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严法师是一位教育家、作家,更是一位宗教家和国际知名的禅师,长年在国内外不遗余力地推动“心灵保护”、“种族和谐”及“世界和平”等工作。本书是圣严法师在美国的十二次禅七中的开示集结,旨在阐释牛头法融禅师的《心铭》诗偈。圣严法师以自身丰富的禅修经验,厘清开悟者与各阶段修行者的境界层次,指出修行者所应具有的正确态度,与应避免落入的陷井,并从实修的角度,详尽地解说止与观、定与慧、话头与公案的本质与作用,为这首古老诗偈中所叙述的玄妙禅境,开启了一条解行并重的修行大道。
李连杰,罗大佑,林青霞,张国立联合推荐·缅怀恩师。
本书是圣严法师在美国多次禅七中的开示集结,旨在阐释牛头法融禅师的《心铭》诗偈。圣严法师以自身丰富的禅修经验,厘清开悟者与各阶段修行者的境界层次,指出修行者所应具有的正确态度,与应避免落入的陷井,并从实修的角度,详尽地解说止与观、定与慧、话头与公案的本质与作用,为这首古老诗偈中所叙述的玄妙禅境,开启了一条解行并重的修行大道。
一、念头是虚幻的
心性不生,何须知见?
法融禅师开宗明义就说:“心性不生。”这正是佛陀本人所教导的:所有的念头都是虚妄的。参加禅七的人经常在意昏沉和散乱心,然而,这些念头来来去去,原先并不在心里,也不是永远存在的。因此,我们称它为妄念,因为佛教认为所有的时间现象都是虚妄的。如果散乱心不是虚妄的,它就会永远存在,也永远不会改变;如果昏沉不是时间现象,就会永远昏沉。事实上,当心集中时,散乱就会消失;当心清醒时,昏沉就不见了。因此,昏沉和散乱心都是虚妄的。打坐也是虚妄,但我们用它来使妄心不致生起。
来打禅七而期望开悟、体验佛心,这是自我欺骗。的确,既然没有心这回事,也就没有佛心可言。在祛除妄念之后所体现的自性也是虚妄的,因此修行时想以佛心来取代妄心,这种想法是错误的。
这是不是意味着你这辈子就一直用一种虚妄来取代另一种虚妄?《心经》说:“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当色消失时,也没有空可言。当妄心消失时,真心也消失;当妄心不动时,真心也就不存在。因为期望开悟,所以我们用功,但修行时心中不该存有那种念头。即使我们开悟了,也不该认为得到了任何东西。
在修行之前,人们不知道自己的妄心,认为自己体验到的每一件事都是真的。开始修行之后,他们得知心是虚妄的。当最后体验到开悟时,也许认为他们以真心取代了妄心。但《心,铭》否定了这种观念:如果心性不生,那么妄心和真心都不存在。临济禅师(卒于公元八六七年)说,求佛之心是轮回之心。
你们来这里修行,那就够了,除此之外不要寻求任何东西。“何须知见?”意思是说不该渴求知识。你也许认为终行,困难,但其实是容易的。只要放下你的知见——烦恼的源头——虚妄之心就会消失。散乱心只不过是冰山的一角,隐藏的部分就是你自出生以来所累积的所有知见。开始修行之道,首先就是要安定你的散乱心。
二、如同从梦中醒来
本无一法,谁论熏炼?
