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有天堂,下有书房。书房是一种奢侈。时至今日,许多读书人都没有自己的书房。
作者江晓原显然是个完全实现了梦想的读书人。他很可能是中国第一个将档案馆的密集架搬进书房的人。这个书房实在奇特:地上铺着道轨,用带滑轨的密集架放书,可以比原来的藏书量增加三倍。区区十九平方米的空间打造出拥有三万藏书、四千藏碟的“书影之城”。江晓原坐拥着大气实用的书房,以猫的灵性和优雅让这些藏书藏碟生动起来。让我们走进“老猫的书房”,感受别样的才情与人生。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老猫的书房/名人书房系列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作者 | |
出版社 |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上有天堂,下有书房。书房是一种奢侈。时至今日,许多读书人都没有自己的书房。 作者江晓原显然是个完全实现了梦想的读书人。他很可能是中国第一个将档案馆的密集架搬进书房的人。这个书房实在奇特:地上铺着道轨,用带滑轨的密集架放书,可以比原来的藏书量增加三倍。区区十九平方米的空间打造出拥有三万藏书、四千藏碟的“书影之城”。江晓原坐拥着大气实用的书房,以猫的灵性和优雅让这些藏书藏碟生动起来。让我们走进“老猫的书房”,感受别样的才情与人生。 内容推荐 书房是一种奢侈。时至今日,许多读书人都没有自己的书房。本书作者江晓原显然是个完全实现了梦想的读书人。他很可能是中国第一个将档案馆的密集架搬进书房的人。这个书房实在奇特:地上铺着铁轨,用带滑轨的密集架放书,可以比原来的藏书量增加三倍。区区十九平方米的空间打造出拥有三万藏书、四千藏碟的“书影之城”。江晓原坐拥着大气实用的书房,以猫的灵性和优雅让这些藏书藏碟生动起来。让我们走进“老猫的书房”,感受别样的才情与人生。 目录 题解 前书房时代 1 雪夜闭门读禁书 1.1 爱上读书 1.2 少年惊艳梅花谱 1.3 张庆第先生 1.4 高考 2 学生时代 2.1 《西厢记》 2.2 科学史 2.3 淘书路线图 书房时代 3 书房的变迁 3.1 终于在滑轨上成为书虫 3.2 女儿的“童年记忆” 3.3 阅读综合征 4 在“阳台”与“卧室”之间 4.1 “见习巫觋” 4.2 天学 4.3 “第二专业” 5 我的书评生活 6 两种文化 6.1 “两种文化” 6.2 我们的科学文化 6.3 科幻的三重境界 6.4 量化考核·计划学术·学术过热 7 书房的生命 7.1 和书相爱 7.2 作客书房 书·缘 8 人在旅途,心念书香 8.1 在汉城搜寻《三国遗事》 8.2 “失而复得”之《曹雪芹扎燕风筝图谱考工志》 8.3 异域购书之艳遇种种 9 那些人,那些事 9.1 戈革 9.2 书痴L 9.3 周雁 尾声 后记 试读章节 大多数爱好读书的人都会希望有一天拥有自己的书房,不过,在他们拥有书房之前,阅读生涯就已经开始了。这也许可以称作阅读生涯的前书房时代。多年之后回头再想,几乎每一次当我的人生面临选择的时候,我都可以从自己的阅读经验中获得答案。 1 雪夜闭门读禁书 当年秦始皇焚书坑儒,一切有“异端”思想或可能有助于造反的书都在严禁之列,然而张良仍能得到老人授给他的兵书,最终成了秦王朝的重要掘墓人之一。故后人有“夜半桥边呼孺子,人间犹有未烧书”的诗句。张良的故事可靠与否并不重要,但任谁也无法禁绝天下之书则是事实。 “文革”开始,文化惨遭浩劫,“封资修”(谓封建主义、资本主义、修正主义也,此语现在四十岁以上之人皆耳熟能详,年轻人则或许要查字典矣)涵盖了中国传统文化、西方文化和苏联东欧的社会主义文化,几乎所有的书籍都成了“毒草”,皆在禁止阅读之列。求知欲旺盛的年轻人若要读书,只剩下小红书和鲁迅的书可读。许多人都谈过那时无书可读之苦。然而那个时代也还有另一番景象。 ——江晓原:回忆当年读禁书 1.1 爱上读书 小时候我不是一个好学生,这是让父亲最恼火的事情。那时候,我和绝大多数的男孩一样对阅读并无爱好,我热衷的活动和其他小男孩并无不同——打架、爬墙、逃课。有一次我们爬进了一个解放军的驻地,结果被发现遭到呵斥,不过这件事本身让我们几个小男孩都很有成就感,并因此而消弭了遭到呵斥所带来的沮丧。那个时候,我因为课堂纪律不好,一周六天课,几乎总有四天会被老师关着,放学不让回家。父亲那时是一位小学老师,虽然并不是我所上的那间小学,但两问学校其实相去不远——同一条马路上的第一小学和第二小学。两所学校的教师们会经常在一起学习,所以班主任总有机会告我的状,这曾让父亲恼火不已。 