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谁带来了我的可乐(用新闻视角看外资在华发展历程)
分类 经济金融-经济-中国经济
作者 胡鹏
出版社 中国三峡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什么时候可乐第一次进入中国?那又是谁带来了我的可乐?”其实这里的“可乐”不是单纯意义上的可乐,它代表着的是开始进入中国的全球外资企业。

《谁带来了我的可乐(用新闻视角看外资在华发展历程)》以一个记者的眼光发现、透视、分析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以来外资企业在中国的发展历史,以及它们对中国经济、社会、文化的发展做出的巨大贡献,并且对中国走出去,对外投资,成为别国人眼中的外资有很好的借鉴作用。本书由胡鹏著。

内容推荐

古人云: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一个平凡的作者胡鹏,用翔实的事实和准确的数据为我们回顾了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来外资企业在华发展的路程数据整理而成《谁带来了我的可乐》,意在回顾历史,着眼现在,展望未来。

同时,《谁带来了我的可乐》还附带了当年发生的大事以及趣事,在枯燥的数据面前增添了一分阅读的乐趣。你是否还能记起进人中国的第一个世界奢侈品?你是否还能记起中国是何时开始有的私家车?你是否还记得小鹿纯子的“晴空霹雳”?你又是否还记得中国人何时第一次用上了现在最普通不过的手机?……回顾这些趣事,我们惊奇地发现,我们的生活就是这样一步步地在悄然地改变着。我们生活的变化其实就是中国经济变化的体现。而在这些变化中,在华的外资企业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本书得到了国内多位经济学家和多家媒体的肯定和推荐。

目录

序一

序二

【1978】 谈判的一年

【1979】 一部法律与一家企业

【1980】 经济特区:“杀出一条血路来”

【1981】 外资:认识、争议与选择

【1982】 “巧克力大厦”的传奇

【1983】 中外经济合作的绚丽花朵

【1984】 特区:对外政策的窗口

【1985】 惠普的中国元年

【1986】 “外商投资的春天”

【1987】 肯德基:一个时代的烙印

【1988】 雄风起兮大特区

【1989】 洋浦惊天雷

【1990】 浦东开发:一个世纪的梦想

【1991】 外资税法拉动投资热

【1992】 东方风来满眼春

【1993】 明基的选择

【1994】 水淹七军

【1995】 服务业开放:山雨欲来风满楼

【1996】 友邦“回家”

【1997】 惠而浦撤资

【1998】 柯达:“98协议”祸根深埋

【1999】 中国欢迎“财富”

【2000】 外资“西进”

【2001】 “每个人都是赢家”

【2002】 人世第一年

【2003】 外资,与SARS共舞

【2004】 法规“顺势”出台,外资“逆势”而进

【2005】 中国直销业的春天来了

【2006】 外资并购之辩

【2007】 内外资企业迎来“两税合一”新时代

【2008】 人民币升值陷入“莫比乌斯圈”了吗?

【2009】 跨国公司身陷“三重门”

【2010】 “走出去”的困扰:问题与答案

【2011】 中国企业在“走出去”中不断成长

附:1978—2010中国经济数据

后记

试读章节

1979年6月28日的《人民日报》在头版的显著位置刊发了一条消息。此消息指出,中国决定与外资合营某些企业,并为此起草了一个《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草案)》提请全国人大会议审议。

当时,在国内几乎还没有中外合资企业时,《人民日报》突然宣布中国准备草拟《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这听起来像是一个立法神话。事实上,回京不久的彭真带领他的同事们在人民大会堂不熄的灯光里,已经创造了三个月制订七个法的奇迹:其他六部法律都是涉及中国政治生活的重要基本法律,这第七个就是《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

这年7月1日,当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通过《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后,“喜欢做别人没做过的事”的香港人伍淑清就带着自己的团队来到了大陆,开始和有关部门接洽,运作起当时在大陆还是新鲜事物的合资企业。

“四十九和三分之二都可不写”

在北京航空食品有限公司的荣誉室里,存放着一件特殊的展品——一页镶在镜框里的批准文件,文件号为“外资审字(1980)第一号”。这是27年前,中国外资管理委员会批准该公司成立的通知,也是内地批准成立的首家外资企业的发文。

作为第一家中外合资企业,北京航食不仅结束了中国民航没有航空配餐的历史,更具意义的是,它开创了我国利用外资的先河,并以自身的发展,见证了中国引进外资事业的历史。

这均得益于1979年第一部《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的出台。

在中央的一次会议上,邓小平指出:“应该集中力量制定刑法、民法、诉讼法和其他各种必要的法律,例如……外国人投资法等等。”

在邓小平这一思想的指导下,彭真主持起草了新中国首个外商投资企业法。

利用外国资金、技术以及合资办企业,遇到的首要的技术性难题在于没有法律保障,外商根本不敢来投资。曾任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的项淳一回忆当年:谁愿意把大笔资金放在一块没有法律保障的土地上呢?

