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精选了二百余幅与《资治通鉴》原文内容相符的古代版画,以图释文,让读者以直观方式理解《资治通鉴》的精髓,全面展现了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的辉煌面貌,让《资治通鉴》在每一个热爱历史的读者面前,呈现其本来的文化特色。
此外本书还充分考虑现代人的阅读习惯,以独特视角对内容进行选编,帮助读者准备把握主旨及内涵,并为生僻字、多音字、古今异体字标注拼音,便于读者诵读,为难点词语注释,让读者均能理解作者本意。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资治通鉴(插图本)/品读国学经典家藏四库丛书 |
分类 |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
作者 | (宋)司马光 |
出版社 | 万卷出版公司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本书精选了二百余幅与《资治通鉴》原文内容相符的古代版画,以图释文,让读者以直观方式理解《资治通鉴》的精髓,全面展现了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的辉煌面貌,让《资治通鉴》在每一个热爱历史的读者面前,呈现其本来的文化特色。 此外本书还充分考虑现代人的阅读习惯,以独特视角对内容进行选编,帮助读者准备把握主旨及内涵,并为生僻字、多音字、古今异体字标注拼音,便于读者诵读,为难点词语注释,让读者均能理解作者本意。 内容推荐 为人君而不知《通鉴》,则欲治而不知自治之源,恶乱而不知防乱之术;为人臣而不知《通鉴》,则上无以事君,下无以治民;为人子而不知《通鉴》,则谋身必于辱先,做事不足以垂后。 本书图文配合,近四百幅与内容相符的古代版画,以图释文,让读者以直观方式了解前朝故事。一选字注音,将生僻字、古今异体字、多音字一一标注,使读者诵读经典顺畅无碍。 目录 阅读指南 国学与我们同在 编者的话 周纪一 周纪二 周纪五 秦纪一 秦纪二 秦纪三 汉纪一 汉纪二 汉纪三 汉纪六 汉纪七 汉纪八 汉纪九 汉纪十 汉纪十五 汉纪十七 汉纪二十一 汉纪三十二 汉纪三十六 汉纪四十五 汉纪四十七 汉纪四十八 汉纪五十一 汉纪五十五 魏纪七 晋纪二 晋纪三 晋纪四 晋纪五 晋纪八 晋纪十二 晋纪十五 晋纪十七 晋纪二十一 晋纪二十三 晋纪二十五 晋纪二十六 晋纪二十七 宋纪五 齐纪六 梁纪八 梁纪九 陈纪十 隋纪一 隋纪七 隋纪八 唐纪九 唐纪十 唐纪十一 唐纪十五 唐纪十六 唐纪十七 唐纪十九 唐纪二十三 唐纪二十六 唐纪三十 唐纪三十一 唐纪三十三 唐纪三十九 唐纪五十六 后周纪二 试读章节 原文 赧王五十年(丙申,公元前二六五年) 秦伐赵,取三城。赵王新立,太后用事,求救于齐。齐人曰:“必以长安君为质。”太后不可。齐师不出,大臣强谏。太后明谓左右曰:“复言长安君为质者,老妇必唾其面!”左师触龙愿见太后,太后盛气而胥之入。左师公徐趋而坐。自谢曰:“老臣病足,不得见久矣,窃自恕,而恐太后体之有所苦也,故愿望见太后。”太后曰:“老妇恃辇而行。”曰:“食得毋衰乎?”曰:“恃粥耳。”太后不和之色稍解。左师公曰:“老臣贱息舒祺最少,不肖,而臣衰,窃怜爱之。愿得补黑衣之缺,以卫王宫,昧死以闻!”太后曰:“诺。年几何矣?”对曰:“十五岁矣。虽少,愿及未填沟壑而托之。”