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回眸江南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山谷
出版社 东方出版中心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沉浸孝陵、散步秦淮、李渔的闲情、南明城阙、沈万三的不幸与幸、“八艳”的脂粉、孤独的王安石、残垣明故宫、留与人间作笑谈、翩然一只云中鹤、患得患失吴梅村、满身苍翠惊高风、江南画舫……本书收录了作者的多篇散文作品。全书文笔清新,观点鲜明,在广阔的历史背景下,那江南历史上的诸多人物、事件、现象,皆予以了新的审视与品读,其独特的感悟将一定会给读者带来独特的阅读快感。

内容推荐

近些年来,“江南”这个话题一直颇受文化界关注。也确实如些,那六朝古都、秦淮风月、小桥流水、晚明土风等,虽千百年过去,后人在生活中仍不时能多少感受或体察到其风貌、气息、遗韵、影响。本书作者这几年即对诸如此类的问题进行了认真而深入的思考,并以文化散文的形式予以表达、阐发。

书中共收录这方面的作品21篇,按其题材内容主要可分两大类。其一为人文景观、遗迹,如《沉浸孝陵》、《散步秦淮》、《残垣明故宫》等,作者这类凭吊不是简单的发思古之幽情,而是寄托了对优秀古典文化如何继承、发扬的关切,同时辛辣地抨击了当前一些地方的毁坏文物或造假古董的恶劣之风。其二为历史文物,如《孤独王安石》、《李渔的闲情》、《以董其昌为训》等,通过一些历史人物的命运遭际,作者对知识分子应该信守什么节操、是非观及立身立言准则,坦诚地阐发了自己的见解。此外,书中还有两篇谈论江南独有的画舫、紫砂陶的文章也值得一读。

全书文笔清新,观点鲜明,在广阔的历史背景下,那江南历史上的诸多人物、事件、现象,皆予以了新的审视与品读,其独特的感悟将一定会给读者带来独特的阅读快感。

目录

苍苍横翠微(代序)

1.沉浸孝陵

2.迷楼——南社风流

3.散步秦淮

4.李渔的闲情

5.南明城阙

6.沈万三的不幸与幸

7.“八艳”的脂粉

8.孤独的王安石

9.残垣明故宫

10.忠臣和良将

11.蹀躞应天府城

12.乘桴浮于海

13.留与人间作笑谈

14.翩然一只云中鹤

15.清渺谈远倪云林

16.以董其昌为训

17.患得患失吴梅村

18.钱谦益批评

19.满身苍翠惊高风

20.江南画舫

21.却嫌脂粉污颜色

后记

试读章节

明朝的十六个皇帝中,除建文帝、代宗外,十三座陵墓一顺溜排在北京昌平燕山脚下,只有开国皇帝朱元璋的孝陵营建在长江南岸的金陵。即今南京。从皇家的规矩便可知道,这座开国皇帝的陵墓规模,必定是他的后世子孙们的葬身之地无法企及的,我们发掘了北京的定陵,也就是万历皇帝的陵墓,为它的宏大、奢侈惊叹不已,有朝一日南京的孝陵得以让世人人目,也一定会有更大的惊喜。

孝陵始建于洪武十四年(1381年),第二年就葬入皇后马氏,这位被朱元璋比作唐太宗的长孙皇后的结发妻子。贤惠的马皇后只活了五十岁。可以推想的是,她自二十岁嫁给朱元璋后协助夫君南征北战、建功立业付出了多少心智,说她积劳早逝也不为过分。马皇后卒谥“孝慈”,对于母仪天下的女人来说,没有比这个称号更为尊崇、确切的了。这座明代最大规模的陵寝也因此被称作孝陵。

想起了至今仍流传在老南京入口中的关于朱元璋出殡的传说,说是为了怕被人盗墓,出殡时全城十三个城门同时出棺材,让人莫辨真伪。稍稍想一下就知道这个传说实在没有什么价值,南京城内外没见一处朱元璋的疑冢,十万军士的营建劳作,带动的建材、生活必需品的消费不会没有足够的动静,况且马皇后早就在那儿等着自己的夫君,十八年后朱元璋才与她永远并排躺在一起。在这么长的时间里,孝陵的存在对世人不可能是个秘密。十三个城门出棺材,那是开国的太祖皇帝哀荣的排场,举国致哀,京城葬礼的隆重,所有交通关卡都如同出殡一样肃穆。见识不多的老百姓按自己的水平去想像:皇家的后怕跟一般大户人家差不多,也是盗墓;那么所有城门关卡出棺材,就会造成扑朔迷离的效果,让真正的陵寝形成永久的秘密。

当时的老百姓实在无法想像孝陵的规模,十万军士在这儿劳作了三个春秋,一千多个日日夜夜,圈围了好几平方公里的陵园,从神烈山“诸司官员下马”的下马坊起,往北依次为神烈山、大金门、红门、西红门、四方城(碑亭)及神道石刻,其后是主体陵寝:文武坊、中门、享殿、大石桥、宝城、明楼等,前后纵深2.62公里,绕陵的红墙就长达22.5公里!

