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艺术的召唤(文学艺术大家回忆录2)/文史资料百部经典文库/百年中国记忆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全国政协文史和学习委员会编
出版社 中国文史出版社
下载
简介
试读章节

在时代的激流中

一九二一年,我回了一次家,这是我到北京后第一次回家,也是最后一次回家。这时我的父母分了家,母亲带着祖母和弟弟过日子,父亲不知从哪里接来一位年轻女人同住,母亲就更加伤心了。这时,母亲让我结婚,可能是母亲这颗受了伤的心,以为当了婆婆,有了儿媳妇后,父亲会对她好一些。为了给母亲以安慰,尽管我多么不愿意,也顺从了她。可是我从此对这个家就更无好感,再也没回去过。

由于对封建家庭的厌恶和憎恨,由于自己的贫困,我渐渐感到造成这困境的根源是那个旧社会。所以,我很快就接受了五四反帝反封建、反对旧文化、主张新文化、主张民主和科学的新思想。我当时积极地参加学生运动。学校成立学生自治会,我被推为理事,学生自治会用的宣言,也多是我写的。每次游行我都参加。一九二五年,孙中山先生逝世,在中央公园(后改为中山公园)开追悼会,治丧委员会找我画了一幅大的中山先生像,挂在社稷坛石牌坊上。送葬时,千万人沿着东西长安街随行,这也是一次反对北洋军阀,反对封建、主张民主的群众空前大示威。

一九二六年三月十八日,北京学生为反对段祺瑞执政府,举行了游行,到执政府前请愿。美专学生自治会要我到北大找人,找谁我已忘记了。等我回到铁狮子胡同,学生队伍已在执政府门前,卫兵把两边的铁门关上,即向学生开枪,当场打死了美专学生会主席姚宗贤和其他各校几十人。第二天,我们抬着死难同学姚宗贤的遗体,游行示威,沿途高喊口号,反对段祺瑞。

一九二七年三月,李大钊等被捕,同时被捕的有美专学生谭祖尧。他同我,还有赵其文、丁月秋、李琬玉等是好朋友。我们有时在美专聚会,有时在丁月秋的住处云南会馆见面。谭祖尧很忙,不大到学校来。来时都是谈反对军阀,反对旧社会的问题。他和李大钊等被绞死后,李琬玉、丁月秋和我给他收了尸,然后把他送到四川义地(在宣武门外牛街南的一个胡同背后)掩埋。我还记得,在埋葬时,不知按照什么习惯,我还先穿了一下他的寿衣,然后再给他穿上,他脖子上那道深深的绳勒的伤痕,至今还清清楚楚地留在我的记忆中。

五四掀起的运动,一直在蓬勃地向前发展。那时除因一些共同的主张,如反帝反封建、反对军阀的各种游行示威外,各校又常因本校自身的问题引起学潮。一九二三年夏,我们学校的校长郑锦先生趁着暑假把最受学生欢迎的教员陈师曾、吴法鼎、李毅士等五人辞退了。直到现在我还不知道为什么。开学后,学生要求请回这几位教授,但校长不同意,学生就举行罢课。校方乃开除了大学部学生十四人,中学部开除了一人,就是我,共十五人,多数是学生自治会骨干。同学们封了校长室,不让校长办公。于是他又开除了三十个同学。这样一来,学生乃占领学校,关闭了校门。军阀政府教育部三次任命新校长,都未得进校。到一九二五年,林风眠先生从法国回来任校长,取消了开除四十五名学生的决定,学潮才算平息下来。

那时我的兴趣很广泛,我学画、爱雕刻,又喜欢文学、历史。我们学校的大多数同学参加政治活动很积极,但对于新文学活动,有兴趣的人不多。这也许是因为美术虽属文艺,但它的形式和语言文学不一样,需要认真地练习基本功,需要同纸张、画布、颜色打交道,而这些都是很费时间的。因为我对新文学有兴趣,所以我认识了一些青年作家,我也常常参加校外的文学活动。我对郭沫若的《女神》、对郁达夫的小说十分欣赏,一天都不漏地阅读鲁迅在《晨报》副刊连载的《阿Q正传》等。鲁迅在北大讲《苦闷的象征》时,我都去听。我记得,我的第一个文学界的朋友是柯仲平。他也很穷,住在西城区一个庙里,他作新诗。每当我们聚会,他便高昂地朗诵自己的新作。后来我每逢听到诗朗诵,就引起对柯仲平的回忆。从一九二三年到一九二七年,我陆续写的短篇评论,有《艺术上的批评》、《现在的国画》、《敦煌石窟的壁画》、《严沧浪的艺术论》、《石涛的画论》、《画家的革命与作风》、《评画与看画》等约二十篇,一部分登在北京《晨报》,一部分发表在《现代评论》。这些评论贯穿一个主要思想,就是主张改革、主张创新。那时北京中国画界的风气,主要是尚古,摹仿古人,以古画的意境、笔墨作为评价艺术作品好坏的根据。而我认为这恰是中国画衰落的一个主要因素。我曾在当时写的文章中说,为了挽救中国画的衰落,“第一须破历来以‘临摹’为法的一道”,而“开发以表现作家自己的独有作风”。我在另一篇文章中主张:“……借题材兴起自己的热情,出之以表现自己,是艺术的正轨,是大作品产生的根源。”在当时的中国山水画界里,谁的画若是稍越古人法度、笔墨,有所更新,就被认为是不合传统的坏画。“齐白石是个木匠,不懂画、不会画”,这是当时另一个著名画家给他的评语。为什么不可以越古人一步?我想不通。在一次中国画课上,我画了一张没仿效古人的山水,教课老师随后就在上边批了“不伦不类”四个字。如果必须是古人的这一伦、那一类,还能有什么创新进步呢?到了六十年后的今天,中国画如何向前发展,我觉得并没有很好地解决。我也曾试写过短篇小说,如《生之折磨》、《星期日》、《长城上》。一九二七年夏,我离开北京去南京、杭州,又写了短篇小说《惨白的湖光》、《荷花池头》等,大部取材于自己少年时代的感受,当然也有虚构。自一九二八年起,由于我想专力从事雕塑工作,就再也没有写小说了。

