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中有处珊瑚螺旋海域,这里一年四季风暴不断,海难频发。据史书记载,在珊瑚螺旋之中曾有过一个青铜文明高度发达的恨天之国。自秦朝之后,相关记载彻底消失了,恨天国也成了一个名副其实的迷踪之国。
从美国治病回来的陈教授借举行家宴之机,请求胡八一去寻国宝秦王照骨镜,这面镜子的失落之地正是南海的珊瑚螺旋。众人商议过后,决定去南海寻觅失落的宝物,顺便做些“采蛋”的生意——采捞南海明珠。
—艘无人驾驶的幽灵血船出没于白雾茫茫的海面:天空中下起了鱼雨,海面上出现了一堵巨大的水墙,难道是传说中的“龙上水”?还没接近珊瑚螺旋,匪夷所思的怪事接连出现。这时,座船底舱的夹层中不时传来嘀嘀咕咕的声音,好像有人在密谋着什么,要将这帮探险者置于死地……
故事以一本家传的秘书残卷为引,讲述三位当代摸金校尉,为解开部族消失的千古之谜,利用风水秘术,解读天下大山大川的脉络,寻找一处处失落在大地深处的龙楼宝殿。毕竟那些龙形虎藏、揭天掀地、倒海翻汀的举动,都迥异庸俗,在离奇诡异的地下世界中,历史的神秘面纱正一层层地被揭开……
陈瞎子似乎在北京城里突然消失了,我遍寻无果,只得作罢,想来他是躲到什么地方避风头了,于是一方面托人给他留了口信,另一方面就准备着要动身去美国了。出国远行在即,我们想再好好看看冬天的北京,于是我带着Shirley杨一路信步,到北海湖去看溜冰,顺便商量出国后的安排。冬日的北京寒风正劲。灰蒙蒙的天空预示着一场降雪即将到来,可这些都挡不住人们的兴致,在古典皇家园林中溜冰的乐趣使人们流连忘返。
我告诉Shirley杨我准备金盆洗手了,以后再不想把脑袋别裤腰带上去倒斗了,并掏出大金牙给的摸金符在她眼前一晃,表明了我的决心,不带摸金符,祖师爷就不保佑了。
实际上我确实也想过要把真的摸金符摘掉,不过这些年的经历告诉我,世事无绝对,什么事情都有可能发生,所以尽量要给自己留下余地。前人不止一次说过:“宁可备而不用。也不可用而不备。”
从北海回家的路上,Shirley杨虽喜上眉梢,但对我好像还有点不放心,想把摸金符要走,替我保管起来。我心想这可不能给她。于是赶紧郑重其事地对她说:“我是国乱思良将,家贫盼贤妻啊。我还以为认识了你之后,我一团糟的生活现状将会彻底改观,可你为什么总不信任我呢?这……这不符合恩格斯自然辩证法的客观规律呀。”
Shirley杨说:“别来这套,我就是对你太了解了才不放心的。我发现凡是你一本正经说话的时候,所说出来的话几乎没一个字是可靠的,倒是那些漫不经心看似玩世不恭的话语,还稍微有几分真心的流露。你再把那枚摸金符给我看看,刚才我都没看清楚是真是假。”
我被她说得一怔,在心里问自己:“我真是那样吗?平时说话就这么不靠谱?凡是严正声明都被视为扯淡?开玩笑的话却能被当真?肯定不是这样,要不然怎么都说中美文化存在差异需要求同存异呢,从这点上看还真有差异。”脑子里一转念,又想到了一个借口引开Shirley杨的注意力:“在有关摸金校尉的传说中,印符术甲都是祖师爷传下来的,干这行的全凭祖师爷赏饭碗,倒斗的时候也要默念几遍祖师爷保佑,可说来说去。天下七十二行之首摸金校尉的祖师爷究竟是谁?这里边的事情现在可都说不清楚了。”
Shirley杨说:“这有什么说不清楚的,七十二行,古董占先,倒斗是属于外八行。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自成体系,有完整手艺行规传承的行业,总计共是七十有二。戏子伶人的祖师是唐明皇;宰猪屠户拜的是张翼德:缝纫制衣拜的是轩辕;木匠拜鲁班;窃贼拜东方朔。这七十二行又分为九流十三等,外八行中摸金为王。所以说摸金校尉也正是这传统七十二行当中的王中之王,不过说到这倒斗的祖师,却是有三位。”
我刚刚只不过是话赶话随口一问。却不料问出许多名堂,而且都是闻所未闻。于是请教Shirley杨,让她详细讲讲其中渊源,万一将来有人问我,我也好说出个子丑寅卯来,免得被人笑话做了那么久摸金校尉,却不知祖师爷是谁。
