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旧制度与大革命
分类 人文社科-历史-世界史
作者 (法)托克维尔
出版社 文汇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政府高层力荐的史学巨著。史学瑰宝权威全译本,真正能让中国读者读懂的译本!了解法国大革命必读书,中国政商各界热读的西学经典。牛津大学·必读教程。

《旧制度与大革命》是法国历史学家托克维尔的著作,探讨的是法国大革命,在原有的封建制度崩溃之时,因并未带来革命预期的结果,而致使执政者与民众间的矛盾公开化,社会动荡愈演愈烈。原著出版于1856年。

内容推荐

《旧制度与大革命》由托克维尔编著。

《旧制度与大革命》内容简介:

在所有历史事件中,法国大革命堪称最伟大、最长久、准备最完善,可也最出人意料的一个,所以它的历史比其他一切事件都更能警醒哲学家和政治家要谦逊,要小心。如弗里德里希这种无与伦比的天才都不曾预测到它。他触碰到了它,却选择对它熟视无睹。而他在此之前的做事方法,就依足了大革命的精神;他是大革命的先驱,还是其代表;可他却未在大革命爆发前夕认出它来;等到革命最终爆发后,大家一开始也未能感知到它,因为它看上去如此特别,完全不同于以往那么多次革命。

目录

作者前言

第一卷

第一章 大革命爆发时,民众对其的评论有何区别

第二章 先前人们以为毁灭宗教权力、减弱政治权力,便是大革命的本质和最终目标,但实际并非如此

第三章 为什么说大革命表面看来是宗教革命,实质却是政治革命

第四章 为什么欧洲各地的制度基本都一模一样,为什么它们全都垮台了

第五章 法国大革命创造了何种独特成就

第二卷

第一章 法国的封建权力比别的所有国家的封建权力都更叫民众厌憎,其原因何在

第二章 人们说中央集权制度是大革命与帝国的成就,但实际并非如此,它其实是旧制度的一种组织形式

第三章 今人口中的政府管理监督其实是一种旧制度组织形式

第四章 行政法院和官员保证制度是旧制度的组织形式

第五章 中央集权制度如何入侵到先前的政治权力之中,如何在不毁坏它的情况下代替了它

第六章 旧制度时期的行政风俗

第七章 法国怎样变成欧洲诸国中这样一个国家:首都占据最主要的地位,其他各省望尘莫及,另外首都还将整个帝国的精粹汇聚一身

第八章 法国人彼此之间的相似程度是最高的

第九章 这些人这么相像,却为什么被切分成了比先前更多的部分,相互之间不理不睬

第十章 政治自由的灭亡和不同阶层的割裂,怎样引发了那些弊端,而它们差不多囊括了毁灭旧制度弊端的全部

第十一章 旧制度时期的自由有哪些类型,它们对大革命发挥了何种作用

第十二章 18世纪的文明在各个领域都取得了发展,但为什么在某些情况下,法国农民的境况却要比13世纪更恶劣

第三卷

第一章 到18世纪中叶,为什么文人变成了最重要的政治家,其后果是什么

第二章 非宗教倾向在18世纪的法国人身上怎样成为普遍占上风的激情,对大革命的特点有什么影响

第三章 法国人为什么要先进行改革,再享受自由

第四章 路易十六统治时期是旧君主制最繁荣的时期,为什么繁荣反而促进了大革命的来临

第五章 为什么减轻人民的负担反而惹怒了人民

第六章 政府完成人民的革命教育,有哪几种做法

第七章 为什么一次宏大的行政革命成为政治革命的先导,最后的结果又是怎样的

第八章 大革命怎样从过往的事物中自然产生

原著者注

试读章节

第一章 大革命爆发时,民众对其的评论有何区别

在所有历史事件中,法国大革命堪称最伟大、最长久、准备最完善,可也最出人意料的一个,所以它的历史比其他一切事件都更能警醒哲学家和政治家要谦逊,要小心。

如弗里德里希这种无与伦比的天才都不曾预测到它。他触碰到了它,却选择对它熟视无睹。而他在此之前的做事方法,就依足了大革命的精神;他是大革命的先驱,还是其代表;可他却未在大革命爆发前夕认出它来;等到革命最终爆发后,大家一开始也未能感知到它,因为它看上去如此特别,完全不同于以往那么多次革命。

