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子》不仅是一部千古不朽的兵书,也是一部伟大的社会和人生寓言。它教导你面对纷乱的生存环境怎样把握大局,善于计划,勇于行动。因此不论你在战场、职场,不论你是领导或学生,都应满怀恭敬认真研读。本书采用对话形式解说《孙子》,对话过程中,将必要的讲解内容穿插其间,包括白话译文、字词注释、历史背景、人物生平、文史常识等。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教儿子学孙子 |
分类 | 人文社科-政治军事-中国军事 |
作者 | 陈小云 |
出版社 | 团结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孙子》不仅是一部千古不朽的兵书,也是一部伟大的社会和人生寓言。它教导你面对纷乱的生存环境怎样把握大局,善于计划,勇于行动。因此不论你在战场、职场,不论你是领导或学生,都应满怀恭敬认真研读。本书采用对话形式解说《孙子》,对话过程中,将必要的讲解内容穿插其间,包括白话译文、字词注释、历史背景、人物生平、文史常识等。 内容推荐 《孙子》是与《论语》、《老子》齐名、享誉中外的中华文化三大经典之一。 作为《教女儿学(论语)》和《教儿子学(孙子)》的作者,陈小云先生积三十多年研习国学之学养,开创了一种解读国学经典的新方法,即通过父女、父子的日常对话,不仅完整地传达了诠释经典文本的基本信息(如字、词、句的解读),更具开创意义的是将当今生活与国学精髓结合起来,让国学菁华鲜活起来,成为浇注当今人生的甘露,滋养今人。本书的撰述,是作者有感于现在的“儿子”们被长辈过度呵护,渐显中性甚至女性化,缺乏独立处事的能力,通过对《孙子》详尽而生动的解读,教导“儿子”面对纷乱的生存环境,面对人生的挑战,应该拥有怎样的精神状态,怎样观察和判断,怎样为实现目标而行动。因此,该书不仅是解读《孙子》的理想读本,也是奉献给男性青少年强化雄性教育、不断健康成长的人生启蒙书。 目录 军训 军训说明 例言 引子 一、计篇 二、作战篇 三、谋攻篇 四、形篇 五、势篇 六、虚实篇 七、军争篇 八、九变篇 九、行军篇 十、地形篇 十一、九地篇 十二、火攻篇 十三、用间篇 附录 一、《孙子》地图 二、吴国大事年表 三、主要参考书目 后记 试读章节 计篇 你有没有野心? 这个嘛——不瞒您说,多少有一点。 呵呵,回答得战战兢兢,全无自信。我再问你,有没有打过架? 小学里打过,这你知道,那是小孩子瞎胡闹,现在长大了…… 不知你们那时打架,出于什么原因? 这个却没仔细想过——不过,这与兵法有关系吗? 孙子也没想过这问题。倒是孙子之后的战国名将吴起,不但想过这问题,还按起因将打架分为五种,你可对照一下…… 打架和战争,还是有区别吧。 吴起认为,战争的起因有五种:其一,除暴平乱;其二,恃强凌弱;其三,愤怒冲动;其四,争权夺利;其五,国内饥荒…… 不好意思,我们小时候打架,大多属于第三种,个别的属于第二种。 依你的了解,吴王阖闾发动的战争属于哪一种? 照他的性格分析,不会发动什么正义战争,多半是恃强凌弱的侵略战争,或出于一时冲动——和我们小孩子差不多嘛! 向小孩子传授兵法,首先应该怎么讲? 怎么讲,听孙子的吧…… 孙子曰:兵者,国之大事也。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孙子开谈兵法,开宗明义是警告:“战争,乃是国家的大事。