Shirley杨对这些倒斗行规传统的了解,也都是从她外公鹧鸪哨留下的日记中得知的。七十二行中能被尊为祖师爷的,并不一定是做这一行的第一人,但各行各业之祖师均是青史留名的人物,至少在历史上的风云人物中占有一席之地。
早在春秋战国之前。世上便已有了倒斗之事,可最有影响力的要数伍子胥发楚王墓,鞭尸雪恨之事。伍子胥挖坟掘墓是为了报不共戴天之仇,并非为了楚王墓中陪葬的明器,他这是“有所为而非为财”,所以后世同样“有所求而非求财”的搬山道人,便尊伍子胥为祖师。
秦末楚汉争霸,项羽发秦陵烧阿房,掠取其中宝货不计其数。项羽刘邦皆为秦末义军,故后世卸岭之徒取其“义”字,作为聚义分赃的招牌,并尊西楚霸王为祖师爷,而且霸王力拔山兮,也是以外力掘墓的卸岭力士所图之彩头。 汉代的盗墓活动已经非常频繁了,摸金校尉这一字号正式出现于后汉三国,实际上早在西汉便已成形,但尚未成势。后来三国时期,曹操以需要军饷扫平乱世,还百姓清平世道为借口,吸纳了不少倒斗高手,并设立正规的倒斗部队军事编制,至此才有了摸金校尉之说,千百年来沿用至今。古人云“名不正,言不顺”,各行有了祖师字号才可自成一体传承后世,但摸金校尉的行规和种种手艺,及其易理五行之框架,都是到了唐代才彻底发展完备的,后来更是吸取了江西形势宗风水理论的精髓,有了“寻龙诀”和“分金定穴”这些摸金校尉独有的风水秘术。
三国时期群雄割据,倒斗部队也并非曹魏所独创,孙吴就曾为了补充军事开支,在岭南掘了南越王婴奇之墓。不过孙权麾下的这支倒斗部队。在发掘越王墓时遇到了非常大的意外事故,全军尽没,事后没有一个人活下来。此事在倒斗的手艺人中口耳相传,但史书上无半字记载,野史上却与传说完全相反,只说功成身退,未知是真是假。
这些野史奇谈中还提及曹操墓也是摸金校尉设计的,所以后世难以被人发现。夫葬者,藏也,欲为人之不得见也。有些古墓确实占尽形势,得天独厚,如果不知道其中真相,不以极特殊的办法来寻找,几乎不可能找到。
P1-3
盗墓之事古来已有,自项盗秦皇墓,历二十三朝,世间朝代更替,穴地掘冢之辈多如牛虻,按其动机、手法、宗系划分,不外乎发丘、摸金、搬山、卸岭四类。
发丘、摸金之辈,始于后汉,实皆一脉。摸金秘术,以“易”当头,以“生”为则:生生变化为“易”,天地之大德日“生”。南宋末年以后便无“发丘”之说,并称“摸金校尉”。以易学五行之理分金定穴,多存立身济世之心,或三两人,或三五人结为一党,无师徒传承之名分,唯以发丘印、摸金符、寻龙诀等物为凭,进退有章,攻守有法。盗亦有道,鸡鸣灯灭不摸金,盗不离道,敬鬼神而远之。
搬山道人一支,始于西域双黑山孔雀河流域,其辈皆同宗同族,平日多扮游道方士行走天下,不与外人往来相通,特立独行,能人异士辈出,盗遍世之大藏。有不知其意欲何为者,谓其:“搬山道人发古墓者,以求不死仙药也。”搬山者善独门搬山分甲术,此术可细分为搬山填海术与分山掘子甲两门,合称“搬山之术”,历来密不外传。其辈寻藏盗墓,无不以搬山异术为行事之根本。搬山术虽属异类方术,然其中所涵盖诸般方技、法门、诀语,却并非以《易》为总纲,故与摸金校尉风水秘术之渊源截然不同。
卸岭之徒最众,始自汉末农民军盗发帝陵,众力取利,分赃聚义,人数少则成百、多可千数。平日分散,各自为匪为盗或为官军,盗墓者中半官半匪者皆属此辈。彼间有消息相通,中有盗魁,一呼百应,逢古墓巨冢,则聚众以图之。其行事不计后果,大铲大锄、牛牵马拽、药石土炮,无所木用其极。其辈所盗发之冢,即便斩山做廊、穿石为藏、土坚如铁、墓墙铜灌金箍,亦皆以外力破之。
发丘、摸金、搬山、卸岭,便囊括了世上以“风水、方术、外力”来盗墓的这三大体系,简言之可作“理、技、物”,也完全涵盖了盗墓之辈“济世、寻药、求财”这三种动机。余者皆为民盗散盗,不乏鸡鸣狗盗之流,泥沙混杂难成气候,不足立说。《鬼吹灯》第二部四卷单表模金校尉与搬山道人之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