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陀教给人们生存所需要的技巧和能力,这种特殊的生存技能有助于调和生活中无法避免的苦难和矛盾。如果一个人能通达佛经中的做人道理,并把这些道理奉为生活的指南。那么,他会过上一种堪称模范和值得赞美的生活。他能够随缘、顺性地活着,得意之时不忘形,失意之际不沮丧。每一个人都应该把佛经看做一种生活的艺术,无论信仰佛教与否,都应秉持人生的戒律,通达圆满之境界。人生修行不过二字——持戒。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持戒(佛经中的做人道理) |
分类 |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宗教 |
作者 | 孙玥 |
出版社 | 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佛陀教给人们生存所需要的技巧和能力,这种特殊的生存技能有助于调和生活中无法避免的苦难和矛盾。如果一个人能通达佛经中的做人道理,并把这些道理奉为生活的指南。那么,他会过上一种堪称模范和值得赞美的生活。他能够随缘、顺性地活着,得意之时不忘形,失意之际不沮丧。每一个人都应该把佛经看做一种生活的艺术,无论信仰佛教与否,都应秉持人生的戒律,通达圆满之境界。人生修行不过二字——持戒。 内容推荐 生活就好像走路一样,你不能要求路上没有石子,要走得稳健,就要穿上一双鞋。就让佛经中的做人道理成为你心灵的“鞋子”,也许刚穿上这双鞋的时候你会觉得磨脚,但唯有借助这双鞋,你才能走更远的路。 目录 释迦牟尼的故事 第1章 聆听佛经——粒沙窥天地,朵花藏乾坤 生命只在呼吸间 无须等待 不可说,一说即错 把心放下 快乐的钥匙在心里 随缘得自在 扫除内心的尘埃 转心不转境H 认识你自己 一砂一世界,一花一天堂 彻见真理 不要对无心之过耿耿于怀 第2章 感悟佛经——深水缓流,浅水急暴 生死均为平常事 水珍珠穿不成珠链 一切都不可执著 贪欲是痛苦的根本 知足最富 不为别人的过错惩罚自己 天下有三痴 万事皆无常 让无常了然于胸 没有什么能主宰吉凶 鬼在人心中 第3章 遵循佛经——不怕念起,只怕觉迟 是非来临,心中持宽 靠自己去成功 诽谤之言会不攻自破 看得破也要忍得过 能低头的人最尊贵 不逞口舌之能 善结缘的人左右逢源 福,来自一颗懂得布施的心 布施的误区 最好的教育是爱的教育 父母恩重难报 人乡随俗 放下无谓的固执 第4章 回归佛经——命山己造,福向心求 用平常心做不平常的事 众生平等 平淡之中有真味 制心一处,无事不办 金钱是个中性词 痛苦很快就会过去 烦恼生智慧 正视你的慈悲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不宽恕别人,是苦了自己 欺骗的是自己 人生是什么 佛经小常识 试读章节 佛不是神,是“觉者”,即觉悟了的人。释迦牟尼佛本来就是人,他出家前名叫悉达多。“悉达多”的意思是“目的达到的人”。释迦牟尼出生在2500多年前的印度。那时候印度大大小小的国家非常多。他是迦毗罗卫国的太子,父亲是净饭王,母亲是摩耶夫人。国王和王后感情和睦,国王没纳一个妃嫔,只是摩耶夫人到40多岁都没有怀孕生子,国王眼看后继无人,每日无不叹息。 当摩耶夫人45岁的时候,惊喜地发现自己怀孕了。