生与死的战场,存和亡的关键,不可不慎重考察。” 兵的本义是兵器,这里引申为战争…… 不过,当孙子对吴王阖闾说出“兵者……”二字时,指的并非笼统的、抽象的战争,而是侵略战争! 难道孙子这部兵书,是为侵略战争而写? 别一听到“侵略”就紧张。也许人生就是一场战争,也许侵略就是人的本性…… 可侵略战争,毕竟是非正义战争。 孙子的时代,是一个优胜劣败、弱者先亡的时代。诸侯间的战争,就是相互间争霸和兼并,无所谓正义非正义。当时的周天子,已失去天下共主的地位,齐、秦、晋、楚等强国先后称霸,不断扩大自己的领土和势力范围;面对这样形势,如果你安于现状,不具有侵略性,除了甘心成为大国附庸,就是坐以待毙…… 吴国的形势如何? 我们看地图——东方的齐国,自两百年前齐桓公去世,国内陷入动乱,早已不复昔日霸主气象;北方的晋国,正图谋复兴晋文公的事业,继续称霸中原;南方的楚国,仗着地广兵多,毫不相让。中原地带,虽说形成了晋楚两强争霸的局面,但经过几十年战争消耗,两国国力已大不如从前。至于我们吴国,地处东南,虽属后起的蛮夷小国,但从吴王寿梦开始…… 吴王寿梦,是哪一代吴王? 就是吴王阖阊的祖父——大概七十年前,寿梦王与北方的晋国结盟,远交近攻,将开疆拓土的锋芒直指楚国,七十年来,此一战略获得极大成功,吴楚间历经大小二十余战,吴国胜多败少,即是明证;今天,吴国已成为东南方一股迅速崛起的势力。 别忘了,吴国南面,还有越国…… 越国的潜力不可小视,与我吴国也有些过节和冤仇,但目前尚不成气候,待我诛灭楚国,完成平定中原的大业,再来收拾它不迟。 看来,孙子面前的吴王,野心不小。看他对于剑的狂热,可以想像,这是个易冲动、好冒险的家伙。 这一点,很像他的父王吴王诸樊…… 吴王阖闾的父亲,就是吴王寿梦的儿子了。 三十多年前,吴王诸樊率军伐楚,包围了楚国的巢邑。你知道楚军守将是怎么算计他的吗?那位守将说:“吴王好斗而轻率,如果将城门稍稍开启,他一定亲自冲向城门,只要进入射程,我一箭就可要他的命……” 结果怎样? 结果不出这位守将所料,吴王诸樊身先士卒,率军攻打城门,楚军守将躲在短墙后,瞄准,射击……就这样,诸樊死在了楚军箭下。 嗯,这是个头脑容易发热,好逞匹夫之勇的国君。眼前的吴王阖闾,身上流淌着父王的血液,看来也充满野性…… 不仅吴王——当时的吴国,地处江苏太湖一带,尚是一片半开化的蛮夷之地,这里民风强悍,人们好勇轻死,有所不忍,便挺剑相斗,动不动刎颈自杀,极为惨烈悲壮…… 人情风俗与中原截然不同,确实像小孩子。 你看孙子书中闪烁而出的“死生”、“存亡”诸字,仿佛在告诫:战争有如一把双刃剑,它可以帮助你实现野心,也可以毁灭你。 看来,在把握敌人命脉之前,孙子首先把握了吴王的命脉:想要实现野心,需要适当收敛野性。 对,问题不在于是否需要出剑,而在于身为国君,当你拔剑出鞘时,是否具备了必胜的把握?是否掌握了对手的命门?是否能做到一剑致命? 孙子的第一招。果然是寒光内敛,不动声色…… 故经之以五,校之以计,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 刚才孙子出了第一招,你可领悟到那一招的关键? 那一招的关键,是不是那个“国”字?因为战争关系到国家命运…… 战争是国家大事,谁不知道?依我看,孙子那一招的关键,不在“围”,而在“察”! 那个“察”字,无非表示战争事关重大,需要重视而已…… 你说的“重视”只是态度,作为将军,除了表明态度,还得有后续的方法。 后续方法?