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禁闭
自出生之日起,我便被充满好奇心、不明真相不罢休的人包围着,在这样的环境中长大,是一件幸事。直到有一天,我生命中出现了许多敌人,他们因我对真相的执着求索而恨我入骨。漫天的辱骂声会让人迷失自我,忘记自己的真实身份。幸好我仍清醒地知道自己是谁,还能向世人讲述我自己的故事。我的名字是朱利安.阿桑奇。有一天,伦敦警察突然将我当成通缉犯。如果不是这其中涉及到错综复杂的事件与形形色色的人物,故事到那天也就戛然而止了。时过境迁,逝者如斯,若人不去主动改变这一切,未来就会从指缝间溜走:当你坐在英国警车后座,在熙攘的街道上呼啸而过时,难免会睁开眼睛,对这个世界产生新的了解。
车外的人群叫着我的名字,呼喊着各种口号。摄影记者像水桶中乱爬的螃蟹一样在车窗外拥挤推搡。媒体为了抢拍照片,争先恐后扑到车上,警车剧烈晃动,似乎要被推翻。我弯下身子,将头埋在膝盖之间,不愿被媒体刻画成罪犯。偶尔抬起头,却发现车窗外挤满了摄像头,倾斜成各种角度,就为能拍到我的脸,我不禁用双臂护住了头。终于,警车速度加快,脱离了人群。看到警车被砸,一些不明就里的囚犯在自己的牢房中大呼小叫,还有人纯粹是看热闹瞎起哄。总之,好戏落幕了。警车用了差不多40分钟的时间抵达旺兹沃思监狱的大门。那一天是2010年12月7日。
奇怪的是,进入监狱时,我竟感觉自信满满。也许,这是因为我很清楚自己锒铛入狱的新闻正吸引着全世界的目光。我知道所有人都在关注着我,因此,即使身陷囹圄也是值得的:对我的责难越是高调,就越能推动我们事业的发展。我心中也有些担忧,生怕因为自己的工作而被打上罪犯的烙印,但我知道他们越是这样做,就越能唤醒人民心中的正义。我这么说倒不是因为自己勇敢,而是策略上很明智。当时我身上只带了一支圆珠笔和250英镑的钞票,监狱按规定将这些随身物品收走保管,随后又要我脱掉身上的衣服,换上狱服,套上灰色的套头衫和灰裤子。1895年当奥斯卡·王尔德被转到这所监狱时,因为监狱将自己的马甲弄丢,便对狱吏说了一句话:“请务必原谅我感情的进发!”这句话在当时引起了一阵不小的轰动。我无意将自己与王尔德相提并论,我的那些马甲也根本不值一提,但身处这座维多利亚时代遗留下来的恶臭监狱,难免会联想起王尔德曾经遭受的苦难。后来律师告诉我,我的牢房就是当年关押王尔德的牢房,虽然我对此表示怀疑,但王尔德在反对不公的斗争中表现出的精神却是长存的。他当年在狱中受尽百般虐待,非人的境遇让世人心碎。在旺兹沃思监狱的这段时间,我心中最挂念的,并非自己,而是那些过去和现在同样遭受牢狱之灾的人们。
我想到了那位年轻的美国士兵布拉德利,因为向世人敲响警钟,将非法战争的罪行昭告天下,就被美国军方关进大牢,受到非人的对待。身陷囹圄的这些日子中,我一直惦记着他的安危。
关进牢房后,我自然而然地养成了很多习惯。其中一个就是开始来回踱步,像被关进笼子的豹子一样,必须要以某种方式活动身体,发泄能量。我在房间中走来走去,心不在焉地盘算着,同时尝试在生理上适应这狭小的空间。我很清楚,此处虽条件恶劣,但这样的日子不会长久。我反复这样慰勉自己,以集中精力思考正事。在狱外那个“外面的世界”中,我的律师们正加班加点地工作,努力将我解放出去,但他们的世界对关押在小小牢房里的我来讲过于遥远,我只能每天在牢房中绕来绕去,第一次真正体会到“禁闭”这个词的滋味。
