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蒙台梭利的教育精华解读/贝博士名家解读家教经典书系
分类
作者 李利
出版社 华夏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1907年1月6日,蒙台梭利在罗马创办了第一所“儿童之家”,开始实践她的教育理念,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果,“儿童之家”逐渐在全球范围内扎根,并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父母与儿童。

李利编著的这本《蒙台梭利的教育精华解读》将蒙台梭利的教育智慧娓娓道来,解读了0~6岁孩子的成长历程。不仅关注孩子出生后的各种能力培养、性格发展问题,以及父母的责任,而且向我们揭示了孩子出生后神秘的心理变化。

内容推荐

  蒙台梭利通过多年的研究和观察,向我们揭开了儿童心理世界的神秘面纱。她撇开成人的思维模式,坚持不懈地去探索孩子的每一个眼神、每一个动作下所掩盖的小心思。她让我们知道:婴儿也存在心理活动;孩子的智能发育存在敏感期;孩子的心理素质形成于0~6岁;孩子是在“工作”中成长的,他们通过做一些看似无意义的动作来锻炼自己四肢的灵活性;……

《蒙台梭利的教育精华解读》通过阐述闻名于世的蒙台梭利教育法,鼓励家长把握孩子的成长规律,更多关注孩子的内心世界,从而使给予孩子正确、科学的教育。同时,为了加深理解,并成功地将蒙氏思想精髓转化为实际应用,在每个观点后面,主编李利还特别以“名家解读”的形式,结合中国国情特点,对蒙台梭利观点进行了相关的诠释。

希望《蒙台梭利的教育精华解读》能对家有儿女的爸爸妈妈们以及所有关注早教的人士,都能有所助益。

目录

第1章 蒙台梭利的发现/1

 每个儿童都是独立的心理胚胎/2

 把握每一个成长敏感期/7

 新生儿的心理活动不可忽视/13

 与生俱来的双重秩序感/17

 认识智力的8次飞跃/23

 自由活动好处多/28

 儿童创造了成人/33

第2章 解开儿童自我成长的谜/39

 儿童具有吸收知识的天性/40

 冲破“牢笼”,争取独立/46

 因为要成长,所以要运动/50

 多动手,增智慧/54

 成长第一步,从模仿开始/59

 性格的自我塑造能力/64

第3章 儿童的基本能力训练/69

 3~6岁是进行肌肉训练的最佳时期/70

 感觉训练为幼儿身心健康护航/76

 成长始于实际生活练习/83

 不可或缺的初步知识教育/89

 纪律教育并不是压制儿童/95

 神奇的语言教育/100

 儿童并不排斥保持安静/106

 想象力大爆发/111

第4章 儿童世界与成人世界的冲突/117

 儿童就像一个避难者/118

 成人越防御,孩子越受伤/122

 遵循真正的母爱本能/126

 儿童沉迷于自己的工作本能/131

 成人与儿童工作的不同/137

 尊重儿童的权利/144

 儿童是最无辜的受害者/149

第5章 成人对儿童成长的阻碍/155

 儿童爱成人胜于其他任何东西/156

 成人企图取代儿童/161

 强加给儿童过量睡眠/166

 成人走太快,儿童跟不上/171

 儿童的活动节奏不容破坏/177

 儿童的活动不合乎成人的逻辑/182

 成人对儿童活动缺乏理解/188

第6章 成人的早教使命/193

 正确的儿童教育理念/194

 早教工作的重大使命/200

 让儿童体验到尊严/207

 儿童的书写与阅读是自发的/212

 教育者要懂得“跟随儿童”/219

 教育者应具备的精神准备/225

 给儿童自由选择的机会/231

 对儿童的教育关系着人类的未来/236

第7章 关注儿童典型心理问题/241

 认识儿童心理畸变/242

 “心灵的神游”/248

 心理障碍阻隔儿童认识世界/253

 过于依附的另一种解法/258

 占有欲强,贪婪的胚芽/263

 权力欲将儿童引入歧途/267

 儿童自卑,毁其一生/272

 消除非正常恐惧心态/278

 儿童的谎言,是善是恶/282

第8章 实践蒙氏教育的五个步骤/287

 Step1 作好迎接儿童的准备/288

 Step2 预备适合儿童生命发展的环境/294

 Step3 了解儿童的外在行为和心理发展/299

 Step4 提供适当的教具让孩子“工作”/305

 Step5 延长工作周期让孩子反复操作/313

附录/319

试读章节

刚降临到这个世界上的新生儿可以称之为 “心理胚胎”,它是一种包藏在肉体中的精神。从科学的角度来看,这个新生命是一片空白的,组成这个活生生个体的是组织和器官,这些是我们看得到、摸得着,并可以用科学仪器测量出来的,但是,它的精神,我们却无从查证。这么机灵的身体难道会是凭空出来的吗?这一切在目前还是一个未解之谜。

