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鲜第一副主席崔庸健的学生,金日成特别邀请的“国宾”,朝鲜第一夫人金正淑的战友,周恩来身边的“掌玺”秘书,梅德韦杰夫总统特别接见授勋,她是李在德。
《松山风雪情(李在德回忆录修订版)》记录李在德九十六年的传奇人生。这是一部用细节注释的朝鲜民族史话,是一份可资信赖的历史资料。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松山风雪情(李在德回忆录修订版)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作者 | 李在德 |
出版社 | 民族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朝鲜第一副主席崔庸健的学生,金日成特别邀请的“国宾”,朝鲜第一夫人金正淑的战友,周恩来身边的“掌玺”秘书,梅德韦杰夫总统特别接见授勋,她是李在德。 《松山风雪情(李在德回忆录修订版)》记录李在德九十六年的传奇人生。这是一部用细节注释的朝鲜民族史话,是一份可资信赖的历史资料。 内容推荐 《松山风雪情(李在德回忆录修订版)》是东北抗日联军老战士李在德的自传。《松山风雪情(李在德回忆录修订版)》作者以其九十余年的人生经历,见证了20世纪初朝鲜移民的早期拓荒生活,书写了她接受革命真理、与丈夫于保合携手参加中国抗日战争和中国革命建设的历史过程。朝鲜第一副主席崔庸健曾是她的启蒙老师和革命引路人,金日成的夫人金正淑曾是她的战友。她曾是掌管“国印”和周恩来总理名章的“外国人”,1953年正式加入中国国籍。她曾是金曰成特别邀请的朝鲜国宾,俄罗斯总统梅德韦杰夫曾经为她特别授勋。这是一部用细节注释的朝鲜民族史话,是一份可资信赖的历史资料。 目录 一 走上革命路(1917—1933) 1.故乡血泪 2.父辈的反抗 3.爸爸“遇难” 4.迁徙梧桐河 5.上模范小学 6.崔石泉当校长 7.母校,革命的摇篮 8.新仇旧恨“九一八” 9.反日宣传队播火下江 10.冯仲云到汤原 11.奶奶智救冯仲云脱险 12.秘密工作 13.妈妈就义 二 在抗联六军(1934—1937) 1.徒手夺枪建汤原游击队 2.游击队成了我的家 3.开辟抗日根据地 4.汤旺河沟里的被服厂 5.简陋的临时医院 6.“民生团”冤案 7.东北人民革命军第六军诞生 8.帽儿山建六军被服厂 9.入党 lO.珠汤联席会成立中共北满临委 11.抗联六军是党的基本部队 12.战友情深 13.下江掀起抗战新高潮 14.北满临委扩大会的忧与乐 15.密营中的婚礼 16.告别裴大姐 三 随赵尚志转战三江(1937—1941) 1.到抗联三军 2.生第一个儿子 3.遭遇叛徒 4.陈云升叛变前后 5.到三十二团 6.过江找赵尚志 7.随赵尚志司令回国 8.攻打乌拉嘎金矿 9.祁致中同志之死 10.劝解陈绍宾部队 11.分兵失利 12.再过黑龙江 13.根植在哪儿 14.被开除党籍 四 冲破黑暗迎接曙光(1941—1949) 1.百折不挠的侦察小部队 2.女儿和党 3.在八十八旅整训 4.尚志悲歌 5.东北光复 6.进退长春城 7.在延吉的日子 8.当选和龙县妇联主任 9.随军南下 五 五星红旗下(1949—2010) 1.到北京中南海 2.在全国人大常委会工作 3.“文化大革命”爆发 4.冯仲云之死 5.下放“五七”干校 6.十年内乱终有一结 7.历史无言 8.松山觅迹 9.魂归风雪路 10.中朝战友情 11.世纪的回响 12.尚志归来 13.抗联精神永存 附录 附录一 关于珠汤联席会 附录二 关于中共北满临委扩大会的回顾 附录三 赵尚志给中共北满省委的请求书 ——请求重新审查改变开除出党的决议 附录四 东北党组织找中央十年曲折路 附录五 薛雯同志为冯仲云冤案平反给中央的申诉书 附录六 李大姐和我们在政务院的日子里 附录七 大事记 附录八 人物索引 主要参考文献 初版后记 再版后记 试读章节 2.父辈的反抗 朝鲜的近代史同中国的一样,是一部被帝国主义侵略、压迫和掠夺的屈辱史,也是一部朝鲜人民不甘压迫、英勇反抗的斗争史。 