依印度的习俗,一个孕妇临盆的时候,必须回娘家分娩。因此,净饭王命令佣人们为夫人扫清道路,并警告城中男女老少,不要让她看到任何刺眼或恐怖的东西。在庞大队伍的护送下,摩耶夫人起程了。途中,他们经过了一个叫蓝毗尼园的地方,夫人被这里幽静的景色吸引了,准备进去休息一下。园中有一大树,名无忧树,华色香鲜,枝叶茂盛。摩耶夫人举起右手,想摘一枝花。这时,太子出生了,摩耶夫人没有感觉到任何痛苦。 悉达多太子出生后第七天,母亲摩耶夫人就死了。他是由摩耶夫人的妹妹,他的姨母摩诃波阁波提抚养长大的。 净饭王看到太子博学多才,传国有人,深为欣幸。同时,净饭王也感到深深的担忧。因为悉达多不像别的王子或公子那样喜爱骑马、武术或者美色,他常常坐在树下,思考一些深奥的问题,他的眼神流露出深深的忧郁。 净饭王为了防止太子弃家学道,就想用俗世五欲牵系太子,为之建造了适合不同季节居住的三座宫殿(三时殿),有冬天御寒的,夏天避暑的,雨季防潮的;悉达多衣着华贵,饮食丰盛,歌舞于庭,极尽享受之乐;他身边的侍女都是经过严格筛选的,她们容貌端正,不胖不瘦,不高不矮,不白不黑,多才多艺;悉达多20岁之前就结婚了,他娶表妹耶输陀罗为妃,生下儿子罗喉罗。悉达多所到之处看不到半点颓败的景象,侍者们在夜里秘密地扫除落叶,年老的侍者严禁进入他的视线,他一直生活在父亲为之安排的童话般美好的世界里。 有一天,悉达多到国王的田地里游赏,看到农夫耕地时,从泥土里翻出昆虫,立刻就有群鸟来啄食。这种弱肉强食,彼此残害的情景,使悉达多心头感慨万千。随后几天,他都闷闷不乐,于是打算到城外的园林散散心。净饭王命人把全城的街道都用鲜花装饰了一番,命令随从大臣们谨慎行事,察言观色,太子一喜一悲,回来都要报告。 悉达多刚出城东门,就远远看见一个人,头发白如雪,脸上布满皱纹,弯腰驼背,拄着拐杖颤颤巍巍地走着,悉达多便问车夫:“这人是怎么回事?他是生来如此,还是后来变成这样的呢?”车夫嗫嚅片刻,只有照实回答:“这是一位老人。他经过了少年、中年后就到达了老年。他现在眼花耳聋,身体衰弱。”悉达多问:“是他一人会老,还是所有的人都会老呢?”车夫回答说:“人生在世,无论高贵或卑微,无论贫穷或富有,都有老的一天。我们也正在一步一步地走向衰老。”悉达多听闻此言,如闻雷震,浑身战栗,即命车夫驾车回城。 回宫后,悉达多变得更加忧愁,几天后,他想再次出城游赏。净饭王知道上次他在东门遇见老者,这次便嘱咐随从让他走城南门。 悉达多在南门外看见一个垂危的病人躺在路边,他骨瘦如柴,腹胀如鼓,肤色萎黄,喘息呻吟,浑身颤抖,眼流泪水,悉达多便问车夫:“这人怎么变成这样了?”车夫回答说:“这是一个病人。”悉达多又问:“什么叫病?”车夫说:“人都会生病,体内失调,就会生病。”悉达多又问:“是他一个人会生病,还是所有的人都会生病呢?”车夫说:“人吃五谷杂粮,都会生病。”悉达多心头一震,没有心情再去游赏。 几天后,悉达多从城西门出城时,看到了死人,他又受到了极大的震撼。接踵而来的老、病、死的情景,让他联想到自己也摆脱不了同样的命运,他从而产生了人生难脱苦难的烦恼。最后,他遇到了一个修行者,他知道了修行是为寻求解脱,于是他恳请父王允许他出家。净饭王当然不同意,悉达多就说:“如果你能满足我四种心愿,我就可以不出家。”净饭王问:“是哪四种愿望?”悉达多说:“一愿不病,二愿不老,三愿不死,四愿万物不损不灭。”净饭王知道无法满足他的愿望,于是想用情色之计让他沉溺,他增加了太子身边的歌姬舞女,她们巧笑佯羞,轻歌曼舞,终日不歇。