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老北京的记忆
分类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作者 刘秋霖
出版社 百花文艺出版社
下载
简介
试读章节

接下来就是“除夕”了。除夕之夜,家人叩拜尊长,也叫“辞岁”。新婚的夫妇必须要到岳父家辞岁,否则为不恭。除夕自户庭以至大门.凡是行走之处要撒上芝麻秸,这叫“踩岁”。除夕,夜子初交,门外宝炬争辉,爆竹竞响。肩舆簇簇,车马辚辚。百官到朝,祝贺元旦。此时爆竹声如击浪轰雷,传遍朝野,彻夜不停。更夹杂着拨浪鼓声。卖瓜子解闷声.卖江米白酒冰盏声,卖桂花头油摇唤娇娘声,卖合菜细粉声。与爆竹之声,相为上下.甚是好听。

“土民之家,新衣冠,肃佩带,祀神祀祖;焚锗帛毕,昧爽家团拜,献椒盘,斟柏酒,阖蒸糕,呷粉羹。出门迎喜,参药窗,谒影窗,具柬贺节。”如果路上遇到亲友,则施礼,继而祝日:“新禧纳福。…‘至于酬酢之具.则镂花会果为茶,什锦火锅共馔,汤点则鹅油方补,猪肉馒首,江米糕,黄黍;酒肴则腌鸡腊肉,糟鹭凤鱼,野鸡爪,鹿兔脯;果品则松榛莲庆,桃杏瓜仁,栗枣枝圆,楂糕耿饼,青枝葡萄,白子岗榴,秋波梨,苹波果,狮柑凤橘,橙片杨梅。杂以海错山珍,家肴市点。纵非亲厚,亦必奉节酒三杯。若至戚忘情,何妨烂醉!”俗语说得好,“新正拜节,走千家不如坐一家。而四马喧哗,欢乐终日,真可以说是极一时之胜”。

年饭用金银米为之,上插松柏枝,缀以金钱、枣、栗、龙眼、香枝,破五之后方能撤去(谓之“年饭”)。取松柏枝中较大的,插在瓶中,缀以古钱、元宝、石榴花等就是“摇钱树”。以彩绳穿线,编作龙形,置于床脚,谓之“压岁钱”。尊长给小孩的,也叫“压岁钱”,钱肆取钱用的“贴”叫“票子”。每届岁除,凡是富贵之家以银换钱的,都用彩笺书写,是为“红票儿”。取华美吉祥之意。

凡是卖花的,称熏治之花为“唐花”。“每至新年,互相馈赠。牡丹呈艳,金橘垂黄,满座芬芳,温香扑鼻,三春艳冶,尽在一堂。”所以人们又叫它“堂花”。挂千,就是用吉祥语镌于红纸之上,长尺有咫,粘之门前,与桃符相辉映。其上有八仙人物的,为佛前所挂。挂千民户多用它,世家大族用它的较少。其黄纸长三寸,红纸长寸余,是“小挂千”,为市肆所用。

每到除夕,摆长案于中庭,供以百分。百分,是诸天神圣全图。“百分”之前。陈设蜜供一层,叫“全供”。供上签以通草八仙及石榴、元宝等,叫“供佛花”。到接神时,将百分焚化,接着烧香,到灯节为止,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天地桌”。

新年

除夕过后就是新年,“大年初一”老北京人自有一番忙碌:大年初一日,天不亮,便要跑到前门,摸一摸前门的门钉子。这种门钉,本来很圆很高,所以摩挲得相当滑亮,相传摸此,可以一年不生病。摸完之后,步行到天桥,要在天桥走两趟,这叫“走百病”。因为摸门钉不得病,所以各饭馆,都预备门钉。他们的门钉是什么呢?就是豆沙馒头,形式与门钉相同:为什么要如此做法呢?因为有许多人,无暇去前门,尤其是妇人,更不能去,饭馆预备此种馒头,使顾客人人可以摸到,就等于摸到门钉.取个吉利。所以有许多老太太,遇有子弟去吃饭馆,总要嘱咐买几个门钉来,大家一吃,每人一个,连吃带摸,也算吉利。也有人不吃饭馆,专门买些豆沙包子回去,博老太太喜欢的。所以从前各饭馆,在正月初六开市以后,此种馒头,是很大的一批生意。光绪庚子后,这种风俗.日渐衰减,大家不但不这样,连知道这层意思的,都不多了,然而如泰丰楼、护国寺小吃店等,豆沙馒头至今仍叫门钉。不过是怎么回事。知道的人越来越少了。摸完门钉,走过天桥,再来就是要去朝阳门外的东岳庙了。这座东岳庙,是明朝的建筑,神像乃明朝大名鼎鼎的塑像师刘兰塑所塑,故极有名,因之人亦以为极有灵应。每年春节,成千成万的男男女女,于天未亮,便都赶去烧香,无非是求福求寿。该庙中,有两处神位,一是庙后院,屋内有一铜铸骡子;二是月下老人庙。这个铜骡子铸工精细.高与人齐.相传凡有病人。自己何处有病,便用手摩挲骡子的何处,便可得愈,倘没有病,则摩什么地方,则自己什么地方便不会生病,尤以春节摩为最灵,于是摩得眼、耳、鼻、口等处,都极为光亮,且时时刻刻总有许多人抚摩,人挤都挤不上去。头部光亮,是看得见有人来摸,而生殖器部分也异常光亮,但是永远未见到有人摩挲,于是引起年轻好事的人遐想。一次春节,天未亮,就有人跑去等着看,等了几个钟头。结果也未看到一个人去摸。有人说是庙里的老道摸的,但他们也不会有这许多人;这当然是患花柳病的人所为,可是始终不知他们是什么时候摸的。问庙中老道,他也说不知,并且说,他既背别人,当然也要背老道了。此事至今是一个疑问。再说月下老人庙。柱有一副对联.是“愿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属.是前生注定事莫错姻缘”。上联乃《续西厢》中语,下联是《琵琶记》中语,对联之工,可谓巧不可阶,真是古人所说,“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因有此联,所以此庙,也极有名,因为大家也就以为神极灵,春节这天,香灰总是落得满地成堆。