新生儿正站在人生旅程的起点上,他降生后,很长一段时间内是无法自主的,也没有能力做任何事情,他就像一个虚弱或瘫痪的病人一样,需要别人的照顾才能生存。

新生儿大部分的时间都是默而无语的,除了偶尔的哭声和叫喊声外。当他哭时,成人就会冲到他身边,给予他适当的帮助。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好几个月,甚至是一年,之后,新生儿才不再那么娇弱,逐渐像个“人”了。我们可以把孩子身心上的成长现象,看成是一个“人”的渐次变化。也就是说,成长是一个神奇的过程。在成长的过程中,新生儿在等待着一种内在能量的启动,这个能量一启动,新生儿的手脚便开始运动起来,他开始学说话了,他也开始逐渐自主掌控他的身体了。自此,新生儿具备了行动的能力,也有了顺利表达思想、意见的能力,他成功地完成了人的内化过程。

由此,我们可以认为,每一种降临到这个世界上的动物,它不光只是具有外在的形体,还具有天生的潜在本能。所有的本能在动作中逐渐显现出来,它们代表了不同物种的个别特征。科学家认为,动物的特征是通过它们的行为而非外表归纳出来的,因此,动物身上拥有的那些植物没有的、独一无二的特性,便可以统称为心理上的精神特质。

连动物的心理精神特质在出生时都如此明显,人类的新生儿具有天生的精神潜能更是毋庸置疑的了!科学理论认为,动物现在的行为表现是在物种繁衍的过程中,经过一连串的经验累积而来的。人类的特征是否也遵循这个规律呢?当然如此,因为人类也是先直立行走,再不断发展出语言,并将这种经验传递给后代子孙的。

让我们逐步揭开真理的面纱。在这里,我以物品的制造方法来作个比拟。有些东西是经由机器制造的,制造过程快速,制造出来的东西量大且完全一模一样;而有些东西则是用手工慢慢做出来的,制作过程慢,但每一种都有所不同。手工制造的东西一般具有更高的价值,这是因为它带有艺术家的独特风格。这个比喻可用来说明动物和人之间在心理上的差异,动物就像是机器制造出来的产品,每种动物一生下来,就已经固定具有了跟同种动物一样的特性。而人类是“手工制造”出来的,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独特风格,就像是由大自然制造出来的一件件艺术品,每一个人都有其与众不同的个性。

我们只知道婴儿将来会有无限的发展可能,但无从得知他会成为什么样的人、有什么样的成就。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他所具有的独特意志使他能顺利完成具体的转化工作,并使自己向前迈进。音乐家、歌手、专制君王、英雄、罪犯、圣人、艺术家、运动员——他们都是以同样的方式被生下来的,他们每个人都带着各自的发展之谜来到这个世界,独特的内在特性激发着每一个人去做不一样的事。

从以上的分析中,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在人的外表还未显现完全之前,他的内在就已经开始发展了,这一发展不是为了复制出一模一样的人,而是为了创造出一个全新的人。人的内在发展到现在为止仍然是一个无法预知的谜,我们能说的是,如同手工制造一样,内在的发展必然要经历一个费时的内在建设过程,就像一件艺术品在呈现给大众之前,艺术家必须在一个安静的工作室里进行一番细致的雕琢一样。

人格的形成是一个肉眼无法看见的过程,而无助的婴儿对我们来说更是一个谜。孩子刚出生时表现出的无助,曾经一度是哲学家们热衷的课题,遗憾的是,医学专家、心理学家或是教育学者却从未曾对其产生过兴趣,在他们看来,孩子出生时的无助现象是一种理所当然的事实。他们忽略的是,虽然大多数孩子都能顺利度过这段无助的婴儿期,但这段时期的影响仍会深埋在孩子的意识底层,对孩子日后的生活产生深远的影响。

在婴儿柔弱无助的身体里,有着比其他动物更为复杂的独特机制。那些认为婴儿在行动和心智上都是空洞的人,真是错得离谱。而认为孩子在婴儿期过后之所以会神奇发展,完全是因为大人的悉心照顾和认真养育的观点,同样是错误的。这种观点只会让成人产生一种自大的责任感,以为自己就是启发孩子内在生活的力量。他们会把教导孩子看作完成一件艺术品,他们会不停地提出建议,发出指令以发展孩子的智慧、敏锐感和意志力,就这样,成人赋予了自己近乎神圣的力量,并深信自己在孩子生命中的主导地位,就像圣经里所描述的上帝一样:“上帝依照他的形象创造了人类。”

骄傲是人类最不齿的恶习,成人将自己在神化后所形成的自我膨胀,施加在孩子身上,这会让孩子承受许多的苦难。其实,孩子才真正握有通往自己内心世界的钥匙,他会逐渐展现出自己的发展趋向和心智天赋,并慢慢地展现出自己的独特能力。这个过程中,如果大人受到自我膨胀的影响,不合时宜地对孩子的成长加以干预,很可能会抵消孩子的努力,挫伤孩子自我实现的积极性。大人的行为极有可能给孩子原本具有的天赋带来负面影响,这也造成了人类在传承发展中的失败。问题的关键在于,孩子必须克服重重困难和经过持久的努力,才能表现出他的天赋,并充分运用与掌握他的心智。但成人却把这个努力的过程视作是空洞的。