不过让我那时的老师大伤脑筋的是,我的作业做得很好,考试成绩也一直名列前茅。后来我想,如果当时我学习坏一点,老师应该不会那么恨我——纪律不好、学习不好可以当反面教材;纪律不好、学习好,让老师无话可说。 “文革”时我去了北京,当时十三四岁。那时候我姑母家大人都不在,就剩下比我小两岁的表弟,他现在已经是复旦大学的教授,在那时还只是十一二岁光景。后来,我们在重庆的姑母的孩子也过来北京。有一段时间,就是我们三个男孩一起过。那种生活有点像电影《阳光灿烂的日子》中的情形。 一个偶然的机缘,我在北京的姑母家见到了“扫四旧”劫余的《西游记》和《三国演义》。虽然直排繁体字我以前从未见过,但《西游记》的故事情节将我紧紧吸引住,我连猜带蒙,等看完上册时,已经自动认识了大部分繁体字,也习惯了直排。看完《西游记》,又看《三国演义》。正是这两部古典小说为我打开了最初的眼界,知道还有文学、历史的广阔天地。 几个月后,当我再回到上海时,就变得喜欢看书了。在当时,几乎所有的书籍都成了“毒草”,皆在禁止阅读之列。求知欲旺盛的年轻人若要读书,只剩下小红书和鲁迅的书可读。许多人都谈过那时无书可读之苦。但幸运的是,我在那时候并没有痛切地感受到。离开北京的时候我从姑母家带回了《水浒》;除此之外,我开始在家里疯狂地找书。“文革”一开始,父亲所在小学的图书室就被封闭,但父亲可以从保管图书的老师那里为我弄到书。他弄来的多数是西方文学名著。我每看完一本,赶紧再去换。在那个年头,能弄来这种书是多大的幸运!我母亲是机关干部,“文革”前她负责机关图书室的购书工作,“文革”既起,图书室也被封闭,书就交她看管,于是她就经常“监守自盗”,悄悄拿几本书回来给我看,看完后再去换。许多古典文学的入门书,如《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先秦文学史参考资料》、《两汉文学史参考资料》、《汉魏六朝赋选》之类,我就是这样读到的。更令人惊奇的是,在那个时代她竟能买到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三国演义》、《水浒》、《红楼梦》——当时她负责单位培训越南实习生的工作,辗转托人从越南买回来的。想想也有趣,那时我们这里已将这些“毒草”彻底严禁,却仍然出口到“同志加兄弟”的越南去“毒害”那里的人民(许多越南人都能读中文,而且很喜欢中国的古典文学作品)。 那段日子经常是这样过的:我父母白天上班,外婆在家,学校停课。我在家到处找书,甚至找到了在上海的表姐“文革”前用过的语文课本。她的高中语文课本里有《打渔杀家》、《罗密欧与朱丽叶》等作品的片段。对那时候的人来说,这样的书就很好看了。 家里的书很快就不能满足我的欲求了。那个时候,谁有书就可以跟人交换。由于父母的原因,不久我就在小朋友中间有了一点名气,成为一个“能弄到书的人”。“能弄到书”在当时是一种珍贵的资源,拥有这种资源,就可以与人进行交换。小朋友们将他们弄到的书借给我看,我将我弄到的借给他们。渐渐地,我成了一个小小的中心,和好几条渠道保持着“单线联系”,不同渠道的书通过我这里完成交换。这样进行了一段时间后,我突然发现自己不用再去搞新的书了,因为那些书都要经过我的手,比如说我可以与甲、乙分别联系,在把甲的书借给乙的间隙读完,又把乙的书借给甲,再利用间隙看完,很多书就这样读到了。回头看来,当时自己可以自由读书很幸福,唯一的缺憾就是没有系统性和针对I生,有什么就看什么。但这也不算是缺点,对于一个少年来说有这么多书可以读本身就是一件很好的事情了。 在这种地下的借书交易中,周转时间通常都极短,一本书在手里的时间一般是三天左右,短的只有一天,甚至只有几小时。然而人人都极讲信义,几乎没有失约,更未遇到过拖欠不还之事。为了进行有效的管理,我专门建立了流水账,上面一笔一笔记录着谁借走了什么书,哪天还;向谁借了什么书,哪天还。(这些表格曾让我母亲一度十分担心,因为她据此猜测我参与了某些小集团。)再看看今天,朋友之间借书不还已成家常便饭,有人还翻出古人“借书一痴,还书一痴”的话头来作谈助,回想当年小伙伴之间的信义,能无愧乎! 在当时,欧阳山的小说也被列入禁书,母亲因此不准我看。但她这么一说,我偏就要找来看,并且很快通过和小伙伴换书找到了。过了一些日子,我忍不住告诉她说其实我都看过了。她很生气,说你尽看这些“毒草”,将来怎么办呢? “雪夜闭门读禁书”一直是中国文人喜爱的境界。在那群书被禁的年头,能弄来种种“封资修”的“毒草”,闭门而读之,是何等刺激的事!这也正是我们那时能够极快地读完每一本书的原因。我曾经用一天时间读完《复活》,用半天读完《当代英雄》,而为了一本《安吉堡的磨工》,我和同学们创造了24小时之内5个人读完的记录——轮班接续着读,记得排给我的时间是午夜0点至次日凌晨4点。 