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知青遗事
分类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作者 郑义华
出版社 武汉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本书为散文作品集,集中反映了文革那个年代的农村现实,展现了那个环境中的一群知青的生活。这是那个年代知识青年生活轨迹的一份记录,也是作者多感心灵的保存,真实地记录了在“文革”时期的条件下,一些青年对祖国、对人生的思考和忧虑,以及思想的动态。貌似杂碎的一些旧事追忆,流露出作者率真的情愫和思想的脉动,又联系着时代和生活的主题,从而具有丰富的生活气息与思想意蕴。

内容推荐

本文集突出表现出来的一个主题,是作者对过去的生活进行了历史的审视,描绘了人生中的不合理,给予了讽喻。对一些人物后来的生活道路,又寄予了同情或批评,将至诚与真心袒露在读者面前。但是,透过一些人物片段的言行,表达了作者对人生的严肃态度,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从那个年代过来的青年的生活,以及人生的矛盾。

目录

第一章 采采■莒

 下乡去

 劳动的音调

 红薯

 “三同”断片

 包饺子

 赤壁触怀

 未名湖一日

 一只犬

 怪诞的昼夜

 百家饭

 买菜

 弦

 一片绿洲

 流行小说

 山之巅

 回家

 嘉鱼无鱼

 乡村诗意

第二章 荒诞流年的终结

 扎根树

 地震

 悭吝人

 红色流年的终结

 空袋子

 旺来

 学习笔记一页

 血书

 再教育

 政治家

 冰天雪地里听来的故事

 访贫问苦

 芝麻的意外功效

 水井风波

 午夜絮语

 木秀于林

 落英

 老邢小传

 元知青事略

 诗歌活动

第三章 抒情季节

 抒情季节

 1976年遗事

 退一步,进两步

 谶语

 人生的嬗变

 老知青

 “陪插”

 玩家

 “我要读书!”

 新知青

 青春火花

 一个知识贫乏的“知识青年”

 带队干部

 红学家

 命运的密码丢了

 从记忆闸门跳出来的人

 抒情风格

第四章 生民

 放鸭人

 回乡知青

 工作组长

 大队干部

 山民的困惑

 麦子歉收了

 房东

 地主

 富农的儿子

第五章 万壑有声含晚籁

 夕照

 万壑有声含晚籁

 历史的孑遗

 乡间荷塘

 乡村话题

后记

试读章节

“三同”断片

大队干部语重心长地说过了几次,有机会要与广大的贫下中农实行“三同”,就是“同吃,同住,同劳动”,说这是一件光荣的事情。

这样的机会,很快就来了。

下乡两个多月,已到了冬天,可能是田野上很空旷,我感觉乡间比城里要冷得多。有一天,大队干部说要安排一些知青去水利工地上劳动,分两批轮换,每一批半个月。

我自告奋勇第一批去工地,因为并不害怕劳动,特别是不害怕挖土的劳动。在中学待了四年,每年都要去农村劳动十天半个月,主要就是挖土。另外,在下乡前后的一个时期,被灌输一种“理想”教育,就是“要滚一身泥巴,磨一手老茧,炼一颗红心”。这就是说,劳动是很光荣的,越是艰苦的劳动越光荣。害怕劳动是可耻的,害怕艰苦的劳动也就愈加可耻。

如此所思所想,我怀着一颗年轻葱茏的心,踏踏实实地扛着自己的被褥,去了水利工地。从暂住的村庄到工地上,约莫步行一个半小时路程。

水利工地位于长江南岸,可能是计划开辟一条水渠,从长江引水过来,灌溉附近的庄稼地,据说,有好几公里,或者更长。

当时的乡下,农民十分辛苦,刚忙完了秋收,来不及喘一口气,又要忙着去修水利,为来年的生产做准备。

未来的水渠在一大片抛荒地上,已经用白石灰勾出了水渠的轮廓,宽约三十丈。在未来水渠两侧,均匀分成许多的段落,也用白石灰做出标记,每一段就是一个生产队的工程量。我被分往一个生产队劳动,还有几个知青被分往不同的生产队,不过大都相邻,每天可以见到,干活时说话都能听得见。有时晚上睡不着觉,天气若好点,与几个知青坐在新开挖的水渠岸上闲扯,排遣夜晚悠长的寂寥。