大革命在别的国家深受关注;在其他所有国家的民众心目中,它促成了某种新时代将要到来的模糊意识,以及某种改革和改良的模糊期盼;可大革命到底该是何种模样的,大家全都猜不出来。民众因这种模糊不清的预感,在看到大革命的瞬间便开始蠢蠢欲动,但各个国家的君主和臣子居然没有这样的预感。这些君主和臣子一开始只觉得大革命是一切民族都避不开的一种病,发作一段时间就好了,它唯一的后果就是在法国开拓出一种全新的政治范畴。德意志诸国的君主曾于1791年在佩尔内茨集合,宣布法国君主制度遭遇的威胁,也威胁到了欧洲其他所有旧制度国家,这些国家面临跟法国一样的危机;可这样的说辞他们其实一点都不相信,通过那段时期的秘密资料我们能发现,他们只是为隐藏自己的目的,或是当众为这些目的做掩饰,所以才找到了这样一个巧妙的理由。

在他们看来,法国大革命只局限在法国,且很快就过去了,他们唯一要做的就是从中捞些好处。为此,他们在私底下做了很多筹备工作,还组建了联盟。他们开始抢夺面前的猎物,在彼此疏远的同时又彼此靠近。他们准备得非常充足,偏偏将要发生的这件事却是他们事先没想到的。

对于本国历史,英国人记忆深刻,他们对自由认识很深,很有经验,这是长年实施政治自由的结果,他们确曾看到了这场隐藏在厚重帘幕背后、快速靠近他们的大革命的模样;可大革命的形式,它对全世界和英国的命运将会发挥何种作用,却是他们不知道的。亚瑟·扬在大革命爆发前夕,正在法国旅行,他预料到革命马上就要爆发了,却完全不清楚革命的意义何在,他还觉得特权会因大革命增多。他说:“要是贵族能从此次革命中获得更高的地位,那革命带来的弊端就将大于它带来的裨益,这是我的意见。”

伯克自打大革命爆发后就满心愤恨,但他对大革命的看法有时也不确定。他一开始的看法是,法国会因为大革命衰落,甚至亡国。他说:“法兰西的作战特长,必将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消亡,并且可能再也不会出现,承前启后的后辈会说:听说古代的高卢人善战,并因此出名。说这话时,他们就跟那位旧时前辈没什么两样。”

要对历史事件做出正确判定,保持距离要比接近它更有优势。大革命将要爆发时,法国民众并不清楚革命会造就怎样的成果。表示民众对此怀有某种恐惧的请愿书,在那些数目庞大的请愿书中,我只找出了两份。王权,或按当时的说法叫宫廷,其无与伦比的优势地位能够继续保留,才是民众真正畏惧的一件事。大家很担心三级会议,它看起来如此胆怯,持续时间也不长。大家担心自己会受到武力对待。贵族的担心尤甚。不少请愿书中都这样写道:“御前卫队应当承诺,就算出现了小型动乱或是暴动,也不能向普通民众开枪。”所有弊病都会因三级会议的自由召开消失;将要实施的变革难度并不大,只是数量庞大而已。

可法国大革命的进行只遵从自己的意愿:恶魔奇诡、恐怖的面庞,在其脑袋渐渐显露出来后,呈现在世人眼前;大革命先是废除了政治机关,继而是民事机关,先是变更了法律,继而是民情、风俗、语言,先是毁灭了政府组织体系,跟着让社会根基都发生了动摇,最后简直要发展到向上帝兴师问罪;没过多久,大革命就蔓延至国外,皮特口中那种武装起来的公众言论,说穿了就是各种各样大家听都没听过的手腕、战略、生死攸关的原则都随它一起到了国外,这个国家的实力强大到惊人的程度,它将各个帝国的阻挠打破,将一个又一个王冠击碎,将那些民族逐一踩在脚下,同时将那些民族变成了自己的拥护者,真是匪夷所思!世人的观念因此改变。此事一开始被欧洲诸国的君主和政治家看成一切民族都可能遇到的事,眼下却变成了一件前所未有的事,它完全不同于以往发生的任何一件事,人们在它面前手足无措,因为它实在太普遍,太可怕,也太难以理解了。有些人认为,这种前所未有的力量好像是自行产生的,并将永久存续下去,断然不会自行停下来,而人类要想阻挡它也是不可能的,人类社会最后会因它灭亡。大革命在很多人眼中,就是恶魔降临到了人间。德·没斯德尔先生从1797年就开始说:“法国大革命具备魔鬼的特征。”另外有些人却刚好相反,他们从大革命中看到了上帝带来的好消息,要将法兰西乃至全世界都变成全新的模样,几乎相当于创造全新的人类。这种带有宗教性质的畏惧感,存在于那段时期的部分作家心中,一如当年看见野蛮部族时赛尔维的反应。在描述自己的观念时,伯克发出了这样的惊叹:“法兰西不光失去了旧日的政府,所有的政府它都已失去了,它简直已变成了受辱者和受同情者,单说它必然带给人类劫难和恐惧,已经不够准确了。可结果却有一头丑陋、巨大、恐怖到人类无法想象的怪兽,从已被杀死的君主制墓穴中走了出来。这头奇丑无比的怪兽不因任何危险或悔意退却,义无反顾地奔向自己的目的地;所有固定规则和一般渠道,它都不放在眼里,所有不明白它因何出现的人,都将被它打倒。”

