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曦所著的《张曦从教三十年之随想》不仅道出了作者的心路历程、也勾画了作者的成长轨迹;不仅反映出作者情感的真实性,也体现了生活的丰富性;不仅反映了经验的鲜活性,也体现了思考的哲理性。在书中作者梳理了自己的一些教育杂想和管理思考、汇集了自己不少的教育经验和管理智慧,这对我们不无启发和裨益。但需要一提的是,作者还可以在本书基础上,进一步将个人片段化的教育和管理经验作系统化的理性提炼,以形成理念与实际结合、既符合教育共性要求,又独具个人风格和特色的办学思想,以产生更大的辐射效应。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张曦从教三十年之随想 |
分类 | |
作者 | 张曦 |
出版社 | 浙江教育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张曦所著的《张曦从教三十年之随想》不仅道出了作者的心路历程、也勾画了作者的成长轨迹;不仅反映出作者情感的真实性,也体现了生活的丰富性;不仅反映了经验的鲜活性,也体现了思考的哲理性。在书中作者梳理了自己的一些教育杂想和管理思考、汇集了自己不少的教育经验和管理智慧,这对我们不无启发和裨益。但需要一提的是,作者还可以在本书基础上,进一步将个人片段化的教育和管理经验作系统化的理性提炼,以形成理念与实际结合、既符合教育共性要求,又独具个人风格和特色的办学思想,以产生更大的辐射效应。 内容推荐 《张曦从教三十年之随想》作者张曦从选择教育作为自己的终身职业开始,就有着“立心、立身、立德、立言”的教育志向。他把“事业心、平常心、仁爱心、责任心”作为自己“立心”的行为准则,规约着自己平时的所言所为。他认为,立心“是为人的前提和基础。无心.就无立场,无精神维度,也就没有了灵魂。”这不仅是他对“立心”的认识和理解.同时也道出了他的教育人生定位和价值追求,对此,应值得我们称道。一个学校的教育者、管理者,如果有了事业心就可以执着追求淡薄功利,有了平常心就可以荣辱不惊从容淡定,有了仁爱心,就可以仁慈为怀大爱无痕,有了责任心,就可以敢于担当奋发而为。而这些,不仅是一个学校教育者和管理者的教育情怀和教育自觉,更是一个名校长乃至教育家型校长应有的境界,应有的品性,应有的职业定位。作者正是因为有了这种立心,才有了执着于教育的思想基础,才有了教育变革的创新动力,才有了教育的成功收获。校长有了立心这个前提和基础,进而才能更好地立身、立德,并为引领教育的深入改革和持续发展,影响社会对教育的理解和支持而立言。立心,这不仅是作者的价值取向和教育追求,也应是每一位有抱负和追求的教育管理名家的教育信念和行为基础。《张曦从教三十年之随想》基于这种立心的信念和职业人生定位,他在所在的学校教育和管理中,倡行“和美教育”的办学理念,把“教育让人民满意与对人民负责”作为自己的职业操守,明确提出了构建“美丽校园、美的专长、美好品行和美妙创造”的“和美教育”,坚持为“师生的美满人生奠基”的教育服务宗旨。 目录 序 三十感怀(自序) 第一部分 一家之言 1.教育,不仅要让人民群众满意,更要对人民群众负责——谈谈我的教育思想 2.构建“和美教育”体系,为师生的美满人生奠基 3.普通高中创办特色学校的思考和实践 4.营造“和谐校园”环境构建“和谐教育”体系 5.进一步推进我市基础教育均衡化发展一在宁波市政协十三届三次会议上的发言 6.放好风筝牵好线——谈谈学校管理中的有效授权 7.八情达理守法——浅谈中国式学校管理的三要素 8.构建学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 9.网络时代学校德育工作的挑战与对策 10.创设信息化学习环境注重信息化教学设计 11.日本的私学经营对中国发展私立学校的启发 第二部分 杏苑杂谈 1.“好的知识”与“有用的知识” 2.从“钱学森之问”到象山学子的效实梦 3.我们的学生到底有没有竞争力?——从2009年浙江试测P1SA结果说起 4.P1SA测试告诉了我们什么? 5.现在的一级重点学校含金量降低了吗? 6.宁波教育与上海教育的差距 7.影视演员戏剧演员和中小学老师 8.棋子 9.今天,我们怎样当老师 10.在全市语文教研活动上的讲话 11.中国的教师为何活得这么累? 12.要重视教学中板书(画)的设计与使用 13.如何面对高考和留学的纠结 14.家长,你究竟该为孩子选择怎样的学习路? 15.我们是“家有考生”的父母们 16.