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墨清编著的《在世界尽头拈花微笑(李叔同与苏曼殊)》通过梳理大量古今中外的实例,分门别类加以提炼和总结,概括处世为人之策略,深掘克敌制胜之谋略,点拨生活快乐之妙法,教你如何去面对生活中的种种事情。本书是我们在人性丛林中突围的良药妙方,是看透了世态炎凉,却又做不到视而不见,在生活的种种细节中,不为之所困,豁达之极。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在世界尽头拈花微笑(李叔同与苏曼殊)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作者 | 墨清 |
出版社 | 中国华侨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由墨清编著的《在世界尽头拈花微笑(李叔同与苏曼殊)》通过梳理大量古今中外的实例,分门别类加以提炼和总结,概括处世为人之策略,深掘克敌制胜之谋略,点拨生活快乐之妙法,教你如何去面对生活中的种种事情。本书是我们在人性丛林中突围的良药妙方,是看透了世态炎凉,却又做不到视而不见,在生活的种种细节中,不为之所困,豁达之极。 内容推荐 一位是苦行高僧,“天涯芳草离亭晚,不如归去归故山”,一派淡定超脱的架势; 一位则“无端狂笑无端哭,纵有欢肠已似冰”,一副纠结痛苦的模样。 然而这看似人生缺少交集的两个人,却都在清末民初的大变局中摆脱俗尘,遁入法门。“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情却有情”,怎让人不心生概叹? 由墨清编著的《在世界尽头拈花微笑(李叔同与苏曼殊)》以详实史料、细腻文笔,倾情抒写了李叔同和苏曼殊传奇而绚丽的一生,带你深入他们独特的内心世界,还原最真性情的两位多情才子。 目录 上篇 人间有昧是清欢——李叔同的禅意人生 第一辑 欢·少时闲情 如霜的富贵 美好如斯 身不动,心不痛 光景不负 第二辑 离·风景江南独好 月到天心是清明 一颗脱凡的新星 因为懂得,所以慈悲 南柯一梦 向日葵,向着太阳 第三辑 恋·芳草碧连天 空了心事 忍孤负 一簇簇,飞扬 满江红 一低头的温柔 第四辑 苦也甘之如饴 愉·不负韶光 繁华一霎 内心的回归 桃李天下 第五辑 断·繁华声中遁入空门 古道送别 心中盛开一朵莲 走向佛陀 红尘中,再无他的脚步 第六辑 生命的苦乐,只在一念之间 觉·人间重晚晴 世间的每一分福泽都值得珍惜 清净的修为 是信仰,亦是人生 第七辑 笑·人生只在呼吸间 淡泊似仙 清花果烛,是为礼 走在弘法的路上 梦境过后,便是一生 当各色人生看尽 下篇 你若安好我便晴天——苏曼殊的红尘游历 第一章 悲·凄风苦雨谁人知 不幸的开始 那段温柔时光 惊艳的才 第二章 归·是喜是忧还是愁 可笑的回归 巧遇恩师 拉长的悲伤 第三章 负·最美相遇又别离 在繁华里漂浮 纵是辜负 唯愿生一双翅膀 第四章 悟·心向佛禅言落花 初嗅脱尘的味道 心向暮鼓晨钟 承受,是成长后的坚强 第五章 游·翻越东洋复又还 风筝线的那一端 心泛柔波 无声的悲剧 清风,清风 第六章 破·了却繁华与喧嚣 心向佛堂的突破口 心出凡尘 云游僧人 第七章 行·踏遍万丈红尘 亲人离世 旅行,辗转 千里干寻 樱花落 第八章 消·万事到头皆是空 变幻的国 殊途 徒劳的挣扎 了却一段红尘孤旅 试读章节 据李叔同的次子李端回忆说:“我家曾多次来过‘镖’,这应该是我家干盐务的收入,通过镖行从引地押运到津的。”“来‘镖’的时候,前门打开,成箱的财物卸在前边的柜房里,人出人进,热闹极了。”李家钱庄的生意也做得很大,宫北大街有专做门市生意的桐兴茂钱铺,家里还有做内局生意的桐达钱铺。桐达钱铺“柜房门前廊柱上,有木制的抱柱对联,红底黑字,上下联的第一字分别是‘桐’、‘达’两字”。