在《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起草过程中,最具争议的是,要不要限制外资的比例。荣毅仁是征求意见的主要对象之一。彭真邀请荣毅仁、经叔平、古耕虞等专家讨论此事。荣毅仁提出对外资不限比例。

然而在《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草案)》中还是规定,“中外合资经营企业外资投资比例不超过百分之四十九”,“决定重大问题要三分之二多数通过”。荣毅仁对此不赞同。草案第四条规定外国投资者投资份额不得超过49%,他认为不能这么规定:中国正是因为缺乏资金才引进技术设备,如此限制比例,就要拿出更多的钱去陪外资,与本意不符。

1979年6月,邓小平接到荣毅仁来信。信中提出:《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草案)》中规定的“中外合资经营企业外资投资比例不超过百分之四十九”和“决定重大问题要三分之二多数通过”两条原则,并非国际惯例,势必降低外资对我国投资的兴趣。建议在不丧失主权的前提下,以平等互利为原则,争取更多的外资,引进更多的技术。

邓小平阅后拍板:我看很有道理,四十九和三分之二都可不写。

之后,立法机关又根据实践需要,相继制定实施了《中外合作经营企业法》和《外资企业法》及其各自的实施条例和实施细则,使中国利用外资的法律从无到有,破土而出。

“001号”合资企业出台

1978年12月23日,三十岁的伍淑清第一次到内地。那个时候,要先从香港坐火车到罗湖,到罗湖后,从深圳坐火车到广州,再坐飞机到成都,用了一整天时间。伍淑清是上午9点出发,辗转几个地方,晚上9点才到成都。

从那一天的切身经历中,伍淑清体会到了内地交通条件需要改善。

在到广州的火车上,伍淑清从广播里听到了邓小平的声音。她记得很清楚,邓小平说:“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欢迎外商到中国投资。”

1979年,伍淑清带队到内地作具体考察,碰到了一个机会。当时,李先念出访菲律宾,伍淑清的父母就带了厨师、厨具,一路为李先念做饭。

经过十多天的考察,伍淑清辗转返回香港后,第一件事就是向父亲伍沾德建议,到内地去投资发展。伍淑清的父亲伍沾德是做食品行业的,也正在考虑把做食品的经验和中国航空服务业的发展结合起来,和改善内地交通条件结合起来。

在1979年6月份,当时民航局的沈图局长等人和伍淑清的父亲伍沾德进行了长达一年多的协商、谈判。

由于没有先例可循,在合资航空食品公司具体报批中,国务院甚至连续三次召集各有关部门,对合同上的21项条款逐一斟酌。有一次,从头天晚上10点一直谈到第二天早晨6点。

在谈判的过程中,沈图把准备和香港一家食品公司合资搞航空食品的事情汇报给了邓小平。邓先生就说:“你要了解一下,你的合作伙伴懂不懂得做面包,做出来的面包掉不掉渣。不懂得做面包,做的面包掉渣,就不要谈了。”伍淑清觉得,邓小平先生考虑问题非常务实,非常实事求是。对这样的领导人直接关心的事情,伍淑清是有信心的,所以就接着谈这个事情。

经过数轮洽谈,双方决定合办航空食品公司,总投资约600万美元。在通过国家有关部门审批后,于是,有了中国的“001号”合资企业。

短短半年时间内,北京航空食品有限公司完成了装修厂房、购买设备、人员培训、制定规则、开拓市场等各项准备工作。

1980年5月1日,伍淑清和中国民航合资的北京航空食品有限公司正式成立。5月3日,时任中国进出口管理委员会副主任的江泽民先生为伍淑清开业剪了彩。这个公司的成立和运行,结束了中国民航没有航空配餐企业的历史。P8-10