我去的这个生产队已搭了一个低矮的芦席棚,在地上铺了些稻草,队长说,这就是“床铺”。这使我略微诧异。先前常常去南京、襄樊、九江的桥梁工地,看见工人们住帐篷或干打垒房子,有的还是砖瓦房,都架着铁床。在这一点上,工人阶级与贫下中农不一样,贫下中农似乎更坚忍不拔,更能吃苦。

队长说:“你睡在里面吧?让他们给你腾块地方。”

芦席棚里已搁置了许多的破被褥,门口还有一块地方,我连忙说:“在门口就可以了。”我暗想,这样夜里出去要方便些,若是从里面出来,夜里看不见,容易踩着别人。

队长又领着我去芦席棚后面,有一个露天的灶台,他告诉我,专门有个老农负责做饭,饭呢,随便吃,菜是各人自己从家里带来,每天派人回生产队,到各家各户取一次菜。队长这时告诉做饭的老农,去买些咸萝卜给知青。

贫下中农十分勤劳,天刚亮,就开始挖土,除去吃饭的时间,一直要干到天黑,每天大约要劳动十来个钟头。

刚开始,我还比较适应,有时用锄头、铁锹挖土,有时挑着箢箕,将挖出来的泥土运到正在垒起的岸堤上,这时泥土很干燥。

生产队的米饭很好吃,香喷喷的,是新收获的稻米,由生产队无偿提供。农民吃着生产队的大米饭和自己带来的菜,我吃着生产队的大米饭和从附近代销店买来的咸萝卜。做饭的老农民负责保管我的一盆咸萝卜,用一只木锅盖仔细盖在菜盆上。吃了几天的咸萝卜,我不愿意吃了,忍不住跑去看农民炊事员吃的什么菜,原来是些雪里蕻、洋姜之类的腌菜,我搛了尝尝,味道不错。后来吃饭时我就在老农民的菜盆搛菜吃。

这个老农民有个儿子,也在水渠工地干活,与老农民在一起吃饭。我对“小农民”说:“你多多吃咸萝卜呀。”小农民居然喜欢吃这盆咸萝卜,可能他们从来不在商店买菜,平时吃的是“自给自足”的菜。

吃饭时也说些话,刚下乡,对当地方言听不大懂。这样就慢慢听瞳了当地的方言。也能够大致知道农民心里想什么,初步体味到农民的一些感情。

露天的灶台竟然可以做出十分可口的东西,老农民用一口大铁锅煮饭,当锅里的米饭盛光的时候,添几勺水,煮些锅巴饭。我吃了半碗,觉得滋味不错。后来每天晚上吃饭,我要吃一碗锅巴稀饭。离开乡下后,没有机会吃到这样好吃的东西。

过了几天,水渠已挖到很低的位置,泥土里渗出了水,到处都是湿漉漉的,渐渐都成了稀泥浆,鞋子也不能穿了,都光着脚在稀泥里挖土,挑土。箢箕里的泥土沾了水,又重了些。上坡下坡很容易跌跤,我每天要摔一跤,弄得浑身是泥。不过,第二天衣服上的泥土已经干了,很容易拍打掉。

有时,雨雪霏霏,虽然还感觉不到太寒冷,但在稀泥里走路十分艰难。

好在乡村的泥土十分纯净,没有玻璃、石渣、铁屑之类的东西,光着脚在泥里走还算安全,不会划破脚。

有一天,我挑泥巴时突然感到一阵眩晕,步履踉跄,于是在岸上歇息片刻。生产队长对我说,要是吃不消,可以回去。又说,邻近生产队那个知青,前两天累病了,昨天已离开工地(我怀疑是装病,但没有说出来)。我有些犹豫,本想也离去,实在太辛苦,睡在地上有些潮湿,乡村夜里多风,常常被冻醒。我看到眼前上千个农民,像一大群勤勉的工蜂,我下决心咬牙坚持。“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这个古老念头悄悄鼓舞着自己。

在水渠干活可以与农民交谈,有个农民一边挖土,一边笑嘻嘻地问我:“在柏油路上走,是不是不同啊?”

我暗想:“一定要坚持到最后,做一个能在柏油路上走路,也能在稀泥里走路的人!”