时人觉得法国大革命非比寻常,但它果真是那样吗?果真那般离经叛道、翻云覆雨、改革坚定,就跟他们说的一模一样?此次革命如此奇诡,如此恐怖,其真正的意义何在?真正的特色何在?产生了怎样深远的影响?有哪些东西被它毁灭?又有哪些东西被它创造出来?

我们如今拥有的准确身份,刚刚能叫我们对这一伟大事件做出更细致的考察,更准确的判定,如此说来,对这些问题展开探究、讨论的良机已经到来了。大革命的参加者那份耀眼的热情,我们只能感知到很少的一部分,因为我们与大革命之间的距离太遥远了;但与此同时,我们却能深切感悟大革命的指导精神,因为我们与大革命之间的距离又是如此接近。此事大家很快就无法做到了;原因就是,伟大革命的起因会在它胜利的刹那消失,胜利反倒把革命变成了一个谜。

P11-14

序言

眼下我发表的断然不是一本讲述法国大革命历史的书:我没有描写那段历史的欲望,因为这件事已经有人做过了,而且做得很用心。此书是对法国大革命的研究。

法国人在1789年倾尽全力改写了自身的命运,用清晰的界线切割了自己的过去与未来,此前从未有民众做过这样的尝试。他们慎之又慎,力求不要在自己的新世界中见到先前的一切:他们想将自己打造成跟上一辈截然不同的人,为此他们订出各种各样的规矩,要求自己服从;为彻底改变自己,他们使出了所有力量。

一直以来我都觉得,相较于其他人,以及他们自己最开始的想象,他们在这项独一无二的事业中取得的成绩要小得多。我坚信他们的情感、习俗与观念绝大多数都是从旧制度那里承继过来的,简直可以说,那些便是他们能够领导此次大革命,将旧制度彻底毁灭的最大功臣,只是他们对此毫无察觉;虽然心里不愿意,可他们还是用旧制度的残骸建筑起了新社会。所以只有先不理会现在的法国,通过对已经故去、已被埋葬的那个法国展开研究,才能对法国大革命和它的功劳形成全面、深入的认识。这就是我此番尝试想要达成的目标;然而,我却没想到自己要为此付出这么多努力。

很多著作都曾深层次探讨过君主制最开始的几百年、中世纪,以及文艺复兴时期的历史;那些时期的各类事件,以及法律、习俗、政府精神、民族精神,都已经为我们所知。然而截止到目前,从未有人对18世纪的历史做过相同深度的探究。18世纪法国外在的灿烂光辉,我们已看得一清二楚,那时候最出众的人物做过的种种琐事,我们都已了解,在那些机智灵活或是长于辩论的评论家的帮助下,那时候最伟大的作家的作品,我们也都已熟知,正因为这些,我们觉得自己已对当时的法国有了相当多的认识。然而,我们对它另外一些方面的认识却很不清晰,并时常犯错,这些方面包括:它的办事方法,各类制度在现实中的应用状况,各个阶层彼此之间的准确地位,不受重视阶层的处境和情感,乃至公众言论潮流。

我尝试进入其中,一直抵达旧制度的根源深处。因为大革命,它与我们彼此分离,但从时间上来说,它跟我们其实很接近。

我为此将18世纪的著作重看了一遍,还将很多不出名、也不应该出名的作品研读了一遍,后者更能真切反映那个年代的精神,尽管其内容有些粗糙。那段时期的公告我全都认真读过了;大革命爆发之前,法国人的观念和兴趣都在其中展现出来了。在这方面,我从省三级会议和之后省议会的会议记录中得到了很多启发。三个等级于1789年拟了一些请愿书,我专门研究了一下。这些手稿总数达好几卷的请愿书,以最高形式表达了法国旧社会的心愿,真切展现了它最后的愿望,堪称它的遗嘱。这一绝无仅有的历史资料,在我看来依然不够充分。

