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道明是我国著名翻译家,契诃夫研究专家。这本《一双眼睛两条河》就是童先生近二十年来戏剧、散文、诗歌作品的结集,共包括两个剧本、四十六篇散文、四十六首诗。具体有《三滴水》、《秋天的诗意》、《绿色的廊亭》等。作品文笔优美,感情真挚,蕴含着深厚的人文精神。适合广大文学爱好者阅读欣赏。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一双眼睛两条河 |
分类 | |
作者 | 童道明 |
出版社 | 华文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童道明是我国著名翻译家,契诃夫研究专家。这本《一双眼睛两条河》就是童先生近二十年来戏剧、散文、诗歌作品的结集,共包括两个剧本、四十六篇散文、四十六首诗。具体有《三滴水》、《秋天的诗意》、《绿色的廊亭》等。作品文笔优美,感情真挚,蕴含着深厚的人文精神。适合广大文学爱好者阅读欣赏。 内容推荐 《一双眼睛两条河》是一本著名俄罗斯文学翻译家、戏剧评论家、剧作家童道明20年文学创作合集。 作者童道明,1937年生于江苏省江阴县杨舍镇(今张家港市),是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研究员。 目录 卷一/戏剧 一双眼睛两条河 三滴水 卷二/散文 秋天的诗意 心的眷恋 心的宁静 青春生命活跃 良心问题 流泪的高尔基 阅读自由 狗的喜剧 惜别樱桃园 也算诗话 三游洞归来 献给母亲 我的语文老师 秋天的忧郁 有精神谓之富 树与人 想起李健吾 人在风景中 感激的答谢 悠长的雨巷 砚田无恶岁 看完《Sorry》 常熟的记忆 一份译稿的诞生 诺维萨的中餐馆 昨天与今天 猪忧亦忧 纪念徐葆耕 往事如歌 和解的年龄 人的一切都应该是美丽的 坚持生命 想起契诃夫 景山一景 在普希金的背景下 纪念袁可嘉先生 几点记忆与思索 我来到这个世界是为了看见太阳 无边的森林的摇动 演员于是之 知识分子 默哀三十八年 保尔的遗言 这里的黎明静悄悄 索契:那些俄罗斯文化的回响 《爱的故事——契诃夫和米齐诺娃》后记 卷三/诗歌 小时候 她像一把琵琶 歌声从哪里来? 交流 关于爱情 听歌 死神与诗人 自白 我梦见(之一) 我梦见(之二) 我梦见(之三) 我梦见(之四) 我梦见(之五) 诗是爱的一种形式 初愁 绿色的廊亭 诗是一堆矛盾 钓鱼岛上的国歌 我是摇滚——致崔健 哭是之 神圣的失眠 山水 朝阳照亮了早晨 公园里 诗人,你在哪里? 一个女人在唱歌 我们想念泥土 我是谁? 山寨的海 你在茫茫人海里 命运 姑娘,你为什么哭泣? 有人说 强者可以自我安慰 尽在不言中 不要和杜甫争论 一个美丽的诗句 一个百岁老人 写诗如写心 迟暮之年 公园里有个老人 T台上的模特 一切都是静悄悄地发生的 我相信 幸运与幸福 世界很大,人生很短 后记 试读章节 我的语文老师 人生旅途上,高中是个关口。《我的志向》或《我的理想》一类的作文,在小学里就做过了,但那不过是童年说梦,不作数的。到了高中,离大学的门槛毕竟近了,才真正开始为自己设计未来的蓝图。 我1952年上高一,就读于江苏省立南菁中学。第一学期考试,化学考了全班最高——97分。写信给远在北京的母亲报告成绩,还夸下海口说将来一定要报考北大化学系。但几个月后,发生了一件意想不到的事情。 一天下午,我从操场打球回到教室,坐在我后边座位上的王荣昌同学郑重其事地告诉我:童道明,刚刚陈独为老师到教室来过,他正在判作文卷子,他说你这次作文写得非常好。我现在还记得听到那句话时的心情。一生中我有过几次“受宠若惊”的体验,这可能是头一次。要知道,先前我从未听到老师夸奖过我的作文。第二天我把这件得意的事写信告诉母亲,从此不再提报考北大化学系的事。 四十年后,我有机会到江阴市重访南菁母校。