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托尔斯泰著朱雯译的《彼得大帝(精)》是苏联作家阿列克谢·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的一部杰出的长篇历史小说。主要描写彼得大帝一生的业绩及其对俄国的贡献,展现了俄国十七世纪末十八世纪初宏伟壮阔的生活图景和历史事件。小说共分三卷,第一、二卷仅仅是第三卷的一支序曲,而第三卷才是长篇小说最主要的部分。它描写彼得大帝的立法工作和改革活动,描写俄国军队保卫尤里耶夫和纳尔瓦城的英勇斗争,还将描绘国际上的叱咤风云和一些西方国家的绚丽多姿的图景。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彼得大帝(精)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
作者 | (苏)阿·托尔斯泰 |
出版社 | 上海文艺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阿·托尔斯泰著朱雯译的《彼得大帝(精)》是苏联作家阿列克谢·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的一部杰出的长篇历史小说。主要描写彼得大帝一生的业绩及其对俄国的贡献,展现了俄国十七世纪末十八世纪初宏伟壮阔的生活图景和历史事件。小说共分三卷,第一、二卷仅仅是第三卷的一支序曲,而第三卷才是长篇小说最主要的部分。它描写彼得大帝的立法工作和改革活动,描写俄国军队保卫尤里耶夫和纳尔瓦城的英勇斗争,还将描绘国际上的叱咤风云和一些西方国家的绚丽多姿的图景。 内容推荐 彼得大帝并不单单是一个顺乎潮流的君主,更是一位站在时代前列的人。正是由于他的先见之明,使得俄国历史发生了变化,改变了俄罗斯前进的方向。 阿·托尔斯泰著朱雯译的《彼得大帝(精)》为长篇历史小说,主要描写彼得大帝一生的业绩及其对俄国的贡献,展现了俄国十七世纪末十八世纪初宏伟壮阔的生活图景和历史事件。作者笔下的人物刻画形象、生动,情节紧凑,兼具知识性和趣味性,非常引入入胜。 小说共分三卷,第一卷主要描写了彼得为争取权力而进行的斗争、宫廷贵族之间的倾轧,以及彼得为促进国家西欧化而采取的最初一些措施。第二卷描写了彼得为夺取水域而进行的斗争、西欧各国之间的冲突,以及彼得为准备“北方战争”而从事的外交和军事活动。按照作家的创作构思,这一、二两卷仅仅是第三卷的一支序曲,而第三卷才是长篇小说最主要的部分。它将描写彼得大帝的立法王作和改革活动、俄国军队保卫尤里耶夫和纳尔瓦城的英勇斗争,还将描绘国际上的叱咤风云和西方一些国家一一法国、波兰和荷兰的绚丽多姿的图景。 目录 译本序 主要人名表 第一卷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第二卷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三卷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试读章节 他们好不容易挤到卢布扬卡广场后面,整个广场上都簇聚着一堆堆骑着马的军士。远处,在尼科利斯基门附近,可以望见一个领主那高高的、圆筒形的黑貂皮大帽,许多秘书官的皮便帽,和那些社会贤达的深色长襟衣。有一个蓄着长须的瘦长个子,在那儿叫唤着什么,手里挥动着一纸公文。他一叫唤,便有一个贵族骑着马跑出来,有的装备得很阔绰,有的装备得很穷酸,有的是匹马单枪,有的带着军士,飞驰到桌案前面,下了马,向那位领主和秘书官们深深地鞠一个躬。那些人便检验他的装备和马匹,往簿册上查看他曾经受封过多少领地。于是争端发生了。那个贵族会撕开胸前的衣服向神赌咒;有的还会流泪哀求,诉说他们在那点子荒地上正在破落下去,快要冻饿而死了。 遵照古老的祖传惯例,每年在春季行军以前,就这样将为皇上效劳的人们,即贵族民军来一次检阅。 瓦西里和米哈伊尔骑上了马。