一般来说,观念、意愿、痛楚、利益、热情,在拥有强大行政机关的国家中,根本瞒不过政府的双眼。人们若能将政府内部文件全都翻阅一遍,便能在准确定义政府统治方式之余,瞬间洞悉国内一切。要是眼下给某个外国人机会,阅读我国内政部与国内各个省份的所有机密文件,那用不了多久,他对我们的认识便会超越我们对自己的认识。18世纪的政府权力已经非常集中,有着极强的实力和令人难以置信的积极性,它持续不断地向某一事业提供赞助、实施阻挠,或者做出批准,这些大家之后会见到。它做了不少承诺,并给了外界不少好处。它发挥作用的途径多种多样,国家政治的整体发展方向由它主宰,各个家庭乃至所有个人的生活也都受它干预。民众敢于让它了解自己最不为人知的不足,因为它会帮他们保密。为了研究政府存留下来的历史文件,我在巴黎和数个省份中停留了相当长的一段时日。

在那儿,我果然找到了有生命的旧制度,还有旧制度的思想、热忱、成见与实际应用。所有人都用自己独有的方式说话,表达自己最秘密的思想,不受任何束缚。现代人从未读过的历史文献,我都读过了,所以我得到了现代人不具备的很多跟旧社会相关的定义。

在研究过程中,我发现当今法国的很多显著特色,在原先的法国随处可见,这让我很意外。很多我先前以为起源于大革命的情感,很多我觉得只能在大革命中诞生的观念与习俗,都在原先的法国中出现了,现代社会的根深深扎入这片年代久远的土地中,时常能被我触碰到。距离1789年越近,那种引发大革命的精神,其成型、问世、成长的过程就在我面前呈现得越清晰。我渐渐看清了革命的全部。它的性情与特色都已有了预兆;这便是它。我在这儿找到了大革命一开始为什么要竭力做那些事,而它将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建立不朽功勋的目标,这份预兆似乎也已被我感知;这是因为大革命分为两个步骤,彼此毫无共同之处,在第一个步骤中,法国人好像要将此前的万事万物全都毁灭;到了第二个步骤,他们又要将前一步中丢弃的事物再找回来。1789年,旧制度的很多法律与政治习俗一下子消失了,过了几年,它们重新现身,好比有些沉到地底下的河流在不远处再度探出头来,大家见到的还是先前那条河,只是河岸跟先前不同了。

本书的主旨在于向大家说明,为什么这场宏大的革命当时差不多在欧洲所有地区都蠢蠢欲动,最后却只在法国爆发了,而它何以像是从那个将要被自己毁灭的社会上自动建立起来的,除此之外,旧有君主制度的倒塌这么彻底,这么意外,又是因为什么缘故。

我已经开始写的这本书,从思想角度来说,不应该写到这里就结束。这场革命旷日持久,起伏不断,我想借助它追寻法国人的足迹——他们诞生于旧制度,前段时间我还在旧制度下跟他们密切往来——凝视各种类型的历史事件对他们的改变,可他们的本质一点都没变过,他们反复出现在我们眼前,从不间断,无论何时我们都能认出他们,尽管他们的容颜出现了小小的变化。可要做到这些,得要有充足的时间和精力才行。

我先要跟他们共同走过1789年最开始的那个阶段,当时他们内心充斥着对平等和自由狂热的追求;他们想建立民主制度和自由制度;他们要在毁灭各类特权的同时,确立各类神圣的权利;那个年代青春、热忱、骄傲、激昂、诚挚,会受到之后历代人的怀念,另外,它还会长时间使那些想让其他人堕落或是成为自己奴隶的人夜不能寐。

我粗略回忆大革命的过程,是想试着解释这样一些事:这些法国人最终遗忘了自己最开始的目标,遗忘了自由,一心想做世界之王身份平等的佣人,这一结果是由哪些事情、错误与不当决策共同造成的;相较于大革命推翻的政府,那个实力更强、更专制的政府是怎样将所有权力抢夺回来,又集中起来,又是怎样消灭了全部自由——这些自由的取得付出了巨大的牺牲——仅留下一个自由的空壳子;这一政府怎样以人民主权为名,宣扬选民的普选权,罔顾选民被蒙在鼓里,根本不能聚在一起议事或是做出选择;它又是怎样以表决征税权来指代议会的妥协与默许;它另外还废弃了人民自治权和各种最重要的权利保障,废弃了1789年革命最宝贵、最高尚的成就——思想、言论与写作自由,同时又用这个伟大的名衔标榜自己,这可真叫人意想不到。

