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水是当今世界范围内的重要议题。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率先改进并创新滴灌技术,并取得了巨大成功。本书忠实记录了农业节水技术——大田膜下滴灌技术创新的历史过程,并对膜下滴灌技术创新从技术的研发到产业化,直至变成现实生产力的过程进行剖析,从而揭示了技术创新的逻辑和规律。
本书对于推广农业节水技术—大田膜下滴灌技术具有重要意义,对于农业技术创新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水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战略资源。我国是世界上水资源严重短缺的国家之一,水资源短缺已经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之一。节水,尤其是作为用水大户的农业灌溉节水,已引起人们的广泛重视。
技术创新是提高灌溉水资源利用率的重要途径。从传统漫灌到渠道防渗技术、喷灌、滴灌到膜下滴灌等,每一次变革都离不开技术进步的有力支持。正是有了持续不断的技术创新及其所提供的强大动力,才推动了灌溉节水事业不断向前发展。研究节水灌溉技术创新的作用、发生过程和实现规律等,不仅对于推进农田灌溉节水事业是十分有益的,而且也可为技术经济学和技术创新的理论研究提供新的例证。基于这一思路,本书以膜下滴灌作为对象,按照案例研究的规范和要求,围绕该技术的产生背景,技术范式的形成以及最终实现产业化等环节进行解剖和研究,以期深化对农业技术创新规律的理解。
膜下滴灌是由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完成的一项重大技术创新。1999年以来,膜下滴灌迅速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各团场、新疆各绿洲以及内地各省(自治区)大面积推广应用,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成为世界上适应性最强、大田应用推广面积最大、价格最为低廉的节水灌溉技术,被赞誉为“农业现代化的高速公路”。膜下滴灌技术深得广大农户的推崇和热爱,争相自发投资购买和使用;而在以往多年的节水灌溉技术研发和推广中,这种情形从来是不可想像的。
膜下滴灌的空前成功,引起了党和政府的高度关注。胡锦涛总书记曾亲往膜下滴灌器材生产现场视察,温家宝总理也就兵团和石河子的节水经验做出重要批示。国家发改委、水利部、农业部等部委联合召开了现场会,推广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和石河子市的农业节水经验。众多新闻媒体围绕膜下滴灌进行了大量报道,高度评价该技术取得的成就。
作为一种全新的节水灌溉技术范式,膜下滴灌最早发端于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八师。该技术范式的形成并非偶然,而是几十年来节水灌溉技术演化的必然结果。在兵团政府的正确决策下,新疆天业集团公司得天时、地利、人和之便,成为该技术产业化的承担者。经过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技术整合,成功完成了该技术的产业化重任,创造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且具有廉价、可靠、适用等特性的膜下滴灌系统。如今,天业集已成为全世界滴灌产品生产能力最大的厂商。天业集团独有的技术背景和创新机制,为膜下滴灌实现产业化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在膜下滴灌技术创新成功的基础上,新疆天业集团应继续坚持走自主创新之路,打造以膜下滴灌技术为核心的创新集群,全面提高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
研讨膜下滴灌技术创新中的得与失,可以洞悉我国农业节水技术创新体系存在的问题,如创新主体错位、政府支持力度不足、部门间相互分割、缺乏协调等,迫切需要加强机制创新,杜绝部门分割,强化政府支持等。特别是要重新评价膜下滴灌作为干旱地区田间节水关键技术的作用和意义,避免只重视灌溉渠道节水,忽视田间农艺节水和生理节水等错误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