打禅七的人有两个问题:想要抓住某个东西,却抓不住;想要摆脱自我,却摆脱不了。在跟自己挣扎时,反而为自己制造了更多的麻烦;在试着要泯灭自我时,反而使得自我更为顽固。并不只是某一个人如此,而是每个人修行时都会遭遇到问题。毕竟,如果没有问题的话,你早就开悟了。
法融禅师说:“本无一法,谁论熏炼?”在这里,“法”代表的是所有的现象,包括佛法。对于寻求解决在修行中所出现的问题的人来说,这种说法也许会令他困扰。毕竟,如果既没有法,也没有佛法的话,要用什么来引导修行呢?即使老参也会怀疑那到底有什么用,这是一种错误的态度。
不要担心修行有没有用,只要专注在修行本身,不要有其他的念头,尤其是开悟的念头。修行就像梦一样,你在梦中可能走得快或慢,走得远或近,但醒来时,你知道它从来没有真正发生。你在梦中不管走得多快或多远,都跟醒来无关。修行不是为了开悟,但当开悟时,就像从梦中醒来。
修行,就是生命本身
往返无端,追寻不见。
你可以把一块肉绑在竹竿一头,然后把竹竿绑在狗背上,让肉就在狗的面前荡来荡去,不管狗怎么努力去追,却总是追不上,在打坐中寻求结果就像这样。 这里再举一个比喻:不管你走到哪里,你的影子就跟到哪里,既然摆脱不了影子,为什么又要厌恶它呢?想要摆脱烦恼也是一样。再打个比喻:有宠物的人经常弄个跑步笼来让这些宠物忙,宠物跑得愈快,笼子转得也就愈快,但宠物从来摆脱不了笼子,而笼子也待在原处,哪里也去不了。如果以焦虑、期盼之心来修行,那就是你的下场——哪里也去不成。同样的模拟也适用于尝试摆脱死亡和烦恼。要逃的是谁?是自我,但如果自我本身就是烦恼,又如何摆脱得了烦恼?
有人由东向西看,而称它为西方;有人由西向东看,而称它为东方。他们看的是同一件东西——凡事是相对的,没有究竟的东方或西方。如果你跑向西方想要找到它的源头,就会永远跑下去。试着明确指出开悟,就像试着要找到西方或东方的源头一样。“你”想要开悟,“你”想要见到自己的真性,“你”想要摆脱烦恼,如果没办法放下的人就是“你”,“你”又怎么可能开悟呢?
有些人希望从佛菩萨得到祝福或力量来修行;其他人则希望修行,以便能把学到的东西用来帮助他人;还有一些人(这是最好的方式)把修行看成是自己的整个生命,在修行之外没有其他东西——生命本身就变成了修行。他们并不尝试做任何事,但每一件事都完成;当别人问起时,他们会说自己什么事也没做。我们应该期盼成为这类的修行人,这就是法融禅师所谈的。
有些人修行是为了得到什么,有些人决心要使菩提心(也就是开悟之心)现前,变成菩萨,帮助有情众生。法融禅师要我们更进一步,于修行时一无所求。
P7-11
本书收录圣严法师于美国的十二次禅七开示,内容集中于牛头法融禅师的《心铭》,对象多为法师的外籍弟子,经现场英译、誊录、编辑后,由以出版灵修书籍著名的香巴拉(Shambhala)出版社于二○○四年印行。
由于是禅七开示,所以重点不在历史的考证与文字的诠解,而是运用法师个人的证悟,将古德的诗偈活用于禅修的指导。译者在“输血管的输血管——中译圣严法师著作”一文曾指出,法师这类作品“不但对于现场的禅修者产生当下的效益,也将禅修连接上佛教的经论和古代大德的悟境,提供了有关经论与诗偈的‘禅解’,或许可称为某种意义的‘从禅出教’(从个人的证悟引申出对于佛法的见地)或‘藉教悟宗’(以佛法的经论来印证禅修的体验)”(《我打禅家走过》,页九八)。这些显示了法师致力于佛法的现代化、普及化与国际化的实践。
也由于是禅七开示,所以在将英文——更精确的说法应该是英译——转化为中文时,成为另一种形式的还原,必须多方揣摩法师在禅七和其他场合开示时的神情与口吻,以保持亲切、幽默、平易近人、深入浅出的特色。然而,口语的开示毕竟与书面语有别,再加上《心铭》本身为四言的诗偈,词约理富,言简义丰,所以中译必须在口语与精练之间维持平衡。记得在与法鼓文化的同人联系时,曾提到翻译此书的优先级为忠实、顺畅、精简。
本书主要是在出国期间抽空完成的,由于部分内容在《人生》杂志连载,每月校读台北传来的译稿就成了月课,再配合以“圣严法师一。八自在语”作为日课,为在异国的我提供了安心之道。以“输血管的输血管”自我期许的译者,盼望有心的读者能透过译文领会法融禅师的《心铭》和圣严法师的开示,同沾法喜,精进道业,了悟心法。
单德兴
美国加州柏克莱
二○○六年七月二十六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