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1 戒贪吃
猪悟能的贪吃是天下闻名的。他天生有一张大嘴,吃起东西来又快又多。别人一看见他的影子,他就会飞快地把吃的东西藏起来。有的好心人,有时请他吃苹果,给他一个不行,十个也不行,五十个也不行,一百个才勉强吃个够。他如果要吃饱,那起码得超过二百个或三百个。你看,他的胃口有多大!
有一次,金丝猴在收摘玉米,悟能一眼就扫到了金丝猴面前那堆金灿灿的玉米,馋得他口水哗哗直流。金丝猴好心给了他一个尝尝鲜,谁知只听见咕咚一声,那玉米就溜进了他的大肚子,消失得无影无踪。金丝猴又给了他五个,不到三分钟,他又彻底地消灭光了。
金丝猴再给了他五个,说:“吃完这些,就不给了。”
哪知老猪吞吃了这五个玉米,毫不过瘾。他顾不得羞耻,干脆把金丝猴面前那堆玉米都搬了过来,吃光以后抹了抹嘴,就扬长而去。
金丝猴跑到唐僧和孙悟空、沙和尚面前直叫苦: “你们那位猪兄弟太贪吃了,他把我辛辛苦苦摘下的一堆玉米统统吃光了。你们得好好治治他的毛病呀!”
唐僧和孙悟空、沙和尚觉得老猪的贪吃毛病,已经到7非治不可的时候了。他们商量了对策,准备伺机治一治老猪。
夏日的一天中午,唐僧师徒四人冒着酷热,翻越了一座峻峭的山峰,来到了一块西瓜地旁。他们都热得不得了,尤其是口渴难熬。猪悟能看到瓜地里躺着许多又大又圆的西瓜,眼睛都亮了。瞧着那乌溜溜、贼亮亮的西瓜,馋得他心里发慌,口水直流。
一个农民摘了一个大西瓜,切成四块,送到他们师徒面前说:“你们四位师父,尝尝这西瓜的味道可甜?”
猪悟能的嘴大,手脚又快,一下子就朝嘴里塞进两块西瓜,同时又用双手把另外两块西瓜拿在手中,连声说:“好瓜,好瓜!” 农民见他们口渴得厉害,就对他们说道:“你们四位师父就在瓜地里吃吧,可是我们这里有一条规矩。”
老猪眨着小眼睛问道:“规矩?吃瓜还有什么规矩?”
民说:“我们的规矩是只许吃,不许带。”
“没问题,你放心好了。”老猪说。
唐僧、孙悟空、沙和尚分吃了一个大西瓜以后,已经解渴了。可是老猪却低着头一个接一个地大嚼起来。
唐僧看着老猪吃完了三个大西瓜以后,就上前说道:“徒儿,我跟你来一次吃瓜比赛好吗?”
老猪哈哈大笑起来说:“没问题。论吃瓜,谁也比不过我。”
唐僧拿起一个西瓜吃了几口就放下了。老猪拣起一个大西瓜猛吃起来。当然,老猪得胜了。可是他的肚子开始膨胀起来,但他还取笑唐僧道:“师父呀,吃西瓜你得拜我为师哩!”
这时候沙和尚上前说道:“老猪,我来跟你比一下。”
“没问题。”老猪笑着说,“连师父也比不过我,你老沙算老几?”
沙和尚拣了一个西瓜,吃了几口就放下了。老猪又飞快地吃完7一个大西瓜,他又得胜了。这时候,他的肚子已胀得高高的,他却还得意地叫道:“你老沙跟我比,差得远呢!”
突然,孙悟空跳到他的面前:“你甭骄傲,俺老孙还没有跟你比过呢。”
“没问题。”
“我跟你比赛吃一个整瓜,看谁能一口吞下去。”
“没问题!”这呆子闭着眼睛瞎嚷嚷,“说句老实话,吃瓜的本领,你老孙不是我的对手。”
孙悟空摘了一个最小最小的西瓜,一下子塞进嘴里去了。
“这有啥稀奇,你只吃了个小瓜,看我老猪的——”心贪嘴馋的老猪,摘了一个特大的西瓜往嘴里塞。
他拼着老命塞呀塞,这时候他那大嘴巴也不顶用了。
他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把大西瓜塞进去一点点。又用尽了吃奶的力气,才勉强又塞进了一点。可是,他怎么也没法把大西瓜整个儿塞进嘴里去。
老猪急得满头大汗。
大西瓜进不去又出不来,眼看老猪的眼睛开始翻白了。
这时候,老猪的大肚子越胀越高,连喘气也困难了。他躺倒在地,汗如雨下,眼看要断气……
P4-6
我是怎样爱上猪八戎的
●任明耀
我的朋友常常好奇地向我提问:“你研究外国文学,但你写了不少猪八戒的童话故事,你是怎样爱上他的?”其实,我爱上猪八戒,也有一点传奇色彩。
20世纪50年代,浙江绍剧团在杭州胜利剧院演出新剧“孙悟空三打白骨精”,获得了好评。我出于好奇,有一天晚上走进剧院观看了这出戏。绍兴大班的唱腔,有它的独特魅力。剧中人物个性鲜明,情节曲折多姿。六龄童扮演主角孙悟空,武打十分精彩,唱腔、表演也都不错。可是,我对七龄童扮演的猪八戒却情有独钟。他一出场就博得满堂喝彩,一开口说话更使我笑开了花。他的唱腔很别致,一举一动都非常幽默、好笑。他虽然傻得可爱,可是他的本性善良,所以大家都喜欢他。我觉得这个人物太可爱了,从此以后,我就开始写猪八戎的童话了。多年以来,笔耕不辍,写7将近一百多个,有的已在报刊上发表。其中10个故事在上海教育出版社主办的《拼拼读读画报》上连载了10期,责编王文霞女士富有创新精神,请了1O位风格各异的画家画了10个不同形象的猪八戒,再加上1O个有趣的故事,一下子博得了小读者的欢迎,刊物发行量猛增,为出版社取得了可观的经济效益。