太后曰:“丈夫亦爱少子乎?”对曰:“甚于妇人。”太后笑曰:“妇人异甚。”对曰:“老臣窃以为媪之爱燕后贤于长安君。”太后曰:“君过矣!不若长安君之甚。”左师公曰:“父母爱其子则为之计深远。媪之送燕后也,持其踵而泣,念其远也,亦哀之矣。已行,非不思也,祭祀则祝之曰:‘必勿使反!’岂非为之计长久,为子孙相继为王也哉?”太后曰:“然。”左师公曰:“今三世以前,至于赵王之子孙为侯者,其继有在者乎?”曰:“无有。”曰:“此其近者祸及身,远者及其子孙。岂人主之子侯则不善哉?位尊而无功,奉厚而无劳,而挟重器多也。今媪尊长安君之位,而封之以膏腴之地,多与之重器,而不及今令有功于国。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哉?”太后曰:“诺,恣君之所使之!”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碛于齐。齐师乃出,秦师退。 译文 赧王五十年(丙申,公元前二六五年) 秦国进攻赵国,夺取三座城市。因为赵王刚即位,赵太后便执掌国事,派人向齐国求救。齐国答复:“必须以赵公子长安君做人质。”赵太后不答应,于是齐国不派救兵。赵国大臣一再劝说赵太后,太后却公然对左右说:“谁再提让长安君去做人质的事,我老婆子就要往他脸上吐口水!”左师触龙求见赵大后,太后气冲冲地等他进来。触龙却慢吞吞走过来坐下,道歉说:“老臣腿脚不好,很久没有来看望太后了,私下以此自我宽恕。又担心太后的身体有什么不适,所以还是希望能见到太后。”赵太后说:“老婆子我只能靠人推车来往了。”触龙又问:“饭量不会减少了吧?”太后说:“只喝粥而已。”太后脸上的不悦之色稍退。触龙说:“我的儿子舒祺,年岁最小,又不成器,而我因为年老,私下最怜爱他,想让他补个黑衣卫士的缺去护卫王宫,在此向您冒昧请求!”太后说:“可以。他年龄多大?”回答说:“十五岁。虽然还年轻,可我想趁我还没入土为他做个安排。”太后说:“大丈夫也知道疼爱小儿子吗?”回答说:“比妇人更厉害呢!”太后回答说:“还是妇人更厉害!”触龙说:“我觉得,老太太您爱女儿燕后胜过爱儿子长安君。”太后说:“你错了!我对燕后远不如对长安君。”触龙说:“父母疼爱孩子,就要为他们深谋远虑。老太太送燕后出嫁时,抓住她的脚后跟落眼泪,想到她要到遥远的燕国去,心情哀伤。待到燕后离去,您不是不想她,可一逢祭祀就祝愿说:‘千万别让人把她退回来。’这难道不是为她长久打算,希望她的子孙能在燕国相继为王吗?”太后说:“对。”触龙说:“从现在起三代以前,赵王子孙被封侯的,现在还有没有继承人在位的?”太后回答:“没有了。”触龙说:“这就是说,近的,灾祸殃及其身;远的,殃及其子孙。难道说君王封侯的儿子都不成才?只是因为他们地位尊贵而无军功,俸禄丰厚而无劳苦,却享有国家的许多宝器。如今老太太您提高小儿子长安君的地位,封给他良田美宅,赐给他许多宝器,却不让他趁现在为国家立功。一旦您不在世上,长安君靠什么在赵国自立呢?”太后恍然大悟说:“好吧,随你去安排他吧!”于是下令为长安君备齐一百乘车,去齐国做人质。齐国随即发兵,秦国军队便退回。 原文 赧王五十三年(己亥,公元前二六二年) 武安君伐韩,拔野王。上党路绝,上党守冯亭与其民谋曰:“郑道已绝,秦兵日进,韩不能应,不如以上党归赵。赵受我,秦必攻之;赵被秦兵,必亲韩。韩、赵为一,则可以当秦矣。”乃遣使者告于赵曰:“韩不能守上党,入之秦,其吏民皆安为赵,不乐为秦。有城市邑十七,愿再拜献之大王。”赵王以告平阳君豹,对曰:“圣人甚祸无故之利。”王曰:“人乐吾德,何谓无故?”