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走笔天涯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周鸿飞
出版社 农村读物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游记类散文的最佳境界,就是通过山水感悟而带来的精神和心灵的升华。实际上,千百年的景点都是人类文化历史的结晶。走读的过程,就是对中华文化和世界文化学习的过程,也是个体丰富心灵,陶冶情操的过程。本书以作者近年来尚未发表过的游记类散文为主,再补选少量前些年有代表性的文章,共选辑五十九篇。

内容推荐

作者从事新闻出版业多年,涉足过许多名山大川和人文景观。徜徉于山水之间,作者没有停留在感性的观赏,而是时常沉入理性的思索,试图琢磨与认知景观的人文灵性。本书就是在这样的实践与思考过程中积累形成的。作者“走看天涯胜景,笔传文化内涵”的结集主旨,带给读者“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愉悦和启迪。

目录

自序

第一辑 域外见闻

 太平洋日出

 情泊檀香山

 国殇珍珠港

 见识好莱坞

 阳刚芝加哥

 西部之门

 东瀛归来品文化

 纽约的博物馆

 由美国麦当劳想到的

 从纽约地铁说起

 漫步联合国总部

 认识新加坡

 旅欧拾贝

第二辑 台港掠影

 从台北到花莲

 太鲁阁峡谷

 台南赤嵌楼

 阿里山神木

 日月潭情思

 东海与“清华”

 台北图书馆

 “故宫博物院”

 品市井文明

 说政经话题

 议台北街名

 拳拳中国心

 香港有个金厕所

第三辑 西部览胜

 发现王蔚墓

 穿越塔克拉玛干

 吐鲁番神韵

 石河子作证

 喀纳斯忧思

 嘉峪关写真

 酒泉访旧

 大漠惊魂

 歌乐山的回声

 曾家岩纪事

 走近大足石刻

 盐都的启示

 吴老故居品“最难”

 见识恐龙博物馆

第四辑 江南萍踪

 西递村的文明甘露

 勿忘沈园

 郁孤台的诉说

 滕王阁神采

 井冈山的好与红

 象山庵的公案

 孤忠流芳屈原祠

 楼外楼的文化魂

 体味周公馆

 凭吊瞿秋白故居

第五辑 史迹探微

 春到卢沟桥

 醉翁亭悟

 凤阳读碑

 直隶督署有遗篇

 大沽口炮台百年祭

 愧对云冈

 悬空寺的智慧

 解读乔家大院

 观瞻历代帝王庙

 袁崇焕祠墓新篇

试读章节

太平详日出

人生有些事情,可遇而不可求。就拿看日出来说,十余年间我曾在泰山、黄山和阿里山三次试图看日出,却都未能如愿。不是赶上阴天,就是遭遇下雨,我仿佛感到与日出无缘。尽管心中常浮现一些作家描写日出的瑰丽景象,但想看日出的念头,在我的心目中越来越淡漠了。

然而,一次意想不到的机会,日出在我面前悄然降临。那是2004年的春天,我从北京去美国的夏威夷,中途在日本的东京转机。飞机从东京起飞是北京时间晚上20时,起飞后飞机一直在夜色中航行,从飞机的舷窗向外望去,寥廓的太平洋上空,到处都是黑沉沉的,看不到一丝亮光。

大约飞行四个小时左右,冥冥中好像有个什么声音把我从昏睡里唤醒,我从展示飞行进展的机载荧屏上,看到距离夏威夷越来越近了。凭着地理知识,我知道,飞越了国际日期变更线,天快亮了。正在这样想着,飞机舷窗左前方的天际边,显露出一丝微微的亮色,像是穿行在天边的一条细细的游蛇。慢慢的,游蛇的身躯变粗些了,在鱼肚白中透出了些许红斑,好像把它的身躯轻轻地涂抹上红色。不一会儿,游蛇变成了一幅伸展在天边的色彩绚丽的锦缎。锦缎由几种颜色有序地排列染成,最上边是淡淡的鱼肚白,紧连着是一抹浅绿夹杂蛋黄,再下边是最抢眼的橘红色,垫在底下的则是浓重的酱紫色。