茨冈人和阿廖什卡的两乘雪橇已经把牲口卸下来,没装鞍子就让沃尔科夫的两个农奴骑上;那第三个农奴奉命说他的马在半路上弄瘸了腿,所以他只好步行。雪橇都被抛在那儿了。 茨冈人抓住马镫,嚷道:“您要把我的马赶到哪儿去啊?老爷!好心的老爷!……”瓦西里用鞭子吓唬他:“你胆敢嚷嚷……”他一走,茨冈人就破口大骂,随后把马轭和车杠扔到雪橇上,自己也爬上去躺下了,怒气冲冲地往麦秸里一钻…… 他们都把阿廖什卡忘了。他把挽具捡起来,放在雪橇上。他坐了一会,没有戴帽子,穿一件破破烂烂的短皮袄,冻得什么似的。有什么法子,当农民就是这样,得忍住。忽然,他鼻子里钻进一股引起人食欲的香味。一个戴兔皮便帽的商业区居民,眼睛很小的胖子,打他身边走过去。这人肚子前面挂着一只托盘,从盘子上遮着的破布底下,正冒出馅饼的热气。“鬼东西!”他朝阿廖什卡瞟了一眼,把遮着的布撩起一角,喊道:“焦黄的、滚热的馅饼!”那股香味把阿廖什卡吸引到馅饼那边去了: “怎么卖啊,老大爷?” “一个铜板山两个。这东西,好吃极了。” 阿廖什卡有一个铜币藏在腮帮里面,那是他出门来当奴仆的时候,母亲看他命苦才给他的。这钱他舍不得用,可是肚子却在咕咕地直叫啊。 “那就来两个吧。”阿廖什卡粗声厉气地说。他付了钱,拿了馅饼吃着。他从来没尝到过这样的滋味。可是等他回到雪橇那儿,什么鞭子、套环、颈轭都已经没有了一一统统被人偷走了。他急忙跑去找茨冈人,可是茨冈人只是钻在麦秸里把他骂了一顿。阿廖什卡的腿发软了,头嗡嗡地响着。他往雪橇的弯托梁上一坐,哭了起来。可是他马上又跳起身,撒腿跑去,冲着一个个路人问:“你看见那个贼没有?……”大家只是笑。怎么办呢?他就奔过广场去找他的主人。 沃尔科夫骑在马上,双手叉腰,头上戴一顶铜盔,身上披一副铁甲,这铠甲的铁片上胸部和腹部都盖着霜。这个瓦西里已经叫人认不出来了一一简直是一头鹰!他背后是两个农奴,骑着马,身上穿着棉甲,肩上挎着猎矛,活像两只大桶。他们心里也明白自己是个什么样子的武士:再蠢也没有了!他们都龇牙咧嘴地笑着。 阿廖什卡把眼泪抹了一脸,凄凄惨惨地用难听的鼻音开始诉说他碰到的那件倒霉事儿。 “怪你自己!”瓦西里喝道,“你老子会抽你一顿鞭子。如果你老子不拿新的马具来换上,我就叫他吃一顿鞭子。滚开,不准在牲口前面转来转去!” 这时候,那个瘦长个子秘书官把纸一扬,唤出沃尔科夫的名字。沃尔科夫马上朝尼科利斯基门飞也似的驰去,后面跟着他的两个农奴,他们用树皮鞋跟撞着牲口的肚腹。在那儿,桌案旁边坐着全莫斯科大家最害怕的一个人一一费多尔.尤里耶维奇.罗莫达诺夫斯基公爵,他戴着一顶高高的皮便帽,穿着两件皮大衣,一件是天鹅绒面子的,一件是没挂面子的羊皮的。 阿廖什卡现在该怎么办呢?帽子不见了,挽具不见了……他在广场上踯躅着,低声哭着。米哈伊尔.特尔托夫从马背上伛下身来,招呼他,一把抓住他的肩膀。 “阿廖什卡,”他说,自己眼睛里也噙着泪水,嘴唇哆嗦着,“阿廖什卡,看在上帝的面上,你到特维尔门去跑一趟,打听一下御马房的马夫丹尼拉.缅希科夫家在哪儿。到了他家里,你就朝丹尼拉磕三个响头……你跟他说:米哈伊尔想求您一个情……你说他的马垮啦……你说他实在有点难为情……请他随便给我一匹什么马,就是这一天一一就为了这一次检阅。你记得住吗?你跟他说,我会报答他的……为了弄到一匹马,我连人也会杀呢……你求他,一边哭一边求他!……” “我就去求他,他要是不答应呢?”阿廖什卡问。 “我就把你齐肩膀锤进地里去!”米哈伊尔骨碌碌转动着眼珠,还从鼻孑L里哼了一声。 阿廖什卡马上朝着米哈伊尔指点的方向,不顾死活地跑去。 米哈伊尔蹲在马鞍上冻僵了,整整一天他没有吃过东西……太阳正往严寒的雾霭里沉下去。积雪显得蓝漾漾的。马蹄踩在坚硬的雪地上,嚓嚓的响声更大了。暮色正在降落,全莫斯科的钟塔和钟楼开始敲起晚祷钟。瓦西里.沃尔科夫一步一步地驰过去,闷闷不乐地耷拉着脑袋。阿廖什卡一直没有回来。他始终都没有回来。 P12-13 序言 《彼得大帝》是苏联作家阿列克谢·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的一部杰出的长篇历史小说。 