正月初一日,所吃的东西,如:百事大吉盒,由柿饼、荔枝、龙眼、栗子、熟枣等装成。宫里这一天还要吃年糕、薏米粥,取“年年高,万事顺意”之意。

P59-P61

后记

记得小时候常听父母说,当初他们踏进西城新街口北影宿舍时,大门内尚存有假山和游廊,而我们家处于宿舍的尽头处,恐怕是原来的锅炉房的位置。这个“北影宿舍”可是大得很,依面积来看,怎么也是座四进四出的王府宅院,只可惜没有人知道原来它的主人是谁。若是依名气来说,里面也曾住过许多电影界的前辈,比如赵子岳、谢添,甚至还有人说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影星周璇来北京养病时,也曾住过这里。

这个大院是我童年生活的地方,斑驳的红漆大门,磨得发亮的鼓形门墩,影壁,砖雕葫芦纹的夹道装饰……一切都珍藏在我的以及许多人的记忆里。大院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拆除,变成了围城般的楼房。或许从小长在大院里、胡同中的缘故吧,对老北京的人和事物特别感兴趣,但这个兴趣注定带有悲剧色彩。

写这些文字时,我正在西欧荷兰某地的家中,窗外是一排高大的杨树,眼前的小河里还浮着几只野鸭。思绪颇有些不宁,这里虽然是美丽的乡村园景,但儿时记忆中的那些京城片段却又是如此贴近。其实我知道,和父辈比起来,我记忆中的北京已经改变了很多,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初时已经完全没有了古城墙和城门。但即使如此。我依然庆幸曾经生活在北京西城的北影宿舍的王府大院里,依然庆幸我家附近就是百花深处胡同、小杨家胡同、护国寺大街、棉花胡同……这一片城区胡同里的故事足可以写成厚厚的一大本“名人胡同生活一览”。无论是胡同还是名人,都曾经离我那么近。

过去北京的春天总飘着柳絮,一团团的好似仙女撒下的丝绵。我和小伙伴们曾爬到学校操场的大柳树上摘柳芽吃;胡同里有爆米花的,从家里舀一把白米,跑出去站在旁边看,捂着耳朵听那砰的一声响;还有磨剪子磨刀的,一声声吵着大人们的午眠。春天的北京,真有万象更新的气息,蛰伏一冬的自然界软绵绵地醒了。

夏天的北京是我的最爱:它火热、爽快、酷热、洒脱。从太平胡同一直往南走,差不多到平安里大街了,许多蔬菜水果商店都在街上围上栏杆,堆放着小山高的西瓜。下午店员下班,随手拿雨布往上一盖,也不用担心谁偷偷拿走几个。一次和父亲去北海公园,回家的路上遇到暴雨,街上积水严重。我们一边骑车一边看着街面上商店摊子里的柿子椒、土豆、苹果成片成片的顺水漂流,我和父亲放肆地大声笑过,心情真的仿佛水洗般的明快。

秋天经常去护国寺大庙旁边的胡同里和小伙伴玩弹球,跳皮筋,扔沙包;(行笔至此,不免苦笑,现在的孩子们恐怕已经不知这些游戏了!)没事总扒在老舍先生家那个小院门往里看,再到百花深处把自己藏起来,和小伙伴们“曲径通幽”地玩捉迷藏(百花深处是我最喜欢的一个胡同名儿了,那么文雅有意境)。天气晴好和爷爷去护国寺小吃店吃驴打滚儿,有时候和奶奶去首都剧场里面听京戏。秋天还是打枣,吃桑葚,捉磕头虫的季节,像挂在树上的柿子,橘黄色暖暖的感觉涌上心头。