后来我浏览过中国历史,常常思考一些问题。例如京杭运河,从春秋战国时期开始,一直到隋代,元代,数次进行大规模开凿,绵延两千多公里,终于沟通了南北漕运的动脉。但是,长年繁重的徭役使得百姓苦不堪言,当时的统治者拉夫逼差,人们常年在外劳累奔波,忍饥受寒,憔悴疲惫,弄得田园荒芜凋敝,农夫失去了正常的生产和家庭生活。运河上的每一步,都会有一个悲怨的灵魂被吞噬了。

在新社会,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农村为了改善耕种条件,经常兴建一些水利工程,毕竟是有很大意义的。但是,在那时的乡村,生产力还很落后,不得不采取一种“人海战术”,依靠原始的劳动手段来完成一些浩大的工程,耗费了大量的人力。有的T程收效如何,值得推敲。另外,在这样的劳动中,只有一把锹、一双箢箕,完全依赖人的肩挑,手提,工效滞缓。农民无疑是非常劳累的,幕天席地,并且所得菲薄,只是得到生产队提供的大米和每天记的几个工分……  半个月过去了,这条宽三十丈、深一丈的水渠已全部完工。

这天傍晚,我与生产队的农民一同离开工地回返。从水利工地到我住的村庄正好经过他们村子,做饭的老农民父子俩十分热诚地说,到家里吃一点饭啊!我这时又累又饿,就跟着他们回去。老农民让家人煮了一大碗类似面条的东西(后来得知叫做“豆丝”,以前没有吃过),现在仍然记得,碗里有些肥咸肉,我从小不喜欢吃这样的东西,出于礼貌,勉强吞了一块,几乎作呕,见一只狗在桌下摇头晃脑悠闲踱步,趁人不注意,将几块肥咸肉扔在凳子下,狗吃掉了。老农民还说:“夏天有时间再来,那时地里的菜长起来了。”

这个老农民并不算老,可能五十几岁,小农民二十岁左右,都是本分质朴的人。P16-20

序言

当我读完这一组散文,很高兴看到本书的作者仍然能怀着一颗真诚的心,拿起一枝已认真磨砺了十年的笔,在工作之余,用了半年多的时间写出这样一本集子。

作品的题材是独特的,集中反映了那个年代的农村现实,展现了那个环境中的一群知青的生活。这是那个年代知识青年生活轨迹的一份记录,也是作者多感心灵的保存,真实地记录了在“文革”时期的条件下,一些青年对祖国、对人生的思考和忧虑,以及思想的动态。貌似杂碎的一些旧事追忆,流露出作者率真的情愫和思想的脉动,又联系着时代和生活的主题,从而具有丰富的生活气息与思想意蕴。

许多章节撷取了当年知青生活的劳动场景,选择的是平凡的人物,呈现了许多乡村日常生活的图景。虽没有十分强烈的文字、大段的议论和抒情,但是,一些人物的襟怀、品格和神态,已跃然纸上,给人一种明晰的印象。也可以看到,无论什么时候,生活若是没有理想的光芒,没有高尚的情趣,那就失去了颜色。

这个集子突出表现出来的一个主题,是作者对过去的生活进行了历史的审视,描绘了人生中的不合理,给予了讽喻。对一些人物后来的生活道路,又寄予了同情或批评,将至诚与真心袒露在读者面前。那隐隐的山岚,田野上掠过的含着青草芬芳的风,似乎都透露了时代的一种气氛。作者对社会人生、山崖田野、树木禾稼,有细密的观察和深沉的思索。在许多篇章中,几乎没有描绘人物的详细外貌,也没有完整的故事。但是,透过一些人物片段的言行,表达了作者对人生的严肃态度,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从那个年代过来的青年的生活,以及人生的矛盾。

同时,在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对祖国辽阔原野的一份真挚的情感,深情缅怀了劳动人民多少年来艰苦卓绝的斗争,抒发了自己的感慨,纯真的感情连缀成了一条线,贯穿了全书。

在散文的形式上,进行了积极探索。每篇是独立的,在不同篇什之间也有某种联系,这样就大致构成了立体的生活场景。

从文章的笔调来说,直抒胸臆,于朴素平易之中显着几分精巧和深沉,运用了朴素明快的语言,从而使得文情摇曳生姿。仿佛率意而言,信笔而书,隐约有着优美的感情色彩,锐利的思想机锋,清新流畅,自然洒脱。不似大江大海,深邃莫测,而像山林中的小溪,清澈见底,韵味无穷。虽然无意写人,却已经展示了人情世态;虽未着意写景,也扫视了山乡景物和田园风光。

这些短文很大的一个特点是委婉,表现出了一定的文学修养和艺术风格,轻轻地敲响人们的心弦,特别是对于从那个年代走过来的知青。简练的语言,朴实无华,让人感到几分亲切,逼真,感人,显示出一定的表现力。