写到大革命的成就好像已基本完成、新社会也已建立后,我又开始对这一社会展开研究,我努力分辨它跟先前那个社会的相似与区别,找出这场巨大的革命给我们带来的损失与获益,最终我会尝试对我们的将来展开预测。

第二部作品的部分草稿已经完成,不过还不能公开,因为还不够完善。谁人能确定,我的精力能否支撑我写完这部作品呢?相较于民族的命数,个人命数更加难以揣测。

我不能说在本书写作期间,我没有怀着强烈的情感,我只求不要带着成见写这本书。说到自己的祖国,年纪自己那个年代,身为法国人怎能一点反应都没有呢?我得坦承,在对旧社会各组成部分展开调研期间,我并不曾彻底遗忘过新社会。弄清楚是什么疾病导致了病人的死亡还不够,我还要弄清楚什么能避免他的死亡。我尝试在各个死亡的器官中找出生命的规律,如同医生一般。描绘出一幅精准至极、兼具教育作用的画,就是我的目标。所以每回我从先人身上发现一些坚强的品格时——其中包括真正独立的精神,对崇高事物的喜爱,以及对自己、对事业的忠贞,这些品格都不可或缺,但我们差不多都已失去了——我都会凸显它们;我予以凸显的还包括一些对旧社会和如今这个新社会同样有腐蚀作用,展现在法律、观念与风俗方面的弊端流露出来的蛛丝马迹,我这样做是为了向世人明示它们给我们带来的恶劣后果,进而使大家深切领悟到,这些后果也许会继续出现。

我要声明一点,我愿意以冒犯所有人为代价,换取这一目标的实现,无论那人是单个人、整个阶层,还是公众言论或过往记忆,也无论那人在别人眼中有多可怕。这种做法经常让我觉得抱歉,可愧疚的情绪却从未在我心里出现。那些因我心生不悦的人,我真希望他们不要怪罪我,因为我有一个如此正义、如此忘我的目标。

很多人也许会批评我,说我在此书中展现的对自由的热爱,根本不符合时代潮流,他们想说服我,关注自由的人如今在法国已经找不到了。

我诚挚地希望这些人能考虑到这样一件事,我对自由深深的喜爱不是始于今天,而是从很久以前就开始了。我在二十余年前对另外一个社会展开探讨时,就已将眼下大家要读到的这些差不多逐一写了出来。

世人能在将来的黑暗中洞悉三个真理,三者都显而易见。第一个真理是,现在有种不知名的力量驱动着全体民众,民众无法克服它,只能克制它或是减慢它的速度,它驱动民众毁灭贵族制,这种驱动力有时很轻缓,有时又很强烈;第二个真理是,在各种类型的社会中,偏偏是那些贵族制度业已消失或是无法存续的社会,最无法脱离专制政府;第三个真理是,在上面提及的这种社会中,专制制度将造就最严重的后果;原因就是,相较于其他一切政治体制,专制更能促进该社会各类独有弊病的生长,进而推动它们朝自己固有的倾向演变。

该社会的居民,彼此间的种姓、阶层、行会、家庭关联全都已经消失了,他们关心的只有自身和自身利益,他们守着狭隘的个人主义,全然不在意公众利益。结果专制制度竟然让这一趋势得到了更肆无忌惮的发展,而不是对其实施阻挠;造就这一结果的原因是,民众共有的情感,对彼此的需要,友好共处的必要性,一致行动的可能性,都已被专制制度抢走了;它建筑起一道墙壁,让大家被关在个人生活中出不来。专制制度切断了原本就偏重于各管各事的世人之间的联系;将原本就相互漠不关心的世人彻底冰封。

该社会中一切事物都在不断变化,所有人都唯恐丧失原有的地位,因而满腹忧虑,竭尽所能追求更高的地位;鉴定一个人身份高低的最重要标志是财富,它不停地从一个人那里转移到另一个人那里,使个人境况与家庭地位或是上升,或是下降,形成了独有的流动性质,正因为这样,差不多所有人都在为积蓄财富或是赚取更多的财富拼尽全力。民间最常见的情感变成了牺牲一切以求财的贪欲、对经商的偏好,以及对财富与享乐的追逐。这一情感蔓延至各个阶层,不费吹灰之力,连一直与其毫无关系的阶层也深受其影响,若再不控制住它,那用不了多久,全民族都会因它沦落。可专制制度却从根上给它支持和鼓励。这样的情感会让人颓废,从而给专制制度带来巨大的好处;民众因此不再考虑公众事务,因此一念及革命便全身发抖,这种情感的诀窍与保障,唯一的源头就是专制,因为专制,贪欲变得肆无忌惮,民众能借助任何不正当的手段,将本不该属于自己的财富据为己有。要是没有专制,这种情感也有可能会变得很强;而专制的存在却能直接将其推上统治地位。

