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这一代(最初的面孔)》定格张艺谋、姜文、杨丽萍、顾城等文艺精英的最初面孔。作者用真实的镜头和精彩的文字记录了这一代人曾经的渴望、呐喊以及对命运的抗争。本书记录113位生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文艺界精英的“最初面孔”,顾城、贾平凹、张艺谋、杨丽萍、唐朝乐队、陈丹青悉数登场。作者为中国最好的人像摄影师肖全,曾获“拍谁就是谁一生中最好的照片”的赞誉。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我们这一代(最初的面孔)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肖全 |
出版社 | 南方日报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我们这一代(最初的面孔)》定格张艺谋、姜文、杨丽萍、顾城等文艺精英的最初面孔。作者用真实的镜头和精彩的文字记录了这一代人曾经的渴望、呐喊以及对命运的抗争。本书记录113位生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文艺界精英的“最初面孔”,顾城、贾平凹、张艺谋、杨丽萍、唐朝乐队、陈丹青悉数登场。作者为中国最好的人像摄影师肖全,曾获“拍谁就是谁一生中最好的照片”的赞誉。 内容推荐 《我们这一代(最初的面孔)》中作者肖全所摄对象,几乎都是生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当今文艺界精英以及诸多领域的大腕级人物。作者在《我们这一代(最初的面孔)》中用镜头和琐细的文字,记录了这一群人在那个充盈着激情的理想年代中的面貌。 本书所述对象,全是当今文艺界的精英和炙手可热的大腕级人物:顾城、崔健、王安忆、贾平凹、王朔、杨丽萍、谭盾、张艺谋、姜文、陈丹青…… 目录 肖全:参与者与见证人(代序) 顾城·谢烨 1986.12 成都 北岛 1986.12 成都 张枣 1988.2 成都 高源 1990.2 成都 崔健 1990.3 成都 翟永明 1990.3成都 西川 1991.8 北京 魏光庆 1991.8武汉 史铁生 1991.8 北京 张培力 1991.8杭州 王寅·陆忆敏 1991.8 残雪 1991.8长沙 何立伟 1991.8长沙 苏童 1991.8 南京 耿建翌 1991.8杭州 叶兆言 1991.8 南京 高名潞 1991,8 北京 栗宪庭 1991.8 北京 李保田 1991.8 北京 管策 1991.8 南京 曾年 1991.8 北京 贾平凹 1991.9西安 张晓刚 1991.10成都 吕澎 1992.2 北京 王广义 1992.2武汉 杨丽萍 1992.4 北京 陈侗 1992.12广州 张海儿 1993.1广州 柏桦·赵野·钟鸣 1993.2成都 张元 1993.2 北京 何训田·朱哲琴 1993.2成都 余华 1993.2 北京 格非 1993.2 北京 蔚华 1993.2 北京 欧阳江河 1993.2成都 王朔 1993.2 北京 马原 1993.2 北京 吴亮 1993.2 上海 刘恒 1993.2 北京 扎西达娃 1993.2 北京 朱大可 1993.2 上海 戴锦华 1993.2 北京 何多苓 1993.2成都 吴文光 1993.2 北京 夏小万 1993.2 北京 刘小东·喻红 1993.2 北京 沈小彤 1993.2 南京 范景中 1993.2杭州 陈凯歌 1993.3 北京 岛子 