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王阁诗
滕王高阁临江渚,佩玉鸣鸾罢歌舞①。
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②。
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
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②。
①江渚:江中的小块陆地;小岛。罢:停止。②浦:水边;渡口。③帝子:皇帝的儿子。这里指唐高祖之子,滕王李元婴。槛:栏杆。
这是一首脍炙人口的情景诗。
滕王阁是高祖李渊之四子滕王李元婴任洪州(今江西南昌)’都督时所建,故址在南昌章江门上。唐高宗上元三年(676),作者由长安去交趾(今越南境内)探父,途经洪州时应阎都督之邀,赴其在滕王阁上举行的宴会,即席作《滕王阁序》,序末附本诗。全诗文字凝练,意境含蓄,高度地概括了序的内容,使诗、序相得益彰。
首联从时空上描绘滕王阁。首句开门见山,用质朴的笔法点出了滕王阁的高峻。滕王阁下临赣江,可以远望,可以俯视。下文的“南浦”“西山”“闲云”“潭影”和“槛外长江”都是从首句“高阁临江渚”生发出来的。次句将时间推移到几十年前,说高阁形势是这样的美妙,但如今谁来游赏呢?当年修建此阁的滕王早已逝去,他坐着鸾铃马车,挂着琳琅玉佩,来到阁上举行宴会的那种豪华场面,已经一去不复返了。首句写空间是那么兴致勃勃;次句写时间却又意兴阑珊。两两对照,随立随扫,作者用这种手法使读者产生盛衰无常的感觉。寥寥两句已把全诗主题包括无余。
次联紧承首联加以发挥。阁既无人游赏,阁内的画栋珠帘当然也很冷落可怜,只有南浦的云和西山的雨,与它朝朝暮暮相随相伴。这一联不仅描绘了滕王阁的寂寞,而且以“画栋飞绕着南浦的云”写出了滕王阁的居高;以“珠帘卷来了西山的雨”写出了滕王阁的临远。本联可谓情景交融,寄慨遥深。
至此,作者的题旨已全部包容,但表达方法上比较隐晦,所以在前四句用“舞”韵的基础上,后四句转用“悠”韵,前韵沉着而后韵柔和;在前四句侧重在时间上加以发挥的基础上,后四句转而在空间上加以强调。第三联用“闲云”二字与前面的“南浦云”衔接,用“潭影”二字既避开了“江”字的重复,又把“江”深化为“潭”。云在天上,潭在地下,一仰一俯,扩大了空间;又用“物换星移”与“闲云潭影”对照,更加扩大了距离。“日悠悠”三字把空间转入为时问,“物换星移”又使时间无限延长,也使读者再一次自然地想起建阁人而今已不在人世。
尾联又紧承第三联加以深透。句式则接第六句进一步设问。这里一“几”一“何”,连续发问,表达了紧凑的节奏。最后又从时间转入空间,指出物要换,星要移,帝子要死去,而槛外的长江之水,却是永恒地东流无尽。“槛”字、“江”字又回应了首句的“高阁临江”,可谓神完气足,结束圆满。
全诗时空概念特别强烈,且转换于无形。五十六个字中属于空间的有阁、江、栋、云、雨、山、浦、潭影;属于时间的有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今何在。这些词融会在一起,毫无叠床架屋的感觉,其主要原因是它们都围绕着一个主轴——滕王阁,而各自发挥众星捧月的作用。
唐诗多用实词,这与喜欢多用虚字(尤其是转折词)的宋诗有很大区别。本诗就是一个明显的例子。如三、四两句中,除了“飞”字和“卷”字是动词外,其余十二字都是实字,但两个虚字就把十二个实字一齐带动带活了。唐诗的善于用实字,实而不实,于此可见。
本诗的另一特色是尾联用对偶句法作结。一般律诗多将对偶句放在二、三联中,起到铺排的作用。且本诗的对偶不像两扇门一样地并列,即所谓“扇对”,而是一开一合,采取侧势,即所谓“侧扇对”,读者只觉其流动,而不觉其为对偶,显出了作者过人的才力。后来者如杜甫、自居易等的七律,甚至七绝,也时常采用这种手法,足见王勃对唐诗发展的重大影响。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①。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①城阙:指唐代都城长安。辅:护卫。三秦:泛指当时长安附近的关中之地。古为秦国,秦亡后。项羽分其地为雍、塞、翟三国,故称三秦。五津:四川境内长江的五个渡口。