在孩子的成功过程中,一个封锁、隐藏的心灵逐渐苏醒,它一点一点地让被动的躯体活跃起来,它唤醒了孩子的行动力,并开启了孩子的意识,从这一刻起,婴儿娇弱的生命霎时绽放了开来。然而在现实环境中,这种神奇的成长过程却被另一股巨大的力量冲击着,这股巨大的力量最终驾驭了孩子的成长。在这个环境中,没有人能感受到甚至接受人类可以发生内在转变的事实,娇弱的新生儿没有受到丝毫的保护,也没有人帮他安全度过艰难的发育期,这个环境中所发生的每一件事,对新生儿的自我成长来说都是一种阻碍。

“心理胚胎”发展期是孩子人格发展定型的关键期,成人的责任十分重大。我们应该借助科学方法,试着去了解孩子的心理需要,并为孩子准备一个符合他生长需要的环境。这是正在发展的这门科学长久以来坚持贯彻的首要原则,这也是需要结合成人智慧的科学,因为在人类发展的奥秘揭开之前,我们还需要做很多的实践工作。P2-4

序言

作为世界著名的早教专家,蒙台梭利女士于1 870年8月31日出生于意大利。她本人也是意大利史上第一位女医学博士。1907年1月6日,蒙台梭利在罗马创办了一所“儿童之家”。在这所著名的“儿童之家”里,蒙台梭利收留了一些并不聪明甚至弱智的儿童。经过几年后,奇迹出现了,这些“问题儿童”的心智发生了巨大的转变,他们一个个被培养成了聪明自信、富有教养的少年英才。这一奇迹很快被报道,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于是,大名鼎鼎的蒙氏教育就这样开始风靡世界。

蒙台梭利所提倡的早教理念和方法,对当时乃至今日的整个教育界都有巨大的影响。蒙台梭利创造性地提出了这样一个观点:儿童具有“有吸收力的心灵”。此前的心理学家多把心理研究的焦点放在成人身上。蒙台梭利指出,每个物种都存在着一种“无意识的心理”,正是这种“无意识的心理”驱使生物主动去吸收外界的刺激;而接受外界刺激的目的,是用来满足自身生长的需要。对于此,儿童也不例外。蒙台梭利还首创性地提出,儿童有着生长的“敏感期”。这种“敏感期”,可以解释儿童为什么会出现“爆发性”学习的现象。蒙台梭利发现,在儿童的敏感期,他们会在一段时间内,对环境中某种特定的因素表现出极大的热情,这种热情最终使得他们得以自如学习和应对敏感期内所涉及的事物。

在蒙台梭利所有的论著中,提到了一个共同的问题——“环境”问题,她反复说:“在我们的学校中,环境教育儿童。”蒙台梭利认为,只有在一个适宜的环境里,幼儿的精神生命才能得到自然发展。相反地,“儿童如果没有这种环境,他的精神生命就不能发展,而一直处于虚弱、乖戾和与世隔绝的状态。这种儿童会成为一个不可思议的人。”对于这种适宜环境的创设搭建,蒙台梭利认为理当引起老师和家长们的重视,它的意义甚至比向儿童灌输知识更重要。

从世界范围看,蒙氏教育早已超越了国家、种族、宗教的差异。蒙台梭利所提出的教育理念和方法,对于惯于配合应试教育的中国父母而言,尤其具有颠覆性和启发性。蒙台梭利认为成人在儿童生长中强制性干涉太多,这对于早教是相当不利的。她强调老师和父母必须信任儿童、尊重儿童、给予儿童自由。也就是说,父母应该以一个辅助者、引导者、赞赏者的角色出现,而不应该代替儿童做某些事情,更不应该高高在上地俯视儿童。如果你的孩子根据自己的内在需要在专注地做某件事的时候,可能这种行为你不能理解和接受,但请不要打断他,请给他足够的自由,让他自己去完成。

伟大的蒙台梭利可谓是教育界的一名斗士,她为了儿童和人类精神的复兴奉献了一生,直至1952年5月6日逝世于荷兰。她的主要论著《童年的秘密》、《有吸收力的心灵》、《蒙台梭利早期教育法》、《发现孩子》等,享誉全球,先后已经被翻译成多国文字,广泛流传于世界各地。有人这样评价蒙台梭利:“她不只是一个意大利公民,更是一个不折不扣的世界公民。”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蒙台梭利教育精神和方法吧,不要让自己的一个无心过错,而影响孩子的一生。

学习蒙台梭利教育理念和方法,自然离不开阅读蒙氏原著。本书“原著精华”部分主要参考《蒙台梭利幼儿教育著作精华》(单中惠等编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6月第1版),作者对译文作了一定的改动工作,让广大读者品味到原汁原味的蒙台梭利教育的思想,并能准确把握到其中最核心的内容。同时,为了加深理解,并成功地将蒙氏思想精髓转化为实际应用,在每个观点后面,我们特别以“名家解读”的形式,结合中国国情特点,对蒙台梭利观点进行了相关的诠释。

希望本书能对家有儿女的爸爸妈妈们以及所有关注早教的人士,都能有所助益。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8 21:11: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