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10月16日星期二
初来乍到
圣严长老是心灵环保的提倡者,主张环保应从人的内心做起,只有心灵清净了,只有内心深处具有环保的意识,才有可能真正地做到环保,才有可能落实环保。因此,法鼓山非常重视环保节约的工作。
初下飞机,甫一乍到,就体验到了法鼓山的节约风格:安排给我们住的房间,除了床褥衣柜之外,提供的生活用品只有一个小桶、一只小盆和盆中的两条毛巾、一管牙膏、一根牙刷、一只杯子;想擦手,没有找到卫生纸,于是到卫生间去“借用”,谁知到了卫生间,马桶旁边的卫生纸边写着“请节约用纸”,这似一道命令让我不敢造次,抽了一截够用两次,也就不敢再抽了;想喝水,房间里连一个杯子也没有,先用刷牙的杯子喝了一次,刷牙过后,只好再“借用”开水间里置放给义工用的杯子;打开电脑写日记,可是又没有桌子、椅子,只好放电脑在自己的腿上,坐在床上敲字。
如此这般,习惯了大陆寺院里万事俱备的生活,一时还真感觉到别扭。可是,当我看到雄伟的殿堂,拔地而起的高楼,和气清净的僧团,热情、大方、礼貌的接待人员,再想起平日翻阅的法鼓山的种种书籍,顿时释然。法鼓山并不小气,法鼓山也非不热情,他们节省了该节省的资源,他们舍弃了该舍去的繁琐,并将时间、金钱都用到了该用的地方。如果没有这样一点一滴的积累,或许就没有法鼓山今日的辉煌。虽然有些许的不方便之处,可是成就的是更多的众生,做的是更大的事业!
无论任何人,要提倡何种建议,要建立哪种理念,自己不躬身实践是不行的。因为只有自己身体力行,才能让别人敬服。圣严长老在这一点上做到了,法鼓山在这一点上做到了。所以,他们才有今日的一切。当我要做事的时候,必须牢记这个无声的教导!
2007年10月17日星期三
校长与校长的课
早餐过后,在吕居士的带领下,我们去拜见法鼓山佛教研修学院的校长惠敏法师。惠敏法师1954出生,1979年就已经出家了。不过,他看起来像三十多岁,显得很年轻。法师毕业于台北医学院药学系,出家后留学日本,还获得了东京大学的文学博士学位,现在是法鼓佛教研修学院的校长、国立台北艺术大学的教授、中华佛学研究所副所长、中华电子佛典会的主任委员。法师很优秀,著述丰富,已经出版的主要著作有《戒律与禅法》、《莲风小语》、《禅定与生活》、《心与大脑的相对论》等。这次我们所选的四门主修课中,他的就占了两门。
下午我们听的第一次课就是他讲的,内容是《大悲咒研修》。法师为人十分谦虚和气,虽然学问渊深、年长德耆,可是一点儿谱都不摆,丝毫没有大法师的架子。上午与他交流了好长时间,他还带着我们参观了研修学院的主体大楼。法师让人感觉很舒心,也使人愿意与他在一起。
他讲课幽默风趣。所谓“大悲咒研修”实际就是运用语言学的方法,将《大悲咒》的梵文、汉文、英文翻译进行对照比较,同时列出现代汉语的意思,从而透析《大悲咒》的本意。照理说,这是一门比较枯燥的课程,可是法师的PPT(幻灯片)文件图文并茂、五彩缤纷,讲解时则声情并茂、兴致盎然,加上法师对寺院唱念的通达,时不时将理论与实际相联结,因此听起来如沐春风。
下午的两节课,我感觉眨眼间就过去了。下课了,我们还在继续讨论。结果,我们因此而连晚饭都耽误了,真可谓禅悦为食,法喜充满了。
2007年10月18日星期四
大气又细致的法鼓山
中午,我与宏度法师一起围绕法鼓山走了一圈,感受了一下法鼓山优美的自然环境与寺院建设的成就。
我们感觉,圣严长老真是很有眼光,法鼓山绝对是个好地方,后靠山,前面海,左右两溪相围绕,这里建寺是再好不过。对于寺院的建设,我们觉得一是大气、恢弘,二是细心、精致,三是多元并存。大气与恢弘体现在寺院的整体布局与外观设置,寺院整体错落有致,层次分明,外观褐红色,房檐直线下行,柱子青灰色大理石,这无不使殿堂显得稳重、厚重,给人一种万年不坏的安全感。细致体现在寺院建筑的每一个角落,一砖一瓦、一草一木都是匠心独特、用心良苦。多元并存是指寺院古今结合、中西结合得非常好,比如大雄宝殿的外观用褐红色,用歇山式,用石头与砖瓦,是中国古典传统式建筑的特征;而内部则是用大理石铺地,用现代的装修材料装饰,中间不用柱子,佛座后移,留出大量活动空间,殿堂前半部设有一个夹层作为观礼台,像教堂中的唱礼处一样,这都是现代与西方的特色。
寺院建筑群中大雄宝殿在正中间,左右两侧是斋堂、禅堂与僧寮,而稍高处则是图书馆与教学楼,可谓佛在中间,僧在两边,法在高处,佛法僧三宝具足。就僧寮而言,男寮在左边,女寮在右边,各比大殿低一截,这又彰显了佛陀的尊贵,可谓处理得当。P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