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火中的转折
——新写实主义油画在抗战时期的崛起
中国油画在20世纪的二三十年代曾经出现过一个多元的格局,抗日战争的爆发改变了这种形态,尤其是艺术家自觉投身于抗战而纷纷走出象牙之塔,中国油画也在这一时期发生了重大变化,使写实主义绘画产生了新的价值和意义并占据了主流位置。这一点,恰恰符合了中国共产党在战时的宣传要求。艺术家的情感方式以及战时的立场和态度都发生了深刻变化,使得新写实主义绘画成为20世纪以来中国油画最主要的表达方式。
写实主义艺术观在中国油画发展的历史上始终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在整个20世纪的历史进程中,它在不同时期经历了不同的变化。严格地说,写实主义在20世纪的二三十年代是一个极为流行的概念,它所包含的不仅仅是一种技法,还蕴藏着美术观念和创作模式。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写实主义为适应形势的需要而成为一种切合中国现实需求的创作方法——新写实主义,并对后来中国油画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新写实主义美术观的确立,是五四以来新美术运动发展的必然归结,也是中国油画在剧烈的时代变革中的必然选择。
写实主义油画在中国的出现,与中国特殊的社会和现实有着密切的联系。特别在20世纪的前夜,中国处在新与旧的交汇点上,传统绘画走到了尽头并开始腐烂,现代绘画还没有出现。这个时候,许多知识分子谈论着对传统绘画的改良,但却无人为此提供灵丹妙药。尽管人们的内心还有许多不满和苦闷,但却充满了幻想。就是在这样苦难而悲哀的年代里,孕育出了中国油画,并以此来“革”传统绘画之“命”。特别是“王派”留在画坛上的罪恶影响,从根本上说还没有摆脱“临”“摹”“仿”“托”等这些传统绘画的看家本领。因此,激进的知识分子在这个时候不约而同地将眼光瞄准了欧洲,也发出了不同的声音——
陈独秀:“若想把中国画改良,首先要‘革’王画的‘命’,因为要改良中国画,断不能不采用西洋的写实主义精神。”(《美术革命》《新青年》6卷1号,1918年1月15日) 康有为:“今宜取欧画写形之精,以补吾画之短。”(《美术论集》,人民美术出版社,1986年出版)
蔡元培:“今世为东西文化融合时代,西洋之所长,吾国自当采用。”(《北京大学月刊》,1919年3月25日)
粱启超:“问美术的关键在哪里?限我只准那一句回答,我毫不踌躇所谓回答:‘观察自然’。”(《美术与科学》,原稿为作者1922年4月在北京美术学校的讲演稿,发表于1922年4月22日《晨报》副刊)
总之,引进西方的写实主义绘画,改造传统而腐朽的中国画是进步知识分子的共同心愿。进一步说,西方油画被引进中国,也标志着中国现代绘画的开始。回顾历史,20世纪初期,中国进步知识分子的思想活跃和视野开阔,与西方文化的引进密切相关,仿佛在腐烂而窒息中注入了新鲜空气。西画的传入,加快了对传统绘画决裂的步伐,与此同时,人们对新生活也有了初步的认识,从而走上了回归情感的轨道。中国油画的兴起和发展,无不与国家的兴亡息息相关。引进西方油画,主要是拯救凋敝的民族精神和社会的堕落混乱,普及全民族的审美和文化修养,并使中国民众从封建传统礼教的愚昧状态中解放出来。
实质上,当时一些进步人士提出的“美术救国”是艺术家肩负的一种历史使命,目的是促进东方艺术的复兴,从本质上说,这是民族精神自强在艺术上的表现。除上述情况之外,写宴主义油画引进中国,也是由于救亡图存的需要和急剧变革的社会思潮所致。这一切,都迫使中国艺术家必须做出再生的选择,完成与传统美术体系根本不同的现代美术形态。这时,西方各种现代艺术思潮和各种流派应运而生,并争先恐后进入中国——从学院主义到后印象派,从野兽派到超现实主义、达达艺术等。尽管如此,西方的学院写实主义绘画一直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从很大程度上是其他流派所不及。尽管学院写实主义绘画在西方曾有过辉煌的历史,但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时,随着西方现代艺术的兴起,同样结束了它辉煌的历史。