对于我母亲弄来的那些古典文学书籍,因为停留在手里的时间可以稍长,我就抄录。我不仅抄录了几千首唐诗宋词,还抄录文章,甚至像潘岳《西征赋》、庾信《哀江南赋》这样的长篇作品,也全文抄录不误——而且还是用毛笔!那时我们都不敢想象这些书将来还有再次出版印刷的一天,而实际上几年之后,这一天就到来了。不过当年那一厚摞手抄本,我至今还保留着,因为这是人民和“文革”期间文化专制进行英勇斗争的历史见证。 P4-9 序言 出版人利用工作之便,总是有机会跟令人仰慕的学者、作家接触,甚至走进他们的私家书房。经常被那种连排的书架、那种以书为壁的架势所倾倒,这是一种很震撼的体验,张口结舌,艳羡不已。也总是被作者摩挲着自己的爱书的神情所感动,他们对自己书房的每个角落、每个细节都谙熟于心,忆起读书写作的往事总是陶然自得。在他们的书房里,你就真的能产生一种对知识的敬畏,一种对文化的亲近和一种对读书的冲动。我很想把在这种书房里闻到的人类才智凝结的芳香传递给读者、传递给社会上的每一个人,希望每个人都能体验到这种因书带来的乐趣。 公众人物,总是成为大众关心的焦点。他的经历、他的生活。往往成为媒体追踪报道的对象。然而,一个学者、一个文人,他的日常器物、他的衣食住行,都不及他的书房能传达他的精神世界。书房跟人一样有强烈的个}生,她横着,竖着,连接着,透露出主人的内心风貌。她与学者的学术生命、文人的写作生涯不可分割。要了解一个学者,进入他的书房,就好像是进入了他的内心世界。 “上有天堂,下有书房”。对一个文人来说,一个他自己架构的书房真的就犹如天堂般美好。这里有他捧读的爱书,有他把玩的经典,有他工作的助手,有他呕心的大作。文化人之快事不外两件,一件是:有闲暇时,取古人快意文章,朗朗读之,则心神超逸。须眉开张。另一件是:来灵感时,进书房运作文章,笔力曲折,谓世间乐事,无逾此者。这两件事,简而化之,即读书与写作,都发生在同一个地方,那就是书房。要接近一个文人,莫如进入他的书房,细察他精选的书目,品味他阅读后的圈点,了解他的学术成长史,感悟他写作背后的故事。 从社会角度讲,书房是当今社会最有文化的部位之一。营造书香社会,书房的建设任重道远!试想,如果我们每个家庭都有一间很有特色很有文气的书房,那么社会价值取向、文化传承、青少年的教化等问题都将迎刃而解。让中国人开始经营自己的书房,让国民在各个角落重新捧读厚重的图书,这是我们的向往和梦想。 就是基于这样的出发点,我们策划了“名人书房”丛书。所邀请的作者都是传奇式书房的主人:某作家把游泳池改造成屋顶书房,因订做的书柜太多而被木匠师傅误解为鞋匠老板;某学者把先进的图书馆藏设备搬回家,5万册图书蔚为大观;某先生几易居所,只因新书兴旺发达,无处栖身…… 这套丛书不仅讲述名人的书房进化史、读书乐闻、藏书经历以及名作背后的故事,更重要的是想通过此套书的出版,弘扬一种打造书房的全民意识、一种阅读明智的崇高精神。当每个人都能像威尔逊那样认为:住宅里没有书,犹如房间没有窗户;当每个人都能像本丛书的作者叶永烈、江晓原、钱文忠等先生一样行动:房子装修,厅小点卧室小点,没有关系,书房一定要大,那么,到了这个时候,我们的社会就真的是处处飘着书香、个个带着文雅的美丽新世界了。 田园有真乐,不潇洒终为忙人;诵读有真趣,不玩味终成鄙夫。让我们一起走进“名人书房”,感受名人心中的天堂吧! 后记 写一本关于书房的书,这个创意最初出自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的韩建民社长,我觉得很有意思,就答应了。现在书稿已经完成,是不是真的有意思,就只能让读者来评判了。 我首先要感谢吴燕小姐,她对我作了多次访谈,并在此基础上整理出了本书的初稿,为此付出了辛勤劳动。 我还要特别感谢编辑吴芸茜女士,她为本书的文字编辑、图片插入、版面设计等等做了非常细心的工作,使本书能以赏心悦目的形象与读者见面。 特别说明一点: 本书中出现的所有书影,皆与本人有关——或者是本人自己写作、翻译、主编的书,或者是本人曾经在媒体上发表过评论的书。本书中出现的电影海报,也都是本人曾经在媒体上发表过影评的电影。 关于本人已经出版的书籍一览,关于在本书中出现书影的书籍的书评,以及在本书中出现海报的电影的影评,都可以在本人博客上找到: 本人新浪博客:http://blog.sina.com.cn/jiangxiaoyuan 本人网易博客:http://professorjiang.blog.163.com 江晓原 2009年12月8日 于自己的书房中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