飞机继续向着东方飞行,我眼前的锦缎慢慢在加宽,向两头延伸。几种绚烂多彩的颜色像被画师添加了水分,逐渐相互渗透,界线愈加模糊,惟有抢眼的橘红色在其中独占鳌头,光焰越来越强。突然,在锦缎的中部,一个夺目的亮点喷薄跃出,像一条鲜红的锦鳞跃上龙门,在搅得人眼花缭乱之中,耀眼的锦鳞变成了光焰万丈的弧状物。不大的工夫又变成半片火球,火球越来越大,以至照得人的眼睛再不能正视它,只能眯缝着双目,任由它整个身子横空出世,光焰洒遍整个宇宙。

伴着火球的问世,浩瀚的太平洋洋面上波诡云谲,厚疏相间的云层起先呈现出各种奇异的造型,有的像是膨松的雪堆,有的像是凝固的浪花,有的还像丰收以后随意堆起的棉花垛子。但当太阳的光芒笼罩一切,云层的白色淡去了,好像被蒙上了一层弥漫的尘雾,辽阔的天际立马变成一片沟壑交错、莽莽苍苍的黄土地。那天与地、红日与高原的神奇交织,让人的心口不由涌起“信天游”的高亢旋律……

太阳就是太阳,太阳越攀越高。在太阳势不可当的光焰普照下,飞机机翼下的云层逐渐稀疏了。在稀疏的云片间,露出了太平洋的面容,而这一天的利好天气,竟然让时常爱发脾气的太平洋仿佛变得温顺起来,从数千米高空望下去,层层波涛不过是轻轻涌动的涟漪,碧波在阳光照射下熠熠闪光。接下去,飞机要降落的夏威夷州首府所在的欧胡岛的轮廓出现了,檀香山周围的青山和高楼出现了,珍珠港停泊的军舰出现了,我们的这一段旅程就要到达目的地了。

在太平洋上空不期看到的日出,给我带来了难得的感悟。太阳每天都是新的,生活本来充满了希望。人生当如日出时,只要每天与希望相伴,让生机升腾,谁也不能挡住你的脚步,总会让有限的生命演绎出斑斓绚丽的色泽。

2004年3月

情泊檀香山  清晨,来自太平洋的海风凉爽宜人,我们驱车前往张学良将军的墓地拜谒。张将军的墓地位于夏威夷群岛欧胡岛北缘的卡尼欧基地区。从我们下榻的檀香山市威基基海滨到卡尼欧基要经过63号公路,穿越檀香山隧道。二路上,公路两侧生长着郁郁葱葱的林木,修长的青藤垂悬在长势茂盛的树干上,树皮上长满厚厚的青苔,平添了热带的植物氛围。据说这是张将军生前走过的路径。

我们之所以去拜谒这位长眠在异国他乡的张学良将军墓地,不仅因为他是一位伟大的爱国者,还因为他是当年南开中学张伯苓校长的学生。因此,当《百年南开》摄制组来到美国采访的时候,从夏威夷入境后的第一站,就是代表南开校友看望张将军。

汽车平稳地行驶着,那些逝去的往事,萦怀在我的脑际——

张学良将军生前与张伯苓先生和南开校园有着不解之缘,他虽然没有直接在南开校园里受业,却终生以张伯苓先生为师,是一位没在南开学生名册的南开学子。这有史籍为证:1936年4月,周恩来与张学良在陕北肤施(延安)有过会晤。两人寒暄后,周恩来说自己的少年时代是在东北度过的,张学良说听老师张伯苓说过。周恩来奇怪地问,怎么张伯苓是你的老师?张学良说:“过去我抽大烟,是听了张伯苓劝告后戒除的,因此拜张伯苓为师。我和你同师。”(《周恩来传》)张学良将军被台湾国民党当局解除幽禁后,曾接受日本记者采访。当记者问到“先生年轻时受谁的影响最大”时,他不假思索地回答:“是张伯苓先生。”