写实主义绘画在西方遭到前所未有的冲击,但在辛亥革命前后却被中国留学生引进本土,并将其视为拯救并改造衰败的传统中国画的灵丹妙药。进步知识分子在“五四”时期发现中国传统绘画只“写意”而不求“写实”的弊病。所以将西画中“写实”的特征看作是与传统中国画最大的区别。在呼唤“民主与科学”的新文化运动中,写实主义绘画被看作是科学与进步的美术形态而得到大力赞扬和提倡。与此同时,大批艺术学子满怀强烈渴求之愿望离开故土,到东洋和西洋接受写实主义绘画教育,回国后多以教学方式极力推行写实主义绘画在本土的传播,并且逐渐使写实主义成为中国美术领域最具影响的流派。西方现代主义艺术思潮此时也涌入中国,其中许多艺术家以教学、艺术群体的形式为现代艺术在中国的发展推波助澜,表达了艺术家对中国传统绘画批判态度的同时,也使萌芽中的中国油画出现了多元和五彩缤纷的格局。这是中国油画在20世纪历史进程中的黄金时代。以后,随着国家形势的转变和救国需要,写实主义占据了主流。
其实,在新美术运动兴起后的二十多年里,油画界包括美术领域对现实主义的理解还在一个非常浅薄的层面上。换句话说,都是将现实主义简单理解为与非具象绘画对立的一种技法与风格,并且,进步的艺术家对“美术革命”这一口号的理解同样没有超越以西方的写实精神来“革王画的命”这个层面。尽管“美术革命”思潮强调美术的社会性和阶级性,倡导美术为大众服务,也体现出现实主义倾向,但并没有给油画界带来实质的变化。因此,写实主义在当时还只是一个概念,还没有成为中国油画中的一种风格。
P3-5
将自己过去十多年时间写下的零散文字编辑成书并出版,是一件令人欣慰和高兴的事。此时,又是一个初春最美好的季节——我们刚刚走出冬天,乍暖还寒。
这本“自选集”收录了我自新世纪以来所撰写的一些零散的理论和批评文章,大致反映了新世纪以来中国新艺术进程中的观察与思考。从这个意义上说,这些文字都与这一时期中国当代艺术的状况息息相关,见证了中国当代艺术在新世纪十多年发展的整个过程。此时三晋大地,天气虽然还冷,但已经有了春的气息,眺望窗外,正在回暖的大地让人感受到生命在复苏。于是,一阵阵暖流涌上心间,仿佛回到二十年前……也是这个时节,也是乍暖还寒,我一个人背着行囊,为中国当代艺术而奔走于大江南北,穿越一个个灯红酒绿的城市之间。
今天,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惊蛰”,据说,可以听到春的声音。春雷乍响,惊醒蛰伏土中冬眠的小动物,于是就有了“春雷响,万物长”的说法。友人发来微信:惊蛰时节,天气转暖,雨水增多,乍暖还寒,应适当“春捂”,不要因天气变暖而过度减衣,尽情享受身边春的气息。这一天,也是我的这本文集在编辑整理上的合卷之日。我想说的是,这一天,还真的生出了意义。
连日来,总觉得这本小册子的文章过于零碎,甚至茫然无序,为此在还有寒意的初春产生一种无形的压力,不知如何是好。很快,惊蛰的春雷驱散了一切,也使我清醒——它本来就是一册“自选集”嘛!哪有什么“零碎”和“无序”之说。于是,那些郁积终于被释放出来——那是一种久违了的轻松。
最后,我想说的是,北岳文艺出版社做了一件非常重要、非常有意义的事情,我郑重地感谢社长、总编辑续小强博士,是他敏感和超人的洞察力以及判断力,才使这套丛书得以出版。他们的抉择,他们的眼力,他们的视野以及他们的宽厚将深深根植于中国当代艺术发展的历史中。感谢贾江涛女士、赵婷女士,还有那些默默无闻的编辑们。这套丛书的出版,包含着他们的辛勤劳动,惊蛰的春雷,正是对他们最崇高的敬意。
刘淳 2014年·惊蛰
艺术与时代
战火中的转折
——新写实主义油画在抗战时期的崛起
汽车 艺术 人生
青春,在激情中燃烧——为1980 年代中国现代艺术而作
历史记忆与现实处境——方力钧和他的艺术
“当代艺术”的岁末感言
“中国现代艺术展”的回顾与再思考
艺术的立场
当代艺术中“底层关注”的再思考
当艺术家成为公众人物
利用 转换 再生——社会主义经验中的政治波普
如何理解“当代艺术”
威尼斯双年展与中国当代艺术
面对“数字时代”
寻找当代艺术的精神立场
关于中国当代艺术的若干问题
——第一届“终南雅集”批评家会议上的书面发言
学院艺术与当代艺术
——在上海大学美术学院的讲座
艺术与批评
西方当代艺术随想
当代艺术批评之我见
对当今艺术批评的批评与思考
现实主义中的现实——“面对现实”油画展序言