阿·托尔斯泰于一八八三年一月十日出生在伏尔加河畔俄罗斯草原上一个名叫尼古拉耶夫斯克(现名普加乔夫斯克)的小城。他父亲尼古拉。阿列克谢耶维奇伯爵是个地主。母亲亚历山德拉·列昂季耶芙娜是十九世纪早期著名的俄国金融家、十二月党人的领导者之一尼古拉·伊万诺维奇·屠格涅夫的侄孙女。他是遗腹子。童年是在索斯诺夫卡他继父阿列克谢·阿波洛诺维奇·博斯特罗姆的农庄上度过的。那里是个边远地区,自古以来就是各种各样世俗的和教会的逃亡者的避居之薮,流传着许多记述遥远过去英雄业绩的民间传说和古老谣曲。那时候,俄罗斯的贵族地主已日趋没落,而伏尔加河彼岸的地区则仍然保留着遥远过去的不少残余痕迹。光怪陆离的外省地主,灾荒饥馑的凄凉田园,淳厚质朴的乡村生活,让未来的作家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也给他提供了触发想象、引起追忆的非常丰富的素材,正像他后来在给青年作家讲话时谈到的:“我想,如果我是生长在城市,而不是生长在农村的话,有千百种的事物恐怕我从童年起就一无所知一一例如草原上和荒村里冬天的暴风雪、圣诞节、茅屋、占卜、神话、松明,以及散发着一种特别气味的禾仓;大概我也不可能像那样的去描绘旧莫斯科。旧莫斯科的风光就是根据我童年时代不可磨灭的回忆表现出来的。对时代的感触和时代的实体,就是从这里呈现出来的。,,② 正是他童年时代的这种生活经历,构成了阿·托尔斯泰早期创作(《伏尔加河左岸》,1910;《怪人》,1911;《跛老爷》。1912)的主要题材。在这些小说里,作者不仅对人物的性格进行了细致的心理刻画,对人物的命运作了深入的分析描绘,而且还在不同程度上对历史发展的趋向进行了认真的探索,对乡村贵族的没落作了形象的揭露。 为了从回忆的题材转向具体生活的描写,需要了解现实生活的意义,他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以一个随军记者的身份上了前线。在当时所写的战地通讯中,他一方面如实地报道了硝烟弥漫的战地生活,一方面却也不加掩饰地表示了自己对祖国前途的隐忧。俄罗斯国家经历着一场严峻的考验。“在这个变革的时期,我又碰上了一九一七年的革命。”由于他看不到革命的历史前景,并错误地把革命思想和爱国主义感情对立起来,阿·托尔斯泰于一九一八年离开祖国,前往巴黎,一九二一年又移居柏林,在国外度过了四年多的流亡生活。关于这几年的情况,他后来在《我的小传》中写道:“侨居国外的这段生活是我一生中最艰难的时期。在那里,我才明白做一个受人鄙视的人,做一个脱离祖国、无足轻重、无所作为、在任何情况下都不为人所需要的人,是种什么样的滋味了。”在侨居国外的时候,他着手创作了科学幻想小说《阿埃莉塔》(1922—1923),发表了自传体小说《尼基塔的童年》(1919-1920)、长篇小说《苦难的历程》的第一部《两姊妹》(1922)以及一些揭露流亡者生活的短篇小说(《不幸的星期五》《在床底下找到的手稿》等)。在柏林,他曾一度参加流亡知识分子组成的“路标转换派”的一个集团“前夜”。一九二二年春跟高尔基的会晤以及他们之间建立的友谊,使他对“路标转换派”的资产阶级社会政治派别的性质有了新的认识,对祖国俄罗斯的社会主义革命逐渐树立了正确的态度,他理解到:如果不为这个革命事业服务,就会失去与祖国和人民在精神上的联系,也就没有而且不可能有真正的艺术。正是出于这种“对祖国的热爱,想把自己的力量贡献给祖国和它的建设事业的愿望”,他发表了《给恰伊科夫斯基的公开信》,信中宣称:“我们必须承认,在俄国或在俄国境外,除了布尔什维克政府,绝没有任何别的政府。如果承认这个事实,那我们就得竭尽全力帮助俄国十月革命这个最后阶段朝着使我们国家更加强大,人民生活更加丰富,从革命中得到一切美好和正确的东西这个方向发展。”就这样,他以这封信作为“护照”,于翌年春天回到了苏维埃俄罗斯,而作家的创作生活,从此也便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十月革命给阿·托尔斯泰的创作打开了一条宽广的道路,使他的才华得到充分的发挥。