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丝路盛开友谊花
分类 人文社科-政治军事-国际关系
作者 时延春
出版社 世界知识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中华大地与阿拉伯世界是两块神奇的土地。中华民族与阿拉伯民族是两个伟大的民族,都对人类文明做出过重要贡献。昔日,那些令人敬佩的开拓者们披荆斩棘,乘风破浪,以大无畏的精神开辟了连通中阿两大民族的两条通道。一条是陆路上的“丝绸之路”,另一条是海上的“香料之路”,亦称“海上丝绸之路”,中阿友谊源远流长……

本书堪称为中阿民间友好交往的画卷,展现了两千多年来中阿友好交往的历史状况。

内容推荐

长期以来,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为促进中阿人民之间的友好交往做了大量工作。中国一阿拉伯友好协会成立以后,着力加强了这方面的工作,并取得了可喜的成果。为弘扬中阿友谊,中阿友协策划了《丝路盛开友谊花》这本书。该书所载内容时间跨度长,展现了两千多年来中阿友好交往的历史状况;涉及面广,囊括了政治、外交、经济、贸易、能源、劳务、投资、工程承包、新闻、文化、教育、卫生、科技、体育、宗教、艺术、青年、妇女、旅游等领域。这本书堪称为中阿民间友好交往的画卷。

《丝路盛开友谊花》一书突出了中阿友谊这一主题,具有鲜明的特色。第一,文章的作者长期从事中阿友好工作,所写内容以亲历、见证为主,从而体现了内容的真实性和可信性。第二,很多文章涉及一些重大历史事件和风云人物,并披露了不少鲜为人知的事实和自己的亲身感受,令人读起来生动感人,从而增加了该书的趣味性。第三,文章从不同侧面介绍了中阿友好交往史,涉及许多阿拉伯国家的历史、地理、人物、文化、资源,风土人情及中东地区的热点问题等内容,从而丰富了该书的知识性。第四,书中配有数十张与文章内容密切相关的照片和图片;文句优美,文章如行云流水,从而具有较强的可读性。鉴此,相信《丝路盛开友谊花》这本书的问世定会受到广大读者的欢迎。

目录

历史渊源的中国阿拉伯关系

新中国成立后的中阿关系

中阿民间外交大有可为

丝绸之路绽放中阿穆斯林友谊之花——记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穆斯林的对外友好交往

电波串起友谊的花环——记中国国际广播电台阿拉伯语广播五十年

《今日中国》与阿拉伯世界

阿拉伯语在中国的传播

知识的殿堂 友谊的窗口

石油之花结友情

友谊之树 根深叶茂

阿拉伯文学在中国

“我们相信世界人民的良心

继往开来 更加绚丽——回忆中国和叙利亚文化交流历史的片段

伊斯兰圣地朝觐面面观

心灵的沟通——我和利比亚朋友的友好交往

亲历中埃友谊的点点滴滴

中突友谊源远流长

我的伊拉克同行贾迈勒

北非花园开满友谊花

阿曼散记

阿拉伯婚礼见闻

与阿拉伯妇女界友人的交往

圆梦新丝路——在义乌的阿拉伯人

难忘的生死考验岁月——参与也门萨那保卫战纪实

科威特友人的中国情结

驾车穿越阿拉伯世界——威志和谐之旅、中阿友好万里行纪实

毕尔·艾布·哈特尔——第一位捐助希望工程的阿拉伯人

白衣天使的风采

盛开在友谊路上的杂技之花——中国苏丹杂技艺术交流纪实

新疆文化节在海湾三国

忆在吉布提的援外工作

试读章节

明朝时期的中阿关系

公元1368年,朱元璋建立明朝,称明太祖。一方面,他对伊斯兰教的活动采取宽厚政策,重用穆斯林人才,重视回回文化,使用回回历法。另一方面,他下令实施“海禁”政策,采取“朝贡贸易”方针,以防止倭寇从海上作乱和反叛势力从海上卷土重来。“海禁”政策对中阿交往带来了负面影响。