自1876年日本强迫朝鲜签订《江华条约》使朝鲜沦为半殖民地起,朝鲜人民的反抗斗争就一直没有停止过。1894年,由东学党领导的农民起义,号召人民“尽灭权贵,逐灭夷倭”。1905年《乙巳保护条约》的签订,使朝鲜沦为日本的附属国。1907年,朝鲜掀起了遍及全国的“义兵运动”,武装反抗日本侵略者。1910年签订的《日韩合并条约》标志着日本正式吞并朝鲜,激起了朝鲜人民更强烈的反抗。 据有关的回忆文章记载,爸爸的一位远房亲戚李卓,是十里八乡广为人知的反日独立运动者。早在1917年,爸爸就在李卓的引领下,接触了金亨稷先生(金日成主席的父亲)领导的反日斗争组织朝鲜国民会。① 1919年3月1日,朝鲜爆发了大规模的反日爱国运动,历史上叫“三一”运动①。这次起义浪潮迅速波及全国各地,全国城乡人民几乎全部参加了这场伟大的斗争。此时,爸爸已经秘密参加了朝鲜反日的独立运动,和愤怒的乡亲们一起,同日本统治者和欺压百姓的走狗展开斗争。正当人们扬眉吐气的时候,日本当局派兵进行了残酷的镇压。他们到处搜捕爱国者,屠杀起来反抗的民众。革命运动陷入低潮,整个朝鲜半岛笼罩在恐怖的阴云之中。 1920年,爷爷被地主迫害致死,爸爸也因为参加反日独立运动,经常在外地活动,受到敌特的监视,处境比较危险。于是奶奶提出来:我们离开故乡,去中国谋生活。但因为当时有许多传言说,在中国,漂亮的姑娘会被抢走,说得五花八门,不知谁说的对,所以奶奶决定让姑姑先留在朝鲜,叔叔留下来照顾姑姑,奶奶、爸爸、妈妈和我四口人先到中国,等我们安顿好了再回去接他们。可是,命运使我们一家人从此永远分开了,再也没能团聚。 1920年冬天,我和爸爸妈妈随奶奶安顺姬一起背井离乡,迁往中国。妈妈背着我,爸爸用背夹子背着全家仅有的二口小锅和两床被子,迎着凛冽的寒风,冒着纷飞的大雪,来到鸭绿江边。至今我还记得,我们是在晚上偷偷过江的。妈妈背着我,头上顶着包袱。妈妈宁可自己累点儿,也不让奶奶拿东西,怕她受累。 过江后,我们走了一天,天黑了却没有地方住,只好休息一下,继续往山里的方向走。白天,我们在一个朝鲜人的村子里落脚。当时,江边有很多朝鲜族村落,朝鲜族与汉族混居的不太多。朝鲜人之间一般都很团结,互相帮助。 到了安东(今辽宁丹东),我们见到许多逃荒过来的朝鲜人。他们在中国仍然要租种地主的土地,干着繁重的农活。天下的乌鸦一般黑,中国的地主的心肠也一样黑。为了生存,有些生活极端贫困的老百姓只好卖儿卖女,挣扎在死亡线上。 在家乡时,我的爸爸李相熙就结识了一些不愿做亡国奴、奋起反抗的爱国志士。来到中国后,爸爸继续投身于朝鲜独立团的活动,专打日寇和地主恶霸,为老百姓报仇申冤,为朝鲜的解放而战斗。 在安东,我们仍租种地主的土地,以栽种水稻为主。由于爸爸时常离家、长期不归,农田里的活几乎全是妈妈一人承担,可我从来没听妈妈叫一声苦,她以惊人的毅力忍苦耐劳,在这种极端困苦的条件下,尊奉老人,抚育着我。奶奶尽管身体不好,但总是默默地帮助妈妈分担着家务。奶奶怕妈妈牵挂爸爸,经常安慰妈妈,让她不要担心。可是她老人家常常深更半夜睡不着觉,倚门望着,盼儿平安归来,这时妈妈又要反过来安慰奶奶。 农忙季节,爸爸会偶尔回来到田里帮助妈妈劳动。爸爸的手很巧,他能用一根根柳条编成漂亮的篮子、筐,还会把稻草编织成草帘,做成筒状,用绳子扎住一头做成草袋子,再把开口的一边吊在屋梁上,草袋里放入黄豆,每天浇水,几天就能生出很长的豆芽。那时,这些劳动和生活用具,穷人没钱买,也没地方买,每家都是自己动手制作。 我记得自己小时候很少能见到爸爸。给我印象最深的一件事,是一个深秋的晚上,爸爸带了三四个人回家。他们把背着的手枪交给奶奶收起来。奶奶拿起一床被子,铺在炕上,让我盖上被子躺下,装着睡觉,把枪塞在褥子下面,不让我动。当时,我还不知道什么叫枪,看到木盒里装的黑家伙,我偷偷地摸了一下,就再也不敢动了。等他们走时,奶奶再把枪交还他们。奶奶告诉我:“这是枪,能打死人的。”我那时太小,只觉得他们很神秘。等我年龄稍大一点,更懂事了,奶奶经常给我讲:“你爸爸他们是打日本鬼子解放朝鲜人民的,你长大后要像你爸爸一样就好了。”这一切在我幼小的心灵里埋下了种子,我盼着自己快点长大,也扛着枪去打日本鬼子。 爸爸他们经常活动在鸭绿江两岸的长白山麓,打击日本宪兵队,袭击日伪警察所。在一次攻打日伪警察所时,爸爸的小腿被枪击中,战友们把他背回家来养伤。 