序言

古人云: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一个平凡的作者,用翔实的事实和准确的数据为我们回顾了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来外资企业在华发展的路程数据整理而成此书,意在回顾历史,着眼现在,展望未来。

同时,本书还附带了当年发生的大事以及趣事,在枯燥的数据面前增添了一分阅读的乐趣。你是否还能记起进人中国的第一个世界奢侈品?你是否还能记起中国是何时开始有的私家车?你是否还记得小鹿纯子的“晴空霹雳”?你又是否还记得中国人何时第一次用上了现在最普通不过的手机?……回顾这些趣事,我们惊奇地发现,我们的生活就是这样一步步地在悄然地改变着。我们生活的变化其实就是中国经济变化的体现。而在这些变化中,在华的外资企业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本书得到了国内多位经济学家和多家媒体的肯定和推荐。

后记

当我敲完本书的最后一个字,离开电脑,走出房门,屹立于风中,尽情地享受着北京夜色的抚慰。

远处传来的一首老歌《十年》,那曾经熟悉的旋律让我慢慢地陷入对往事的回眸中。当我站在十年之前与十年之后的交汇口蓦然回首,竟然发现自己抓不住片点记忆的纷飞。刹那间,一阵感伤涌上心头。原来岁月的冲刷,可以令那些并不遥远的记忆,变得逐渐模糊起来;当人生开始如梦,岁月变得无情时,是不是正验证了米兰·昆德拉德的那句名言“一切都会被遗忘呢”?

不过,即使我老到了不可以回眸往事的年纪,关于生命中某一年份的记忆,依旧会清晰如许地残存在心底深处。因为那一年,我经历了太多。

那一年,离春节不到一周的时候,我踏上了返回安徽老家的归途。列车刚走了不到一半路程,就开始不断延长停站时间,随后便时走时停,最后滚滚车轮彻底歇了下来。火车停在一片我叫不上名字的荒芜之地,周遭白雪皑皑,杳无人烟,宛如走进了一个“无人区”。尽管列车长不断安慰大家,但是归乡心切的旅客还是焦躁不安起来。情况越来越糟,列车已经断了暖气,洗手间的水箱也不再出水,最要命的是餐车储备的食物只够全部旅客一天使用。于是,就像许多好莱坞灾难片中的场景一样,我在没有暖气和热水的列车上,依靠着包里仅存的几块面包和两瓶水,还有一本翻烂了的《读者》,撑过了漫长而又绝望的40多个小时。当疲惫不堪的我回到家中,从电视新闻中才了解到,我乘坐的列车原来遭受了“百年不遇的雨雪冰冻灾害”……

也是在那一年,我和商务部扶贫办一行5人前往四川。5月12日13时29分左右,我们抵达四川成都双流机场,然后赶往朱德的故乡仪陇县城。在一个小时之后,正在高速路旁餐馆用餐的我,突然感觉到脚下地面强烈地抖动。也就是短短几秒钟的时间,餐厅已经开始剧烈晃动,门窗上的玻璃纷纷震落,餐厅周围的喷泉管道和自来水管道都被震裂。强震大约持续了三分钟,整个过程中,地表扭曲程度非常严重,餐厅屋顶大量砖瓦脱落,墙体出现大面积开裂,玻璃碎片到处都是。面对着满目疮痍的情景,同事聊以自慰道,地震也许发生在其它地方,我们遇到的可能是一次余震。不过,当晚上赶到宛如空城的仪陇县时,我才感到后怕,原来我们就在地震的中心,而我经历的那场地震,后来则被称之为“新中国成立以来影响最大的一次地震”……

还是在那一年,有幸抽得许多奥运场馆入场券的我,边听着当年最流行的《北京欢迎你》,边流连在北京大大小小的赛场,目睹了很多精彩的历史瞬间:从无以伦比的开幕仪式到令人扼腕的刘翔退赛,从铩羽而归的国奥足球到本土折冠的乒乓小将,一幕幕难忘的场景定格在我的相片和记忆中,至今想起来还颇为有趣。不过,除了偶尔抽出时间观看比赛,北京奥运会期间我做的最多的事情就是“资料收集”。因为要撰写改革开放三十年特稿,那一年8月的绝大多数时间,我都奉献给了位于紫竹院旁的国家图书馆和南三环的首都图书馆。在那个酷热的夏季,大多数中国人的目光都被吸引到精彩纷呈的奥运赛事上,空旷的旧报阅览室只有我一个人挥汗如雨地忙碌着。从一沓沓泛黄的报纸堆里,我欣喜地发现一个个尘封已久的新闻事件,居然串起了中国对外开放的历史脉络。“周虽旧邦,其命维新”,当“千年未有之大变局”的中国,开始走出多灾多难的“峡湾”,开启了浩浩荡荡的新征程时,其新闻背后发生的那些故事,精彩程度丝毫不亚于任何顶级赛事。俗话说“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在整理新闻材料的过程中,我萌生了动笔写一本记录中国引资进程的书。