此后,更激起了我的创作兴趣。我挑选了一批作品,定名《猪八戒新传》,交付河南海燕出版社出版,其中的插画由北京著名老画家郑熹先生创作。郑熹早年从中国美院毕业,在画坛耕耘数十年,成了著名的花鸟、人物画家。由于他生动的插图,初版4000册出版以后很快销售一空,成了“一书难求”的童话书了。
我曾赠给我当时读小学的外孙一本,他看了以后喜欢不已,居然自己动手也写起了童话。有一天,他将我这本童话书拿到学校去献“宝”,一下子被其他小朋友抢走了,后来他想取回这本宝书,可书早已无影无踪究竟谁拿走的呢?也无法查明了。
可见,这本童话书多么受小朋友的喜爱呵。这使我兴奋不己,也使我惭愧不已。
进入新世纪以后,我发现动漫市场方兴未艾。我想到猪八戒如果走向动漫市场必然会引起轰动。世界上有不少动漫人物,如米老鼠、唐老鸭、一休和尚……他们都是孩子们的开心果。我想猪八戒如编制精美,一旦走出国门,走向国际动漫市场,肯定会使世上的大人、小孩喜欢的。为此,我将《猪八戒新传》中的“猪八戒为啥叫八戒”的故事,T2000~改编成了动漫文学剧本“猪八戒逸事”(共8集)。完成以后,我一直藏在抽屉中,真成7“藏在深山人未识”。直到党的十八大以后,受到党的号召“文艺要大发展、大繁荣”的鼓舞,我将此稿投寄浙师大前校长、我的同事、早年在杭大中文系共同开设儿童文学课的儿童文学权威作家蒋风教授审阅并指教。蒙他赏识,决定在他主编的《儿童文学信息报》连载。第一期3个故事连载以后,颇受好评;接着,另一内刊《暨南渝讯》也分期连载了。以后省内外不少朋友来电来信,十分赞同将猪八戒改编成动漫故事。
浙江省作协党组书记赵和平同志来电,也向我表示他的赞同。北京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戏曲研究专家、博士生导师孙崇涛,是原杭州大学中文系1957届毕业生,他来信称赞说:“老师童心未泯,所撰《猪八戒轶事》童趣盎然,读之喜甚、佩甚。”上海友人汪义生教授则亲笔来信谈了他的意见:“多年来,美、日、英等国的文化产业如海啸般席卷而来,对我国文化产业形成巨大的冲击,尤其是它们的动漫产品占领了我国儿童文化市场的绝大多数份额。如《机器猫》《阿童木》《变形金刚》《狮子王》《功夫熊猫》……
“吸引了亿万中国儿童,不仅在版权、票房上赚得盆满钵满,更令人忧虑的是,这些动漫产品以它们的核心价值观,在潜多,随时接受上苍的召唤,离世而去,如能像文化名人黄宗江先生那样能够问心无愧地“回家”,那将是最大的幸福。
最后哆唆一句,绍剧猪八戒的演员七龄童是一位天才喜剧演员,为老百姓留下了活泼泼的猪八戒形象。他的过早离世,令人痛惜、悲愤不已。我希望有人能撰写他的传记,研究他的喜剧艺术,这是对他的最好纪念,也是一笔宝贵的文化遗产。
不再哆唆了,不然,我也变成猪八戒了!一筻。
2013年4月春暖花开于美丽的浙江大学西溪校园
时值第九届中国国际动漫节
任明耀著的《猪八戒传奇》以家喻户晓的神话人物猪八戒为主角,收编了新内容、新故事五十余篇,分“猪八戒为什么叫八戒”“猪八戒新趣闻”“猪八戒出国旅游记”“猪八戒新进步”等四章,情节生动有趣,语言活泼新鲜,形象风趣横生,读来令人捧腹,把猪八戒的形象塑造得十分丰满,颇具典型的艺术特色。
首版书名《猪八戒新传》,1997年海燕出版社出版,脱销已有二十年了。今由亚洲儿童文学大会主席、中国儿童文学德高望重的理论家蒋风先生鼎力推荐再版。
书末附有美籍华人学者梅凡先生刊发在暨南校友杂志的书评一别。此评中肯、深刻,有其独到见解,值得关注,值得寻味。
为了体现原书的完整性,本次再版沿用郑熹老画家的插图,以志纪念。
任明耀著的《猪八戒传奇》特点是以家喻户晓的神话人物猪八戒为主角,收编了新内容、新故事五十余篇,情节生动有趣,语言活泼新鲜,形象风趣横生,读来令人捧腹,把猪八戒的形象塑造得十分丰满,颇具典型的艺术特色。书末附有美国籍中国学者梅凡先生刊发在暨南校友杂志发表的书评一则。此评中肯、深刻,有其独到见解,值得关注,值得寻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