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中国》著名主持人,刘后滨《说唐太宗》!上海辞书出版社,隆重推出!
本书从唐太宗身世之谜和太原起兵说起,以托孤和最后的权力交接收篇,从有关唐太宗的十八个方面为经。纪年为纬,全面展观一代明帝唐太宗的生平,并以独特的视角对历史谜案予以一一解析。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说唐太宗/文化中国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作者 | 刘后滨 |
出版社 | 上海辞书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文化中国》著名主持人,刘后滨《说唐太宗》!上海辞书出版社,隆重推出! 本书从唐太宗身世之谜和太原起兵说起,以托孤和最后的权力交接收篇,从有关唐太宗的十八个方面为经。纪年为纬,全面展观一代明帝唐太宗的生平,并以独特的视角对历史谜案予以一一解析。 内容推荐 贞观文治几乎成为唐宋以后治国实践中理想境界的代名词。而唐太宗以其开创初唐繁荣的丰功伟绩,为后世帝王所效仿,为人民所景仰。他身上凝聚着时代赋予的特殊的英雄气度,有让人有所感悟却又难已说透的历史智慧,更有夺位登基的历史谜案,千古纷纭。 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教授、知名学者刘后滨年著《说唐太宗》,为“文化中国”书系的其中一本。本书从唐太宗身世之谜和太原起兵说起,以托孤和最后的权力交接收篇,从有关唐太宗的十八个方面为经。纪年为纬,全面展观一代明帝唐太宗的生平,并以独特的视角对历史谜案予以一一解析。 作者以翔实的史料为基础,从丰富的细节入手,叙事活泼有趣,力图把深厚的学术研究成果转化为大众喜闻乐见的通俗读物,让读者领略初唐宏大气象之余,更看到一个不一样的真实的唐太宗。 目录 第一集 天子的身世之谜 第二集 太原起兵的敢死队长 第三集 首席开国功臣 第四集 秦王破阵——战场上的冒险王 第五集 开国皇帝的二公子 第六集 兵戎相见玄武门 第七集 唐太宗的江山美人 第八集 走出玄武门的阴影 第九集 将心比心换人心 第十集 江山代有才人出 第十一集 唐太宗的铁杆谋臣 第十二集 不是冤家不聚头 第十三集 李世民的人才渊薮 第十四集 李世民与,喋血双雄 第十五集 唐太宗的守护神 第十六集 唐太宗与李靖 第十七集 唐太宗的托孤之臣 第十八集 唐太宗的权力交接 唐太宗生平扫描 后记 试读章节 历来很多帝王的相貌总是被描绘得神乎其神,而开创了“贞观之治”局面的唐太宗李世民,同样也不例外,说他有“龙凤之姿,天日之表”,那么,这个体貌特征是不是也是编出来的呢?根据史书的描述,李世民的长相,像是胡汉混血儿,还有的说他就是一个纯粹的胡人,李世民的身上究竟有没有汉人的血统呢?他的父系和母系家族分别是怎样的?他的身世对他今后治国理政又会有哪些影响?传说李世民的母亲从小不但聪慧过人,个性极强,而且还颇有主见。有这样的母亲,少年时代的李世民表现出了怎样与众不同的才能和胆识? 下面,我们就来看看李世民的家世和身世。 关陇贵族的家世 李世民的曾祖父李虎,西魏时官至太尉,是当时掌握西魏实权的军事霸主宇文泰的重要助手,因而位列“八柱国”,是统兵的“六柱国”之一,被赐姓为大野氏,所以当时又称“大野虎”。 西魏的“八柱国”中,宇文泰是总统帅,西魏王室成员广陵王元欣实际上是挂名而不带兵。真正领兵的有六人,每一柱国各督两个大将军,统领整个府兵系统,构成了西魏和后来北周政权的基础。除了李虎外,统兵的“六柱国”还包括:李弼、独孤信、赵贵、于谨、侯莫陈崇。“八柱国”之下是“十二大将军”,包括:元赞、元育、元廓、侯莫陈顺、宇文导、达奚武、李远、豆卢宁、宇文贵、贺兰祥、杨忠、王雄。 看这份名单,可知西魏、北周都是以鲜卑贵族为基础的政权,其中有许多人是胡姓将领。