也许是为了降低噪声或提高牢房温度,上一个关在我牢房中的囚徒将通风口用一张A4纸盖住。当晚,狱吏熄灯时,我意识到牢狱生活最糟糕的一点就是与外界断了联系。我的一生都是为了传播事业而活,现在突然意识到在监狱中听不到别人、也无法被别人听到是多么痛苦。更何况,维基解密的工作就是与众多对手展开通讯战,需要随时随刻有人加以指导。翌日清晨灯亮了以后,我很清楚当务之急就是设法打电话。监狱总会手下留情,让犯人上上网吧?我知道这不太可能,但我个性使然,总认为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不到最后一刻不轻易说不可能。所以我一直思考着,一直希望着,终于有一天按下了紧急按钮。P3-5
朱利安的自传就到这里,但维基解密的工作仍在继续。
2011年1月14日:宰因·阿比丁·本·阿里总统解散突尼斯政府,宣告国家进入紧急状态,随后逃往沙特阿拉伯。他在利比亚的盟友卡扎菲上校发表讲话,谴责突尼斯起义,声称抗议者是被维基解密公布的有关本·阿里家族和政府腐败行为的详细文件所误导。
1月22日:秘鲁报纸《商报》接到维基解密的电话,向其提供利马使馆的约4000份电报。随着电报门在全球范围内展开,维基解密与世界各地其他媒体机构签署类似协议。
1月28日:抗议者在开罗展开“愤怒之日”抗议游行,四面楚歌的穆巴拉克政府在埃及各地切断手机、卫星和网络通讯。全世界目光聚焦中东局势,维基解密继续公布中东地区电报。
2月15日:希拉里·克林顿在乔治华盛顿大学发言宣称,网络自由是巴拉克·奥巴马政府的“外交政策优先目标”。她又指出:“网络自由要想获得真正意义,必须转化为现实行动。”同一天,美国政府告上法庭,要求推特披露三名维基解密员工的账户信息。
2月16日:穆巴拉克2月11日下台后,维基解密继续支持埃及抗议者,一天之内公布450多份开罗使馆电报。
2月23日:前总统小布什原计划参加在丹佛举行的全球领袖峰会,当得知朱利安·阿桑奇“这个一再故意严重损害美国利益的人’’会出席会议时,他宣布取消出席。
3月4日:维基解密员工克里斯廷-赫拉芬松荣获冰岛2010年“年度新闻工作者”奖。
3月15日:有关电报门的报导登上印度报纸《印度教徒报》。该报在几个星期时间内披露了印度议会贿赂现象、美国利用武器销售换取政治影响力、巴基斯坦情报机构与塔利班联系及其他更多新闻。
3月20日:由于公布电报中显示美国驻墨西哥大使卡洛斯-帕斯夸尔曾批评墨西哥安全部队,后引发与总统费利佩.卡尔德龙的争吵,当天大使辞职。 4月7日:以色列报纸《新闻报》开始报导最新曝光的电报,内容包括以色列情报部门和中央情报局之间紧密关系等老话题,也有一些让人吃惊的新闻,如摩萨德和巴林国王的深厚交情,与前埃及政府成员针对武器走私进加沙的协商等内容。
4月8日:有关中东的电报继续公布,全区大部分抗议活动继续进行。2009年、2010年的一些电报显示,美国驻也门使馆反复收到当地联络人的情报,称美国盟友萨利赫总统政权不稳,不得民心。萨利赫总统目前正面临也门人的愤怒抗议。
4月21日:一份发自迪拜的电报称,伊朗总统马哈茂德.艾哈迈迪一内贾德正在培养其幕僚长埃斯凡迪亚尔.拉希姆.马沙,准备让他在未来接替自己的职位。马沙被视为伊朗强硬派的对手,他反对神职人士扩大政治参与。
4月25日:维基解密和九家媒体机构开始公布关塔那摩文件,该文件是关塔那摩联合特遣部队保管的《拘留人员评估简报》档案。文件内容涵盖了779名囚犯中的765名,包括健康评估记录、被拘过程、继续拘留理由及罪证。
