技高超,仿佛我在澳洲邦迪海岸看到的冲浪高手,驭浪犹如高明的骑手降服烈马;有的呛水上岸,终身不再下海,像躲入“狗洞”的第欧根尼那样安全地活着;有的最终溺毙,被巨浪一样的专制机器绞为齑粉;更有一种,生前骇浪惊涛,死后骂名千古——在卷帙浩繁的历史中,我看到的,是“活着”和“成功”四个字,没有中间环节,也就是说,只看结果,不问手段。

我非历史学者,连票友都算不上,所以书中不免有谬误,观点也一定有悖谬之处。书中人也未必都是坏人,不过我相信读者也早就过了把人“二分法”的阶段。书中人多为诗人、书画家和文章高手,大都是科举制度下的高才生,然而他们也都是些在某些方面有残缺的人,他们的畸形不在外表,而在头脑、在内心、在气质,都是这片神奇的土地上神奇的作物。

有主子的土地,必然生产奴才,有源源不断的奴才当肥料,必然培育出茁壮的主子。

中国文人的生存之道,首先是“活着”,然后是“成功”,当标准降低到这一底线时,知识当然不能确保良善。在《笔祸史谈从》中,黄裳先生说,“在精明的主子手下工作,是困难的,必须时时提防无从悬揣的挑剔指摘”;我想说的是,在愚蠢的主子治下活着,同样是困难的,你必须表现得更愚蠢,否则,任何一点超越主子智商的聪明都可能带来杀身之祸。这,或可解释历代大儒的种种丑态和谀辞颂诗。他们已经死了,可他们不断地把生存哲学传承给后世子孙,于是就有了“亩产十万斤的科学论证”,就有了“纵做鬼,也幸福”,就有了绵延千年的跪姿。

抱持如此“活法”的知识分子,在任何时代都不该成为主流,也不可能烛照千古,由这样的文人参与搭建的再华美尊崇的盛世都会最终烂掉。

造物主也不会原谅这些软塌塌的人类,老天会说:知识确实不能确保良善,可你们忘了,除了知识,我还给了你们一条确保直立行走的脊椎,你们却用它来弯腰叩头。

目录

序一:中国人可以说不 王小山

序二:You,可以滚蛋了 孙献涛

引言

魏晋第一药人·何晏

最漂亮的吸尘器·潘岳

中国版葛朗台·王戎

口技达人·王衍

迷失的才子·陆机

隋唐人精儿·裴矩

叛徒里的硬通货·苏世长

收钱改史好买卖·许敬宗

我是猫·李义府

官场模糊学专家·苏味道

他有个孙子叫杜甫·杜审言

吓破长安驴胆的宰相·王及善

领导痊愈否?尝粪便·郭霸

隐士的隐,仕途的仕·卢藏用

肉球·祝钦明

一条感动外邦的舌头·阎知微

大唐剽窃犯·宋之问

修辞学大师·杨再思

面首批发中心主任·崔湜

装修范本·宗楚客

国家奶爸·窦怀贞

哦,可恶的蓝精灵·卢杞

史上第一老泥鳅·冯道

珍珠翡翠白玉汤·王珪

小心眼的科普作家·沈括

苏东坡说他能杀人·章惇

蔡家蒸包子用几个人·蔡京

大宋球王·李邦彦

杯具影帝·张邦昌

“爱国者”·秦桧

中华鳖精·万俟卨

南宋学生公敌·黄潜善

活靶子“总理” ·汤思退

疑似三俗朱夫子·朱熹

笔奴·赵孟頫

灰头土脸的统战部长·留梦炎

深情俯身献梅花·方回

反水才子·解缙

大明性学家·万安

大忠臣·严嵩

土产伟哥发明人·顾可学

有个严父,有个慈母·赵文华

严嵩的铁杆粉丝·顾秉谦

魏公公的家犬·崔呈秀

山水老炮·董其昌

皇上的话一句顶一万句·周延儒

奴才的标准像·冯铨

蝙蝠·孙之獬

横波不死·龚鼎孳

能避水,能避难·钱谦益

倒反东林的剧人·阮大铖

代跋:知识不能确保良善

附:玩史不恭之晏子的脑子与桃子

序言

中国人可以说不

阿丁身材高大,看上去很威猛,但侠骨柔肠,基本上是个不会跟朋友说“不”的人。有很多像他这样的人,有的时候,知道一件事情答应下来,会给自己带来无限烦恼,甚至利益损失,但“不”字还是生生卡在嘴边,然后吞回肚子里。不得不说,这是一个很“不好”的习惯,有时候不但自己为难,最后还会失去朋友——当然了,能失去的“朋友”,就失去吧,也不算什么。

