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的写作目标是,尽力在原著作的基础上写成一本融知识性、趣味性和前瞻性为一体、图文并茂、雅俗共赏的著作,为那些有志于中国航天事业和军队现代化建设而又渴望了解更多航天战略知识的中青年学子,提供一个理性思考的阶梯。同时,也为那些对航天战略有兴趣的广大社会读者献上一份丰盛的航天知识大餐。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争夺制天权 |
分类 | 科学技术-工业科技-航空航天 |
作者 | 张健志//何玉彬 |
出版社 | 解放军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本书的写作目标是,尽力在原著作的基础上写成一本融知识性、趣味性和前瞻性为一体、图文并茂、雅俗共赏的著作,为那些有志于中国航天事业和军队现代化建设而又渴望了解更多航天战略知识的中青年学子,提供一个理性思考的阶梯。同时,也为那些对航天战略有兴趣的广大社会读者献上一份丰盛的航天知识大餐。 内容推荐 本书作者站在时代发展的前沿,根据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最新成果,对太空领域的种种科学实验,工程运用、战略筹划、军事争夺进行描述,并在此基础上对争夺制天权相关重大问题进行分析,提出了有价值的思想成果。全书配了260余幅精美彩色照片,文图并茂,值得一读。 目录 前 言 原版序 第一章 太空概述 第一节 说天道地话宇宙 一、浩瀚无垠的大宇宙 二、太阳系,地球的家园 第二节 太空览胜 一、月宫探奇 二、行星探测 第三节 “太空”望远镜 一、天文卫星与“太空”望远镜 二、”哈勃”太空望远镜 第二章 通天之路 第一节 航天动力学 一、概述 二、航天动力学 第二节 通天之路 一、航天运载工具 二、航天发射中心 三、航天测控网 四、天基综合信息应用系统 第三节 航天器 一、无人航天器 二、太空安营扎寨 三、小型实验空间站 四、空间站 五、永久性太空基地 第三章 开发太空 第一节 卫星资源 一、概述 二、卫星与战争 三、航天经济学 第二节 太空资源 一、载人航天 二、太空资源 二、能源资源 四、轨道资源 五、来自宇宙的威胁 第三节 航天产业 一、航天产业的经济前景 二、航天产业的类型 第四章 太空战略 第一节 战略问题 一、战略的层次性 二、核战略 第二节 太空战略目标 一、内向性目标 二、外向性目标 三、军事战略目标 四、战略总目怀 第三节 太空战略环境 一、太空战略环境 二、太空战略危机 第四节 太空战略 一、太空战略 二、“龟兔赛跑”战略和“渔翁”战略 第五节 是谁打破了太空的宁静 一、冷战时代与航天技术 二、航天技术发展潮流 第六节 冷战后的太空环境 一、航人技术与军事变革 二、“一超多强”太空时代 第五章 弹道导弹战略防御 第一节 弹道导弹防御技术回顾 一、慨述 二、21世纪的反导技术 第二节 反导的战略效应 一、美国发展反导的战略意图 二、反导的技术效应 三、美国发展反导的后果和危害 第六章 争夺制天权 第一节 太空战争与天军 一、太空战争主导权 二、美俄军概况 三、天军使命 第二节 独立天军 一、独立天军的编成 二、地基天军 三、天基天军 四、星基天军 第三节 太空战争 一、太空战场 二、太空战争 第四节 虚拟天军 一、太空战争演习 二、虚拟天军 第五节 争取太空持久和平 一、太空力量格局 二、中国的战略抉择 三、关于建立“海南航天特区”的战略构想 四、争取太空持久和平 后记 试读章节 第二节 太空览胜 在满天繁星的夜晚,神秘的月亮令人寄怀。唐代大诗人李白曾留下了“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的名句。嫦娥奔月等美好的神话,更是千载流传,令人神往。 航天技术的发展,为人类飞出地球,登上月球创造了条件。阿波罗登月的成功,打开了人类探奇月宫的大门,它为人类脱离地球摇篮,开始向宇宙空间进军,跨出了具有历史意义的一步。