1993.4深圳 安哥·侯登科 1993.4深圳 韩磊 1993.4深圳 李媚 1993.5深圳 黄锐 1993.9 北京 陈少平·顾德新·王鲁炎 1993.9 北京 王友身 1993.9 北京 窦唯 1993.9 北京 贺延光 1993.9 北京 何勇 1993.9 北京 孔长安 1993.9 北京 刘义军·张炬·丁武·赵年 1993.9新疆 王勇 1993.9新疆 牟森 1993.9 北京 李少红 1993.9 北京 梁和平 1993.9 北京 芒克 1993.9 北京 虞进·肖楠 1993.9 北京 郭路生 1993.9 北京 刘炜 1993.9 北京 刘震云 1993.9 北京 方力钧 1993.9 北京 王劲松 1993.9 北京 张承志 1993.9 北京 丁方 1993.9 北京 邵飞 1993.9 北京 冯国栋 1993.9 北京 孙甘露 1993.11 上海 王安忆 1993.11 上海 杨立青 1993.11 上海 陈村 1993.11 上海 罗中立 1994.6 重庆 谭盾 1994.8 上海 侯咏 1994.8 上海 韩少功 1994.9海口 巩俐 1994.12 苏州 张艺谋 1994.12 苏州 田壮壮 1994.12 苏州 吕乐 1994.12 苏州 李晓 1995.2 上海 尹吉男 1995.3 北京 胡雪桦 1995.3 北京 徐冰 1995.3 北京 张献 1995.3 上海 姜文 1995.3 北京 温普林 1995.3 北京 陈冲 1995.3 北京 李小山 1995.10 南京 尚杨·陈丹青 1995.11 南京 王序1996.9广州 后记 试读章节 早就听说,湖南有一位叫残雪的女作家。湖南画家邹建平和小说家何立伟帮我四处找她,我推迟了行期,我觉得这是我应该拜访的人。 我又一次到她家的院子里,坐着等她。终于,我见到一个穿着短裤、花衣,梳着短发,戴一副眼镜,手里提着塑料袋子的女人。她平静地略带一丝笑容地看着我这位素不相识的人坐在她家的院子里。 据说残雪长得不那么惹人注意,我不太敢认她。她把我让进了屋,一边给我倒啤酒消暑,一边解释着她前一天的失约。 这个房子是她父亲的,没什么其他人住了。木板地,大阳台,可以通过联想政府的一系列干部政策,猜测到她父亲为我党所做的是什么工作。 残雪请我在家里吃午饭。我俩在厨房里聊天,我帮她择菜。我们谈起台湾作家三毛,她说:三毛的写作不如我。我说:那当然,可作为女人,你们的个人魅力是一样的。 残雪对国内的同行不以为然,她认为他们大多在写作上不得要领。当我问起怎么看国内女作家时,她只对王安忆稍有赞许。 残雪的这种自信和“脾气”是她自身引发的,更主要是一些外部原因促成的——比如西方媒体的宣传界、评论界的大量欣赏性报道,以及她的作品在西方市场上受欢迎的程度等等。 当谈论起“知识分子”这话题时,她竟变得格外激动:我们国家所谓的知识分子,只要读过几天书的人都是,而法国一位学者认为,知识分子是用头脑去生产、去创造特殊财富的人。她笑一笑又说,法国这位先生认为,这种人在法国有十几个,在中国只有一个,就是残雪。 残雪和我摆的这些龙门阵,如果换一个听众,也许会认为是“天方夜谭”,我却能接受她的任何信息,甚至她的怪癖。 在我看来,残雪不是那种抒情的女人,她是一个极其个别的人。在我接触的各类人当中,她是唯一一个在我镜头面前不能入镜甚至反抗的人。 她惧怕照相机这种看起来冷冰冰的、毫无人情味的工具,认为我把镜头对准她就如同把枪口对准她一样。后来,我干脆把“武器”交给她,让她反过来对准我。 和女人打交道,要想成为她们的好朋友,就应该自然地陪同她们走进生活中去,和她们聊天,而且尽可能涉及家庭,因为只有家庭才是她们隐避的舞台,才有她们真实的另一面角色,在这里,你能完整地欣赏到她们丰富感人的演出。 