在叙事上比较生动,感情朴素诚挚,有时流露出轻雾一般柔和的感叹。在平实的叙述中,有的议论发人深省,一些篇什不乏警句,有的篇章结尾生成一句含着哲理的语句。同时,隐约表现出了一种淡淡的古典主义情怀,这些现在已很少见了。

不过,怎样提炼主题,使主题的表现鲜明、集中,在部分篇目中,还有点不够纯熟。我相信,第二本书一定能够写得更好些。

二十多年来反映知青生活的文艺作品已经很多了,特别是长篇小说和散文的成就比较突出,但是,以独立的散文集的样式反映这个题材,虽然也有些,但不是太多,尤其是比较有影响、有特色的作品就更少了。这本集子在这个题材方面已走进了一块新的领域,不仅具有一定的认识价值,从其他角度来看,也有着积极的意义。

刘岱

2005年8月31日于武汉东湖寓所

后记

“老夫聊发少年狂”,这是苏轼1075年写的一首《密州出猎》中的句子,这年苏轼四十岁。这时拿来映照自己此刻的一部分心绪,好像有点儿贴切。

应该感谢许多朋友的鼓励与支持,使我能在这半年多的时间里断断续续写完这二十来万字的《知青遗事》,现在,终于可以停顿下来了。

前年国庆节期间,中学时代的女同学赵建丽和她的丈夫邀请住在武汉的几个同学,去他们在襄樊的家做客,我们去她家住了几天。每天晚上,谈话到午夜。一天深夜,她煮了饺子给我们做夜宵,又找出过去在乡下写的一册很厚的笔记本给我看,令我惊讶,因为已保存了三十年,当然是值得珍视的。我粗略翻阅一遍,有些诗歌,还有不少的乡村札记,记写了一些人和事,我曾经熟悉的田野泥土气息和着樟脑丸的味道扑面而来。我觉得蕴涵的情感是真实的,记录了那个年代知识青年的心灵历程以及对生活的思考,保存了时代的背影。她提起了乡村往事,有点儿感慨,又说要安排我们去乡下转转。第二天,在襄樊工作的另一个同学郭清水驾车送我们去了枣阳。在枣阳连绵起伏的峰峦上,赵建丽领着我们去了当年的一个知青茶场,说离开乡下后一直没来过。我悉心寻找着我的那一群同学当年留下的痕迹,似乎听见了那些年轻的声音。赵建丽一一指给我看,说那时在这里晒衣,在那里种茶树……这时,她幽幽地说:“有的东西我找不到了。”赵建丽还指给我看了当年她住的一间小土屋,那几间简陋的房子还在,只是颓败了。我眺望山下广阔的田野和弯曲的道路,…乡依旧,人去楼空,突然有点感伤了。青春的漫想丢失了,人生的渴念丢失了,生活的热情丢失了……顿觉人生的岁月实在不经熬啊,有些东西我还没来得及清理呢。隐约萌生了一个念头,要写一本书出来。今年三月初,一个飘雪的星期六,我们又去了襄樊,仍在赵建丽家里住了两天,我又提到了那个笔记本,说拿出来给我看看啊。她说,另外还有一本呢。

去年夏天,我试图写一部小说,写了三万多字,觉得热情不够,搁置了。转眼间到了冬天,又把这个题材拿出来,改用了散文体式,写了几篇,仍然感到缺乏热情。这时,涂家玲一个劲地鼓动,说应该接着写。她是小学时代的同学,在嘉鱼也待过两年多,现在是企业的高级经济师。我听从了她的意见,一气写了半年多才罢手。

这些东西主要是利用工作日每天中午的零星时间,在键盘上信手涂鸦,敷衍成文。坚持写了八个月,陆续写成了几十篇,长短不一,已经放在中铁大桥局集团的一个内部网络上,以求得斧正和“高人的点化”。

那时乡村的许多黑白照片式的生活图景、人物和生活的感触,渐渐忘记了,有的依稀残留着记忆的碎片。将这些碎片拼凑起来,有的稍微清晰了。因为时间仓促,基本上是些“急就章”,实在是缺乏必要的构思与剪裁。在写作的过程中,我时常产生一种奇怪的感觉,身边仿佛有个叙述主人公在慢悠悠地絮叨,我只是侧耳倾听,速记。

