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家都在风声里,九月衣裳未剪裁”。这是清代黄仲则《都门秋思》描写穷苦人家衣不遮体的困境。
衣、食、住三者,乃人生所必需。经济学家曾经把人的欲望划分三级:一日自然欲望,二日适宜欲望,三日奢侈欲望。衣、食、住之仅资生活者,属于自然欲望,若必期美备,则视其人之经济状况,或属适宜欲望,或属奢侈欲望。三者之首要者为衣。《尚书》云:“可三日无食,可百日无舍,则不可一日无衣”。这当然不是指维系性命的生存,而是指人文,指廉耻,指人类乃服衣裳之后而言。那么,“尚不知衣为何物”的远古人又是怎样的呢?
《庄子·盗跖篇》指出:“古者,民不知衣服,夏多积薪,冬则炀之,故命之日:知生之民。”说的是新生代第四纪以后的两干多万年里,人类都是光着身子。夏天拾柴,以备冬季烤火取暖。这种生息方式就是我国古代称谓的“知生之民”。
人类的最初阶段,和动物不差大致。不仅是茹毛饮血,而且按照庄子的说法,就是在“知火食以热荤臊”以后相当长的时期,无论男女,不分老少,仍然是赤身裸体,没有羞耻观念。
华夏的先民——北京猿人,在若干万年前,曾经遭遇第三次冰期,地上气候骤然奇冷,霜雪遍地。渐渐的,大块的冰川随着半融解的凌水,像潮汛一般流过华夏。那时地表一片晶莹明彻,成了琉璃世界。只有冰川不到的地方,留下几丛青翠树林,恰似大雪之后,白皑皑的无垠雪原上,露出的几枝松针似的。那时,生物大半都已冻死,只有那些灵敏和有特异功能的动物大难不死。
《尚书·泰誓》日:“惟人,万物之灵。”
残酷的自然环境,迫使先民们用兽皮披在身上,以抵御风寒。但又很快发觉,兽皮不能裹严全身,而且还要不时地用两手紧拽着。双手被桎,无法进行劳动,更不能外出猎取食物。为了把兽皮严紧地固定在身上,把两手解放出来,人们便开始对兽皮进行加工:一方面使兽皮鞣软,另一方面对兽皮进行切割缝缀。想了又想,改了又改,过了很久很久,不计多少寒冬,才把兽皮用锐角石锥凿穿了许多洞,用兽筋或是皮条,由洞穿过,一一联结起来,穿挂在身上。这大概就是清人李渔在《闲情偶寄》中称谓的“辟草昧,致文明”之发端。
《韩非子·五蠹篇》记述:“妇人不织,禽兽之皮足也。”说的正是人类尚不知养蚕织帛做衣,而男女却有了分工:男人外出打猎,女人在洞中缝衲兽皮为衣。
随着原始人的“衣裘食炊”,古猿身上的兽毛,慢慢地蜕落,露出了人类的皮肤,再也不是毛茸茸的猿猴模样了,于是,人与猿,从此揖别。
考古学家在磁山文化遗址中,发现了陶纺轮,据说这是七千年前的纺线工具。比这更早的还有石纺槌。说明新石器时代初期,原始人已发现了麻类纤维,并用来纺线搓绳,出现了男耕女织的分工。
距今近六千年前的马家浜(今江苏省境内)文化遗址里出土过一些野生葛为原料的麻布,是我国目前发现的最早的纺织品,
那么纺绩织布做农裳是谁发明的呢?西汉刘安《淮南鸿烈·汜论训》说得明白:“伯余之初作衣也。”《汉书·古今人表》又说:“黄帝作轩冕之服。”
伯余,一说是黄帝之臣,而《世本》则说,伯余即黄帝的别称。
至于说,伯余与黄帝本是一人,还是君臣二人?关系并不很大,却足以说明:人文初祖的黄帝时代,已经有了纤维织造的衣裳。
伯余是怎样“初作衣”的呢?《淮南鸿烈》也有介绍:“缕麻索缕,手经指挂,其成犹网罗。”是说,剥得葛麻茎皮纤维,解析成缕,连接捻合成线,拉挂成无数条纵线,再用手指作横向钩拉编结,织成网状稀疏布片,缝缀出“麻布衣裳”。
“麻衣尽举一双手,桂树只生三十枝。”麻布衣的出现,难得如此。此后,人类便穿着衣裳。站在自然界动物发展阶段的最高位置上,敢谓“万物灵长之尊”。
淮安王刘安又接着说:“后世为之机杼胜复,以便其用,而民得以拚(掩)形御寒。”意思是,后人依照伯余的“手绾指挂”进而发明生产效率高的织布机,造出更好的布帛,用以缝衣,天下万民才得以遮身、护体、防寒。中华文明,从此长足发展。万物以昌,衣冠裙裳履带,渐入佳境。
P1-2
天地之间,亘古及今,事物缤纷,然而万物皆有其来源。对世间万物追本溯源是这本书的内容。本书介绍了六大类,七十三种物品的起源。
何谓“物”?《说文解字注》诠释:“万物也.牛为大物。天地之术数起于牵牛,故从牛,勿声。”是说“物”这个字,由两个单字合成:左“牛”右“勿”。按《六书》造字原理,属“假借、谐声”发“勿”音。