可以这样说,我在北京这七年间,学画、搞文艺和参加学运,成了我生活中的三个不可缺少的部分。学运和文艺使我感到了精神上的充实,不像先前那么孤寂和凄清,而创作的微薄稿资,使我的贫困生活也有所改善。P8-10

目录

雕塑艺术生活漫忆

我初学木刻的时光

人创造路,路召唤人

艺海无涯苦作舟

我与木刻艺术

在岁月的河流里

敦煌在召唤

蜜泪

我学习音乐的经过

我的第一首歌

我与音乐

艺坛生活漫忆

走上艺术创作的道路

我的舞蹈艺术生涯

田间自述

我的文学生涯

往事

回顾我走过来的道路

我的文学活动

走向文学之路

我的创作道路

序言

为什么有些人要从事文艺活动,著书立说?刘勰《文心雕龙·序志》有云:“岁月飘忽,性灵不居,腾声飞实,制作而已”;又云:“形同草木之脆,名逾金石之坚,是以君子处世,树德建言,岂好辩哉,不得已也。”这几句话可以说是一般人进行文艺创作活动著书立说的志趣和态度的概括。约而言之,就是:高尚的志趣和严肃的态度。就这一点而论,古人今人是一样的。当然,由于时代变迁,古人和今人的声、实、德、言本质是不尽相同的。

可以举鲁迅为例。鲁迅如何走上文学艺术之路,他在《呐喊·自序》里说过。鲁迅说:他早年在日本留学的时候,本来要学医,目的在于替人看病,战争的时候可以当军医,并借此促进国人对维新的信仰。那是日俄战争的时候,他在仙台医学专科学校里常常看见一些有关战争情况的电影画片。有一回看见这样一个片子:一个人绑在中间,许多人站在周围,一样是强壮的体格,而显出麻木的神情。据解说,那绑着的是替俄国做了军事上的侦探,正要被日军砍下头颅来示众,而围着的便是来赏鉴这示众的盛举的人们。被杀头的和看杀头的都是中国人。这个画片给他的思想冲击是很大的,他从此改变了主意。他说:“我便觉得医学并非一件紧要事。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为不幸的。所以我们的第一要著,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而善于改变精神的是,我那时以为当然要推文艺,于是想提倡文艺运动了。”鲁迅在当时当地如此考虑,是很自然的。他这个想法是正确的。自那以后,他的思想随着人民革命事业的深入而深入,他的文学著作终于在人民群众中起了很好的情感影响和很好的思想教育作用,成为我们现在精神文明建设的宝贵遗产。

鲁迅是这样,半个世纪以来我们文艺界很多作家、艺术家也是一样。对自己所从事的事业有高尚的志趣和严肃的态度这一点,普遍地表现在他们的文艺活动和著述中。指出这一点是很有意义的。这就是我们出版这一套《走向文艺之路》丛书的主要原因。我们约请了文艺界各方面的一些同志分别叙述他们走上文学艺术之路的具体情况,着重点在于早年从事这项活动的思想感情。

读者从这些文章中还可以体会出另一个普遍现象,就是:很多作者,除了高尚的志趣和严肃的态度而外,一般都辛勤劳动,往往还经历过一个艰苦的奋斗过程。文艺之路并非一贯风和日丽的康庄大道,有时不但坑坑洼洼,而且风风雨雨。但是,很多作家认定目标以后,孜孜以求,锲而不舍,置毁誉若罔闻,弃安危而不顾,数十年如一日,这才有所收获。因此,我们可以说,高尚的志趣和严肃的态度加上辛勤劳动和艰苦奋斗,是一切文艺家有所成就的主要原因。这些情况,他们的文章里有详细的说明和生动的描述,读者可以从文章中去领会,不需我在这里多说。  这一套丛书是由吴作人同志、马彦祥同志、钟敬文同志、孔罗荪同志、黄苗子同志和我共同计划的,吕长赋同志和方正、纪红民、丁小梅同志负责编辑工作。我们的见闻有限,取舍不当在所难免,还会有其他的缺点和错误。希望读者指教,也希望文艺家多多赐稿。

张毕来

一九八五年七月十四日

内容推荐

全国政协文史和学习委员会编著的《艺术的召唤(文学艺术大家回忆录2)》收录了21位在我国文艺界有突出贡献的文学艺术大家的自述,展示了他们在艺术之路上的探索和追求。在艺术的召唤下,这些文学艺术大家艰难跋涉,锲而不舍,置毁誉若罔闻,弃安危而不顾,数十年如一日,历尽坎坷,向着艺术的巅峰不断地攀登……体现了他们对艺术执著追求的精神和异于常人的博大胸怀。

编辑推荐

全国政协文史和学习委员会编著的《艺术的召唤(文学艺术大家回忆录2)》描写了21位艺术大师们在艺术之路上的探索和追求,艺术的召唤下,他们艰难地跋涉,历尽坎坷,向着艺术之门的巅峰不断地攀登……他们将襟怀系于艺术,把情感行诸笔端,撩人心弦地讲述了他们对艺术献身的毫无怨艾的人生历程。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9 10:54: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