数十名,也许数百名囚犯的拘留罪证极其站不住脚,有时候甚至一点证据都没有。一名男子被拘留的理由是,他曾为半岛电视台新闻频道工作,因此被认为可以提供有关该频道或工作之际接触过的人的有用信息;另一名男子被关押的理由是,他曾做过出租车司机,可能知道某一区域的恐怖活动。其他拘留人员的评估显示出美国更深层次的战略考虑——比如,尽管巴基斯坦是美国在反恐战争中的关键盟友,但如果某人与巴基斯坦情报机构有关联,该人就会被列入“威胁指标矩阵”。
美国记者格伦.格林沃尔德指出:“美国拘留体系是多么的残酷,罪证是多么的不可靠……放手允许政府凭借未经证实、未经法庭审理的秘密证据来关押囚犯,任何一个有良知、有—丁点理性的人都会对此感到恶心,然而这些最新公布的文件表明,特别是这条无限拘留政策究竟扭曲到了什么地步。”
5月11日:美国政府在弗吉尼亚州亚历山德里亚召开大陪审团听证会。听证会秘密召开,计划决定是否用《间谍法》起诉wikiLeaks-org及其创始人。同一天,朱利安因其“在追求人权事业中无与伦比的勇气”被悉尼和平基金会授予金奖。
5月13日:大赦国际在年度报告中特别表扬维基解密及其合作媒体,称其在阿拉伯世界各地反抗压迫政权的起义中起到了催化作用:“2010年度也许会被后世视为分水岭,这一年中,活动家和新闻工作者运用新科技向权势说真话,并因此推动人权获得更大的尊重。”
5月23日:萨尔瓦多报纸《灯塔》开始报导电报内容。报导披露了《中美洲自由贸易协议》的磋商细节、美国遣返萨尔瓦多移民、前左翼游击队法拉本多-马蒂民族解放阵线试图与美国改善关系、美国对该国政治人物的看法等内容。《灯塔》的报道开篇讲到:“萨尔瓦多国内有数十个外国使团,但只有一个使馆,或只有一个不需要点名、其国旗不需要描述的使馆……多年以来,声名显赫的政府官员、党派领袖和商界领导走访使馆,与美国外交官分享他们的担忧、个人见解和秘密政治战略,而这些他们都不愿意向萨尔瓦多公民公开披露。”
5月31日:有关北爱尔兰和爱尔兰共和国的电报内容登上《爱尔兰独立报》。有几篇报道涉及爱尔兰共和军,其中一份来自洪都拉斯的电报称爱尔兰共和军曾在该国活动,还有一份来自都柏林的电报援引前爱尔兰司法部长的话称,一位被曝光是英国间谍、后在看似报复性袭击中遇害的新芬党政客其实是被英国人曝光的。其他电报则描述美国外交官涉及监控爱尔兰穆斯林人群,并称中央情报局利用爱尔兰秘密引渡恐怖嫌疑分子。
6月1日:维基解密继续安排媒体合作事宜,这一次是在美国杂志《国家》和海地报纸《海地自由报》之间穿针引线,披露有关美国与这个加勒比海岛关系的电报。电报揭露,2004年政变后,海地的富人精英阶层在支持阿里斯蒂德的街区武装部署警察部队,本质上将警察当成了私人军队;另一份电报表明,美国外交官发动游说攻势,尽力压低海地的最低工资,反对将其升至一天5美元;还有一份证实,和其他西方政府一样,美国完全清楚2010年海地选举的舞弊现象。
6月2日:朱利安荣获2011年玛莎·盖尔霍恩新闻奖。评审官称朱利安“勇敢、坚毅、独立:是一个人民的特工,不是权力的特工.…一维基解密被描绘为一个高科技时代的现象。的确如此,但远不止此。它通过提倡透明度来实现正义,这一直是新闻界的优良传统。维基解密为公众披露的独家消息量之大,是大多数新闻工作者都无法想象的:它讲的真话赋予全世界的人更大的力量。”
6月21日:一份2002年11月来自梵蒂冈的电报显示,委内瑞拉天主教的众多主教在2002年4月积极参与政变,试图推翻总统乌戈·查韦斯,甚至反抗教宗本人让这些主教在政治活动方面“冷静些”的命令。