在月球上开发资源,建立工业化基地,打造舒适的“月宫”,将是人类奋斗的又一个目标。 一、月宫探奇 1.月球是离地球最近的天体 月球俗称月亮,也称太阴,是地球唯一的天然卫星、离地球最近的天体。 月球和地球是一对伴侣,组成地月系,共同围绕着公共质心运转不息。地月系质心离地心约4,671公里,因此,环绕地月系质心与环绕地心的椭圆轨道相差不大。月球在环绕地球作椭圆运动的同时,也伴随地球围绕太阳公转,每年一周。 月球距离地球平均为384,401±1公里。这段距离约为地球赤道周长的10倍。从地球看月球的赤道半径张角平均值是15度32'6'',由此可算出月球直径为3,476公里,约为地球直径的3/11。月球质量约等于地球质量的1/81.3。月面上自由落体的重力加速度为1.62米/秒z,为地球表面重力加速度的1/6。月球上的逃逸速度约为2.4公里/秒,为地球上的逃逸速度的1/5左右。 太阳和某些大行星的摄动,使月球的运动变得十分复杂,大型电子计算机的使用,为编制《月球运动表》提供了方便。 月球盈亏的周期又叫朔望月,是以太阳为基准,平均可达29.53059日。这个周期很久以前就足中国古代历法的基础。以恒星位置为基准的周期又叫恒星月,也就是月球绕地球转一周,平均为27.32166日。 自古以来人们就知道,月球总以相同的一面向着地球。这足由于月球自转周期恰好和月球绕地球转动的周期相等造成的。 月面上山岭起伏,峰峦密布。此外,还有洋、海、湾、湖等各种特征名称。其实,月面上并没有水。只是早年观测者凭借形态上相似的一种想象,借用地球上的名称而冠之罢了。 月面上最明显的特征是环形山或称月坑。环形…大多以著名天文学家或其他学者的名字命名,月球背而有4座环形山,分别以中国古代天文学家石申、张衡、祖冲之、郭守敬命名。 肉眼所看到的月面上的暗淡黑斑是月海,它们是广阔的平原。已知月海共22个(包括背面),其中最大的是风暴洋,面积约500万平方公里。月海大多具有圆形封闭的特点,四周是山脉。有些月海伸向陆地称为湾,小的月海则称为湖。 月面上高出月海的地区是月陆,一般高2—3公里。月陆主要由浅色的斜长岩组成,其反照率较高。月球上也存在一些山脉,大多以地球上的山名命名,如亚平宁山脉、高加索山脉、阿尔卑斯山脉等。最长的山脉长达1,000公里,往往高出月海3—4公里。最高的山峰在月球南极附近,高达9,000米,比地球上最高的珠穆朗玛峰还高。除山脉外,还有长达数百公里的峭壁,最长的是阿尔泰峭壁。 长期天文观测与登月的直接考察证实,月球周围没有明显的磁场,月球磁场强度不及地球磁场的1/1000。月球』二更没有像地球和木星那样的辐射带。月球本身并不发光,只反射太阳光,它的亮度随日、月问角距离和地、月间距离的改变而变化。它的平均亮度为太阳亮度的1/465000,相当于100瓦电灯在距离2l米处的照度。由于月球上没有大气,再加上月面物质的热容量和热导率又很低,因而月球表面昼夜的温差很大。白天,在阳光垂直照射的地方温度高达+127℃;夜晚,温度可降低到一183℃。这些数值,只表示月球表面的温度。测量表明,月面土壤中较深处的温度很少变化,这正是由于月面物质热导率低造成的。 从月震波的传播了解到月球也有壳、幔、核等分层结构。最外层的月壳厚60—65公里,月壳下面到1,000公里深度是月幔,它占了月球大部分体积。月幔下面是月核,月核的温度约1,000℃,很可能足熔融的,大概是由铁一镍一硫和榴辉岩物质构成的。 2.探测月球的目的和意义 人们对月球充满着幻想和好奇心。首先,月球足如何形成的,引发了人们的无限猜想。概括起来主要有三种假说,即俘获说、分裂说和同源说。 俘获说认为,月球可能是在地球轨道附近运行的一个小行星,后来被地球所俘获而成为地球的卫星。 分裂说认为,在太阳系形成的初期,地球和月球原是一个整体,那时地球还处于熔融状态,自转非常快,自转周期只有4小时左右,这时太阳对地球的潮汐作用的周期为2小时。这个周期恰与地球自由摆动周期相等,从而产生共振,于是在赤道面上形成一串细长的膨胀体,终于分裂而形成月球,太平洋就是月球分裂出去时留下的遗迹。 同源说认为,地球和月球是由同一块行星尘埃云所形成。