我的高考记忆 17.又到成绩揭晓时 18.又到一年中考时,考生家长看过来 19.面临高三冲剌,我们该怎么办? 20.高考,有必要搞得草木皆兵吗? 21.苦尽甘来又一春 22.如歌的岁月,似梦的追忆 23.校庆感言 24.百年效实,我的最爱 25.我与宁波大学 26.高校之缘 27.中小学生体育活动时间不足,谁之过?——与华师大季教授的一点商榷 28.春游——“鸡肋”? 29.一场令人感动的演出 30.校园艺术节带给我的惊喜 31.校歌诞生记 32.一种久违的感觉 33.观“宁波旅游学校”挂牌有感 34.教育必须多样化 35.与“国际化”的一次亲密接触 第三部分 越界言论 1.危机和契机 2.城市交通随想 3.贺卡 4.又是一夜无眠——爆竹声,扰人心,这种陋习何时改7 5.请管好自己的宠物狗 6.快乐低碳,造福人类 7.三场爆竹声,辞旧闹新春 8.快乐工作 9.关于压岁钱的争论 10.公款吃喝何时了? 11.婚姻断想 12.五十是道坎,“庸人”当自扰 13.姚江垂钓记 14.观《非诚勿扰》,品人生哲理 15.为《集结号》感动,为冯小刚喝彩 16.《靠近你,温暖我》观后感 17.斗胆评《手机》 18.我看《阿凡达》 19.老谋子的高招 20.《潜伏》,真的很好看 21.大郅退后,八一队还有戏鸣 22.有一种力量叫坚守 23.打“金球” 第四部分 异域采风 1.来自南太平洋的启迪——关于澳大利亚新西兰教育的考察报告 2.香港印象 3.留学东瀛看“三馆” 4.感受两任德国校长 5.过年与过关 6.壮哉,尼亚加拉大瀑布 7.在日本滑雪 8.观企鹅归巢 9.潜水初体验 10.箱根有座“雕塑的森林”美术馆 第五部分 人物素描 1.一位忘年交 2.恩师——记我的高中班主任 3.我心目中的教育大师 4.老屠其人其事 5.我和我的阳光男孩 6.怀念父亲 7.无尽的思念——亲爱的外婆,你在天堂还好吗’ 8.痛悼好友陈蓉大姐 9.追忆戴公高潮 10.“牛”教练和他的校长篮球队员 11.中德友好使者——Ruddlf He1n 谢辞 试读章节 1.教育,不仅要让人民群众满意,更要对人民群众负责——谈谈我的教育思想 教育让人民满意与对人民负责,这两个概念不能简单地等同,因为“满意”与“负责”两个概念的内涵、外延是有所不同的。从教育实践看.让人民群众满意,不可避免地会带有些许功利性的意味及做法。而对人民群众负责,则是教育工作者坚定自身的职业操守、把握教育发展的根本方向、遵循教育的基本规律所要追求的终极价值目标。 一、让人民群众满意是一个既难又易的任务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教育工作的目标逐渐出现了一个新的提法——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特别是党的十七大,正式把“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写进了总书记的报告中。2010年,从年初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征求意见,到年中的新世纪首次教育工作会议,都再次强调了这一目标。但是,十来年过去了,人民群众对教育的满意率提高了吗?提高了多少? 不可否认,近年来,中国教育在确立教育公平理念,努力缩小城乡之间、校际之间教育差距。高度关注弱势群体教育,为每个学生提供平等的受教育机会等宏观领域,都作出了艰苦的努力,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从教育的微观层面看,在牢固确立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坚持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促进每个学生的健康成长,提高素质教育质量,全面统筹教育资源,逐步加大对教育的投入.不断改善学校的办学条件,为社会各界和学生家长提供个性化的惠民便民服务等诸多方面,正在努力践行着“办人民满意的教育”这一先进理念。 但是,同样不可否认的是,无论是高等教育还是中等教育,无论是学前教育还是职业教育,均有不少令人民群众无法满意的问题存在,有些甚至是严重制约着我国教育事业健康发展的大问题。从我们基层学校所看到的或者新闻媒体上所反映的,人民对教育不满的声音丝毫不亚于上个世纪末。为什么政府重视了,教育事业发展了,人民群众的满意率不升反降?