艺术批评现状的观察与思考
艺术在今天发生了什么
通往“现实主义”之路——对现实主义美术的再思考
艺术批评的自律
艺术批评面临着严峻挑战
艺术精神的回归
艺术批评的有效性与自由精神
面对当代艺术史
艺术批评的独立价值与品格
增强批评家与艺术家的沟通
艺术批评要关注“小人物”的创作与成长
艺术批评之道
艺术是另一种民主和自由
争鸣是繁荣艺术批评的必经之路
重塑艺术批评的独立品格
艺术与历史
“陌生”的大师朱沅芷
重读周思聪
观“民国油画”所想
1986年的《中国美术报》
中国当代艺术的起点探寻
怀念吴冠中
保留一份真诚和感动,去照亮自己的人生
——方力钧《编年纪事》和《批评文集》编辑随想
我们究竟了解多少毕加索
——2012成都“毕加索高峰论坛”的书面发言
在传统中寻找新的起点——《溪山清远》的历史思考与当代启示
何为美术馆
后记
关于中国当代艺术肇始何时,目前尚无定论,不过,无论将其起点归结何时,中国当代艺术都与中国社会的发展进程密不可分。强烈的时代精神指向既催生了中国当代艺术早期对政治、社会、历史、文化意义的强调,也助力了后来的反传统、反美学标准和批判性、个体化特质的形成。与此同时,中国当代艺术批评对艺术创作观念和艺术实践上的反哺,也同样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事实上,当代艺术批评在与当代艺术并辔而行的同时,自身的思考和表达也渐趋成熟,并一直引导、推动着后者的发展。
我们推出这套《中国当代艺术批评文库》,在见证和记录当代艺术的成长史、梳理中国当代艺术发展脉络及可能未来趋势的同时,更直接的指向则是,全面展现当代艺术批评的整体实绩。
所有这些设想的实现无疑有赖于好的作者,即具有敏锐判断力和创造性思维的艺术批评家。我们所延请的二十位作者便是如此,他们尽管职业和身份不同,研究方向和艺术旨趣亦有差别,但均对中国当代艺术予以了长期的关注和思考,并在当代艺术发展史上留下了清晰的印记,有的甚至一度引领了当代艺术发展的潮流和走向。即便到现在,他们的身影仍活跃在中国当代艺术现场,努力去寻找着当代艺术新的价值和意义。
文库收入的每一本“自选集”,都是他们各自在过去二三十年间从事艺术批评的菁华,也是他们一贯的学术思想的集中展现。我们期望,通过这些批评家“自选集”的出版,能够让艺术家和读者更深入地了解中国当代艺术,并对中国当代艺术批评体系的建构和完善发挥其应有的作用。至于它的文献和学术价值自是其中应有之义,此不待言。
中国当代艺术从诞生那天起便具有一种开放的胸怀,域外文化艺术的成果对本土艺术创作的影响有目共睹,先不论这种影响在多大程度上塑造了中国当代艺术的形象,至少这种开放的姿态是不容我们置疑的。与艺术创作相伴而生的艺术批评也是如此。事实上,正是批评家们不同乃至截然相反的思想交锋,才使当代艺术批评变得鲜活起来,有意义起来。另一方面,当代艺术正在发生或将要出现许多新的征候和变化,比如当代艺术市场的日趋活跃以及艺术与资本的联姻对艺术纯洁性的挑战,再比如当代艺术是秉承新传统还是将迎来一个新的历史拐点,如此种种,恐怕是任何一个批评家都无法回避的。换句话说,艺术在今天呈现了什么,将要呈现什么,应该是每一位批评家思考的重要课题。这些都表明,当代艺术批评的使命远没有结束。
这套文库的出版只是一个开端,开放包容是我们一贯的姿态;我们期望有更多的批评家、学者加入进来,一道为中国当代艺术和艺术批评的建设不懈努力、添砖加瓦。
北岳文艺出版社社长、总编辑续小强
《中国当代艺术批评文库:刘淳自选集》是“中国当代艺术批评文库”中的一册,《刘淳自选集》分三个部分:艺术与时代、艺术与历史、艺术与批判。作者刘淳用饱有激情和穿透力的语言回顾了1990年代以来中国当代艺术的历史记忆与现实处境,并切中肯綮地指出艺术批评在当下面临的严峻挑战。《刘淳自选集》中收录的这些文章传达着刘淳作为一名批评家对中国当代艺术批评的历史和未来的深切关注,也有对诸多艺术现象的深入思考和研究。
《中国当代艺术批评文库:刘淳自选集》为“艺术与时代”艺术与历史”“历史与当代”,作者用满怀激情的语言论述了当代中国与这几个时间刻度的紧密关系与背景渊源,大致反映了新世纪以来中国新艺术进程中的观察与思考,观点鲜明,切中肯綮,对当代艺术的理论研究具有切实的参考价值,具有较强的史料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