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作者偏离了传统的新古典增长理论方法,从需求角度来研究经济增长中的极化效应,而这一研究方法,正是以新经济地理学理论为代表,它强调市场规模的累积循环与内生形成。如果说新古典增长理论是从长期的、投入角度阐述经济增长差异,则新经济地理学是从需求角度、或至少从中期来论述的。在新经济地理学理论假定下,生产厂商总是倾向于接近高收入市场的区位投资设厂,以达到节省运输成本之目的;反过来,已有的市场规模大的地区总能够吸引到足够多的企业入驻,从而使市场规模发生螺旋向上的扩大效应。
1
导论
1.1 研究背景
1.2 已有的地区差距研究综述
1.3 本书的主要结构与发现
2
新经济地理学分析框架
2.1 传统贸易理论的局限及新经济地理学产生的背景
2.2 地区一体化与产业集聚
3
产业集聚与地区差距:国际经验
3.1 对外贸易自由化与产业空间转移:墨西哥案例
3.2 地区间一体化与产业分布:欧盟经验
3.3 美国早期制造业集聚的转变
3.4 美国结构转型与地区差距
4
产业集聚的描述性证据
4.1 从地区角度看制造业的地区分布
4.2 从行业角度看制造业的地区分布
4.3 总结性评论
5
产业集聚与要素流动:以农村劳动力跨省转移为例
5.1 农村劳动力跨区域流动的总体情况
5.2 劳动力流入地分布、城镇类别、行业选择差别
5.3 流出地来源分布
5.4 广东案例分析
5.5 总结性评论
6
产业集聚与中国地区差距:数据描述
6.1 地区差距的产业及地区构成的计算方法
6.2 1978年以来地区问收入差距的总体趋势及产业构成
6.3 收入差距的地区分解
6.4 按产业结构分解基尼系数的变化
6.5 总结性评论
7
产业集聚与劳动生产率的地区差距
7.1 实证模型
7.2 数据来源与统计描述
7.3 回归结果
7.4 总结性评论
8
要素流动、产业集聚与地区增长差距
8.1 数据描述
8.2 回归证据
8.3 总结性评论
9
结束语
参考文献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