我认为,之所以出现这样的现象,跟我们片面理解“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这一提法不无关系。 什么是“满意”?满意就是“意愿得到满足”。由此可见,“满意”是一个主观性很强的概念,它反映了不同主体对某个事物的不同意愿是否得到满足。所以.满意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不同主体对事物的主观感受。正因为如此.任何一件事情,从理论上来讲,是无法做到让所有人满意的。比如单位食堂。尽管相关人员尽心尽责,不断改进方法,逐步提高水平,但是,几乎没有一家公共食堂是做到了让全体员工满意的。所谓众口难调,盖出于此。因此.我理解的“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对政府来说,应该着重体现在“政策合理.操作公平,经费确保,措施有力”,努力实现《纲要》和《规划》明确公布的目标。而对于具体的办学机构和实体,则要在国家政策允许的范畴内,努力向人民群众提供多样化、特色化、优质化的教育服务,以满足不同层次群众对教育的需求。但这并非意味着要让所有人的主观意愿都能够得到满足。 其实.教育不太可能让所有的人满意。教育是一项牵涉到千家万户的公共事业,每个家庭和孩子对于教育的理解和要求又不尽相同,这一点无异于办公共食堂。因此,期待让所有受教育者都对教育说满意,是一件不太可能的事。 比如,以中考招生办法为例,成绩好的学生,肯定支持以考试来录取的方式;而成绩稍差的,就可能会力主“划地段,按比例,下指标,就近入学”的方式了。再以作业布置为例,有些家长看到孩子作业做不完,就会抱怨学校作业量太多;而有些孩子基础较好或马虎草率,很快就完成了作业,那些家长又可能会责怪学校作业太少,不负责任等。当下之中国,由于独生子女占了很大的比例.各个家庭对于教育的重视程度普遍较高,不少家长把自己曾经有过却没有实现的美好愿望寄托在这个唯一的孩子身上,但却从未考虑过孩子是否有实力达到这一期望。因此,尽管教育的过程符合一般规律,但是在教育效果上,很难达到令所有人满意。因为受教育者本身制订的目标可能已经犯了脱离实际的错误。 另外,由于经济、社会的发展,人民对于教育的要求也在逐年提高。十年前甚至五六年前令人满意的一项政策和制度,到了今天,就可能已经无法令人满意了。笔者最近见到不少毕业于上世纪80年代的学生,他们对于自己孩子现在所处的教育现状,表示出了极大的不解:“为何跟我们当初读书时完全不同了?”P3-5 序言 校长是一校之魂,是学校发展的设计者和引领者。从某种意义上说,一个好校长带来一批好教师就能办出一所好学校。因此,校长有什么样的教育理想、有什么样的办学理念、有什么样的价值追求、有什么样的教育管理方式,都会直接影响学校的发展取向、行走方式,都会直接影响教育教学质量水平、师生的生命成长、学校的持续发展。而要办好一所学校,固然需要校长有一股热爱和办好教育的热情,具有履行岗位职责的领导管理的基本素质,但更重要的是校长要有坚定的教育理想和信念,有明确的办学思想和追求,有办好学校的教育责任和担当,有潜心实践创新的勇气和执着,有社会称道的教育业绩和贡献。而要做到这些,校长就应循着成才——成名——成家的成长之路,在理论学习、实践修炼、经验反思、思想凝炼的过程中,掌握学校教育和管理的规律,让自己在专业成长的道路上,历炼为一个理性的教育管理实践者,教育管理实践的理性者,成为自觉践行教育规律的教育家。 学校是传承创造知识、传播社会文明、培养未来社会所需人才的场所,是师生共同成长的精神家园。因此,办什么学校,怎样办学校,不仅反映学校的教育哲学和办学宗旨,也反映校长的教育观念和价值追求。一所学校在办学和发展的过程中,不仅要担负着育人的功能,还有担当着服务社会的功能。特别是在当今社会转型、经济发展、科技进步、教育变革的时代背景和新的发展形势下,转变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能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创新性人才,已成为学校教育改革的重大时代命题。而学校要真正发挥育人和服务社会的功能,回应社会对学校教育和人才培养质量规格的期待和要求,不仅要改变传统的教育观念、学校管理模式和发展方式,更要以未来为引领,确立鲜明的教育思想和办学理念,明确学校未来发展的定位,走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学校内涵发展之路,形成现代化、高质量、特色化的学校发展局面和发展态势。 