它们的平均密度和化学成分不同,是由于原始星云中的金属粒子在形成行星之前早已凝聚。地球在形成行星时,一开始便以铁为主要成分,并以铁作为核心。而月球则是在地球形成后,由残余在地球周围的非金属物质聚集而成。 月球形成的这三种假说,都能或多或少地解释月球的成分、密度、结构、轨道及其他基本事实。除分裂说一般认为难以成立外,俘获说和同源说这两种假说究竟哪一种更加合理,目前尚无定论。 尽管阿波罗登月为我们解答了许多关于月球秘密的答案,不过月球仍有许多未解之谜。 首先,对月球本身的科学研究可以大大提高人类对于宇宙的认识,包括认识太阳系的形成、演化及其特性,认识空间现象和地球自然系统之间的关系。 月球表面含有能够追溯到数十亿年前被彗星和小行星碰撞的记载,而地球的大气层掩盖了这种记载,对月球的探测有可能提供有关地球上生命起源和进化的线索。 月球探测活动不仅能揭示科学的奥秘,还可带动其他领域科学技术的发展,如人工智能、机器人、遥科学、自动化加工、高超音速飞行、光学通信、高速数据处理、超高强度和耐高温材料、空间发电站、电功率微波传输、无污染飞行器以及空间生命科学等。月球探测及其技术的二次开发应用,将带动科学技术进步,促进工业的发展,对人类文明产生深远影响。 月球表面在地质构造上比地球表面稳定得多,可成为建造高精度观测天体望远镜和遥感器的极好场所。由于月球没有大气层的吸收、反射、散射等干扰,月球基地的望远镜可以进行全波段的天文观测,获取地基系统所观测不到的信息。总之,月球可以作为一个平台,对太阳系、恒星系和银河系中的其他星体进行观测和研究,是进行天文物理学(特别是甚低频射电研究)、重力波物理学和中微子物理学实验和观测极有吸引力的场所。 P12-16 序言 自人造地球卫星上天以来,航天科技和产业已成为当今世界高技术领域中的极品和明星。如果说,电力和石油是工业革命的命脉,那么对现代通信、导航、遥感、监测和气象等诸多领域有无可替代贡献的航天事业,必将成为21世纪信息时代人类社会活动不可或缺的重要社会工程。 人类已经登上过月球,人类的航天器已经访问了太阳系的每个成员,对大部分行星进行了反复的探测。目前,建立月球基地和登陆火星已进入规划、实施阶段。太空,不仅为我们提供了无限的物质资源,而且还为我们提供了广袤无垠的想象空间。科学家们预言,在太空中,可能发现地球上没有的物质,可以进行全新的物理、化学实验,能够以全新的角度认识并解开“人类的起源、生命的起源、地球的起源和天体的起源”,这号称“四大起源”的疑窦,为人类开拓出无穷的生存发展空间,并创造出全新的生活方式。在这个全新的“太空文明”时代,地球是人类生存之本和一切物质财富之源的断言似乎已显得过时,浩瀚宇宙正以其无穷无尽的宝贵资源,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人去探索、开发和利用。人类进入太空,向宇宙的广度和深度进军,是历史的必然,也是人类文明继续发展的重要条件。 然而,由于经济技术发展的不平衡,以及大国之问利益关系的交织和碰撞,人类离和平利用太空还有漫长的路要走。随着军事航天技术的发展及战场空间的不断延伸,争夺制天权的斗争越来越激烈,谁拥有强大的航天产业、谁的“天军”最强大,谁就能控制太空。“天军”和“天战”,已成为21世纪军事战略家研究的聚焦点。 航天技术源于战略核武器运载工具的发展,早期研制卫星的动因主要的也是为了提高核武器的打击效果,增加核战略威慑的有效性。但是,事物的发展却产生了一些意想不到的结果。 自1973年第四次中东战争卫星在实战中崭露头角以来,儿次大规模的局部常规战争表明,航天技术和卫星已同现代高技术战争结下了不解之缘。特别是1991年海湾战争以来,卫星在儿次大规模常规局部战争中展示出的效果表明,航天技术和卫星已发展到了可直接决定战争结局和国家命运的地步。 尽管如此,核武器依然足当今世界大国国家之间相互制约的实力基础,航天技术的重要使命之一仍然足确保国家核威慑的有效忭。战略的需求和对战场胜败的决定忭影响,都在牵动着军用航天技术的全面发展,从而使太空军事对抗成为大国角力和维护国家安全的重要内容。尽管国际社会极力反对太空军事化,但太空领域里的激烈竞争使航天大国都在积极发展自己的航天军事力量。