因此,人称李世珍家为“桐达李家”。 当镖局把成箱的财物运进时,车马声喧,人进人出,由此看来,这一时期的李家,已是津门有名的巨富之一了。在这种环境中成长的李叔同,却不了解什么是物质,什么是财富,小小的他只是和大人进进出出,觉得好玩而已。 豆蔻年华,逍遥而生。李叔同拥有像贾宝玉一样的成长环境,除了家里没有那些姐姐妹妹,权力和财富对他来说早已习以为常。李家所处位置是奥租界,父亲结交的不是达官贵要,就是外国领事,李鸿章也是家里的常客。 如此富贵家境,李叔同却并未在其中滋生纨绔,他却反而生出一种洞若观火的智慧,并凝练成诗。 人生犹似西山日, 富贵犹如草上霜。 这是李叔同10岁左右所做的诗,从这首诗中,我们也许窥见李叔同的聪慧。虽然他还未曾入世,却能一语道破俗世道理,他的所说所感,带着一种凄凉的而苍茫的忧伤。 《桃花扇传奇》里的((哀江南》中说:…俺曾见金陵玉胭莺啼晓,秦淮水榭花开早,谁知道容易冰消。眼见他,起朱楼;眼见他,宴宾客;眼见他,楼塌了。这青苔碧瓦堆,俺曾睡风流觉,将五十年兴亡看饱。乌衣巷,不姓王,莫愁湖,鬼夜哭,凤凰台,栖桌鸟,不信这舆图换桥……诌一套哀江南。放悲歌,唱到老。”这一段弹词也正和了李叔同诗中之意。 纵然,这诗词基调苦凉。世间之事的确如此,人生短暂,犹如那白云苍狗,朝露易唏。富贵之极,也不过如秋草上霜,终不能长久。 世事万物变化无常,当繁华退却,人心经历的凄苦和寂寥,要比那草上冰霜还要凄凉。 这是一个极尽简单的道理,没有永远的衰荣,唯一不变的,只有改变。可人们却偏偏总是在有权有势的时候,贪婪地靠自己的权力,以利刃武力去制伏他人。却不曾预见性地考虑到,当未来衰败之时的命运。 也或许,正因为这种通透的懂得,李叔同才会在后来的人生中,勇敢地放下俗世的荣辱,常伴青灯古佛。 1884年9月,李世珍患了痢疾,病势越来越重,多方求医,却不见好转,这时候的李叔同还不到5岁。 知道自己可能命不久矣,李世珍索性不再寻医问药。他和妻子都信佛,生病后经常请高僧到家里来,在病榻之前诵念《金刚经》。李世珍静静地聆听着和缓悠远的梵音,最后安详而逝,卒年72岁。 李世珍去世后,在家停灵7天,请了很多僧人来做法事,诵经不绝。那时的李叔同不懂生死,看见那些僧人们天天诵经,只知道这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李世珍进士出身,且做过吏部主事,又是津门巨富,因此丧礼的场面十分气派。 P6-P7 序言 李叔同是红尘俗世里的风华才子,禅门佛院里的一代宗师,是一个孤独却能至灵魂丰满的禅者,一位让林语堂、张爱玲、朱光潜、丰子恺、赵朴初、夏丐尊都感动的宗师。他的文,他的人,极致脱俗,傲然亦慈悲。张爱玲曾评价李叔同说:“不要认为我是个高傲的人,我从来不是的,至少,在弘一法师寺院的围墙外面,我是如此的谦卑。” 苏曼殊是风流倜傥的才子,是历尽情劫的僧人,亦是红尘中的孤独旅人。他以情入禅,成为情禅的开山宗师,是民国最特立独行、最受追捧的佛学大师。 李叔同与苏曼殊有许多相同的地方。都是民国时期盛名的僧人,一个是一代天才,琴棋书画样样精通;一个是有名的情僧,十里洋场,一朝春梦。 他们都是潇洒偏偏的情郎,都在繁华满身时放弃喧嚣,逃出名利,舍弃红尘,遁入空门,长伴青灯古刹。他们的生命就是一场绚烂花事,最灿烂时骤归平凡,成为天地间孤寂的僧侣,袈裟披肩风雨一生。 历尽荣、辱、悲、欢后大彻大悟,尽管际遇疾苦、痛楚,仍满怀美好希望,想必这是生活在繁华时代的我们所应该学习的一种精神吧。 一本好书,一段相遇,在最深的红尘与最美的情郎邂逅。本书以翔实的史料、细腻的文字梳理了李叔同和苏曼殊传奇而绚丽的一生,文字慧丽,情深意长。人间草木太匆匆,爱如禅,你如佛。作者倾情演绎最唯美、最灵性、最禅意的李叔同与苏曼殊,完美解读其佛禅、情爱。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