另一方面,阿丁和这个时代很多让人喜欢的一样,是个能够说“不”的人。其实,除了对朋友以外,能不能、会不会、敢不敢说“不”,是检验知识分子的条件之一。

为什么要说“不”?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我们得定义一下知识分子。几十年前或者更早,高小毕业的人,在中国,就算个知识分子啦,甚至,你会记个账,打打算盘,能说清父亲和邻居在一桩卖大葱的生意里各该分得多少利润,都会被夸成知识分子。现在不能这么算了,知识分子,其实,就是能对公权力说“不”,并能说清楚——至少自己以为清楚为什么该说“不”——的那部分人。医生、律师、实验室里的科学家,有知识,但如果从来跟朋友之外没说过一个“不”字,是不能算作知识分子的。

为什么要说“不”?原因很简单,公权力膨胀过快,并且还在加速,知识分子有责任有义务把“不”字说出来,说得响亮些,限制这种速度,尽量让公权力在规则之内运转。不是要创造和谐社会吗?最和谐的事情,莫过于公权力、私权利各安其事、各行其道、互不侵犯,如果难以让公权力完全彻底服务于私权利(不是某个人或者某些家族的私权利)的话,也该提醒他们:不,不能这样,你过界了。

所以,不是“能不能”的问题,而是必须。阿丁笔下历朝历代的“知识分子”,就是那些从不或很少说“不”的软体动物。假如——只是假如——这些动物里的一半,脊梁能硬起来,中国历史可能就是另外一副面目了。

但他们不敢说“不”,怕什么?自汉武董仲舒以降,儒家思想成为正统,对权力结构的精密划分使得说“不”在思想上就成为异端,鲁迅说:“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做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这句话中,很多人注意的只是“中国的脊梁”,其实,这句话传达更无奈的意思是,虽然这些人是中国的脊梁,但确实是等于为帝王将相家谱在做“正史”。这种结果,儒家思想“功”不可没。你觉得是在“为民请命”,其实,还是为了维护君权。民本思想虽然在个别思想家著述里有过一些头角,但不得重视,总归于无。只有民主宪政思想传播之后,真正的敢于说“不”的现代知识分子才终于出现,虽说刚刚开始,但才有希望逐渐覆盖阿丁笔下的主角们。

敢于,甚至勇于说“不”,也只是一个开头,如何说“不”,才是更加重要的问题。在这方面,阿丁这本书中对历史上各时代知识分子的梳理是良好的尝试。虽然说中国历史,过去只是中国史,未来才是世界史的一部分,但不好好梳理过去,对未来则无从把握,必然会将过去的种种不堪重新来过。看看吧,中国过去“知识分子”的德行,就该知道现在以至更加宽广的未来,我们该如何避免重入窠臼——说实话,读书稿时,我不时在为祖宗脸红,希望我们或者我们的后代,做得能比祖宗强点。

对朋友难以说“不”,虽然算不上美德,总能算得上厚道,但对公权力,莫说依附,即使是过于纵容,也是在对未来犯罪——

与其他自认知识分子的,共勉。

榕树下总编辑王小山

内容推荐

本书是由阿丁编写的《软体动物:中国古代文人的B面》。《软体动物:中国古代文人的B面》所涉笔的数十位中国古代文人,虽然不是令人发指的B面人物全部,但绝对可以说是其中的代表。作者化笔为刀,刻画了这些中国古代文人不大为人所知的“软体动物”的一面。精神、气质的“软”是他们的共性,但就其“软”的程度、质地、方式则各有不同。王小波说,知识分子最怕生活在不理智的年代。换句话说,不理智的年代也才会大批量产生够“软”的知识分子。这似乎可以解释这些人形“软体动物”的成因。才华不足以构成钙质,知识未必能确保良善,在万古长如夜的极权社会,有硬度的文人是稀缺产品,而盛产的多是左右逢源的冯道和沦为弄臣和文宠的潘安,等等,等等。

大抵如此。

编辑推荐

在《软体动物:中国古代文人的B面》中,作者阿丁目光如炬,身手敏捷,穿越时空,再现历史现场,集中刻画了中国历史上数十位“著名”文化人令人发指的B面形象。笔锋所向,这些装逼犯的所有伪饰哗然落地,露出他们顺从、阿谀、虚伪、奸佞、猥琐、贪婪的人形“软体动物”真实面目。而作者有意或无意地在历史和现实之间穿梭腾挪,则不仅使我们在当下的现实中感觉到场景和人物梦魇般的相似,而且更给了我们一种当头棒喝般的警示。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6 1:07: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