孙子没说啊…… 孙子的方法,就是那“察”字:它看上去非常冷静,既是第一招的收势,更是后面一系列招法的起势,真好比一道神脉,绵绵不绝,贯穿了孙子十三篇整部兵法…… 这,有点夸张吧? 以战略的眼光洞察长远目标,准确的应变,料敌制胜,剑无虚发,从战略、战役到个人间的战斗,都离不开“察”。 看来孙子是洞察了吴人的性格,才提出这“察”字:吴王诸樊死于非命,是因为不“察”,吴王阖阊要实现野心,就必须“察”…… 所以这“察”字,可不像你轻飘飘一句“重视重视”就完了,它是要你针对即将进行的战争,拿出一份实实在在的考察报告,阐明自己的计划,提交给国君参考…… 那,那我该怎么着手? 想象一下,当你准备推出一件新产品,或者,你要击败对手赢得大选,会怎么做? 这我们学过:先进行市场调研,分析自己在市场上的优势和弱势,分析竞争对手的现状,然后对目标进行评估,制定相应的策略…… 开拓地盘,击败对手,也就是发动战争——当然,如果你的目标只是自保,那便是另一套做法了。 吴王的目标,显然不会满足于自保…… 你呢? 我?潜意识里,我们都具有侵略性吧。 那接下去…… 接下去,我们着手计划吧。 孙子说:“所以,必须就五个方面进行评估,再通过计算,对敌我双方的实力进行比较,以探求真实情况……”经:考量、评估。校:通“较”,比较。情:实情。 这就是“察”的具体方法了。 对,着手计划的第一步,就是评估自己的实力,然后再与对手进行比较。 需要评估的五个方面是…… 孙子说:“一是道,二是天,三是地,四是将,五是法。” 这五个评估项目,很玄啊…… 孙子这是在传授方法呢——发动一场战争,或启动一项工程,甚至规划自己的未来,只有经过这样的思考流程,才能达成预定目标。 想必吴王发动战争,头脑一热,血气上涌,就拍板决定了,哪有这么复杂! 这样的战争,只是毫无章法的乱战、浪战,战争的过程和结局,完全不受自己掌控,即使胜了,也是侥幸…… 那我们就跟着孙子,一项一项评估吧。 第一项评估要素:道。 孙子说:“所谓‘道’,就是令民众与国君同心同德,可以与国君同生,可以与国君共死,而没有二心。”意:意愿、意志。诡:违背。 就是说,你要发动对外战争,首先得争取国内民意的支持。 民意支持,是发动战争的政治基础,也是最终赢得战争的条件。如果你国内搞不定,这战争即使发动起来,也难以维持下去。 嗯,到时候国内的反战运动一起,怕就骑虎难下了——只是,他所谓的“道”,指的不是道义、正义? 作为一个职业军事家,孙子只关注决定战争胜负的因素,并不在意战争的性质。在他看来,只要赢得民众支持,就是有道,就可发动战争。 明白,倘若民众的支持率没有达到一定程度,就不可作出战争决定——这样看来,他说的那个“令”字,就很重要…… 哦,为什么? 我理解这个“令”字,包括战前的煽动、宣传、教育、承诺…… 我想,光凭战前动员,可赢得一时支持,怕还不足以激发全民的战斗热忱,以至和你同生共死。 就如我们常说的团队精神,需要平时不断激励,始终保持凝聚力? 对。孙子所说的“道”,就是一种全民凝聚力。在他看来,只有唤起并始终保持这种凝聚力,才能干战时激发全民的敌忾心,共赴危难。在胜利的形势下可以勇敢争先,在失败的环境中亦能挺立不动…… 不然的话,人们可以与之生,却未必愿意与之死。 我想,这也许是在提醒吴王,战争不是一个表现个人英雄主义的舞台…… 嗯,战争需要个性,但也不能太有个性,是不是? 第二项评估要素:天。 孙子说:“所谓‘天’,就是自然的阴阳、气候的冷暖、季节的更替。” 他这里讲的“阴阳”,不是“阴阳五行”的“阴阳”? 古代兵家中有“兵阴阳家”一派,这我们后面会说。