我陪残雪去买菜。太阳下,她打着伞。和农民在一起,顶多是有几句讨价还价,你不可能去和他们谈哲学,因而变得极其正常、普通和可爱。 后来,我把这种陪同女人漫游世界的作风进一步发扬光大:在北京陪杨丽萍去看戏,在上海陪王安忆去买菜,还有陪巩俐去逛街买衣服…… 的确,我这样做,很快便成了她们的好朋友。后来我发现,拍照片不是我的目的了,和她们交朋友才是我的目的。 不久,残雪给我邮来一封信: 照片收到了,我非常喜欢,我要把它用作我即将出版的德文版小说集的作者像。 祝你名声大震。 第二年,我和吕澎去了她的新家。她的丈夫接待了我们,残雪不在家。 我环顾她家四周,竟找不到任何作家的符号,我开始相信她说的话。 她的写作,可以在任何时候、任何一张饭桌上进行,既是无意识的,又可以渗入理性的控制。残雪是双性思维、双性写作的人,因此,她的所谓怪癖就不难理解了。P27-29 序言 1992年,肖全随“双年展”大队人马来广州,我和他在我家的楼道里相识。他穿着摄影背心,留着齐肩长发,他的到来和离去总是极其偶然,给人一种行踪不定的流浪者的感觉。后来我才知道,这种漂泊感伴随他已多年,他走南闯北既为“糊口”,更为完成《我们这一代》的拍摄。几年后,当他访遍了他想找和能找到的“我们这一代”的“代表”,选定照片准备结集出版时,我忽然心血来潮,告诉他这件伟大的工作才进行了一半。我建议他也像美国新闻摄影家约翰·菲利普斯——一位陌生的历史“见证人”那样,在图片之外写些文字,回忆拍摄过程中的人和事,以使这本摄影集更具可读性。肖全非常高兴然而也有些忐忑不安地接受了建议(谁知道摆弄文字对摄影家来说意味着什么?)。很快,他放下其他工作,不再四处闯荡,回到成都认真对待平生首次正式写作。说实话,也许是因为事情来得太突然而要表达的东西又太多,他的笔头显得过于急促,叙述或多或少带有不假思索的痕迹。然而,从他那良好的记忆里面一点一滴倒出来的东西,在我看来,不正在悄悄改变着我们习以为常的写作,以及阅读的原则和格式么? 初读之下,肖全那近十万字的絮叨显然有待审慎处理和雕琢。然而,在贴近人物个性和表现瞬间的真实感方面,这种“历史的”同时又极为“现在时”的写作,恰恰表现出比职业作家要大得多的自由度。毫无疑问,这一切产生于镜头之外,作为“回忆”却不作为对画面的补充,它是画面本身。作者奉献这些琐细的文字,目的不在于给媒体提供新的传闻。《我们这一代》于其中表现出来的仅仅是作者所见到的具体生活情景,而不是奢望。作者生动的描述使得他们不再是“名人”,而是回复到除了其名字被广为传播之外,没有更多与众不同的、生活在真实里的普通人。 与文字叙述的实在感和片断性稍为不同,肖全所拍的照片更多地体现出他固有的审美热情。他赋予镜头的使命是拍出一幅幅经典之作,因此获得了“拍谁就是谁一生中最好的照片”的赞誉。盛名之下,使得他自始至终为拍摄工作制订周密的计划——从时间、地点到人物。这个计划可能始于另外一些照片(如美国诗人庞德给他留下的深刻印象)和机遇(如较早时他拍了作家三毛的系列照片),更归功于他所选择和所处的特定文化群落。虽然他不曾写诗和作画,但他认识的诗人和画家。比诗人、画家认识的人还多。他既作为一个观察者、体验者,在很多时候,也作为一个参与者,直接为这个时代年轻的文学和艺术而工作。如此,他所拍的《我们这一代》就天然地摆脱了纯客观的记录(也许我们应当将他叙述中的某些延伸部分视作对“审美热情”的附注)。 比方说,当肖全费尽心机找到贾平凹时,我们可以想象其实贾平凹家里已有一大沓影集。那么,一个专程而来的摄影师给被摄者带来的难道仅仅是“另一张”照片吗?每一个被摄者都有过无数被摄的经历(在摄影技术刚刚进入中国时,人们对“黑匣子”一度表现出恐惧和不安),而其中真正具有“历史感”的可能还是那些透现着“现场感”的照片。