西魏时期,为了结成一个以关中、陇西为根据地的利益集团,宇文泰还把跟随他一起进入关中的汉人将领,都改为鲜卑姓氏。后来杨坚接掌北周政权后,让西魏时期改为鲜卑姓的汉人将领都恢复了原来的汉姓。 李虎死于西魏时期,但他对于北周的建立有佐命之功,故北周初追封他为唐国公。他的儿子李晒继承了唐国公的爵位,在北周担任内外要职。 按照史书上的记载,李世民“状貌类胡”,其体貌特征为:浓眉,眼睛较深,胡须微卷,脸部线条硬朗,身形矫健,英俊而不失勇武。从其体貌来看,多少有点不同于中原汉人。 实际上,李世民的出身是典型的胡汉混血。李世民的祖父李■,娶了西魏“八柱国”之一独孤信的女儿,独孤是鲜卑族八大姓之一,也就是说,李世民的祖母是胡人。李世民的母亲窦氏,同样是出身于北方游牧民族中的鲜卑部落。 其实,这是一个贵族间的强强联姻。北魏分裂后,宇文泰控制了关陇地区,并逐渐组建了一个以府兵制为依托的关陇军事贵族集团,这个集团成为西魏、北周政权的基础。其中最有权势的,就是前面提到的“八柱国”,而李世民的曾祖父李虎和独孤信都是这八大柱国之一。独孤信有七个女儿,长女是北周明帝的皇后,最小的女儿嫁给了杨坚,隋朝建立后成为独孤皇后。嫁给李虎之子李晒的是独孤信的四女儿,生有李渊,也就是后来的唐高祖,唐朝建立后她被追封为元贞太后。 后来唐朝人因为杨贵妃得宠,光耀门楣,以致“遂令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白居易《长恨歌》)。其实,独孤信才是值得羡慕的呢。他生了这么多女儿,出了三个朝代的皇(太)后,可谓是中国历史上最成功的老丈人了。不过,独孤信生前可没有享受到国丈的荣宠,他在北周建国后不久就因为牵涉到一宗谋反的案件中而被赐死于家。 在西魏、北周的时候,那些军功贵族最重视的就是婚姻和官位,他们在一个很小的圈子里互相通婚,以维持门第和血统的高贵。独孤信把女儿嫁给了李虎的儿子,也就是两个八大柱国结为了亲家。同样,隋文帝杨坚的父亲杨忠,当时是独孤信的部下,八大柱国之下的“十二大将军”之一,也是关陇军事贵族集团中的核心家族之一。 李世民的祖母和母亲窦氏(即纥豆陵氏)都是鲜卑人,李唐皇室属于胡汉混血的家族,即是无可争辩的事实。李世民那种胡汉混血的体貌特征也就不足为奇了。而且,隋唐时期是魏晋南北朝以来民族融合开花结果的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新民族和新文化形成的时期。在那个时代,有许多人都是很难用胡人或汉人来区分的,要用一个词来界定唐朝人的民族身份,那就只能说是“唐人”而不是“汉人”。 大诗人李白到底是汉人还是胡人?其实在唐朝这不是一个问题。就连李白自己也不在意自己的民族身份。还有先世为拓跋鲜卑的元稹、先世出自匈奴的刘禹锡,他们都把自己看成是“唐人”而不是“胡人”。这么多著名的“唐人”都忽略了自己“胡人”的身份,这就是唐朝的一个重要历史特征。 那么,李世民胡汉混血的家世和他的“贞观之治”又有什么关系呢? 李世民“胡汉混血”的家世,在他以后的治国实践中打下了深深的烙印。他对待不同民族的态度和制定的民族政策,都少了许多的隔阂和歧视,显示出他的包容和尊重。 序言 《说唐太宗》,是说作为唐朝第二个皇帝的李世民,而不是说贞观之治。 说到唐太宗,当然离不开贞观之治,但是成就贞观之治的不仅是唐太宗一个人。对贞观之治的形成作出贡献的,有隋炀帝,他从反面给唐初的人们留下了丰富而生动的经验教训;有在浩繁的工役和连年战争中的农民,他们以生命的代价唤醒了贞观统治者的良知;有从隋朝末年一路打来的各路英雄,他们不仅为了百姓的生存作出过艰苦卓绝的努力,而且有着丰富的政治阅历。正是他们让贞观君臣认识到“为君之道”和“安人之道”。 因此贞观之治是历史发展的产物,是贞观君臣和广大百姓共同努力的成果。而唐太宗李世民作为创造这一段辉煌历史的领军人物,也作出了自己独特的贡献,因而成为历代人们称颂的对象,历代帝王学习的楷模。 对于唐太宗这样一位帝王,相关研究著作已经出版的不下数十种。