在21世纪,谁能捷足先登,占据太空这个制高点,谁就能在很大程度上左右战争的进程和结局,并能最终主导战争的发展方向。 除美俄外,欧盟、日本、以色列、印度等其他一些国家或利益集团也纷纷加大航天投资力度,以期存太空争夺中取得有利战略态势。 经过近50年的艰苦奋斗,集腋成裘,我国航天技术已具备了一定的发展基础和应用规模。但是由于受诸多方向的制约,至今尚未形成完整的产业体系和应用规模。为此,在航天力量建设上,我们更须加大发展力度并结合我国的实际,走出一条又好、又快的航天发展道路。 本书共分六章。 第一章太空概述。经天纬地,慨述了浩瀚太空的宏伟和奥秘,读者读后将会感受到尽管人类文明已进化到美轮美奂的地步,但同宁宙和太空相比,地球和人类依然是沧海一粟,微不足道。美国哈勃望远镜的升空,为人类探测宇宙、认识宁宙带来了一次历史性的跨越和飞跃。从哈勃望远镜发回的海量照片、资料和数据看,人类对宇宙的认识和了解,还依然处于初级阶段。 第二章通天之路。回答了搭建“通天之路”的基本条件和构成。人们不难看出,构建“通天之路”是一项多么宏伟而艰巨的工程,可以说,航天事业的每一个进步、每一项成就,都意味着巨大的资源投人和无数科技精英夜以继日的辛劳付出,甚至牺牲。 第二章开发太空。细述了太空资源的类型,以及在巨大的利益,特别是军事利益的驱使下,人类开发太空取得的光辉业绩及其拓展出的产业领域,并描绘了太空开发的光明前景。尽管人类开发太空已达50多年,但与无限的太空资源相比,人类对太空的开发仍处于起步阶段。 第四章太空战略。阐述了太空战略的渊源和摹本构成。有关太空战争的构想由来已久,尤其足今天,在航人技术小断取得成就的时候,有人觉得似乎太空战争已经水到渠成,一切准备就绪。事物的本来而貌是什么?研究太空战略更便于我们从战略高度了解许多国家发展航人科技的本意和动机,以及不同国家不同战略选择的不同战略结局。 第五章弹道导弹战略防御。通过对反弹道导弹技术的历史回顾不难看出,自弹道导弹出现以来,特别是弹道导弹和核弹头的结合,就使战略家们意识到,这种武器既是制敌于毁灭的杀手锏,也是对自身生存的致命威胁,随后的反弹道导弹技术,又成了各国争夺核优势和太空对抗的重要组成内容。时至今日,反弹道导弹技术已进入成熟期,并有望列装投入作战应用。导弹技术和反导弹技术的对抗,有可能演变成新时期的新的太空战争。 第六章争夺制天权。对于不同档次的同家“制大权”意味着什么?太空战争是一种什么性质的战争?它和地面战争有何关系?太空战争的发展前景如何?广大读者所关注的问题,都要在本章讨论和回答。当读者通读过本书前五章后,自然会发现,太空战争远不是媒体所渲染的那样神奇、独立和浪漫。太空战争的战争形态和作战样式距离人们所期待的“独立天军”、“独立天战”还很遥远。但是,太空战争,或“独立天战”仍然是某些军事家,特别是美国人昕憧憬和孜孜不倦追求的目标。利用现代仿真技术设计的“虚拟太空战争”,已成了推动军事航天技术发展的重要手段和载体。“虚拟太空战争”为“独立天军”、“独立天战”构筑了广阔而丰富的想象空间。也可以说,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太空战争”的本质就是“虚拟战争”。 当今世界,在航天领域美国独执牛耳。即使展望未来20~30年,太空的领军国家依然会是美国。美国人为了保持自身永不衰败的航天优势,利用自身的强大国力,采取的是太空军备竞赛战略。通过不断的拔高竞赛的档次和态势,形成太空军备竞赛“漩涡”,使那些误入或靠近军备“漩涡”的国家,随“漩”起舞。军备“漩涡”,将会使那些国力不支的国家,依次被淘汰出局,最后达到美国一枝独秀的目的。 中等强国,特别是发展中的国家,发展航天技术应选择“蓝海战略”。就是大路通天,符走一半。不要同超强国家相撞,不要交叉,不要尾随,更不要比拼,在战略上要远离军备竞赛的“漩涡”,另辟蹊径,大力发展航天基础技术,联合世界一切愿意合作的力量,走争取太空持久和平的发展道路。 太空,是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又一座里程碑。