孙子这里讲的“阴阳”,只是指天气的阴阳变化,包括昼夜、晴雨等等。 难道天气不好,就不能发动战争? 你以为只要民心沸腾,就可以大手一挥,号召出征了?古人有“冬夏不兴师”的说法:隆冬季节兴师远征,不仅战士们要饱受风霜之苦,粮草供应亦会发生问题;至于盛夏,更是疾病流行的季节…… 嗯,有时候一场大雪,也会使战争形势逆转。 战争有战争的规律,作为将帅,不能把自己等同于一般民众。冷兵器时代,天时对战争的制约很大,尽管也有利用天时以克敌制胜的战例…… 第三项评估要素:地。 孙子说:“所谓‘地’,就是高低、远近、险易、广狭、死生等。” 刚才说天时,现在说地利。别的都可理解,就是这“死生”…… 死生,即“死地”与“生地”,那是孙子的军事术语——主要指有利和不利的地形及战场环境,这在后面的《行军篇》、《九地篇》会详细讨论。 我想,在战场地形方面,还得考虑南方和北方不同的水土特点…… 哦,说说你的理由。 因为北方多平原山地,南方多沼泽湖泊,你进攻南方国家和进攻北方国家,考虑的重点必然也会有所不同。 呵呵,有道理,会举一反三了。 反正当时的战争以陆战为主,作战双方对地形条件的依赖度,应该超过天时。P6-11 后记 · 那是2006年10月,当我把《教女儿学(论语)》的书稿交给团结出版社常务副社长梁光玉先生,梁社长便问我:下一部准备写什么题目?我没准备,就随口说:下一部,该是“教儿子学孙子”吧。· 没想到梁社长居然对此大感兴趣,当即与我讨论如何进行……· 需要说明的是,写作《教女儿学(论语)》,还算事出有因,写作《教儿子学(孙子)》,完全是向壁虚造——因为我只有一个女儿,并没有儿子。· 最终决定写作此书,还有两个原因。· 其一:仅读孔子是不够的。就如孔子自己所说:“有文事者必有武备,有武事者必备。”文化的形成与人格的修炼,应该是一样道理。· 事也凑巧,孙子和孔子,生于同一时代,却是一文一武,他们互不相识,在同一片天空下,思考和实践着不同的理想。当孔子的儒学思想还处于萌芽状态,孙子就已构筑了他宏大精深的兵学体系,并付诸实践了。两相对照,竟也意味深长。· 其二:有感于“三十六计”的大行于市。· 为了解市场上有关《孙子》的著作,逛了几家书店,发现满眼都是《孙子兵法·三十六计》,不少习惯于只看书名就下结论的读者,都认为《孙子兵法》就是“三十六计”,就是教导人们如何“瞒天过海”、“借刀杀人”、“上屋抽梯”、“顺手牵羊”……· 那“三十六计”,本是明朝人编出来的下三烂雕虫小技,鸡鸣狗盗之徒的秘籍,胡拼乱凑,完全没有章法——就时间而论,晚了孙子两千余年,就境界而论,两者更是判若云泥,怎可相提并论!· 也许我们中国人的智力真的退化了。两千多年前。与孙子齐名的是战国名将吴起,他们的著作被合称为“孙吴兵法”,《韩非子·五蠹》云:“境内皆言兵,藏孙、吴之书者家有之……”可见其流行程度。今天,孙子居然堕落到与“三十六计”齐名,不知是古人的不幸还是今人的不幸。· 不过,“孙子兵法”最终被“三十六计”淹没,似乎也是时代的必然:因为我们越来越追求眼前利益,以至于把战术当战略,把小伎俩奉为大智慧,发展到坑蒙拐骗盛行,还自以为得计——“三十六计”实在与有功焉。· 只是,那或许属于社会学的课题了。· 最后,还是要感谢吴伟康先生为本书所做的富有美感和气质的整体设计,感谢为本书撰写和设计提供帮助的李宏伟、黎音、韩军民、徐余归、西瓜诸位。· 同时,也诚挚地期待读者的批评与指正。 陈小云 2007年11月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