老百姓担心的盗墓一说真的也多虑了,在这座恢宏气势的陵园里,守护的军士多达五千余人,日夜逡巡在陵墓内外,神烈山的东边至今还有名叫“孝陵卫”的驻军的地方。陵内草林繁茂,十多万株青松,还有干头挂着胸牌的长生鹿在陵园里出没,不时地停下来睁大特別警惕的眼睛,一有动静跑起来穿林渡水,刮起阵阵旋风,引发串串震颤。不用说盗墓,连近前的可能都没有,皇陵的一草一木都是神圣不可侵犯的。

孝陵不能不说是奇特的。审视研究一下它的平面布局,就会发现孝陵是中国历代帝王陵墓中惟一的不是平铺直叙的格局。朱元璋从他高筑城墙的布局上,就显示出了不拘一格依山抱水顺乎自然的理念。这座有着世界最长城垣的城市是如此地不合方方正正的规矩,然而它却无不是以水作为外护城河的屏障,不论是长江、秦淮河还是玄武湖(后湖)、燕雀湖(前湖),都要服从他固城的需要。这位出身于农村最低层的农民领袖,对自然环境的认识让世人为之刮目。他对自己的长眠之地,依然是以顺从地势而为,从神烈山的神道口进入,参谒的官员肃穆地朝北进入大金门,仰望碑亭,重温并恭颂开国领袖的车功伟业后,便朝西拐弯步入神道石像路,两蹲两立的獬豸、麒麟、象、马、羊、骆驼,共二十四只石兽,整齐地排列在道路两侧,气象阔大而又庄严地沿着孙陵岗雄壮地折西向北而去。棂星门也在弯环处,过了五龙桥,才笔直地可见文武坊的大门,立在逐渐高拱起来的小坡上,红墙内有供奉着朱元璋、马娘娘画像的巍峨的享殿,后面是大石桥、宝城、明楼。穿过几十级的宝城隧道,可见“此山明太祖之墓”七个石刻隶书。这是一处叫独龙阜的地方,在钟山这条长龙的玩珠峰下,“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酣睡”,只有这个名称的地方才配得上开国的真龙天子安睡。朱洪武也睡得踏实,几百年来,尽管在他的陵寝里有过相当的纷争和厮杀,但无人敢掀他的棺材盖,无法一睹他的地下世界的堂奧,尽管那肯定是个十分诱惑人的所在。

可以想见的是,他生前不只一次从朝阳门出城,在钟山脚下寻觅自己的归属宝地。无数次的踏寻后,终于勘察到了这个不宜多得的风水宝地,可是远在六朝时的宝志和尚抢先在这儿有了香火,于是他下令将宝公院往东挪到现今灵谷寺的地方,腾出这块地方让自己在此长眠。他满意这个地方,也不介意主体陵寝前面有个凸地的小土包是三国时吴国碧眼长髯的孙权的陵墓,他视察过这个地方,气魄极大地留下一条指示:孙权也是一条好汉,留着他为我守门吧。不能不惊叹朱元璋的气概,相对孝陵的规模,孙权的墓地的确矮小得如同一座照壁,一间小小的门卫室。而如今这座孝陵的屏障周山种梅,成了全国最大规模的赏梅区之一,阳春三月,花信春风,荡开数以万计的梅花,绿萼、朱砂、玉蝶,刹那间怒放争春,极为壮观,还有樱花、丁香,连同绿阴下的茶树,像一座硕大无比的四季长青的花篮,暗香浮动,流光溢彩,永远供奉在孝陵前。这是朱元璋大概再伟大、英明也无法预见的吧?P1-3

序言

十年前我在《雨花》杂志做编辑时,以栏目主持人的名义为新辟的《大散文》栏目写过一段编者按:

散文溪水四溢,跌宕之姿、漫涌之态,令人目不暇接,然少有黄钟大吕之响与惊涛裂岸之势。

散文的本体是强大和恣肆的,它力求新的观念和审美取向,既要感悟人生、富于智慧,同时也可以而且应该具有生命的批判意识,对历史和现实有合手今人的审视品位。

有感于此,我们特别推出“大散文”这个栏目。在于选发有历史穿透力、敏于思考、有助于再铸民族精神和人文批判精神的散文佳作。

这是我对当时《雨花》这个栏目的文本要求,其实也含有我今后从事这类文体写作的想法和标准。

2002年秋天,我所在的作家协会组织作家去苏南深入生活,在江阴宾馆里,我与我省的一位青年作家同住一屋,其时有人要求他把自己的一部作品列入到为一次活动的献礼名单中,希望他填张表,他没有做。他说,他写的这部作品,是出于自己的创作冲动,没有任何功利的目的,因此,自然而然地拒绝了这种虚拟的邀功,并说这是他的为人底线。

他的这番话大大震动了我。

在如今浮躁的社会中,许许多多的人,包括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们,纷纷加入到抢占话语资源,为自己涂脂抹粉,甚至不择手段争名争利的队伍,他竟然对自己还有这样的人格要求,真让我吃惊不小。联想到自己,心中不免道声惭愧,偌大一把年纪,竟然没有在这个问题上深思过,如果换作我,在不拿白不拿的“名利”面前。我会做出与他相反的举动来,也相信会有许多人做出如我一样的选择。

在社会转型,经济转轨的当下,社会失衡,人心失衡,人们的价值观、人生观发生变化是必然的,光怪陆离的社会现象和物质享受的形式多样化,造就了一个功利极强、物欲泛滥的尘埃满天的现实,人们的方向感模糊了,人生的困惑越来越多。

画家傅益瑶把时下诸多的社会现象和人生景况,与上一辈长者和下一辈的年轻人相比较后,归纳说:过去的人讲究情操,现在的人谈论情绪,晚一辈人大约只要情欲了。

这个“三情”之说,既深刻又切中时弊。

前述那位青年作家的这番话,不啻在我心里敲响了一下警钟。在迅速市场化的今天,真的是“该出手时就出手”,道德自我放逐,没有约束,不顾一切地捞取政治、名誉、经济的各种资本?

经济持续发展,文化背景日益复杂和多元,文化人的价值取向也变得日益繁复。在现代社会,在我们的文化阅读中,在我们的社会行为中,在我们的人际交往中,在我们的职业选择上,在我们的交友之道上,有无关于人品、性情、情趣诸方面的考虑和思索?

我们怎样生存生活?怎样构建我们的品藻?怎样陶冶我们的性情?知识分子应该有什么样的人格底线?在回眸历史和人文精神上,我们现代人应该持有什么样的视点和人生要义?

几年后,当我离开杂志转到专业创作组后,有时间阅读更多的资料和历史进行写作时,这些问题就再一次摆在面前。正是十年前的文本要求和一年前青年作家对我的人生启迪,成了我观照、写作一系列以江南人文景观和人文现象为题材的文章的最初的动因。  就在我写作即将告一段落之际的2003年11月上旬,传来了海峡两岸三地的中国一百多名著名人文学者、专家汇聚南京,参加中国人文教育高层论坛的消息。我注意到,会上专家们激烈抨击了当前学校人文教育弱化的种种现象,指出人文教育和大学精神的缺失将给中国未来留下隐患。没有科学要落后,没有人文则将异化。看到这则消息,顿觉欣然。

专家呼吁,阅读经典,学会做人。这句话有学习和实践的两重含义,一部中国文化史,多少也让我们明白,阅读经典是学习、是认知,是培养情操的重要步骤和内容,而最为关键的是学会怎样做人,如何在复杂多变的社会中安身立命,具备与我们民族几千年优秀传统相匹配的健康的人格精神和思想情操。

自然经济的社会里,儒家思想对人文精神的吁求非常明确,社会认知的道德标准也比较简单,在对贪官污吏的惩治的同时,也还列有“奸臣传”、“贰臣传”、“佞倖传”之类,把那些心术不正的、上下其手的、阴险的、口蜜腹剑的小人坏种,通统归在这一类,把他们永远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

在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的形势下,没有“民族气节”一词的空间,但不等于不再需要民族精神和人格情操,混淆忠奸善恶,颠倒黑白是非,绝不是时代的过失,而是人们理智的缺席和人格精神的自我放逐。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等于要求文化只成为陪衬,更不是人格标准的移位和错差。