《说唐太宗》只是新近出版的一本。 《说唐太宗》从天子的身世之谜和太原起兵说起,以托孤和最后的权力交接收篇,围绕唐太宗的生平活动展开。但与过去的著作往往从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等各个方面作全面的铺叙不同,本书则从细节入手,让读者更加亲切地感受到一个活生生的唐太宗。对于作为秦王的李世民在唐朝开国过程中的贡献;对于玄武门之变以后作为皇帝的李世民怎样通过实际行动表明自己做皇帝“所以养百姓也”,而不是为了家族的私利;对于唐太宗能够将心比心,顺遂人性,在大部分情况下比较尊重人性,也都是通过一些具体事件和具体情节来加以说明。作者不是板起面孔说教,而是通过生动的叙述,向读者揭示唐太宗辉煌的一生,通过就事论事的议论,和读者一起讨论唐太宗的内心世界和思想。 本书内容基本上按照问题来加以安排,同时又照顾到时间顺序,把编年体和纪事本末体加以结合。这为读者全方位地了解唐太宗也提供了方便。 这些都说明,作者不仅在与唐太宗相关的历史问题上有深入精到的研究,而且在表现形式上也作了许多探索,使读者能够更好地体味这一段历史。把历史的智慧送到大众手中,让大众也能享受历史的精彩和深邃,这是史学工作者的神圣使命。在这样的工作中,《说唐太宗》又迈出了坚实而可喜的一步! 吴宗国 2008年2月 后记 应上海电视台纪实频道《文化中国》栏目制片人余永锦先生的邀请,我第一次正式走上了电视荧屏,和主持人今波一起讲述了30集《贞观天子李世民》。由于教学科研任务繁重,节目从2006年秋天开始录制,利用几个假期的时间,一直到2007年暑假期间才完成。节目播出过程中,范竞秋和夏宁两位编导多次来短信,说这个节目收视率还不错,说明上海的观众还是认可我的讲述内容和风格的。由于在北京不能收看,想到节目录制过程中还有许多自己不满意的地方,总觉得她们是在鼓励我这样一位新手。节目全部播完后,余永锦先生来电话,对节目的内容给予了充分肯定,并把我推荐给上海辞书出版社的著名图书策划人蒋惠雍女士。于是我才有信心把讲稿整理出来,才有了呈现在读者面前的这本《说唐太宗》。 我完全赞成学者向大众普及历史知识和传统文化,也有意识地把通俗读物和普及性的节目与学术区分开来。但是,当初接到余永锦先生的邀请后,对于是否要上电视讲历史,我其实有很多顾忌。生怕到电视上一讲,把自己的弱点全方位地暴露出来了。 好在节目编排和录制过程中,我和《文化中国》栏目的合作还是非常愉快的。余永锦先生没有我想像中电视制片人那种居高临下的做派,他寡言、宽容,我的一些固执想法和顾忌都得以表达。今波是一个很好的谈话对象,尤其到后面一半的节目录制中,我们在开镜前稍微交换一下看法,就能够很默契地把思路衔接上。原本需要非常注重形式和镜头感的拍摄过程,逐渐变成了一场场平等的对谈和自由的交流。我提供的脚本是粗线条的,内容的衔接不是很连贯,缺乏生动性。范竞秋和夏宁两位均是非常出色的编导,她们尊重学术,长于表达,思想敏锐,文风清朗,对节目内容进行了成功的再创作,给了我很多启发。周雯华、唐蔚、霍怡临等编导,也提出了不少有益的建议。 书中的内容与30集节目并不完全一致,但我在修改书稿过程中,还是力图保留节目中比较口语化的特点,吸收了一些编导们提供的文字。所以,本书也可以说是我和他们共同完成的。当然,书中的错误还是要我自己来承担。需要说明的是,书中的一些观点以及材料的组合,借鉴了唐史学界的大量研究成果,由于体例的原因,不能一一注明。 吴宗国老师拨冗为我写的这本通俗读物作序,思考着“如何把历史的智慧送到大众手中”这样的重大问题,并一如既往地对我提出了希望和要求,使我备受鼓舞,也更感不安。张耐冬、王湛、赵璐璐、程锦、张雨诸君,在我写脚本和录节目的过程中给予了帮助,特此致谢。最后感谢责任编辑蒋惠雍女士、明生小姐和刘征先生为本书所付出的辛勤劳动。 刘后滨 2008年2月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