关于知青的话题,已被封存在历史里。这里旧事重提,只是试图反映那个年代朦胧的影子,知青生活的某个侧面或剖面。现在看来,恍如隔世。大致可以将这些东西当作是一份历史资料。我觉得将人生的体验记写下来还是有点意义的,雪泥鸿爪,作为对过去一段生活的小结和归纳。就像人们到了某个地方,一般要拍几张照片作为留念,这是一样的道理。若是再过些年头,那就更无法记得清楚。

天津作家林希近年写了一部长篇自传——《百年记忆》,序言中的一段话让我沉思良久。这半年我的脑子里时常飘流着一类话语,但是想不清楚究竟是什么东西,只是前些日子渎了这本书,才略微清澈了。正如林希所说:“……切莫因生命的平凡而放弃神圣的记忆权利,惟千千万万朴实的生命记忆,才能融铸成不可涂改的历史真实,春天既属于高树名花,更属于所有的绿色,连同那些被遗忘在…间的荆棘,春天是一切生命共有的节日……浩瀚的人类历史,英雄实在是少得可怜,更多的芸芸众生却原来都是默默地走着自己的人生道路,他们平凡的生命不可能在历史上激起一丝的风浪,他们没有大的成功,没有大的失败,没有成功大的事业,也没有给人类制造过一丝灾难。”

“广阔天地,大有作为。”“革命青年,志在四方。”高亢激扬的革命志向、革命口号,被历史的溪流稀释了。这本集子不仅是那个已经消散的“革命年代”的私人记忆断片,也是我在整理那个年代过程中的一段内心独白。

对于那个革命年代的乡村来说,过去,我认真“活”过,繁重的农活使我的体力透支了;现在,认真“想”过,翻检了已被时光覆盖的零散记忆,清点完毕人生中的知青岁月,我的脑子空荡荡了。

法国作家斯丹达尔1839年写过一部中短篇小说集《意大利遗事》,有的翻译家译为“纪事”,这里借鉴了此标题,似乎含有一丝历史感。

在中国历史上的明、清时代,曾经流行一种笔记小说,有的写得生动活泼,至今仍然具有一定的认识价值和欣赏价值。这些笔记小说和当时的那些野史一样,不是太正规,大概终究不能登上文学的大雅之堂。我尝试采用这些笔记小说客观平易的叙述手法,来捕摹那个年代知青生活中的一些人物与现象,有时也融合了自己的感喟和见解。在思想倾向方面,我比较关注过去生活中的那些性格或命运含有一点缺憾的人物,以及留有时代印痕的人物。有的是典型的,有的虽然是非典型的,但也是真实地存在过的人物,对这样的人物又给予了淡淡的嘲讽与委婉的批评,从这些人物的生活断片以及命运的变迁中,不难看到那个时代零碎的影子以及历史的发展脉络。

钱锺书在杨绛的《干校六记》的引言中说过:“……大背景的小点缀,大故事的小穿插。”我对此印象一直很深,在潜意识也竭力照着这个路子去摹写。

还记得郭沫若曾经在论诗的时候有这样的比喻:大波大浪的洪涛成为雄浑的诗,小波小浪成为冲淡的诗。现在,“雄浑的诗”应该是指那些深刻表现主旋律的,奏鸣着时代强音的撼世之作、传世之作。至于这里的小篇什,恐怕只能牵强归于“小波小浪”一族。稗官野史,不过尔尔,倘若能够让人随意翻翻,或粲然一笑,或是稍稍品咂一下,对我来说就是极大的成功了。

这本书总算脱稿了,我鼓足了勇气,像一个少年似的羞答答地把它交给了编辑。无论它是如何的糟糕,我愿意将它作为送给自己的一件礼物,放在人生记忆的典藏柜,有点儿敝帚自珍的意思。

诚挚感谢涂家玲女士,曹一平、杨庆琪、熊明权、黄义星、马建国、万先运、刘德煜、程连望、陈汉光等几位先生从知青身份或专业视角的角度所给予的鼓励帮助,审读指正,或提供了一些已难以寻觅的珍贵历史资料,没有这些支持,这本小册子是不可能完成的。

真诚感谢本书的责任编辑廖国放老师,他提出了许多中肯的意见,付出了辛勤的劳动。

湖北文艺界前辈,原湖北省作家协会副主席刘岱老师,多年来指导我学习文学欣赏课程,在炎热的夏季耐心地读完了这本集子凌乱的初稿,给予了热情鼓励,又欣然提笔为之作序,在此谨致谢忱。

2005年9月6日于汉阳莲花湖畔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3 7:06: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