张曦是宁波市首批教育管理名家培养对象,从教已进而立之年。在他从教三十年,走上校长管理岗位近18年的职业生涯发展和专业成长的历程中,他坚持着“且思且行、且行且悟、且悟且研、且研且创”的教育行走方式,走出了自己的一条专业成长和发展之路。他教育耕耘和辛勤劳作的三十年,可以说,是萌发和生成他的教育思想的三十年,是追寻和践行他的教育理念的三十年,是成长和成就师生的三十年,是提升和修炼自身素养的三十年,更是坚守和圆自己教育之梦的三十年。 作者从选择教育作为自己的终身职业开始,就有着“立心、立身、立德、立言”的教育志向。他把“事业心、平常心、仁爱心、责任心”作为自己“立心”的行为准则,规约着自己平时的所言所为。他认为,立心“是为人的前提和基础。无心.就无立场,无精神维度,也就没有了灵魂。”这不仅是他对“立心”的认识和理解.同时也道出了他的教育人生定位和价值追求,对此,应值得我们称道。一个学校的教育者、管理者,如果有了事业心就可以执着追求淡薄功利,有了平常心就可以荣辱不惊从容淡定,有了仁爱心,就可以仁慈为怀大爱无痕,有了责任心,就可以敢于担当奋发而为。而这些,不仅是一个学校教育者和管理者的教育情怀和教育自觉,更是一个名校长乃至教育家型校长应有的境界,应有的品性,应有的职业定位。作者正是因为有了这种立心,才有了执着于教育的思想基础,才有了教育变革的创新动力,才有了教育的成功收获。校长有了立心这个前提和基础,进而才能更好地立身、立德,并为引领教育的深入改革和持续发展,影响社会对教育的理解和支持而立言。立心,这不仅是作者的价值取向和教育追求,也应是每一位有抱负和追求的教育管理名家的教育信念和行为基础。基于这种立心的信念和职业人生定位,他在所在的学校教育和管理中,倡行“和美教育”的办学理念,把“教育让人民满意与对人民负责”作为自己的职业操守,明确提出了构建“美丽校园、美的专长、美好品行和美妙创造”的“和美教育”,坚持为“师生的美满人生奠基”的教育服务宗旨。 作者在“和美教育”的实践探索过程中,不断拓展自己的眼界和视野,努力丰厚自己的学养和功底,积极修炼自己的品性和人格。他从1986年成为首批浙江省教坛新秀,到2009年成为宁波市首批优秀教育管理名家培养对象;从1982年高等师范专业毕业走进教师工作岗位,到赴国内外著名高等学府深造、研修和提高,无不验证着他的这一人生轨迹和执着追求。他在“杏苑杂谈”中,以杂谈的语言形式,直白了自己走出学校,感受社会,聚焦热点,拷问时弊的人生体悟以及对教育变革的深思;在“越界言论”中,他切换看问题的视角,从学校教育外部,从文学艺术、影视作品、体育运动等不同领域,审视教育真谛,领悟教育哲理,追寻教育路径;在“异域风采”中,他通过在境外的考察、访问和进修,感受了异国的风情和文化,体验了国外学校的教育和氛围,领略了国外校长的管理和风格,了解了国外教育的理念和经验,从中受到了启示和教益,并为此后的比较研究,建构自己的教育理念,形成推进学校改革动力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在“人物素描”中,作者还利用闲暇时间,坚持写作练笔,描画各种人物,这不仅仅是他在修炼自己的文字功底,更重要的是他通过对人物的素描,揭示人们各具的心态、形态和状态,从中深悟当今学校管理应如何以人为本,让我们的学校教育更多地关注人、尊重人、理解人,为人的终身发展提供满意的、负责任的教育服务的深刻含意。 通观全书内容,它不仅道出了作者的心路历程、也勾画了作者的成长轨迹;不仅反映出作者情感的真实性,也体现了生活的丰富性;不仅反映了经验的鲜活性,也体现了思考的哲理性。在书中作者梳理了自己的一些教育杂想和管理思考、汇集了自己不少的教育经验和管理智慧,这对我们不无启发和裨益。但需要一提的是,作者还可以在本书基础上,进一步将个人片段化的教育和管理经验作系统化的理性提炼,以形成理念与实际结合、既符合教育共性要求,又独具个人风格和特色的办学思想,以产生更大的辐射效应。对此,我们寄予热切的期待。 张曦校长是宁波市首批教育管理名家培养对象,我作为该培养工程的指导专家,在他提出让我为他作序的要求后,开始虽感不胜担当,但也无法推却,因此,在读完文本之后,便有感而发地写下以上感想,是为序。 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 程振响 2012年3月16日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