悉达多并不为之所动。一天夜里,他趁众人熟睡,偷偷离开了王宫。这一年他29岁。 悉达多离家之后,先到王舍城郊外漫游,跟随数论派先驱阿罗逻迦蓝和郁陀迦罗摩子学习禅定。接着他尝试通过严格的苦行发现真理,寻求解脱。他认为人身需经过苦行,清除体液,才能悟出真理。于是他逐渐减少饮食,直到每天只吃一粒米,后来7天只进一餐。他穿鹿皮、树皮,睡在鹿粪牛粪上,有时卧于荆棘上。6年后,他身体消瘦,形同枯木,却依然没有发现什么真理。悉达多认识到苦行并不能获得解脱,他开始重新净身进食。他渡过尼连禅河,来到伽耶(今菩提伽耶),坐在毕钵罗树(后称菩提树)下,沉思默想。一日,黎明之前,太子仰看天上明星,顿然大彻大悟,悟出了“四谛”的真理,这标志着他真正觉悟成道了,因而他被称为“佛陀”,意思是“觉悟者”。这一年他35岁。此后他就一心转向传教活动,说法49年。 他的活动地区主要在摩揭陀、拘萨罗和跋耆三国,东面最远到过瞻波,西到摩偷罗。当时这一带经济文化发达,沙门运动高涨,新的宗教团体和哲学派别,大都在这里活动。 当时人尊称释迦牟尼佛为“世尊”或“释尊”。佛陀一天的活动很有规律:他黎明起床,坐禅静思,近中午时,外出乞食,有时在午饭前访问某些沙门。中午饭后,到聚落外的静寂处坐禅沉思。黄昏为弟子宣法,或到聚落里向俗人传教,一直到晚上。他一年中的大部分时间是漫游、布道,雨季停止旅行3个月,称为“伐沙”(坐夏)。佛陀的这种生活方式,是早期僧侣的生活缩影,后来就成了佛教的某些生活规则、戒律的雏形。 当时的王室,是沙门运动的支持者,佛陀的传教,就一直得到商人和王族的支持。他有两个最重要的经常说法的住处,一处在舍卫城南的祗园精舍,这是拘萨罗国富商须达多(给孤独长者)布施的;一处在王舍城的竹林精舍,竹林是迦兰陀长者所赠,精舍是频毗沙罗王出资建造。 佛陀在传教中经常与“外道”沙门辩论。据佛典记载,佛陀总是在辩论中取胜,使“外道”沙门纷纷皈依佛教。 佛陀80岁时进入涅槃,寂灭于拘尸那迦城(印度北方邦境内)附近的希拉尼耶伐底河边的娑罗林中。P1-4 序言 在很久以前的印度,有很多学者和修行者抛弃了崇拜鬼神的邪道,转而探求生、老、病、死之妙法,并寻求灭绝贪、嗔、痴之妙道,这该是一件比登天还难的事。可是,人到底是万物之灵!释迦牟尼,这位尊贵的太子,舍弃了他的荣华富贵,以他最高深的洞察力和智慧,悟得了能够熄灭欲望、断除无明和征服生、老、病、死之痛苦的妙法,成为伟大的佛陀!佛是真理的发现者,不是创造者。佛法的高妙处,在于其合乎实际的实用性。 人,终日奔波忙碌,起初是为了满足基本的生存需要,可是虽然生活的基本问题被解决了,人还是会不满足,还是会彷徨、空虚。为什么呢?既然身已有了安顿处,为何心却不能安顿下来呢?那浮沉不定的心,该往何处归依呢?佛使比丘在《人类手册》中说:“佛陀不教人沉迷于幻想,而要人脚踏实地面对现实。因此佛教哲理是清晰、实际而又合理的现实主义。”佛经中佛陀所说的教法,告诉世间人如何找寻真正的快乐,告诉人如何为那颗彷徨不安、忽喜忽悲的心找到一个落实之处。 佛经是对佛教经典的一种简略说法,有广义和狭义两种。汉文佛教经典总称为“大藏经”,包括印度和中国佛教的主要著述在内。广义的佛经总称“三藏”,包括:经藏、律藏和论藏。其中经藏是记录释迦牟尼在世时的言行和说教的著作,律藏记载的是佛教僧侣的戒律及佛寺的一般清规,论藏是对佛教教义的解说。 佛陀在世时,还没有系统性的教理著作。佛陀灭度后,他的弟子在王舍城举行了佛经的结集。