向太空进军,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今天,当人类对空间进行了载人和不载人的探索之后,我们将会看到,总有一天人类将会把与19世纪英国商船队和海军舰队相匹敌的东西送入太空。哪个国家国力强大、谋高一筹,哪个国家就有希望在未来夺得太空战略主动权。到那时,人类社会将会展现出又一番景象。 《争夺制天权》一书,原版由解放军出版社于1989年12月出版发行,时隔近20年,世界已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巨变。苏联解体,冷战结束,两次海湾战争,中国的和平发展以及中国载人飞船“神舟”五号、“神舟”六号相继发射成功,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的发生,既改变了人们对航天前景的认识,也改变了世界航天战略格局的走向和发展趋势。随着世界性的军事变革浪潮的兴起,以及卫星在现代高技术战争中已显露出的决定性作用,制天权问题再一次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补充、修改《争夺制天权》一书,已成了笔者的一种义不容辞的责任。 本书的写作目标是,根据多年来,来自各个方面读者的反映,通过作者的努力、各位朋友的鼎立襄助和解放军出版社谢钢编辑的鼓励,尽力在原著作的基础上写成一本融知识性、趣味性和前瞻性为一体、图文并茂、雅俗共赏的著作,为那些有志于中国航天事业和军队现代化建设而又渴望了解更多航天战略知识的中青年学子,提供一个理性思考的阶梯。同时,也为那些对航天战略有兴趣的广大社会读者献上一份丰盛的航天知识大餐。笔者有幸在完成本书写作过程中,得一博学多才的青年精英何玉彬博士的多方支持和帮助,他对本书原稿作了一次全面的调整、修改和补充,画龙点睛,开卷生辉,使作者由孤军奋战转变为结伴同行。同时,在本书的写作过程中,还得到了中国国际战略学会、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大学战略教研部、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炮兵装备部、中国人民解放军总装备部《俄罗斯武器装备概览》编译委员会、中国人民解放军总装备部航天医学和工程研究所、第二炮兵武汉指挥学院战略教研室以及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和海南省委党校等单位领导和诸多专家、学者的大力支持,特别是张瑞、于富玉、刘纪元、杨东胜、殷兴良、范振汀、张放华、苗树春、英俊鹏、许少华、陈为、萨本望、廖逊、陈刚、王二羽、解军、下东明、耿放立、石喜勤、陈文启、李凯强、王明远、郭建恩、宁凌、王宝银、刘普新、下连山、杨学军、李滨、刘继忠、侯雄、高晓颖、曹炬、李春捷等诸多领导、朋友和年轻学子向笔者提供的友情支持,终于使本书能顺利同广大读者见面。 由于题材的超前性和作者知识面的局限性,本书很难达到完美无缺的境界。书中阐述的许多观点、素材和依据可能存在着争议、不足甚至错误,作者衷心希望广大读者提出批评、指正。本书引用的照片和资料,未及一一注明出处,为此向有关作者表示衷心的谢意,如有不当之处,请多原谅。 作者 2007年9月21日 后记 书稿准备就绪后,排版时方发现大部分插图清晰度不够好,会影响出版质量,情急之下只好四方求助。来自四方的友情和支援,使笔者深为感动。特别是《宁航员》杂志社副总编辑肖志军和编辑王志魁、美编杨旭,罄其所有,在百忙中帮助查找图片资料,及时提供了大部分需要的精美照片。同时,航天二院图书馆沙元昌主仟、《现代军事》杂志社武向荣主编、《解放军报》社冯凯旋记者、二炮专家闫丽涛、白明辉、北京天文馆景馆长和《中国水利》杂志社张智悟编辑等也在图片的收集过程中给笔者提供了慷慨的帮助。在此,一并向他们表示诚挚的感谢。 作 者 2007年10月21日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