事情要追溯到1916年10月9日,正值盛年的张伯苓到奉天(今沈阳)基督教青年会演讲《中国之希望》,年仅16岁的张学良“奇而往听”。张伯苓在讲到国民对国家的责任时说:“中国不亡吾辈在……我们每个人都要自强,中国就亡不了。我们必须有这么想的气概,不管人家怎么说,自己要有这种信念。”张学良内心深受震动之余启动了良知,决心振奋精神,为国家和社会做些有益的事业。从此,张伯苓的声影在张学良心中打下深深的印记,他们互有来往,形成忘年之交。特别是面对日本帝国主义的侵华意图,共同的抗日主张使他们的交情笃厚。期间,张学良资助张伯苓办南开、张伯苓帮助张学良办东北大学的故事都被传为佳话。1930年12月,已任全国陆海空军副总司令的张学良莅临南开园访问视察,张伯苓组织了隆重的欢迎仪式,张学良发表训词时再次提起十四年前张伯苓的演讲,激动地说:“余之有今日,张校长一言之力也。”又说:“我之所以有今日,实亦南开之赐。”

1996年4月5日是张伯苓校长诞辰一百二十周年。南开校友总会先期致函同在美国的南开中学校友宁恩成,请他婉求移居美国檀香山的张将军为纪念张校长题词,张将军欣然应允。不久,宁先生寄来张将军墨宝“桃李满天下”。这不啻表明,张将军把自己也列入张校长的桃李之列了。

翻过檀香山驱车不远,就是张将军墓地所在的墓园。这片墓园坐落在一片起伏的丘陵地带,背依青山,远望大海,葱绿的植被覆盖着大地,各色鲜花丛生其间,显得庄严肃穆而又充满生机。张将军墓地位于一处山坡上,从墓园内道路到墓地有条贴着坡壁修筑的水泥小径,小径拐进墓地的矮墙上刻着一段《圣经》里的话:“复活在我,生命也在我,信我的人虽然死了,亦必复活。”这段话选自约翰福音第11章25节。

张将军的墓室系与赵一荻女士合葬,由紫褐色大理石筑起,为扁平状长方形,十分简朴。墓室的四边棱角分明,仿佛象征着张将军光明磊落的人格。墓室正面是黑色的碑面,顶部刻着“EMMANUEL”的英文(意为永生),碑面的左右两边分别竖刻着“张学良”、“赵一荻”的中文繁体字名字,名字底下分别刻着英文名字和“1901—2001”、“1912—2000”的生卒年份。此外在墓室的周围再没有任何修饰和说明的词语,近乎于无字碑。

张将军墓的左邻右舍很耐人寻味。正面远处隔着数重山是太平洋,站在墓地能够俯瞰太平洋海面的一角。近处是美国有贡献的军人和公职人员的墓地,每位逝者的骨灰盒都掩埋在地面下,地面上没有坟头,与地面持平镶嵌有逝者姓名的铜牌,都被绿草覆盖着,环境非常肃穆幽静。张将军墓左侧的山凹处有一座日本神社,从张将军墓室遥望神社居高临下,神社正殿歇山顶的顶尖也在将军墓室的高度之下。更有意味的是,将军墓地前面的小径正对着通往神社的一座桥,有人将那座桥比喻为“卢沟桥”。神社里的人如果到将军墓地来,首先要经过“卢沟桥”。张将军墓的右侧数十米外,则安葬着他的五弟、1937届南开中学初中校友张学森。

陪同我们拜谒张将军墓的蒙先生说,张将军墓是老人生前自己选定的,他把这里周围都察看了以后,确定了眼前的墓址。张将军为什么将墓址选在这里?如今将军已经长眠,我们无缘与他沟通与交谈,更无法叩开他心灵世界的大门,但在身临其境、环顾四周之后,我们却又仿佛领略了其中的寓意。你看,他在深受张伯苓先生的启迪和教育之后,爱国主义情结深深扎根于心。他毕生以效力于国家和民族为念,生前尽心尽力,逝后不忘职守。他心里装着远隔千山万水的桑梓,他与异国的爱国者相伴,他俯视凝聚着国仇家恨的对手,他坚守着抵抗异族侵略者的前线……