这是王勃供职长安时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今四川崇州)所作的一首著名的赠别诗。
首联“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以写景起兴,对仗相当工整。“城阙辅三秦”是一个倒装的句式,其实是“三秦辅城阙”,指长安的城垣、宫阙都被三秦之地护卫着。这一句一扫以往送别诗常有的萧索黯淡之象,起笔雄伟。下句“风烟望五津”,五津指四川境内长江的五个渡口,泛指蜀川。这里诗人用一个“望”字跨越时空,将相隔千里的两地连在一起。“风烟”在此起了渲染离别气氛的作用,从而引出下旬。
颔联“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这是诗人在直抒胸臆。诗人并没有接着叙写离情别绪,而是笔锋一转,转而说你我都是远离故土的宦游之人呀,彼此间应该都能体会这种心情的吧。也许是思绪太多,也许是无从说起,诗人在此有意略去了对众多思绪的叙写,而留下一片空白让读者去填补,增加了无限想象的空间。
离别总是伤感的,但诗人并未停留于伤感之中,颈联笔锋一荡,意境又开阔了起来:“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这句似受曹植“丈夫志四海,万里犹比邻”的启发,但曹植句强调志在四海,而王勃句强调友人间重在知心,天涯相隔也会是像相邻一样。这句使友情升华到一种更高的美学境界,早已成为千古名句。
尾联紧跟前三联,以劝慰杜少府作结。“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送别常常在分岔路口分手,“歧路”又一次照应送别之意。这句是诗人在即将分手之时劝慰杜少府之语,不要在分手之时抹眼泪了,像小儿女一般,只要心心相印,远在天涯不也如近在咫尺一般么?
这首诗充分流露了诗人旷达的胸襟与友情的诚挚。全诗开合顿挫,气脉流通,意境旷达。一洗古代送别诗中的悲凉凄怆之气,音调爽朗,清新高远,独树碑石。
宋之问
宋之问(约656—712),名少连,字延清,一说汾州(今山西汾阳)人,一说弘农(今河南灵宝)人。高宗上元二年(675)进士。武则天时,以文才为宫廷侍臣,颇受恩宠。后因结交张易之获罪,贬泷州参军。中宗景龙中(708)转考功员外郎,与杜审言、薛稷等同为修文馆学士。又以受贿罪贬越州长史。睿宗景云元年(710)流放钦州。玄宗先天元年(712)赐死。有《宋之问集》。
题大庾岭北驿①
阳月南飞雁,传闻至此回②;
我行殊未已,何日复归来①?
江静潮初落,林昏瘴不开④。
明朝望乡处,应见陇头梅⑤。
①驿:驿站。②阳月:农历十月。③殊:实。④瘴:南方湿热蒸郁之气。⑤陇:据沈德潜云疑作“岭”字。
这是宋之问被流放岭南途经大庾岭时所作,题于岭北驿的一首诗。大庾岭在今江西大余、广东南雄两县交界处,岭上多梅,故又称梅岭。
宋之问是武则天时著名的宫廷诗人,与沈俭期齐名,颇受宠幸。后武则天退位,宋之问因结交张易之,被贬为泷州(今广东罗定东)参军。由宫廷近臣骤然沦为罪谪之人,且远离家乡和亲友,只身远流岭南,他心中的痛苦哀伤是可想而知的。所以当他来到大庾岭北驿时,写了这首诗。
“阳月南飞雁,传闻至此回;我行殊未已,何日复归来?”诗人辞别了亲友,告别了生活了很久的长安,来到了大庾岭。想到越过岭去,就彻底地告别了故乡所在的中原,进入蛮荒的岭南,看到南飞的大雁,想起大雁飞到此处便不南去的传说,不禁写下了前两句诗。大雁南飞,飞到此处就不再飞了,但作者自己却被流放到大雁都不飞去的地方;大雁的南飞既有限度,也有返期,而作者自己却要继续南行,何年何月才能回来一点也不知道,这是三、四句的意思。开头四句通过人与雁的对比,写出了自己抛家别亲,远赴荒蛮之地的悲苦凄凉心情。五、六句是写景。江上潮水下落,林间雾气弥漫,暮色渐浓,周围的一切越发显得荒凉,显然是作者心境的写照。结尾两句是对明天早晨的预想:大庾岭梅花已开,作者想象明日度岭南行,回望故乡时,看到的将不再是家乡的风物,而是庾岭高处的梅花了。这两句诗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深深眷恋之情。
宋之问在这首诗里表达的感情无外乎谪悲、乡愁,并无特别之处。但其构思布局、写景言情的艺术手法是很高妙的。P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