母校已经完全变了样。过去我上课的教室,吃饭的食堂,住宿的寝室都已不复存在,我迷失在新的教室楼群之间。一位老师走过来问——“您是校友吧?”我点头说是,他热情地把我请到校长办公室。交谈中,我特地探问陈独为老师的情况,但谁也说不出他的下落。呵,我真想告诉陈老师,我后来选择文学专业的第一个动因,就是四十年前他对我的一篇作文的一句赞扬。 1953年秋,我转学到北京。插班考试时还有个小插曲。语文试卷上有道题是古文《晏子使楚》的今译。但试卷上不知哪位马大哈把“使”字错印成了“侠”字。我举手向监考老师提出质疑。监考老师面有难色,说需要去问问其他老师。五分钟后她回到考场,宣布“侠”确是“使”字之误。我那天在考场里的情绪当然很好,考试成绩大概也不错,我转学到了北京一所很有名的重点中学——北京五中。 高二这学年我的各科成绩都处于中游。连写的作文也没有得到过语文教师的美评。但我对文学却是越来越有兴趣。北京五中在东城区东四十二条对面的细管胡同,我住在东四六条,七条八条这两条胡同之间当时有家门面不太大的书店。放学回家我常常拐进书店看书。那年正值纪念世界文化名人屈原,书店里有好几本关于屈原和《离骚》的书,我就是站在书店的书架前断断续续看完的。记得有本书里说,《离骚》结尾的那段“乱日”,已经暗示了屈原自沉汨罗江的悲剧性结局。我便在书架前反复默诵那几句充满诗人悲愤的“乱日”,直到完全把它们背熟。四十年过去了,但我还能把这几句曾经震撼过我的诗句默写出来——“已矣哉,国无人莫我知兮,又何怀乎故都,既莫足与为美政兮,吾将从彭咸之所居!”大概也是在1954年,我在北京中山公园音乐堂观看了赵丹主演的郭沫若名剧《屈原》。后来到莫斯科留学,我问过一位爱好中国古典诗歌的俄国人最喜欢哪位诗人,他说屈原,我听了并不感到意外。 高三那学年是最要紧的。那一年学校给我们配备了全校最优秀的老师。语文改由李慕白老师授课,他是当时北京市有数的几位语文特级教师中的一个。李老师五十开外,戴深度近视眼镜,背微驼,走路不慌不忙,且目不斜视,他很关心自己的仪表,衣着也考究,我印象里他没有穿过当时流行的蓝布干部服,他不古板,还颇有幽默感,但他好像不太合群,给人独来独往的感觉。除了上课之外,他平时也极少与同学来往。只是我们快毕业的时候,他出乎意外地给我(我负责班里的板报)送来一篇他写的诗稿,算是对于即将离校的我们的祝福。李老师写给我们的祝福是我抄到黑板报上去的,我还记得开头的一句——“你们正沐浴着雨露阳光……” 与其他同学相比,我从李慕白老师那儿得到的“雨露阳光”可能更要多一点。因为我得到他的鼓励最多,但我现在想要说的是他对我的两次刻骨铭心的批评。 李老师与有些语文老师不同,他既不欣赏中学生写辞藻华丽的美文,也不鼓励我们写慷慨激昂的时文。他在作文讲评课上就嘲笑过假大空的“新八股”。他认为中学生写作文应力求言之有物,生动简洁。有一次我把一段描写春景的文字直接从《人民文学》抄进了一篇作文里,原本以为能得到称许,谁知偏偏是这段抄来的“美文”招来了李老师的批评,他说这是“画蛇添足”,这对我的教育非常深,从此我把“辞达而已矣”的道理牢牢记在了心里。李老师对我的另一次批评,是我有篇作文竟然出现了八个错别字。李老师用红笔一一勾出,并划了八个触目的空格要我改正,还在批语中加了这样一句——“……惟错字太多,不忍卒读!”这样的批评,也能让我受用一辈子的。 李老师的作文命题也有特点。他总想把作文题目出得有利于同学自由自在地写出自己的真实感受,有利于调动我们独立思考和想象的自觉。比如,我们看了一部名叫《黑孩子》的苏联电影之后,他就出了个《电影(黑孩子)观后》的作文题。走上工作岗位之后我写过不少影视剧评,但我要说,我写的第一篇影评,是在李慕白老师的指导下写成的。 现在回过头来看,我觉得李慕白老师的语文教学观念与方法是很对头的。大概是七八年前,我从书店买到一本叶圣陶先生的《未厌居习作》。叶先生在《自序》中说到了中学语文的教学问题—— “我常常想,有志绘画的人无论爱好什么派头……总得从木炭习作入手。