蒙先生说,他作为曾在张将军家乡附近服过役的中国人,与张将军有过若干次交往。张将军生前虽然没能回到东北故土,却无时不在眷恋着那块深情的土地,张将军在与他聊谈时流露出了这种眷恋。张将军辞世后,蒙先生与许多居住在檀香山的中国人参加了将军的葬仪。那天,到场来给将军送行的至少有百余人,因为事先没有发通知,如果发了通知,会有更多的人前来。现在,到檀香山来的中国人,许多人都想着来拜谒张将军墓。

人们景仰张将军,是因为张将军身上有一道浓浓的爱国印记。爱国,是张将军至死不渝的情结。

2004年3月

P2-7

序言

古人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我理解,这句话讲的是两种不同的学习。前者是读书本,后者是读实践。或者说,前者是有形的课堂,后者是无形的课堂。只有将两种学习交融起来,人的知识才更趋完整。

参加工作以来,我时时注意读书与行路的结合。特别是从事新闻出版工作之后,为这二者的结合提供了某种方便。尽管因为过于顾及工作的缘故,我舍弃了一些有条件观光的景点,但二十多年下来,积少成多,集腋成裘,还是看过不少名胜古迹。我看名胜古迹,不是走马观花,一观了之。而是在大饱眼福之余,喜欢琢磨一处景观的文化内涵,使看有所思,思有所获,成为一种形象的学习。而且,在看过之后及时动笔写下来,只要确有所感,又有了写作的冲动,就是再忙再累,总要挤时间写。当然,也还有个原则,那就是鲁迅所说的,写不出来不硬写。我一贯认为,写作要言之有物,不搞无病呻吟。

没有想到,二十多年下来,我的游记类散文已经积累了一百几十篇。尽管其中有些篇目通过不同的方式披露于世,但从整体上讲,大多还藏在深闺之中。特别是近年来我随《百年南开》摄制组外出采访时写下的大部分游记散文更没有发表。有朋友建议我将游记类散文结集出版,我觉得这建议有些道理。写文章是给人看的,如果能在更大的范围内传播,无疑也是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种奉献。尤其是当我品味出某些人生的真谛之时,就更觉得有传播的价值。

游记类散文的写作,让我尝到了许多乐趣,这真如唐代诗人白居易所描绘的:“人各有一癖,我癖在章句。万缘皆已消,此病独未去。每逢美风景,或对好亲故。高声咏一篇,恍若与神遇。”

白诗所说的“神遇”,大概是游记类散文的最佳境界,就是通过山水感悟而带来的精神和心灵的升华。实际上,千百年的景点都是人类文化历史的结晶。走读的过程,就是对中华文化和世界文化学习的过程,也是个体丰富心灵,陶冶情操的过程。这也恰如莎士比亚说过的:“一个人成长的过程,不仅是肌肉和体格的增强,而且随着身体的发展,精神和心灵也同时扩大。”也许,精神和心灵的升华,是人类成长的更本质的指标。提升这种指标的途径,包括书本的求知与实践的求知。以我的行路感受启迪更多的人,顺便对旅游文化起到造势的作用,不也是一件挺有意义的事情么?

基于这种思考,我开始了整理和修订工作,以近年来尚未发表过的游记类散文为主,再补选少量前些年有代表性的文章。经过上面一番努力,共选辑拙作五十九篇,终于把这件事情做成了。书名叫什么?我不想将它视为一般的游记,而是想揭示其人文个性。最后,还是扣到本书的结集宗旨,通过这本书我想表达:“走看天涯胜景,笔传文化内涵。”就叫《走笔天涯》吧。但愿我的走笔,能给更多的朋友带来愉悦,带来启迪,带来体味,带来收获,激发大家走看中外的锦绣山河,品味人生的宏篇大书。  作者

2005年11月17日于北京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3 14:0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