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网民的狂欢
分类 人文社科-社会科学-社会学
作者 (美)安德鲁·基恩
出版社 南海出版公司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纽约时报》、《泰晤士报》、《出版家周刊》、《大众百科》共同推荐!互联网文化领域的一部醒世恒言!

对Blog、MySpace、YouTube,以及其他网络新媒体的不良使用正在摧毁我们的经济、文化和价值观!

你知道吗?

网上的很多知识其实是大批“业余者”一知半解的意见;网上的很多舆论其实是大公司雇用的“网络黑社会”一手炮制;网上的很多音乐其实是不受限制的数字盗版。

来自硅谷的安德鲁·基恩大胆揭露互联网种种弊端!书中描述的美国互联网对传统文化产业以及人们价值观的冲击也同样值得中国网民警醒!

内容推荐

在Web2.0的世界中,我们的世界观、我们的文化正在遭遇大批“业余者”的攻击。网络“剪贴文化”窃取了学者、艺术家、编辑、制片人辛勤创作的成果。网络博主的个人意见成为引领大众的舆论指标,YouTube上的自制视频取代了电视网,数字盗版压垮了音乐产业……面对业余玩票凌驾专业考虑、智力成果在网络上免费下载,并将其视为理所当然的现象,该如何重建信息的专业性和版权保护系统?作者并不反对科技,而是指出误用科技将对人类价值观、经济与创造力造成严重伤害。尤其是当一知半解的业余者与受过训练的专家变得模糊难辨,让人开始质疑信息的可信度之际,真相将成为可买卖与包装的商品!书中简洁有力的论述提醒众人:勿沉醉于民主理想,却扼杀了专业主流媒体的存在意义。

目录

序言

第1章 大诱惑

第2章 高贵的业余者

第3章 真理与谎言

第4章 音乐消逝之日(上)

第5章 音乐消逝之日(下)

第6章 道德失范

第7章 (2.0版的)1984

第8章 解决方案

致谢

试读章节

每次革命都会以一些高尚而抽象的理念作为口号,Web 2.0革命也不例外,只不过这次数字革命的理念是由那些“高贵的业余者”引领的。

第一次听到“高贵的业余者”是在2004年,当时我和奥莱利传媒公司的一位朋友正共进午餐。他摇了摇咖啡杯,对我说:“这些‘高贵的业余者’将实现‘专家统治’,由数字革命产生的Web 2.0时代将带来‘令人叹为观止’的民主影响,它将永远改变这个世界。”

我本想回答:“不是专家统治,而是傻瓜专政。”他谈到的“高贵的业余者”的理想听起来像是硅谷的一则笑话,一堆华而不实的废话。

实际上,“高贵的业余者”的理想不是笑谈。它正中Web2.0文化革命的下怀,并威胁到我们的知识传统和制度。在某种程度上,用数字技术武装起来的业余者就像卢梭所说的“高贵的野蛮人”,他们企图用无知代替经验,用浪漫主义的幻想代替启蒙运动以来的智慧和常识。

让我们从数字世界的核心定义开始吧。“业余者”一词的传统含义是比较明确的,就是指不以喜爱的领域或专业为职业,只是把它们当成一种兴趣和爱好的人。业余者也可以被称为门外汉或外行。萧伯纳曾说,“地狱充满了业余音乐家”,但那是在Web 2.0以前。今天,萧伯纳所说的“地狱”就是通过宽带联系在一起的网络世界,在那里,博主和播主将主导一切。

《简明牛津英语词典》对“业余者”的定义比较常用和客观:

1.喜欢某种事物的人;对某种事物有品位的人。

2.将艺术或游戏等活动当成消遣的人;不计报酬的参与者、表演者(相对于专业者),也可称为外行(贬义)。

当然,《简明牛津英语词典》概括了奥莱利传媒公司那位朋友所提出的“专家统治”的意思。这本由牛津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简明牛津英语词典》有4000页,分为上下两册,是16位词典编纂权威、许多专业研究员和顾问集体智慧的结晶。这是一本客观公正、尊重事实的词典,肯定不会提出“2加2等于5”。

如今,网络所崇尚和盛赞的是业余者而不是专家。我们长期信赖的参考书——《简明牛津英语词典》和《大英百科全书》——被维基百科和其他由用户生成的资源所取代。业余者取代了专业人才,门外汉取代了词典编纂专家,从未受过教育的平民取代了哈佛教授。

维基百科自称是“任何人都可以自由编辑的百科全书”。它遵循“民主”原则,也从不向两万名志愿者“编辑”支付一分钱。与《简明牛津英语词典》严格地挑选有丰富经验的专家不同,维基百科允许任何人在其网站上添加和编辑条目内容。