反过来,能对抗该社会的各种弊端,避免其走向堕落的,唯有自由而已。实际上,由于公民拥有独立的身份,导致他们各自独立生活,能让他们从独立中走出来相互接近的,唯有自由。由于在公众事务中务必要理解对方,让对方听从自己的意见,和谐共处,所以能叫大家感受到温情,循序渐进联合的也唯有自由。要让他们不再受金钱至上观念和生活琐事的羁绊,时刻都能体会到祖国至高无上的地位,感受到祖国就在自己眼前,这些都只有自由才能做到;能使人随时走出对快乐的沉迷,用更加狂烈、崇高的热情取而代之,能让人树立事业心——这比单纯求财更高尚,能创造出新知识,并能让人区分世人的良善与邪恶,这些也都只有自由才能做到。

民主社会中若缺少了自由,也有可能会富足、优雅、华美,乃至光芒万丈,看上去国力强盛,而这是由其普通民众占据的重要地位决定的;个人品格、家里的好父亲、讲究诚信的生意人,以及值得敬重的场主,在这里都能见到;连好的基督教徒都会在这里出现,由于他们的国家已脱离凡尘,而在最腐朽的民情和最糟糕的政府中形成好的基督教徒,便是他们所属宗教的光荣:好的基督教徒在罗马帝国政治最腐败的年代随处可见。可我有勇气断言,伟大的公民,特别是伟大的人民在这种社会中无论如何都找不到,另外,我还勇敢断言,内心和精神的普遍水平,会在平等和专制连为一体的情况下持续下降,永远不会停止。

这便是二十年前我想表述的一切。现在我的想法和表述都没有改变,因为在我看来,这多年都没发生一件事能让我做出这种改变。我在世人热爱自由时歌颂自由,在世人遗弃自由时继续坚持,大家不会对此持否定意见。

除此之外,就算是在这个问题上,我跟大部分反对我的人之间的区别,也可能要少于他们的想象,这一点还请大家认真考虑一下。若某人从属于这样一个民族:自由不可或缺的品质,该民族都很能很好地享受,但它却不遵从自己也有份订立的法律,而是天生便对某一同类的兴趣规颜逢迎,那么此人将隶属于何种类型?我觉得,这种类型的人是不存在的。自由的好处,专制者不会否认,但是有资格享受自由的,唯有他一人而已;世人在这件事上的意见一致,只是在对人的敬重程度上存有不同意见;所以准确地说,民众有多轻视国家,就有多热爱专制政府。我只怕要等上好一段日子,才能接受这样一种流行趋势。

现在我发表的这部作品,是通过繁重工作得出的成果,这样说并无半点夸大的成分。有些简短的章节,我花在上面的时间却超过了一年。我原本能在每一页上都加很多注释;但我最终只选了很少的一些放在最后,每一个都标注了页数。历史上的实例和相关证据都包含在其中。而我也愿意满足那些从此书中受到启迪、想获得更多实例的人。

书评(媒体评论)

这部小书几经检验,自成一家。已成为研究法国18世纪、特别是大革命历史的必读著作,称之为一颗“史学珍珠”亦不为过。

——张芝联

这本书分析了旧制度和大革命的关系,分析了在长期愚昧,实行愚民政策,或者极端制度的国家是如何产生大革命的。它分析了社会公众心理、大革命的原因以及大革命以后的破坏力。

——易纲

托氏试图说明,为何大革命没有在经济社会发展领先的英国爆发,也没在落后的普鲁士(德意志)爆发,而是出现在向现代社会转型半途中的法国。用今天的语言讲,若政治、法律、社会的改革不能同步跟进,中等收入陷阱很可能演变为中等收入危机。

——许小年

中国改革,官员和学界作用必然在整个社会群体中更为突出,是最需要读懂这本书的两个群体,《旧制度与大革命》是权力执行阶层的启示录。

——央视网《为什么要读《<旧制度与大革命>》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7 8:07: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