1398年明太祖去世,其四子燕王朱棣随后发动了争夺皇位的战争,于1403年获胜登上帝位,是为明成祖。明成祖登基后,一方面重申明太祖的“海禁”政策,另一方面实施“遣使四出招徕”政策。他向海外大量派遣明朝使团,通报他即位的消息,宣扬国威,怀柔藩属,希望建立一个让“四夷”都来向他朝贡的中外关系网。1405年,他派郑和数次率庞大船队出访东、西洋地区数十个国家,从而创造了中国海外交通史上的奇迹。

约公元1371年,郑和出生于云南昆阳(今晋宁)一个穆斯林家庭,回族。本姓马,原名文和,小字三保。他的祖父、父亲都到过伊斯兰圣地麦加朝觐过,有哈吉之称。因此,他幼时就对外洋和伊斯兰教有所了解。1382年,明军进入云南,平定那里的元朝残余势力,三保被掳并被押人宫中被阉成为太监。1385年,他被分配到朱棣的燕王府中服役,后又参加了燕王争夺皇位的战争,在郑村坝(今北京东坝)之战中立有战功,燕王争得皇位成为明成祖后,赐三保姓“郑”,并提升他为内官监太监,人们便称他为“三保太监”,成为明成祖的亲信太监。因此,郑和被明成祖选为出使西洋的正使和总兵官。

公元1405年即明永乐三年,郑和率200余艘船队、2万多人第一次下西洋,到达爪哇国。郑和先后7次率庞大船队下西洋,前3次仅到达印度洋,从第四次开始扩大了出使西洋的范围。根据明成祖的指示,郑和的船队到达西亚和非洲。在此期间,郑和船队到达的阿拉伯国家和地区有:祖法尔(今阿曼的佐法尔)、阿丹(今也门的亚丁)、天方(今沙特阿拉伯的麦加)、木骨都来(今索马里的摩加迪沙)、麻实吉(今阿曼的马斯喀特)、刺撒(今也门的依萨角)等地。郑和每到一地,都以大明皇帝特使的身份拜会这些国家的首领,献上大明皇帝的诏书和礼品,受到很高的礼遇。

郑和第六次下西洋不久,明朝政府内部出现了不同意见,翰林院侍续李时勉等人联名上书反对此举。明成祖采纳了这一意见,遂在诏书中下令暂行停止下西洋等事务。1424年明成祖病逝,由其子朱高炽继承皇位,是为明仁宗。他在《即位诏》中发布公告,继续执行其父关于停止下西洋的政策。怎奈明仁宗这位短命皇帝在位未及一年便病逝归天。

明仁宗病逝后,皇太子朱瞻基继承皇位,是为明宣宗。1430年即宣德五年,明宣宗决定恢复下西洋活动。他以自己“践祚岁久,而诸番国远者尚未朝贡”为由,派遣郑和第七次下西洋。郑和所率船队下南洋到达西亚阿拉伯地区。他们在途中遇到天方国(今麦加)的商队,便派出分船队随其前往伊斯兰教圣地麦加访问朝觐,并由麦加前往麦地那,瞻仰了伊斯兰教创始人穆罕默德的圣陵,并带回麦加和麦地那的使者。然而不幸的是,郑和在出使途中病逝于古里国(今印度半岛南端的科泽科德)。郑和去世后,明朝再也没有组织大规模的出使西洋活动,转而采取“不务远略”的海禁政策。

郑和下西洋是一次航海史上的壮举,具有极为重要的历史意义。无疑,这一系列大规模的远洋活动扩大了中国的影响。与此同时,郑和下西洋不是持武力威胁海外国家和地区,而是名副其实的和平友好交往。这些活动增进了中国与广大亚非国家的友好关系和文化交流,也推进了世界文明进程的发展。就航海业来说,郑和7次下西洋大大促进了中国航海技术的发展,并积极吸收了阿拉伯航海技术。郑和的船队将中国的丝绸、瓷器、玉石、茶叶、金银器等名特产品带往阿拉伯地区,并将该地区的珊瑚、香料、毛织品、骆驼、阿拉伯名马等特产带回中国,从而促进了中阿贸易的发展。陪同郑和下西洋的部分随员后来撰写了一批有价值的文献,其中包括马欢写的《瀛涯胜览》、费信写的《星槎胜览》、巩珍写的《西洋蕃国志》等。这些文献成为研究明代中国与阿拉伯地区友好交往的珍贵史料。此外,《郑和航海图》绘出了郑和下西洋所经过区域的地理概貌,是中国最早的一部远航图集,也是中国记载亚非地区最早的详尽地图。