7月2日:朱利安与斯洛伐克哲学家斯拉沃伊·齐泽克和美国记者埃米·古德曼一同在伦敦出席活动。齐泽克将电报门比作皇帝的新衣:文件曝光的力量不仅仅来自于揭露的信息,甚至都不是来自于揭露的信息,而是因为这些信息第一次在最直接、最可靠的信息来源处得到了证实,再也无法抵赖了。“我们都知道皇帝没穿衣服,但一旦有人公开说皇帝没穿衣服,一切都会改变。”
7月13日:朱利安的生父约翰·希普顿来到伦敦,在儿子最新的引渡听证会上表示支持。他称朱利安是“一个伟大的异见者……世界上有很多聪明的人,但大多数都不是好人,而朱利安有道德上的勇气和能力来实现他的目标。他极度渴望为世界正义而战”。截至本书送印之日,朱利安仍然被软禁在诺福克的埃林厄姆庄园。
2010年12月20日,朱利安.阿桑奇与坎农格特出版社签署出书合同,书的内容一半是回忆录、一半是宣言,按合同规定次年出版。
当时,朱利安说道:“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成为团结我们这一代人的书籍之一。在这本高度个人化的书中,我会阐述我们为打造人民和政府之间的新关系而在全球范围内开展的斗争。”
最后,书的内容对他来说牵扯太多个人私密了。
虽然他在诺福克(他当时被软禁在诺福克)的埃林厄姆庄园花了50多个小时接受录音面谈,围绕他的生活和维基解密的工作与他请来的作者常常谈到很晚,但他越来越不愿意出版自传。三月底一稿交给他读完之后,朱利安宣布:“写回忆录好比卖淫。”
2011年6月7日,当全世界38家出版社已经计划出版本书时,朱利安告诉我们,他想废除合同。
我们不同意朱利安对本书的评价。我们相信,本书阐述其人其事,重点描述他为真相的献身。朱利安总是说本书写得很好,我们同意,这也是我们决定让广大读者看到本书的一个理由。
合同的事情呢?朱利安在宣布要废除合同之前,已经将预付款正式转移给律师,支付他案子所需的法律费用。因此合同仍然有效。我们决定遵守合同规定,出版此书。
现在读者看到的就是未授权的一稿。内容激情洋溢,挑衅叛逆,固执己见——就像作者本人一样。本书实现了原来的承诺,我们对本书的出版深感自豪。
坎农格特出版社
《阿桑奇自传(不能不说的秘密)》由朱利安·阿桑奇编著。
《阿桑奇自传(不能不说的秘密)》简介:
他是全世界知晓秘密最多的人。他发现,暴虐势力的主要力量源泉就是它能够秘密地行使权力;于是,电脑荧光屏背后,他开启了机构和政府组织“信息公开新模式”。经他泄密的众多文件中,你会看到冰岛银行违规放贷损失惨重、伊拉克军警虐囚令人发指、英军眼中阿富汗平民命若草芥……
他本身即是个秘密。行踪不定的背包客,背景无从查起。他自称独立的新闻工作者与自由战士,却被爆服务于国家情报机构,实为反美特工。他以伸张社会正义和公理为己任,却被指控双重性侵。
阿桑奇到底是谁,网络英雄还是权力黑手?在他的自传中,他必须澄清。
朱利安·阿桑奇编著的《阿桑奇自传(不能不说的秘密)》追忆了阿桑奇传奇的一生:漂泊而快乐的童年过后,他如何成为少年黑客,勇闯五角大楼?退出“密码朋克”这一精英组织的他,怎样冲破各方阻挠,成功运作自己的泄密组织“维基解密”?让他逃难至今的双重性侵指控又缘起何处?本自传特别记叙了阿桑奇的监禁,详细再现他的道德观和政治观的演变。文末独家精选了重量级解密文件作为附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