特别是二十年代后半期,苏联在革命和建设方面的光辉成就更对作家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他一面投身于火热的生活,一面努力建立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并认真吸取无产阶级作家的创作经验,深入思考如何表现革命主题、塑造英雄人物的问题。从那时候起,他写出了一系列优秀的作品。长篇三部曲《苦难的历程》的第二部《一九一八年》(1925一1927)、第三部《阴暗的早晨》(1940一1941)相继问世,第一部《两姊妹》又作了重大的修改。三部曲以十月革命前夕、革命时期和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历史事件为背景,描写了以达莎、卡嘉两姊妹和她们的爱人捷列金、罗欣为代表的知识分子经历曲折复杂的道路最后走向革命的过程,表明知识分子只有与人民相结合才是自己的出路,只有献身祖国才能获得真正的幸福。中篇小说《粮食》(一译《保卫察里津》,1937)描写国内战争时期苏联人民保卫察里津的英勇战斗,作家把它看作是《一九一八年》至《阴暗的早晨》的一个必不可少的过渡。长篇小说《彼得大帝》也是在这个时期写作的。 在卫国战争时期,阿·托尔斯泰写了许多政论和别的文章,向全国发出爱国主义的号召:为保卫祖国、保卫自由与社会主义祖国的独立,向法西斯侵略者展开殊死的斗争,其中反响最大的有《我们在保卫什么?》《祖国》《人民的血》等。他一面以一个社会活动家的身份进行写作,一面继续发掘历史题材,完成了“戏剧故事”《伊凡雷帝》(包括《雌雄鹰》,1942;《艰难的年代》,1943),同时还发表了以卫国战争为题材的短篇小说集《伊万。苏达廖夫的故事》(1942—1944)。 阿·托尔斯泰正在为保卫祖国而战斗的时候,不幸于一九四五年二月二十三日逝世了。他勤奋地写作了一生,留给我们诗歌、小说、戏剧、散文和政论等各种体裁的大量作品,其中有一部小说没有来得及完成,那就是长篇历史小说《彼得大帝入 关于彼得大帝的题材,阿·托尔斯泰从二月革命的最初几天起就开始注意了。他后来告诉读者:“也许,这与其说是出于一种有意识的活动,还不如说是出于一个艺术家的本能。我在这个题材里找到了关于俄罗斯人民和俄罗斯国家的谜底。”一九一七年十月革命以后,他写了一个中篇小说《彼得的日子》,在这里作家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了彼得大帝活动的宏大规模以及进行改革的坚强毅力,但是彼得这个形象却被塑造成为专制、残酷、孤独的悲剧性人物,完全抹杀了他在建立并巩固地主和商人的民族国家方面所起的历史积极作用,以及俄罗斯人民在建设自己国家时所做的巨大努力和崇高牺牲。这是因为阿,托尔斯泰在写作这篇小说的当时还没有掌握辩证唯物主义的历史观,用他后来对另一个以彼得大帝为题材的剧本《在刑台上》的自我分析的话来说,就是“对于时代的描写,我还没有完全摆脱某些‘传统’的窠臼”,也就是说,他还没有深刻理解那个复杂时代的矛盾,没有真正认识历史发展的规律。因此,“虽然彼得坎肩上的一切污痕我都看到了,但是他仍然像一个谜似的屹立在历史的浓雾中”。直到后来作家认识到“写作《彼得大帝》,这首先是通过现实一一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所理解的现实去认识历史。这就意味着,首先得改造自己的艺术家的世界观……在马克思主义分析光芒的照射下,历史复苏过来了,显示出全部丰富多彩的面貌和阶级斗争的全部辩证规律”。从这里,作家得出结论说:“艺术家掌握了马克思主义,就是得到了‘活水’。”正是在伟大的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指导下,阿。托尔斯泰才写出了这样一部彪炳俄国文学史册的长篇历史小说《彼得大帝入 小说共分三卷,第一卷发表于一九三。年,主要描写了彼得为争取权力而进行的斗争,描写了宫廷贵族之间的倾轧,描写了彼得为促进国家西欧化而采取的最初一些措施。