难道,民主体制出了问题?每个人都拥有发言权难道不是理想的民主观念吗?这不是让美国更具魅力之处吗? (尽管我不是在美国出生的,但我从20世纪80年代就开始在美国生活了,还娶了一位来自亚拉巴马州的妻子,我们全家都居住在加利福尼亚州。作为一位典型的移民企业家,我最开始就是冲着美国有更多的经济和文化自由而来的。)

尽管对于选举制度来说,民主确实具有很大意义,但极端民主却无助于知识、智慧和创新的产生。我们生活在一个高度专业化的社会,在这个社会,优秀的人受奖励。无论是医生或记者,还是环境学家或时装设计师,只有在接受长期培训之后,才能胜任专业工作。在《国富论》一书中,经济学大师亚当’斯密告诉我们,专业化和劳动分工是资本主义取得的最有革命意义的成就:

劳动生产力中最大的增进,以及运用劳动时所表现的

更大的熟练、技巧和判断力,似乎都是分工的结果。

21世纪,劳动分工不但没有造成工厂里和生产线上的雇员失业,反而要求他们集中在一个领域获取知识和培训、积累经验,在与同行的竞争中增长才能。所有的雇员都有一个相同的目标:那就是提高专业能力。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有一段著名的话,作者卡尔·马克思向他的读者描述了资本主义社会之后的一个世外桃源般美好的世界。在那里,每个人都可以“早上打猎,下午钓鱼,晚上饲养牲口,晚饭后评论时事”。但是,如果我们可以同时成为猎人、渔夫、牧场主和评论员,我们能精通所有这些活动(包括狩猎、捕鱼、饲养和评论)吗?在一个人人都是业余者的世界里,是不会有专家的。

在Web 2.o时代,人们的梦想是成为高贵的业余者。自2001年6月以来,维基百科中有关“业余者”的条目被人修改了不下50次,业余者被说成既是“名家”,又是“行家”:

在电脑编程、开放源代码、天文学和鸟类学领域.业余者所作出的贡献等于甚至超过了专业人员。对很多人来说,称呼他为业余者不仅不包含任何负面意义,甚至还是一种褒奖。

尽管维基百科的条目中没有用“高贵”一词,但只要你识字,就能体会这段话对业余者的推崇,维基百科的“编辑”以自己是业余者为荣。那问题出在哪里?马歇尔·波最近说:

这绝对不是专业知识,这只是常识……当你在维基百

科上查阅核反应堆时,你很难得到一条百科全书式的解释,人们只是将他们知道的一点点东西以及其他有关的常识编入词条,这就是我为什么不引述它、不依赖它的原因。你也不能引述、依赖它。P35-39

序言

要不是因为涉猎网络较深,我多半会以为现在就像1999年一样,硅谷正再度繁荣,网络幻想家正“东山再起”。

最近在旧金山,我遇到一位对网络极为虔诚的痴迷者。在一次霞多丽酒会上,我们举杯畅聊,并交换了对新兴事物的看法。这位网络痴迷者告诉我,他正在开发一种能够在网络上发布音乐、信息和视频的软件。

他说:“MySpace网、YouTube网、维基百科和谷歌正蓬勃发展。”

我说我的研究正与此相关,数字革命给人类的文化、经济和价值观带来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其中也包括破坏性的后果。我还说:“伴随着网络的繁盛,愚味和低品位,个人主义和极权统治也大量涌现。”

听了我的回答,他不自然地笑了。“赫胥黎遭遇了数字时代。”他说,“你就像21世纪的奥尔德斯·赫胥黎。”他举起酒杯向我致敬,并说道:“让我们大步迈进2.0新世界吧。”

我也举杯与他相碰。但是,我知道我们所说的不是同一个赫胥黎,他谈到的是奥尔德斯·赫胥黎,而我想到的是奥尔德斯的祖父——T.H.赫胥黎,后者是19世纪的进化论生物学家,写过关于“猴子可以敲出《莎士比亚全集》”的书。赫胥黎的“猴子可以敲出《莎士比亚全集》”是:如果向猴子提供足够多的打字机,总会有一些猴子最终能创造出诸如莎士比亚的戏剧、柏拉图的对话录以及亚当·斯密的经济学巨著等杰作。

在网络时代之前,T.H.赫胥黎提出给猴子足够多的打字机的想法,与其说是空想,还不如说是缺乏技术支持。赫胥黎的“猴子可以敲出《莎士比亚全集》”在过去像是一则玩笑;可是在网络时代,他的假设却预测到了文化民主化的后果:创作者与观众、生产者与消费者、专家与业余者之间的传统区别被人为地掩盖起来,这个后果很严重。

当今的技术使“猴子们”能够拥有足够多的“打字机”。在Web 2,0的世界里,“打字机”就是联网的电脑,“猴子们”就是成千上万的网民。很多网民虽然能力平平,却毫不谦虚地生产出不计其数的数字产品。如今,很多“业余者”用他们的电脑在网络上发布各种各样的东西:漫无边际的政治评论,不得体的家庭录像,令人尴尬的业余音乐,隐晦难懂的诗词、评论、散文和小说。