《辞源》“物”字含义有八:(一)存在天地间的一切东西。(二)与“我”相对的他物。(三)事物的内容实质。(四)颜色、物色:五彩云气之物辨吉凶。(五)种类什物。(六)观察物象。(七)标志、识也。(八)杂色牛、杂帛。
《辞海》:物,代指“人”。例如(一)在某方面有代表性的人,(二)文学和艺术作品中所描写的入,都称为“人物”。
泱泱中华,洋洋物产。产自何许?《礼记·乡饮酒》记载:“东方者春……产万物者圣也。”圣也何人?张辅元先生《商品史话》有阐述:“自古以来,不论是神话传说,还是史书记载,都说轩辕黄帝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中国的很多创造发明,诸如造文字、运算术、定音律、著医书、织丝帛、缝衣裳等几乎都创始于黄帝时期。我中华悠悠五千年辉煌历史,就是从这里发端。
尽管人们每天都和种种“物品”打交道,但是对其各种对象物品的属性,未必人人皆知。倘若把各种货物的历史,逐一加以介绍,那么,或工人在生产,农民在耕耘,营业员在销售,消费者在使用,能知道物物的来龙去脉,想来也会是一件赏心乐事。比如,衣裙鞋帽是怎么出现的?伞扇帘帐谁入发明?……又如,桌椅板凳的创起,笔墨纸砚的由来,锣鼓笙箫的问世,琴棋书画的始末.梳篦镜子的古今,煤炭蜡烛的沧桑,钟表眼镜的家世,酒具茶具的探源,盆景花卉的小考……大到车辆源远,小至针黹杂琐。从瓷器三千年,追溯陶器七千载。有的盘桓亿万年,有的端倪仅仅百十春;有的辗转逶迤出口国门,有的漂洋过海自异邦舶来。自是行云流水,风情万端。
《易经》:“观乎入文,以化成天下”。《溯本求源话中华万物》通过对世间万物遍历沦桑,不断完善进化的历史回眸,与海外同类物品的尖端接轨,熨帖于《天演论》、《物种起源》,互为佐证谋合。入猿相揖别后,大脑发达会思考,两手解放握工具。劳动不仅创造了人类胴体,而且创造世界万物。 人类物质文明的建设,是物质资料生产方式的转化过程。因为“物质,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这种不是简单“形而上”的再生产,乃螺旋式上升,波浪式前进的。转化一般发生在同一物种或分子成分相同却组合结构变异而创造“奇迹”,譬如“转基因”。《国语·越》:“得时无怠,时不再回。不予不取,赢缩转化,否极泰来。”
这种从国内而海外,全方位多视角对物质世界嬗变的回顾和远眺是有益的。以求鼎新革故,拓展无限,造福民生。
本书七十三篇所纳入的万物遴选,都是原产于我们祖国辽阔而富饶的土地上,旨在诉诸文字以表明中华五十六个民族是何其吃苦耐劳,何等的聪敏睿智。足以昭示,炎黄子孙繁衍生息的地方,怎样开拓成一个著称于世界的文明古国——夏鼎商彝;秦兵马俑;唐诗宋词;晨钟暮鼓;丝绸之路。几度“民殷财阜”,物资形态之精进的初始时怎样遥居世界前茅;上下五千年,如何造就“物华天宝,冠绝古今”。涌现出那么多的能人,可谓“英才济济,人杰地灵”!
雕古为创新,怀旧求革故。正所谓“以史为镜,可以见兴替”。
子在川上日:逝者如斯夫,往事不可追,来世犹可待,待我中华振兴,重新屹立于世界强国之林,已是指挥若定。中国人机智,不再沉湎于“火药指南针、蔡伦祖冲之”。“遗憾叹喂”是可怜无补的。机遇敦促我们“不再让一个又一个科学变革,擦身而过”。
本书七十三篇所纳入的万物遴选,都是原产于我们祖国辽阔而富饶的土地上,旨在诉诸文字以表明中华五十六个民族是何其吃苦耐劳,何等的聪敏睿智。足以昭示,炎黄子孙繁衍生息的地方,怎样开拓成一个著称于世界的文明古国——夏鼎商彝;秦兵马俑;唐诗宋词;晨钟暮鼓;丝绸之路。几度“民殷财阜”,物资形态之精进的初始时怎样遥居世界前茅;上下五千年,如何造就“物华天宝,冠绝古今”。涌现出那么多的能人,可谓“英才济济,人杰地灵”!
天地之间,亘古及今,事物缤纷,然而万物皆有其来源。对世间万物追本溯源是这本书的内容。本书介绍了六大类,七十三种物品的起源。本书七十三篇所纳入的万物遴选,都是原产于我们祖国辽阔而富饶的土地上,旨在诉诸文字以表明中华五十六个民族是何其吃苦耐劳,何等的聪敏睿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