近代史上的中阿关系

15、16世纪,西方列强迅速崛起,加紧对东方进行侵略扩张,采取海盗掠夺政策,东西方力量对比开始发生明显变化。而此时的中国统治者则一改汉唐以来的开放政策,转而实施闭关锁国政策。自16世纪中叶后,中国商船几乎绝迹于马六甲海峡以西,致使中阿之间的友好交往遇到严重阻碍。

进入19世纪,英法帝国主义加紧侵入中东地区。在西方列强的“炮舰”政策下,阿拉伯国家和地区相继沦为它们的殖民地和半殖民地。清朝统一中国后,中国虽然成为亚洲东部最强大的封建国家,但进入18世纪后,中国与阿拉伯地区的交流日渐衰落,后来中国的国势也逐渐衰落。19世纪40年代后,由于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中国一步一步地变成一个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这种饱尝殖民侵略与压迫的共同遭遇导致中阿之间传统的官方交往基本中断,仅存的只是有限的民间往来,而且这些民间往来经常受到种种限制。在近代史上,中阿之间的民间往来主要表现在宗教和文化方面。

在这一时期,阿拉伯穆斯林大规模来华及在中国大规模流动基本停止,中国伊斯兰教进入内部发展、完善和成型阶段。中国穆斯林经过世世代代的生息和繁衍,数量成倍增加。据统计,19世纪初,中国穆斯林已超过1000万人。此时,到麦加朝觐的中国穆斯林也不断增加。1843年,清代学者马复初到麦加朝觐。回国后,他用阿拉伯文撰写了《朝觐途记》一书,该书于1862年由他的弟子马安礼译成中文出版。马复初还完成了《宝命真经直解》,这是中国最早的《古兰经》汉文单行译本。在此期间,其他一些学者也在翻译《古兰经》和撰写伊斯兰教的经书。还有一些政治家和文人墨客编撰了一些有关阿拉伯国情的书籍。清末政治家林则徐在担任湖广总督期间,根据英国人慕瑞撰写的《地理大全》译本,于1841年编辑成《四洲志》,其中就包括埃及及其他非阿拉伯国家的概况。与此同时,宁波人龚荣撰写了《阿拉伯考略》一书,介绍了古代中国与阿拉伯的关系,阿拉伯半岛的历史,沙特阿拉伯、也门、阿曼的地理风貌、民情物产等内容。

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建立临时政府,他就任临时大总统,从而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建立了资产阶级的政权,定国号为中华民国。但自民国初年起,就一直处于内忧外患之中。军阀连年混战,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加紧侵略,使中国陷入极端混乱的局面。此时的阿拉伯各国也有着相似的遭遇,人民不能主宰自己的命运。1820年,英国入侵海湾地区,后通过“永久休战条约”等不平等条约,先后把海湾酋长国置于英的“保护”之下。从19世纪开始,英国先后占领埃及、苏丹、也门南部、伊拉克、约旦、巴勒斯坦,法国先后占领阿尔及利亚、突尼斯、叙利亚、黎巴嫩、毛里塔尼亚、吉布提,意大利占领利比亚,法国、西班牙瓜分摩洛哥,英国、意大利瓜分索马里。在这种状况下,中阿之间不可能进行正常交往。

在此期间,中国与埃及、亚丁、巴勒斯坦等有一些进出口贸易,但贸易额很小,而且大都处在英国人的直接控制下,或在很大程度上受英国人的控制。与此同时,中国与阿尔及利亚、摩洛哥、叙利亚、黎巴嫩、突尼斯等也有少量海上贸易,但这些贸易绝大部分都掌握在中东的欧洲人手中,或是掌握在同西方有密切关系的中东代理人手中。