网民们经常在网上发布网络日志——即颇受欢迎的博客。现在流行网上开博,差不多每天、每小时、每分钟、每秒都有新的博客涌现。在博客里,人们恬不知耻地公开了自己的私人经历、性生活、人生渴求、生活所缺甚至重新活一次的想法。本书成文时,全世界已经有5300万个网络博客,而且每6个月还会翻1倍;在你读完本段时,又有10个新博客已经开通了。

如果继续保持这个速度,到2010年,全世界将会有5亿个博客,它们将混淆公众对政治、经济、艺术和文化的认识。博客极大地迷惑了公众,使人们难辨真假和虚实。如今,孩子们已经无法辨认资深记者所报道的真实新闻与joeshmoe.blogspot网上所发布的博客新闻之间的差别。在Y世代(Generation Y)的空想家们看来,每一篇网络日志就是他人的真实信息,每一篇网络小说就是他人的现实生活。

维基百科是一种网络百科全书,任何持反对意见的人以及有五年级以上文化程度的人都可以在上面发布信息,这些信息可能是有关软件的,也可能是有关拜火教的。自从维基百科诞生以来,1.5万多名“编辑”已经用上百种语言写了300万则条目,没有人编辑过这些条目,也没有人考证过是否准确。由于每天都有成千上万名“访客”浏览,维基百科已经成为全球网民了解新闻和信息的第三大来源。虽然没有一名记者,也没有一位编辑,更没有搜集新闻的任何经验,但维基百科却超过了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和英国广播公司(BBC),成为人们信赖的信息来源。这就是“盲人牵盲人”,众多的网民向不计其数的读者提供了未经核实的信息,无知、误导和误报就这样不断循环往复。

维基百科似乎每周都会有丑闻,都会有歪曲事实的报道。《福布斯》杂志曾揭露麦当劳和沃尔玛的员工利用维基百科进行迷惑性宣传的事实:在有关麦当劳的条目中,埃里克·施洛瑟速食王国的链接被人删除;在有关沃尔玛的条目中,有人删掉了“沃尔玛20%的竞争优势来源于员工的低工资”。

网民的活动绝不仅限于写东西,T.H.赫胥黎在19世纪时提到的“打字机”不仅演变成了电脑,而且变成了摄像机,后者将网络变成了私人拍摄短片的存储库。YouTube网是为摄影和写作的“业余者”创建的网站,也是世界上发展最快的网站。YouTube网每天会新增约6,5万个视频文件,同时人们会点击观看约6000万个短片;每年会新增约2500万段视频和约250亿张图片。2006年,YouTube网在一夜之间被谷歌以15亿美元收购。

YouTube网和博客被其空虚和荒诞的内容蒙上阴影。网民自拍的视频无聊且充满自恋情结。网络上充斥着业余短片,这些短片大多是展示一帮无聊的人在跳舞、唱歌、吃饭、洗漱、购物、开车、洗衣服、睡觉或盯着电脑屏幕发呆的场景。2006年8月,网上流行一段名叫“复活节兔子恨你”(The Easter Bunny Hates You)的短片,主要场景是一位身着兔子装的男子扰乱和袭击街边行人。《福布斯》杂志指出,这段视频在两周内被300万人点击观看。类似的视频还有:一位年轻女孩观看一段描写一位YouTube女网民观看另一位女网民上网的视频,由于无聊至极,这位女孩不得不边看边做花生酱和果酱三明治;一位身着短裙的马来西亚人正对着瑞奇,马丁和小甜甜布兰妮忘情狂舞;一只小狗追着自己的尾巴,不停转圈;一位英国女人教网民如何吃巧克力和果酱汁;一堆饱食终日的人跳舞消遣。

然而,比让成千上万的网民沉溺于网络更可恶的是,一些网站不断重复一些我们本已知道的东西。如果我们在谷歌上输入搜索文字,将会出现一些被网民们共同“筛选”出的信息,这就是谷歌用户集体搜索的结果。谷歌搜索引擎的原理(技术专家们称为运算程序)反映了“群众的智慧”,换句话说,如果一条信息被越多的人点击,那么这条信息就越可能优先呈现给后来的搜索者。我们每天在谷歌上查询的问题都是已经设定好的9000万则条目,这就说明谷歌告诉我们的是人类已经知道的信息。