第二卷出版于一九三四年,描写了彼得为夺取水域而进行的斗争,描写了西欧猎狗牵在带子上……他们穿过石桥,驰进了城里。市场上早已鬼也没有一个了。打头的一匹黑色公马上骑着一个十七岁左右的青年,脚蹬一双士兵的过膝长筒靴,身上光穿一件衬衫。他放松了缰绳,纵马飞驰:国王查理十二世!……那只狮崽子!……跟在他背后的是那些猎人,他们打着唿哨,哈哈大笑着。如同一批魔鬼,他们驰过了市场。幸亏大家都逃避了,可是有时候也会有人被踩倒……” 再拿事件的叙述来说吧,有时候铺叙得非常周详,有时候却又描述得十分简略。阿·托尔斯泰是以擅长描写群众场面著称的,《彼得大帝》中关于射击军的叛乱以及俄军远征亚速、进军纳尔瓦的战斗,都被描写得气势奔腾,雄伟遒劲,而又雕琢细密,刻画人微。其他如沙皇费多尔·阿列克谢耶维奇的晏驾,彼得皇帝的大婚以及母后纳塔利娅的丧礼,乃至征服亚速后的祝捷游行,“命定号”战舰的下水典礼等等,作家都以浓重的笔墨,作了酣畅淋漓的描绘,其规模之宏大,形象之逼真,给读者以难忘的印象。阿·托尔斯泰在对工人作家介绍自己的创作经验时指出:“文学一一这是一门艺术,通过语言把原来在你们脑子里的形象在读者的心中再现出来,你们所看到的,用语言描绘出来的东西,读者读了之后,在他们的心中就会油然地出现一幅你们所看到的那些形象组成的图画,而且这些形象还被涂上了读者的个性色彩。”读了《彼得大帝》,在我们心中出现的正是这样一幅有声有色的形象的图画。 然而对于各种事件的叙述,也还有详略的不同,这就使得长篇小说的整幅画面,更显得疏密相间,浓淡异趣。例如写远征亚速这一重大的军事行动,作家对作战的过程,战斗的场景,乃至俄军的惨败,都花了很多的篇幅,不厌其详地进行了多层次的刻画,后来对俄军取得胜利后的祝捷活动,也细致地描写了队列的阵容,观看的盛况和典礼的排场,可就是对制胜敌人、占领亚速的经过,却只用了寥寥几百字作了简单的交代: 新的世纪艰难地开始了。到了春天,舰队毕竟都建成了。从荷兰招来了一批工程师和团队指挥官。在潘中和切尔卡斯克,积储了大量的给养。兵员的缺额也都补充了。于是在五月里,彼得乘着新造的帆桨大船“普林基皮乌姆号”,领着舰队,出现在亚速城下。土耳其人受到海陆两路的围攻,拼死抵抗,打退每一次的冲锋。可是当所有的粮食和弹药统统用完以后,他们便无条件地投降了。三千名土耳其帝国精兵连同哈桑·阿拉斯拉诺夫总督离开了那遭到破坏的亚速城。 再如彼得以米哈伊洛夫的化名随大使团出国访问,先后在波兰、荷兰、英国等地住了一年,小说作者只详细地描叙了他同勃兰登堡选帝侯腓特烈三世的秘密会谈,以及另一次他同汉诺威选帝侯夫人索菲娅和她的女儿索菲娅一夏洛特的亲切会见,而对彼得在欧洲的其他活动,出访的整个过程,却以沙皇与“公爵皇帝”的几次通信就这样简略地带过了。 塑造人物也好,描叙事件也好,或直接或间接,或详尽或简略,错落有致,绚丽多姿,阿·托尔斯泰作为语言艺术大师的卓越技巧,在《彼得大帝》中,以上这些都还仅仅是一个方面或者一种方式的表现罢了。 高尔基高度评价阿。托尔斯泰的艺术才华。早在一九三三年一月十七日读到《彼得大帝》第二卷的一些片断以后,他就写信给作者: 您知道,我非常喜爱和重视您那了不起的天才,明达而又欢乐的天才。是的,我正是这样来领会您的天才的,欢乐的、带着火花和机警讪笑的天才,可是在我看来,天才的这种品质还是次要的,而首要的是,您的天才简直是了不起的真正的俄罗斯天才,是俄罗斯式的明达的天才……《彼得大帝》是我们文学中第一部真正的历史小说,是一部可以长期留传的书。最近我读了小说第二部中的片断一一好极了!您真会写壮丽华美的作品。 书评(媒体评论) 彼得大帝用野蛮制服了俄国的野蛮。 ——马克思 《彼得大帝》是我们文学中第一部真正的历史小说,是一部可以长期留传的书。 ——高尔基 彼得大帝,他一个人就是一整部历史! ——普希金 彼得大帝的改革对人民是如此巨大的痛苦,但没有彼得的强制性改革,俄罗斯就不能完成自己在世界历史中的使命,也不能在世界历史上获得自己的发言权。 ——别尔嘉耶夫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