所谓结集,其实就是对佛陀的所言所行进行编辑。这么做一是为了防止佛的遗教的散失,二是为了防止异说邪见渗入佛法。王舍城的结集是大迦叶发起的。大迦叶是佛陀的十大弟子之一,在僧团中以“头陀第一”而受到僧众的尊敬。佛陀的十大弟子中,阿难和佛陀的接触最为频繁,他是佛陀选定的常随侍者,用现代的话说,阿难做了佛陀25年的“随行秘书”,他谨记佛的一言一语,因此被称为“多闻第一”。佛灭度后由阿难诵出“三藏”中的经藏。佛陀十大弟子中的优波离精于戒律,修持严谨,因此被誉为“持律第一”,他在第一次经典结集时,诵出“三藏”中的律藏。阿难和优波离分述佛陀所说,经过众比丘的印可,确定无异议后成为正式的佛教典籍。后来,又经过几次的集会整理,并且翻译成各种文字,佛经被传播到世界各国去。 虽然佛经是佛教的典籍,但是你无法把佛经单纯地看作宗教著作,你无法把这部伟大的经典归于任何一类作品。 佛经不是心理学著作,但它比现代的心理学更加详细和深奥,佛经心理学是被现代心理学家所承认的一门具有极深意蕴和神奇性质之学问。在现代社会中,人们的生活紧张又繁杂,虽然很多人拼命追求娱乐,但是人们还是无法摆脱压抑和浮躁。然而,生活在距今2500多年前的佛陀却清楚地指出人类痛苦的问题所在,身体上的疾病是医学能治疗的,但心理上的疾病必须依靠正确而又适当的真理认知才能消除。因此,佛陀主张培养有价值的心理素质,例如,自我分析与反省,自我控制或约束。 佛经不是哲学著作,但它揭示的高深奥妙的哲理真实不虚。虽然这无法通过形态或试验表现出来,但是通过合理的逻辑和直观的“内眼”,你会领悟它的奇妙和伟大。 佛经不是文学著作,但它实际就是以佛陀及其弟子为主人公的系列故事。故事是佛经文学的基本主题,而其中古老的神话渊源作为文学题材的影响更为深远。 最低限度,每一个人都应该把佛经看作一部艺术论著,一种生活的艺术。佛陀教给人们生存所需要的技巧和能力,这种特殊的生存技能有助于调和生活中无法避免的苦难和矛盾。如果一个人能通达佛经中的生活艺术,并把它作为生活上的指南,那么,他会过上一种可作为模范和值得赞美的生活。他能够随缘、顺性地活着,得意之时不忘形,失意之际不沮丧。 研读佛经并不意味着要皈依宗教,而是在佛经中寻找精神动力和处世之道。佛经中许许多多的寓言、故事,两千多年来一直在传播道理、启迪思想。然而佛经浩瀚,唐代开元年间“大藏经”就已集佛经1076部,后来历代高人又有许多对佛经的注疏、论述、讲义等。况且佛经载体多是文言文,要读懂佛经,非得具备古文基础不可,而且诸多佛学常识和佛学名词会阻碍人们的理解。对于非宗教人士,阅读佛经原文不但困难重重,而且我们实在没有必要费心耗力地钻研。为了让读者轻轻松松地体悟佛经中的做人道理,本书从卷帙浩繁的佛经中,精选出最富启示性的部分,结合生动的佛门故事加以阐述,并结合现代生活给予精练评析。 生活就好像走路一样,你不能要求路上没有石子,要走得稳健,就要穿上一双鞋,但愿佛经中的做人道理能成为你心灵的“鞋子”。当然,仅仅说一声“我相信”,并不表示就拥有了真理,路还是要靠自己走的,圣人只能告诉我们该走的路,却不能抱着我们走路。不怕念起,只怕觉迟;不怕觉迟,只怕不行。 在这样一个“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的年代,愿本书能让你感到安详、喜悦和宁静和自由。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