“群众的智慧”导致的另一个后果是:诸如Digg网和Reddit网上的新闻大多是未经编辑和筛选的。给网民提供这些新闻不是因为经过了专家或新闻编辑的鉴定、挑选,而仅仅是因为之前有网民读过这些新闻。在本书写作期间,以色列和黎巴嫩真主党发生了严重的冲突,但Reddit网的网民大多不知道这件事,因为在前20名的热点新闻中并没有关于这次冲突的报道;相反,订阅Reddit网新闻的用户收到的是:一位英国女演员胸部平平、大象的行走习惯、麦当劳最近的商业欺诈行为、日本的地下管道等。Reddit网反映了人们日常的兴趣点,却破坏了传统新闻的价值,用一些幼稚、可笑和琐碎的报道取代了真正的新闻。

据《纽约时报》报道:50%的人开博客只是为了与别人公开分享自己的私人生活和个人经历。YouTube网的口号是“展示自我”,的确,我们大都是在网上展现自己。不计其数的人喜欢在谷歌引擎中输入自己的名字看看会出现哪些信息。随着传统主流媒体的作用日益削弱,网络变成了展示自我的舞台。我们上网越来越不是为了获取新闻、搜集信息和了解文化。相反,我们将网络变成了自己制造新闻、信息和文化的媒介。

我们渴求得到他人关注,这种欲望推动了新网络经济的繁荣,让MySpace、Facebook和Bebo等网站从中获利。由于推崇自我展现,这些网站变成了呈现个人欲望和身份的舞台。它们虽然宣称是“社会性网站”,但实际上已经变成方便个人展现自我的空间,我们的爱好和生活场景都可以在上面发布:最喜欢的电影和书籍、夏日度假的照片、展现个人魅力的表演以及从醉生梦死中脱胎换骨的改变等。由此一来,这些毫无品位的网站滋生了大量身份不明的性爱狂和恋童癖者也就不足为奇了。

我们的文化标准和道德价值观也受到冲击。最严重的是,那些曾经推动了伟大新闻、音乐、文学、电影和电视节目产生的传统制度也遭到了破坏。由于博客的泛滥和克雷格列表网(Craigslist)这类网站的红火,我们用来了解世界和搜集信息的传统媒体深受打击。2006年第一季度,世界各大新闻公司的营业额都急剧下滑:纽约时报公司下降了69%:论坛报业集团下降了28%;全美最大的新闻报业集团——甘尼特报业集团也下降了11%。报纸的发行量也大大下降,在2005年第二季度和第三季度,曾经见证了硅谷兴起的《旧金山纪事报》的读者减少了16%。

我们通过报纸和杂志了解到,人们越来越不愿意购买音乐光盘。从2000年至2006年,在文件共享技术的支持下,盗版空前猖獗,音乐光盘的销售额下降了20%。由于YouTube网异常火爆,好莱坞也出现了严重的经济问题。如果人们可以在家里的电脑前观看稀奇古怪的丝袜舞和木偶剧,谁还愿意跑到电影院去呢?这迫使迪士尼公司宣布裁员650人,也导致每年的电影产量减少了50%。

传统媒体遭到冲击是不容置疑的事实,问题是谁取代了它们?答案显然是硅谷的新闻搜索引擎、社会媒体网站和视频资源库。MySpace网不断更新的页面、不断增加的博客和YouTube网上不断添加的视频弥补了主流媒体的淡出。这就不难理解鲁伯特·默多克为什么会在2005年7月不顾一切地用5.8亿美元收购:MySpace网。类似的还有YouTube网以16.5亿美元被收购,收购者还花费大量资金创建了类似YouTube的网站。谷歌的发展似乎也蒸蒸日上,在2006年的第二季度。它的利润已经超过了25亿美元。

当愚味和低品位,个人主义和极权统治大量涌现时,人们不禁会问:这个世界到底会变成什么样子?

网民们占领了各个领域,让那些专家和文化把关入——编辑、记者、新闻主播,音乐公司和好莱坞电影工作室都见鬼去吧;业余者和不计其数的网民已经主导了当今世界,他们正梦想通过操纵电脑来统领未来,尽管世界并不像他们所理解的那样。

书评(媒体评论)

观点尖锐。作者以其敏锐的洞察力和热情,描述了刻意混淆事实与舆论、专业评价与业余推测对世界可能造成的后果。

——米希科·卡库塔尼《纽约时报》

基恩并非要反对网络技术:他只是期待能有更多的控制手段来避免技术的负面影响。我们必须在维基百科和大众百科中二选一。是要任由维基百科中外行的、匿名的网民不负责任的大行其道,还是通过大众百科中的实名的、负责的专家进行信息筛选?答案是显而易见的。

——英国《泰晤士报》

字里行间体现出特别的洞察力和研究性。我期待着关于网民问题的进一步的争论和探讨,因为这是一个不容小觑的问题。

——拉里·桑格,维基百科创始人之一,大众百科的创立者

Web2.0就像是一个打开了的潘多拉魔盒,又像是一个混乱中的巴别塔。基恩则最先注意到了这些。

——英国《独立报》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3 1:0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