那一年是2008年,我的书从那年8月开始动笔,直到2011年8月才完成,历时整整三年。

在过去的三年里,我所在的这个国家经历了不同寻常的各种历史事件:中国人民不仅顽强地战胜了特大自然灾害,圆满地举办了奥运盛会,成功地抵御住世界金融危机,而且中国GDP更是赶超日本,一跃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作为一个历史亲历者,发生在我身上的每一件或“倒霉”或“惊喜”的事情,都让我感喟良深:我不仅永恒铭记着这个国家在缓行时所经历的悲怆和忧伤,还将永远回味着它曾在高昂奋进时所留下的辉煌与骄傲。从这个意义上说,生活在这样一个年代,是“痛并快乐”的,因为我们有不一样的回忆。

所以,感谢2008,让我在那一年经历了那些事——这不仅让我有了一笔记忆的“财富”,还为世上留下了一本非常“可乐”的小书,是为后记。

胡鹏,2011年8月夜

写于盛夏的北京

书评(媒体评论)

“积极有效地利用外资是中国改革开放基本国策的重要内容,也是对外开放的核心内容之一。本书围绕中国引资的重要新闻事件展开,具有以下三个特点:新闻语言,资料新颖;思路清晰,内容丰富;厚重翔实,观点公允。它的出版为中国引资研究提供了崭新的史实材料和全新的新闻视角,是目前同类专著中一部有价值的好书。”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研究部副部长魏加宁

“胡鹏所著的《谁带来了我的可乐——用新闻视角看外资在华发展历程》作为记录中国引资历程的新闻史志,具有条理清晰、视野广阔、史料翔实以及内容丰富、观点新颖的鲜明特点,系统展现了中国外资政策动态演变规律和内在发展规律,对更好地指导外资利用实践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国家行政学院决策咨询部研究员、原国家发改委经济研究所发展战略与规划研究室主任王小广

“本书是胡鹏先生多年来对中国引资问题研究成果的结晶,其有别于同类学术著作。作者以独特的新闻视角、宏富充实的史实资料、明快活泼的语言风格,对中国引进外资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理性地阐述和探索,是一部具有开拓创新特点的著作。”

——中央政治局第十次集体学习讲解人、中央党校经济学部微观和区域经济研究室主任杨秋宝

“引进外资对过去三十年中国经济的高增长功不可没,但中国经济目前也走到了亟需调整外贸外资政策的十字路口。胡鹏先生的《谁带来了我的可乐——用新闻视角看外资在华发展历程》既是气势磅礴、规模宏大的编年史,又是以案例讲故事、以小见大的轶闻录。中国外资外贸领域三十年来的风云变幻尽现其中,值得反复赏读与回味。”

——中国社会科学院国际金融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员张明

“这是一本有意思的书,一本值得一读的书,作者以史家的笔触、记者的敏锐、学者的诙谐带我们重温一段你我共同走过的生活,告诉你那些注定载入史册的事件台前幕后、前生今世的感人故事。正如作者曾引用温斯顿·丘吉尔的话:‘你能看到多远的过去,就能看到多远的未来。’从这里,你能看到我们的未来,未来的生活!”

——《人民日报·海外版》记者部副主任、高级记者严冰

“对于中国引资情况论述,学院派专家的文章常常沉浸于大量模型、数据、图表的使用和论证,这往往与普通读者的阅读需求相距甚远。而本书的作者能从繁琐的理论研究中剥茧抽丝出简单的新闻逻辑,用生动的语言严谨地勾勒出中国从封闭、半封闭状态到宽领域、多层次开放的重大转变,故而该书具有相当高的可读性。”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教授陈享光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8 17:30: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