几百年前的明末清初,江南文坛领袖钱谦益在一年多的时间里,从明大臣移位到清大臣,堕落的肇端是从媚事阉党开始的,一旦放逸心中的魔鬼,人性中对权利的渴想与欲望,官迷心窍或财迷心窍,心旌摇荡,就很可能再也把握不住自己,迈出了堕落的一步,也就会有罪恶的一步。

南京雨花台风景区管理处在上世纪末,于梅岗之上重建了木末亭,白墙上镶嵌了一块石板,上面刊刻了一篇《木末亭记》,文末有段话:“在时空的嬗变中,飘逸着生生不息的人格尊严的气韵。”

我很同意这个说法,只要人文社会的历史长河一直流淌,人格尊严和品藻就永远是我们所有人都必须面对的一个课题。我们必须审视和扫除人类灵魂里的垃圾,包括正视我们心中的可能有的“魔鬼”。

历史就是一面供我们整理衣冠的镜子。

选择江南路上的一些人们熟悉或相对陌生的人文景观和人文现象,加以审视、品读,主要是想找找有益于自己的教训,给自己敲敲警钟,顺便也让别人看看、听听。

“却顾所来径,苍苍横翠微。”

后记

《汉乐府·江南》:“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

江南好景美不胜收,令人目不暇接,江南人文景象同样多姿多彩,多少文人游戏其中,优秀的、美好的,丑陋的、恶浊的,留下了丰富而又庞杂的文化遗产,面对这些文化资源,我们同样会生发出久远的回忆和深长的思索。

当我以自己的视角与观点,写完这本题名为《回眸江南》的小书时,心中的感慨是不言自明的。几百年来,发生在这块富饶美丽的土地上的人与事,让我们明白了是非、操守、价值标准、行为取向和立身立言等一系列关于知识分子的话题,内中所应有的积极的、消极的乃至需要扬弃的东西,需要我们有理性地加以清理,这不是为了怀旧而怀旧,而是为了探寻而回眸。

我不是学究,沉浸在古籍典故中作死学问,做个寻章摘句老雕虫,这些学问对文化传承有意义,但非我所愿。我需要有合乎今人思考和行为价值的元素。社会转型,经济转轨,并不是易代易帜,但它对人们的观念所带来的冲击,完全不亚于朝代的更叠,从某种角度上说,它对于文化人的良知和操守的考验却格外严酷,因为这一切都是在和风细雨中,润物无声地进行着的。天崩地裂的时候,人们的理性也许更警觉,但是在和平时代,特别是在经济全球化时代,物质对于意识的浸淫,人们往往不在意、不警惕,正是这种潜移默化,会让人麻痹而不知觉,心甘情愿地“如人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这种麻醉作用,是用软刀子铰杀人格精神,消解人的品藻、追求。人往上走,很难,而往下跑,身体一软往下一滑就行,和平年代、商品经济社会,人们的精神、性情变化往往如此。

沉积在典籍里的人文资源,是永存的,可是人文景观呢?我在《残垣明故宫》一文中说,后人如我们,很少从不可再生的资源和人类遗产的双重角度,理性地去呵护有幸遗存下来的财富。战争和自然风雨,损毁、磨蚀了诸多遗产,我们表现出无可奈何,人为的破坏却让我们痛心疾首,例如太平天国运动和“文化大革命”。

我居住的南京城,是十朝古都,谢肇涮在《五杂俎》中说:“金陵钟山,百里外望之,紫气浮动,郁郁葱葱,太祖孝陵在焉,知王气之未艾也。又城中民居,凡有小楼,东北望无不见钟山者,其他四远诸山重沓环抱,刘禹锡诗‘山围故国周遭在’、高季迪‘白下有山皆绕郭’是也。”又说,“金陵街道极宽广,虽九轨可容”。谢氏是明万历三十年进士,《五杂俎》成书于万历末年,当时金陵的市容状况,与今天给人们的感觉相仿佛,四百年的时光,古城的气息、命脉依然有相承的内在关连。

钟山,古称金陵山,汉时称钟山,东吴时称蒋山,钟山山脊经太平门附近入城,余脉向西断续延伸为富贵山、九华山,止于北极阁。北极阁位于鼓楼广场以东,北近玄武湖,东邻九华山,山高62.7米,山的北麓有小片火山喷出岩。山势浑圆,看上去很像一只鸡笼,所以又叫鸡笼山,又叫鸡鸣山,以后因山上有阁,名北极阁,于是山也因此而得名。明初曾在山上设置观察天文、气象的“钦天台”,所以又叫钦天山。这是一座在金陵具有重要位置的山丘。