然而,能提供给摄影师的现场机会毕竟是有限的,即使提供了也很难为某一个摄影师独有。在多数情况下,肖全所扮演的都不只是一个勤于叩门的访问者,而是事件的“目击者”和“见证人”,但他的作品却因为追求“经典性”而放弃了他后来在叙述中一贯到底的“切割”手法。有很长一段时间,他跟随张艺谋工作,为剧组和导演本人拍了一些用途广泛的照片,但当决定张艺谋以何种姿态进入《我们这一代》时,肖全从上千格底片中挑选了张艺谋张大嘴巴(在吆喝或在喘息)的头部特写。还有“杨丽萍”,肖全曾为杨丽萍拍过无数剧照,更在叙述中对这位舞蹈家流露深情,但本书中杨丽萍展现的却只是在镜中端详自己面容的一个随意瞬间。另有不少作品并不着意表现特定的环境(如“残雪”),但简洁的画面反而特别富有戏剧性和感染力,如“郭路生”——这张照片,的确能反映肖全把握人物时的直觉。尽管肖全常常专注于画面的经营,但最终他还是很清楚:他的工作并不是完全为了摄影,而更是为了“我们这一代”,为了那些不同岁数的、历经坎坷而又有所作为的、活着的和不幸早逝的同代人。 这一代与上几代一样,有很大的历史跨度,生命的起点则在20世纪50-60年代。肖全曾向我感叹那不该有的学业荒废的岁月,因此他把整整一代人的缺失和希望理解成了对个人命运的一种抗争。“我们这一代”对于生命、能量和意义有非常多的遗憾,如果说我们今天还在靠理想(而不是某种现实指标)支撑着往前走,那么这种理想恰恰是由那个荒芜年代培植起来的。“我们这一代”中有很多人干着本不属于自己干的事,在20世纪70年代后那些热情高涨的年月里,我们每个人都做出了种种努力,有时也患下一些可爱的幼稚病,每一次经历都帮助我们慢慢学会遵从理性规则和承受生存压力,当肖全的镜头对准“我们这一代”时,每一张不同的面孔上都毫不遮掩地透现出充满希望的镇定和安详。 拍照的难处在于人人都能拍照,衡量一名真正的摄影家除了技术还有心智。肖全虽然常常形容自己是“用机关枪对着被摄对象狂扫,”但也有在条件充足的情况下拍不成一张理想之作的时候,他懂得他还需要更贴近和更深入地了解对象。当我们对他的某一件作品(或照片中的被摄者)发表见解时,便会从中发现:那些最丰富的素材、那些最深刻的内涵和最有趣的生活琐事最终归于一个特写——表情或手势。在肖全那里,这一切也许是不知不觉产生的;而在我眼里,则不容置疑地被视为作者的一种技巧和表现功力。无论是作为一个作家(临时的),或作为一个摄影家(一生的追求),肖全都称得上是独具风格。 后记 这是我一生中第一次写这么多字。要将这些文字连同我的图片一起出版,我感到十分不安,我真希望大家喜欢这本书。 在这个既漫长而又匆忙的十年里,我和我书中的这些朋友们都重又经历了很多很多的事,这些事都正在和已经成为遥远的过去。 在这十年当中,一些人天天向上,一些人停滞甚至回到过去,还有的人已经离开了我们,他们是顾城、谢烨和唐朝乐队的张炬,当然还有几位这本书里没有提到的人。 这本书里的每个人,都在一天一天地老下去,可我们还在一天比一天更加努力地工作。 21世纪到了,我们庆幸,我们绝大多数人将抬腿迈进下一个新的世纪。我们是跨世纪的一代人,是苦难而又幸运的一代人。 书评(媒体评论) 在多数情况下,肖全所扮演的都不只是一个勤于叩门的访问者,而是事件的“目击者”和“见证人”……他赋予镜头的使命是拍出一幅幅经典之作,因此获得了“拍谁就是谁一生中最好的照片”的赞誉。——陈侗 到了我们这个年龄的人,你说什么没有经历过呀?再大的事,我们都能顶得住,再讨厌的人我们都可以宽恕他们,面对这些事、这些人,你只需笑笑就过去了,别往心里去。我们的心里,可不要装这些东西,那里面应该是干干净净的,只有爱和那些令人愉快的东西才能装进去。——杨丽萍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