对曰:“秦蚕食韩地,中绝,不令相通,固自以为坐而受上党也。韩氏所以不入于秦者,欲嫁其祸于赵也。秦服其劳而赵受其利,虽强大不能得之于弱小,弱小固能得之于强大乎!岂得谓之非无故哉?不如勿受。”王以告平原君,平原君请受之。王乃使平原君往受地,以万户都三封其太守为华阳君,以千户都三封其县令为侯,吏民皆益爵三级。冯亭垂涕不见使者,曰:“吾不忍卖主地而食之也!” 赧王五十五年(辛丑,公元前二六零年) 秦左庶长王龅攻上党,拔之。上党民走赵。赵廉颇军于长平,以按据上党民。王龅因伐赵。赵军战数不胜,亡一裨将、四尉。赵王与楼昌、虞卿谋,楼昌请发重使为媾。虞卿曰:“今制媾者在秦,秦必欲破王之军矣,虽往请媾,秦将不听。不如发使以重宝附楚、魏,楚、魏受之,则秦疑天下之合从,媾乃可成也。”王不听,使郑朱媾于秦,秦受之。王谓虞卿曰:“秦内郑朱矣。”对曰:“王必不得媾而军破矣。何则?天下之贺战胜者皆在秦矣。夫郑朱,贵人也,秦王、应侯必显重之以示天下。天下见王之媾于秦,必不救王。秦知天下之不救王,则媾不可得成矣。”既而秦果显郑朱而不与赵媾。 秦数败赵兵,廉颇坚壁不出。赵王以颇失亡多而更怯不战,怒,数让之。应侯又使人行千金于赵为反间,曰:“秦之所畏,独畏马服君之子赵括为将耳!廉颇易与,且降矣!”赵王遂以赵括代颇将。蔺相如曰:“王以名使括,若胶柱鼓瑟耳。括徒能读其父书传,不知合变也。”王不听。初,赵括自少时学兵法,以天下莫能当;尝与其父奢言兵事,奢不能难,然不谓善。括母问其故,奢曰:“兵,死地也,而括易言之。使赵不将括则已;若必将之,破赵军者必括也。”及括将行,其母上书,言括不可使。王曰:“何以?”对曰:“始妾事其父,时为将,身所奉饭而进食者以十数,所友者以百数,王及宗室所赏赐者,尽以与军吏士大夫;受命之日,不问家事。令括一旦为将,东乡而朝,军吏无敢仰视之者;王所赐金帛,归藏于家,而日视便利田宅可买者买之。王以为如其父,父子异心,愿王勿遣!”王曰:“母置之,吾已决矣!”母因曰:“即如有不称,妾请无随坐。”赵王许之。 秦王闻括已为赵将,乃阴使武安君为上将军,而王龅为裨将,令军中:“有敢泄武安君将者斩!”赵括至军,悉更约束,易置军吏,出兵击秦师。武安君佯败而走,张二奇兵以劫之。赵括乘胜追造秦壁,壁坚拒不得入;奇兵二万五千人绝赵军之后,又五千骑绝赵壁间。赵军分而为二,粮道绝。P30-33 序言 在人类文明史中,华夏文明源远流长,尤其难能可贵的是,当世界上一些古老的文明已经灭绝,我们只能从零星的遗迹去遥想当年时,在中国这块土地上由华夏各民族创造的文明,却仍然生生不息、绵延不绝地保持着她的生命力。 历代华夏先哲给我们留下了浩如烟海的文化典籍,他们用智慧的双眸洞悉宇宙的纷繁转化,记录着文明的演进,司马光编写的《资治通鉴》便是其中辉煌的一部。他留下的巨著深深影响了近千年来的众多帝王和文人学士。 《资治通鉴》的本意,即是“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原是司马光深感“历代史繁重,学者不能综,况于人主”,故而历时十九年撰成简述历代兴亡教训的编年体史书,以为当世君主之借鉴。然而,这独具匠心的巨著中,我们可以看到中华民族发展的血脉,看到历史发展的趋势,了解治内攘外的权谋。该书问世后一直被推崇为中国史学的巨篇,历代帝王将相、文人学子都熟读此书。元世祖忽必烈重视(《资治通鉴》,请儒士讲解其中的治国之道;设立蒙古国子学,用蒙古语译写的《通鉴节要》作为教材。明太祖朱元璋推崇《资治通鉴》,每日早晨进行研读,习闻明知古代帝王之道,身体力行《通鉴》原则。清圣祖康熙迷恋《资冶通鉴》,经常翻阅,说《通鉴》事关前代得失,甚有裨于治道。