《客座赘语》说,南唐都城,南止于长干桥,北止于北门桥。盖其形局,前倚雨花台,后枕鸡笼山,东望钟山,而西带冶城、石头……并说,(鸡笼山)山南旧有晋四陵:晋元帝、明帝、成帝、哀帝四陵。据作者推测,六朝都城亦尝如南唐。明代山下有朱元璋建的一寺十庙,即:鸡鸣寺,帝王庙、蒋忠烈庙、城隍庙、卞壶庙、刘越王庙、曹武惠王庙、元卫国公庙、功臣庙、五显庙、关羽庙。它们消失了,但亘古而现的山峦形貌依然如此,一切人造的东西都会随时着时间的流逝而消失,惟有青山不老。

南京龙蟠虎踞的形胜是上苍赋予的,是别处干般祈求都无法得到的山林,这是这样一座宁静的山峦,却在向现代化高歌猛进的时光,被我们就轻而易举地糟蹋掉了。决策者们劈掉了半壁翠山,然后用上亿元纳税人的血汗,再人工制造喷泉之类的假风景,用损坏大自然的面貌来做出自己的“德政”,还美其名为打造城市客厅。这种无理性无历史无文化的破坏,让人怒不可遏。任何具有现代意识和拥有现代科研成果的人造景观,在大自然面前都是不值一提的,鸡笼山干百年来郁郁葱葱,千年不老,最前卫的现代文明手段,都无法与之比拟,这个简单的道理难道都不懂得吗?这是一件貽害子孙的事,有人竟顺理成章地造成既成现实,是过失还是罪愆?其实这种文化失策,远远不止一个北极阁。凡是古城内起伏的山形地貌,都被人以便利交通为由降坡,或是以开发利用之名腰斩、开挖,与鸡笼山相连的覆舟山、富贵山遭遇如此,城西清凉山也是如此,没有一处山岩能够郁郁秀秀地袒露出它们全部的青翠葱茏的容颜。从太平门入城的钟山支脉,如果以一条翠色的长龙,无所遮挡地从东蜿蜒到西,横亘在古城的中部,那将是何等的气派,那才是世界独一无二的山林城市气象,才是千年.传承下来的古城的风水……

江南的文化悠远深长,尽管有上述不快,南京的宁静、美好是难得的。我在审视过钱谦益、吴梅村、董其昌、赵孟頫以及倪云林、陈继儒等人后,不由自主地想到了离我住处不远的傅厚岗六号的主人——傅抱石。他逝世于1965年,是归属于“现代”的画家,但去世业已近四十个春秋,是可以作为“回眸”的对象,所以也就不无冒昧地读一读他。这位居住在南京前后达二十多年的江西籍的大画家,他的“抱石皴”开创了中国山水画的新技法,“丽人行”于1996年创下了当时中国画近现代画家的最高拍卖价,八年后,他的一件八开册页的“毛泽东诗意画”又以一千八百万元的落槌价,开创了二十一世纪国画拍卖的新纪录;其实他还是位学者和篆刻家,一生写作了二百多万字的文章,还有二三千方图章。他在中国画和美术理论以及篆刻艺术上的成就,合力而成为二十世纪中国艺术界的一座高峰。阅读他的作品,是我在长夜里写作疲惫之际振奋精神的特效药。无数次地读他的作品,不沦山水还是人物,都有心潮澎湃之感。他爱祖国爱家人,心胸博大,其勤勉尤其让人不能忘怀,当他因故一天不画画时,在吃饭时就感叹一句“今天又白吃饭了”的话,犹如在我耳边一样,不断鞭策我要勤奋要努力,不要白吃饭。他是我为之礼敬的先贤,是可以砥砺精神的磨刀石。他实在是南京的一大骄傲,一位高标千古的文化名人。

我在《回眸江南》的后面,有几篇关于画舫紫砂陶的文章,作为物质层面的文化形态,它们是江南所独有的,每念于此,在面对诸多的江南历史文人,审视他们的命运轨迹,也就同时陶醉于江南物质文化的美好中。传承历史文化瑰宝,对于我们也是同样重要的。那么,就让我们在回眸江南人物的沉思之余,陶冶轻松一番心灵,乘艘江南画舫,饮盏清茶,欣赏傅先生惊天地泣鬼神的画作,从而立身立命于天地之间吧。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5 21:52: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