那时,没有治疗枪伤的药,奶奶和妈妈就从山里采来草药给爸爸治伤。在她们的细心照顾下,爸爸的伤慢慢好转了。爸爸在家养伤的日子,是我童年记忆中唯一一段和他相处时间较长的日子。爸爸对我要求很严,有一次,我和邻居家的小孩在一起玩藏猫猫,轮到我当“找家”时,我把裙子蒙在头上,蹲在地上等着伙伴们藏起来。爸爸看到我把裙子蒙在头上露出了屁股,很生气,过来就往我屁股上打了一巴掌。因为爸爸以前从来没有打过我,我感到非常委屈,就哭着跑过小桥,去找邻居家的一个奶奶,直到晚上才被他们哄劝着送回家。妈妈和奶奶不知道我跑哪去了,正在家里着急呢。后来爸爸再也没有打过我。爸爸只打过我这一次,让我终生难忘。 枪伤痊愈后,爸爸又归队投入新的战斗中,我又很难见到他了。 P5-8 序言 本书的修订系以客观、真实的原则,在1999年初版的基础上完成的。虽作者在修订时已届九十二岁之高龄,举凡修改之处,无不亲自过目、认定。凡作者的记忆与现有资料不一致的内容以及初版中有误之处,均以修订注加以说明。尤需说明的是,作者亲身经历了汤原游击队中的“民生团”事件、陈绍宾反叛和祁致中之死等事,这些回忆均为可资信赖的历史资料,有助于澄清事实、消除争议。 修订中,除更正了初版中的一些错漏外,增加了约十八万字的内容,重点补充的内容有:作者童年关于生产、生活的记忆;在抗联六军、三军、二路军二支队小部队和八十八旅作战的背景资料;珠汤联席会议和北满临时省委执委扩大会议的情况;东北党组织历时十年才与党中央取得联系的概况,以及抗联为此付出的沉痛代价;1999年以后参加的与抗联有关的活动。其中,珠汤联席会议、北满临委执委扩大会和东北党组织找中央,是东北艰苦抗战十四年中颇为重大的事件,作者通过亲身经历和体会,并结合其他战友的回忆,对这三件事进行了回顾和总结(见本书附录一、二、四)。 书中的人名以其抗战时期的主要称谓为主,其原名、别名、化名等采取随文加注方式,用圆括号表示。若非正文内容需要,人物一般不加注释。 书中地名,用其当时的地名,以随文加注方式,在圆括号中标注今地名。 引用的参考文献信息和本书的修订注,均以脚注的方式置于页下。 引用的文献中,必要的说明及错字、脱字、衍字、标点符号的订正,用方括号括注;原文献中字迹无法辨认的,用“□”表示缺字。 大事记中,同一时间有两个以上事件的,在第一个事件前写发生的时间,在其余事件前以“*”表示其发生时间,不再写具体时间。 为了便于读者阅读和检索,此次修订完善了大事记,还增加了人物索引,其中收入了正文涉及的近七百个人物。 彩插中的照片,主要包括三类,一是对作者及其家庭有重要意义的照片,二是与抗联和抗战纪念活动有关的照片,三是与政务院和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的老同事交往的照片。以没有在其他资料、书刊、网络上发表过的照片为首选。 后记 在中国朝鲜民族史学会名誉会长李贤德同志和民族出版社禹宾熙社长的关心下,我的回忆录《松山风雪情》有了再版的机会。出版社希望我通过实际生活经历,补充一些20世纪初期朝鲜民族开发东北的历史、经济、习俗等方面的内容。另外,一些老同志鼓励我,作为幸存者,有责任把汤源游击队和抗联六军初创时期的艰苦斗争历史介绍出来,让更多的人了解东北抗日联军的悲壮历程。 在孩子们协助整理的过程中,我尽量用自己的亲身经历补充新的内容;同时,根据于保合同志的回忆录《风雪松山客》、抗联老同志的访谈录和周保中将军的日记等有关抗联史料,理顺和丰富了自己记忆所欠缺的地方,以便读者更清楚所述事件的真实脉络,特别是长期苦苦寻找党中央领导的东北党组织,在《王康指示信》等困扰下,内耗难消、胜败兴衰的历史教训。 由于年代久远,加上抗联第三、第六军的某些人物和事件的时间、地点、名称等有关史料的出入,我的回忆录中难免有记述不清楚和失误的地方,请读者批评指正。 衷心感谢李贤德同志与民族出版社的大力支持,感谢专门研究抗联历史的赵亮同志和冯忆罗、张佳田、史义军等同志的宝贵意见,感谢画家王薇将所绘的赵尚志遗像授权本书免费使用,也谢谢于华、于光、于明等孩子们的帮助。 2010年10月10日 北京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