民国时期,中国与阿拉伯之间的官方联系很少,但却保持了文化、教育和宗教等方面的交往。中国学者把一些伊斯兰、阿拉伯文化及作品译成中文,有的阿拉伯学者也开始探讨、研究中国文化。从20世纪20年代起,不断有中国学生到埃及留学,他们在艾资哈尔大学学习阿拉伯语、伊斯兰教义和教律等。1932年,北京阿訇马松亭到埃及考察伊斯兰教育和文化,受到埃及国王福阿德一世的接见。1936年他第二次访问埃及时会见艾资哈尔大学校长,提出增加中国留学生名额要求,被获准。他在谒见法鲁克国王时,要求对20名中国学生提供补贴。国王同意以其私人资金予以资助,并赠441部图书。这些中国留学生回国后在阿拉伯语教学、研究、促进中阿交流等方面都发挥了重要作用。与此同时,中国前往麦加朝觐的穆斯林不断增加。1939年,留学埃及的28名中国留学生组团赴麦加朝觐。在朝觐期间,他们受到沙特阿拉伯开国国王伊本·沙特的接见,并与国王摄影留念,其他朝觐者也得到沙特政府和国民的关照。P11-14

序言

中华大地与阿拉伯世界是两块神奇的大地。中华民族与阿拉伯民族是两个伟大的民族,都对人类文明做出过重要贡献。

中国与阿拉伯世界之间的友好交往可以追溯到久远的历史年代。昔日,那些令人敬佩的开拓者们披荆斩棘,乘风破浪,以大无畏的精神开辟了连通中华民族和阿拉伯民族的两条通道。一条是陆路上的“丝绸之路”,另一条是海上的“香料之路”,亦称“海上丝绸之路”。每当回顾中阿交往史时,人们便自然地想到为中阿友谊做出贡献的先驱者。早在公元前139年和公元前119年,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公元97年,班超奉命出使西域时,曾派其副使甘英等到过海湾地区。公元2世纪,一些阿拉伯商人辗转到达中国。公元7世纪,中国正值大唐盛世,穆罕默德创立了伊斯兰教,中阿交往不断增加。在此后的岁月里,这种交往经久不衰。

在近代和现代历史上,中国人民和阿拉伯各国人民都曾长期遭受殖民主义和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奴役。在为争取独立、解放和发展民族经济而进行的斗争中,他们相互支持,共同前进,结下了深厚的友谊。这种友谊就像中国的黄河、长江和阿拉伯世界的尼罗河、幼发拉底河、底格里斯河一样源远流长,奔腾不息。进入21世纪,中阿友好合作关系进一步发展。中阿合作论坛的成立,为双方扩大交流与加强合作搭起了新平台,建立了新机制。胡锦涛主席称中国和阿拉伯国家“在政治上是相互支持的好兄弟,在经济上是互利合作的好伙伴,在国际事务中是协调配合的好朋友”。

长期以来,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为促进中阿人民之间的友好交往做了大量工作。中国一阿拉伯友好协会成立以后,着力加强了这方面的工作,并取得了可喜的成果。为弘扬中阿友谊,中阿友协策划了《丝路盛开友谊花》这本书。该书所载内容时间跨度长,展现了两千多年来中阿友好交往的历史状况;涉及面广,囊括了政治、外交、经济、贸易、能源、劳务、投资、工程承包、新闻、文化、教育、卫生、科技、体育、宗教、艺术、青年、妇女、旅游等领域。这本书堪称为中阿民间友好交往的画卷。

《丝路盛开友谊花》一书突出了中阿友谊这一主题,具有鲜明的特色。第一,文章的作者长期从事中阿友好工作,所写内容以亲历、见证为主,从而体现了内容的真实性和可信性。第二,很多文章涉及一些重大历史事件和风云人物,并披露了不少鲜为人知的事实和自己的亲身感受,令人读起来生动感人,从而增加了该书的趣味性。第三,文章从不同侧面介绍了中阿友好交往史,涉及许多阿拉伯国家的历史、地理、人物、文化、资源,风土人情及中东地区的热点问题等内容,从而丰富了该书的知识性。第四,书中配有数十张与文章内容密切相关的照片和图片;文句优美,文章如行云流水,从而具有较强的可读性。鉴此,相信《丝路盛开友谊花》这本书的问世定会受到广大读者的欢迎。

铁木尔·达瓦买提

2007年10月于北京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6 2:3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