因为从小畏寒,所以一年中最不喜欢的大概就是冬天了。这话也两说着。一方面家里生煤球炉,大人们要去煤厂拉煤,每天还要捅炉子,查烟囱,倒煤渣……很是麻烦,但奶奶烤在炉子上的贴饼子、栗子、馒头片却是最香的。屋檐下成串的“冰葫芦”,冻住的自来水管,还有不敢去摸的铁门把手(因为太冷,怕粘了手)这些都是最“寒冷”的记忆。北京的冬天怎么会这么冷呢。但是玲珑有致的灯笼、香甜的糖瓜、可爱的兔儿爷、大山楂的冰糖葫芦,还有二踢脚、小鞭炮、红对联却都是出现在冬天最暖最亲最盼望的春节时期。

上中学时,每天骑车穿过末代皇帝弟弟溥杰的家门,再“呼啸”越过梅兰芳先生的故居,经辅仁大学旧址、恭王府花园,来到学校。一路上,经常在幻想着看见皇宫的轿子,戏班里的老板,穿旗袍带围巾的学子以及前朝旧贵的太监杂役,梳“二把头”的家眷……我天马行空的思想总是和旧时代、老东西纠缠,真是说不清道不明。

长大后,游学日本、欧洲直至今日。北京对于我来说,已经变得越来越陌生。每次探亲回家,总在惊叹城市的变化,新的高楼,新的马路,新的霓虹。有时却在心底也暗暗自问:这还是北京吗?仿佛抱着前门楼子痛哭的落魄八旗子弟般,我知道我是落伍了。这种落伍的感觉让我纠结,难道看不得北京变得更美更发达?难道让干百万的民众还骑着自行车披星戴月上下班?难道胡同里的大杂院比不上整洁舒适的新楼房?怎么说,社会都是一步步向前发展的。

可是有一天,看到一篇文章却改变了我的“纠缠”,改变了我的“城市发展观”。原来城市的新与旧、历史文化与经济发展的矛盾也不是不可以解决,关键是从一开始的规划着手,找准正确的方向。这篇文章是介绍我国著名建筑大师梁思成先生的,具体刊载地点和作者还真的忘了,但文章中的许多内容却深深记在了心里。

时间在飞跃,历史在前进。

当然,现在我们知道拆掉的还不仅仅是古城墙。市内的老教堂、老牌坊、老商铺、老会所、老戏台……几乎拆除殆尽。梁先生曾经说过“五十年后你们终会后悔”,而且相信随时间推移,“历史会证明我是对的”。他的确说对了,事实上还没有到半世纪的时间,我们就已经开始后悔。可是悔之晚矣。为此,“皇城根长大”的我很想为北京这座文化古都做些什么。家中父母尽其所能搜集整理资料,不顾年迈满城走遍拍摄照片。先后编辑出版了《老北京的传说——老字号、招牌、招幌》、《老北京胡同里的传说》。我们试图还原它以前的旧风貌,让现在的年轻人和以后的后来人知道,原来北京曾经有这样的建筑风情,这样的地道京味。

前些日子看到这样一篇报道,《北京确定保留梁思成、林徽因故居不再拆迁》:北京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的七名文保志愿者向市文物局提出申请,根据文化部颁布的《文物认定管理暂行办法》,要求将梁、林故居认定为不可移动文物,该申请当时未被受理。志愿者又向国家文物局提出行政复议,要求有关部门接收申请材料,认定其为不可移动文物……国家文物局有关负责人昨日透露,位于东城区北总布胡同24号的梁思成、林徽因故居已被认定为不可移动文物……

谨以这则新闻作为结束,但愿它又是一个新的开始。

刘健

2010年元月于荷兰家中

目录

老北京的牌坊

老北京的城池

老北京的天主教堂

老北京的庙会

老北京的春节

老北京的商业

老北京的堂会

老北京的胡同叫卖

老北京的市井

后记

内容推荐

刘秋霖所著《老北京的记忆》讲述了定格正在消失的京味儿生活,留住一座记忆中的城,图文版老北京风物志,百余幅珍贵图片,完美展现老北京风韵,再现京城市民生活图景,描摹一个时代的人文风情画。

编辑推荐

刘秋霖所著《老北京的记忆》分城池、牌楼、春节、庙会、商业、胡同叫卖、堂会、天主教堂、市井等九部分描述了昔日北京的风俗、景观、礼仪、社会活动、庆典程序,为消逝的文化和景观、习俗留下了挽歌和残照。

本书文笔优美,值得出版阅读与流传,是一部传承老北京风土人情的重要参考书。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7 4:0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