有志文艺的人也一样,自由自在写他的经验和意想就是他的木炭习作。无奈我们从前的国文教师不很留心这层,所出题目往往教我们向我们自己的经验和意想以外去寻话说,这使我们在技术修炼上吃了不小的亏。” 我读到这里的时候,就想到了李慕白老师,想到了他是一个有效地在作文上“修炼”过我们,让我们能把自己的经验和意想畅畅快快地写出来的老师。我对李老师一直是心存感激的。 然而,李慕白老师后来的命运很不幸。1957年他当了右派。“文革”风暴中李老师和也是当教师的夫人一起自杀。文革浩劫之后,李先生的女儿、著名话剧演员李婉芬同志写了个名叫《老师啊,老师!》的话剧。这个话剧由北京人民艺术剧院演出过。剧本主人公的原型就是李慕白老师。 P100-103 序言 2012年秋天,《歌声从哪里来》去上海演出归来,子一导演告诉我,她的一个上海的朋友(也是戏剧圈中人)说:“如果童先生在全文学戏剧这个路子上再往前走一步,就有意思了。”子一说她认同朋友的这个看法。 我当时没有表态,但那位上海朋友的意见分明多少影响了我这个剧本的创作。 而更大的影响来自于契诃夫。契诃夫写《海鸥》时,曾写信给友人说:“我在写部剧本,写得不无兴味……剧本中有许多关于文学的谈话。” 我也在这个剧本里写了不少“关于文学的谈话”,借此表达我的一些对于文学与人生的看法。 契诃夫在给同一位友人的另一封信中,还说起“强劲地开始,柔缓地结束”的戏剧性节奏。 我也试图在这个剧本里尝试实践一下契诃夫所谓的“强劲地开始,柔缓地结束”。 契诃夫的剧本里有很多“静场”。在我所写的剧本里,这个剧本里的“静场”最多。“静场”就是人物的心理空间。在“静场”时刻,人物的心理活动更加活跃起来。 我的大部分剧作,都包含着对我心仪的文化名人的纪念。我头一个上演的剧本——《赛纳河少女的面模》是献给我最喜欢的中国现代诗人冯至的。《一双眼睛两条河》这个剧本则是献给我最喜欢的俄罗斯诗人普希金的。所以我把他的两句诗拿来作为本剧的题记。 除独幕剧外,契诃夫写的都是四幕剧,我这回在结构上也效仿他,将此剧定位为“四幕心理剧”。 我大概还会在被朋友们称作“人文戏剧”的创作之路上继续走下去。 而“人文戏剧”,说到底,就是展示文化、文学(在《一双眼睛两条河》里就是诗歌)在精神上陶冶人的力量。 后记 华文出版社2012年出版了我的剧本集《赛纳河少女的面模》后,又欣然接受《一双眼睛两条河》的书稿,当然完全没有把眼睛盯在经济效益上。两年前李红强总编辑在我的剧本集上冠以“人文”二字,就显现了他们的文化眼光。而纪希萱、赵彬彬两位责编的非常人性化又专业化的工作,也让我非常开心。 这本书的内容比较庞杂,请让我稍作说明。 书中所收46首诗,是从我写的近百首诗里由责编与我共同挑选出来的,其中只有少数几首曾在报章上发表过。书里的46篇散文则大都是发表过的,其中大多选自我的四本散文随笔集——《惜别樱桃园》《俄罗斯回声》《阅读俄罗斯》和《潘家园随笔》。 两个剧本——《一双眼睛两条河》、《三滴水》是2013年写就的。《一双眼睛两条河》已演出过。还是流露出“忧伤中透着亮光”的情调。《三滴水》则有意识地向喜剧小品靠拢了一下,但依旧想保持“文人剧”的格调。“文人剧”是一位很有独立见解的青年评论家给我剧作起的名号。 年岁大了,就有了“抚今追昔”的愿望,于是写了长序《道明一甲子》。写我自己,也记下许许多多帮助过我的人,可惜不可能把所有帮助过我的人都写进去。但我的确是怀着一颗感恩的心来写这篇长文的。 童道明 书评(媒体评论) 一整天的紧张排练加开会后,在蓬篙剧场听童道明老师的《一双眼睛两条河》,两个演员郭笑和吴紫彤对坐在一圈观众或听众中间,在钢琴的轻轻陪伴下,读诗歌,听《安魂曲》,谈普希金、李白,谈莫名的感情,这实在太奢侈了…… ——王晓鹰,中国国家话剧院副院长,导演 能读童道明先生的文字好幸福。 ——吴紫彤,演员,白露的扮演者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