伟人毛泽东对《资治通鉴》的反复阅读圈点竟达十七遍之多,这也是他最喜欢阅读的书籍之一。 然而,历史永远会带有自己时代的印记,《资治通鉴》也不例外。为君王鉴史的初衷表现于诸多方面,例如主脉强调帝王沿革而轻视经济。从该书语言上讲,很多人初阅此宏卷时感到枯燥如同嚼蜡,远非《史记》、《汉书》那样,读起来能得到文学享受。然而这些都丝毫不能撼动《资治通鉴》在整个古代史学中的地位。正如(《四库全书》中评价的那样,《资治通鉴》“网罗宏富,体大精深,为前古所未有”。 正是因为以上原因,使我们有了站在新的历史环境下,总结前人成就而重新编辑《资冶通鉴》精华本的想法,将古代治国冶世经验,用当今的价值观点,再现出来。 本书概括起来,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以中国古代的优秀版画作为本书的插图。为了本书的配图,我们翻阅了大量古代刊刻资料,所选插图出处繁多,包括《帝鉴图说》、《三才图会》、《养政图解》、《尔雅音图》、《天工开物》、《飞影阁画集》、《马骀画宝》等等古籍,几乎涵盖了所有古代版画的优秀作品。在选图方面,我们也严格按照插图必须清晰、书中的文字与图片必须一一对应的原则,使每一幅插图都不是可有可无的装饰,而是宁缺毋滥,以保证每一幅图片都是针对正文的某一句话甚至某一个词而选配的。以图释文,用直观具象的方式,最大限度地帮助读者解决阅读《资治通鉴》时出现的障碍。 二、为了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资治通鉴》,我们将正文中的部分字词,加以注音。我们对加以注音的字词采用以下原则:一,很多字词,脱离了我们语言环境,对于我们现在的人来讲,十分生僻,我们将这一部分字词注出,方便大家阅读。二,我们打破了以往出版物中,同一个字在正文中只标注一次的做法,将所有重复字词都反复标注。这样做,是站在读者的角度上来考虑的。虽然这在一定程度上,给我们增加了一定的工作量,但是反复标注,一来可以省去读者前后反复翻阅查找之苦,二来重复性标注可以为读者加强印象,更有助于记忆。三,为了方便读者阅读《资治通鉴》,我们将大段的原文间隔开来翻译,使文白对照更加清晰,便于读者阅读。原文中的一些不好理解的语句,我们采用了意译的方式,方便读者对于原文的理解。 为读者拨开历史厚重而浓密的云雾,从我们的先贤那里学得处事之道、治世之理,是我们编撰本书的初衷。展读这部《资治通鉴》,绵延不绝的历史经验,令我们不得不由衷地感叹先贤的用心良苦。我们由衷地希望,当读者朋友们在阅读本书时,可以感受到我们的祖先曾经创造出的古代文化的辉煌;但更重要的是,学会从祖先的智慧中吸取养分,为自己所用。这才是千年以前的司马光倾心著作(《资治通鉴》和千年以后的我们重新编辑《资治通鉴》的价值所在。 书评(媒体评论) 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 ——宋·神宗 习闻明知古代帝王之道,身体力行《通鉴》原则。 ——明·朱元璋 事关前代得失,甚有裨于治道。 ——清·康熙 窃以先哲经世之书,莫善于司马温公《资治通鉴》,其论古皆折衷至当,开拓心胸,若能读些书,将来出而任事自有所持循而不至失坠。 ——曾国藩 《资治通鉴》这部书写得好,尽管立场观点是封建统治阶级的,但叙事有法,历代兴衰治乱本末毕具,我们可以批判地读这部书,借此熟悉历史事件,从中吸取经验教训。 ——毛泽东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