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洪文主编的《中国民间故事全书(云南漾濞卷)》标志着昆明民间文学工作取得的最新成果,是三十多年来昆明市民间文学工作的一个总结,是昆明民间文学工作者为广大读者奉献的一份丰盛的文化系列大餐!时下的文坛,每天都有大量新的文学作品产生,然而,在那些浩如烟海的作品中,大多是速生且速朽的,无奈地成为过眼烟云、尘埃光影;而产生于人民群众的民间文学却是永恒的经典作品,必将子子孙孙,世世代代流传下去!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中国民间故事全书(云南漾濞卷) |
分类 | |
作者 | 李洪文 |
出版社 | 知识产权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李洪文主编的《中国民间故事全书(云南漾濞卷)》标志着昆明民间文学工作取得的最新成果,是三十多年来昆明市民间文学工作的一个总结,是昆明民间文学工作者为广大读者奉献的一份丰盛的文化系列大餐!时下的文坛,每天都有大量新的文学作品产生,然而,在那些浩如烟海的作品中,大多是速生且速朽的,无奈地成为过眼烟云、尘埃光影;而产生于人民群众的民间文学却是永恒的经典作品,必将子子孙孙,世世代代流传下去! 内容推荐 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组织出版《中国民间故事全书》,是全国民间文化保护工作中的一个重要项目,是一个难得的机遇,不仅有利于整合我县民间文化资源,而且对民间文化的挖掘、整理工作也有强有力的推动作用。我县编辑人员选取了部分优秀的民间故事、传说、神话,对其进行了认真、细致的编辑,汇成了《中国民间故事全书(云南漾濞卷)》上报出版。李洪文主编的《中国民间故事全书(云南漾濞卷)》的出版发行,必将进一步推动我县民族、民间文化的挖掘、传承、保护工作,弘扬优秀文化,促进各民族团结进步,激励各族人民奋发向上。 目录 大理山茶别样红(代前言) 神话 三代人 蚂蚁瞎眼代人 蜢蚱直眼代人 蟋蟀横眼代人 天地是怎样造成的 人为什么能老死 传说 龙的传说 孤儿与龙女 望儿滩 宝葫芦 大黑龙和大黑牛 为什么龙无双耳 姊妹龙 大黑龙搬家 腊果龙潭 风物传说 云龙桥 二月十九街的来历 芦笙的由来 丁郎刻木 阿菠萝核桃树的由来 献供 种鬼地 犁歌 水牛的叫声为何小 谷子的来历 甜荞的来历 本主传说 点苍本主 苍山土主庙 柏木铺本主庙 河西村本主庙 孟获大王本主 附录孟获大王本主庙 铁柱大王 安郎本主 金盏本主 上邑村本主 山客店本主 阿弥景帝本主和尔么石娘娘 故事 地名故事 黑马潭 八鸭潭 三厂局 三地蕃 逮角村 脉地白王城 老和尚山 黑大摸 石门关 仙人洞 玉皇阁 打雀山 金牛头 干塘乡 石地坪座上虎与母猪龙 人物故事 杨升庵的故事 三百老寿星 白鹤井 巧吟金牛诗 闻高公的故事 “雷霆都司”大印 大印显灵 卖响雷 看戏 做寿 捉鬼 擒妖 救旱 除火星 擒鬼 折阳寿 桑雾顾的故事 捉鬼为奴 夜捉龙马 乘龙使鬼 罗富宽的故事 罗明应的故事 廉绍堂审案 阿解元 马德喜五梭 武士阮元志 幻想故事 宝缸 安安寻母 三妹嫁蛇郎 龙女 龙马: 二龙抢宝 老变婆 土司百岁变虎 老虎送礼 猴子娶妻 金伯阳 猫的抱怨 箐鸡好看看,乌鸦阿了了 猴子与大象 蛤蟆智胜小花兔 素馨兰 生活故事 米汤孝子 一升谷子半升米 买莴笋 请客 打猎 借酒待客 罗巴的故事‘ 三子罗巴 鸡汤泡白米饭扎实好吃 大老爷再请一点 大头蚂蚁顶马鹿 屙金马 火炉衣 滚滚锅 返生棒 偷岳父 捂眼睛 斩县官 杨小才四气大宗师 三脚板凳 憨姑爷(一) 憨姑爷(二) 借凿子 生得个“哎砸” “水涨了下米” 憨媳妇 亲家母,公鸡叫晌午 今天星宿子 牙齿咬碓杵 附录一故事家小档案 附录二未收入本卷的主要故事篇目_ 后记 试读章节 蟋蟀横眼代人 罗奇格和若麦卜两口子不能老是吃烧死的兽肉,日子久了,那死肉就吃不成了。他们到处找吃的,然后找到澜滩地。去了,澜滩地火烧不着,就有五谷生出来,他们就吃五谷过活了。两口子的十个子女,成年后就开始做活计盘庄稼了。大儿子和大姑娘、二儿子和二姑娘、三儿子和三姑娘、四儿子和四姑娘、五儿子和五姑娘,一起走出门,走到山谷底,在河边找到一块平坦的荒草地。十兄妹很齐心,一起使气干活。把草割光,把树连根刨掉,把大石头撬起来搬走,把小石子拣干净丢到河边,然后就开始挖地。十兄妹干活都很攒劲,干了一天活,就把那块地翻了一遍,带着一身汗一身泥土收工回家了。第二天天一亮,十兄妹又一起下地,打算把土垡子敲碎,把种子播下去。可是到地里一看,头天翻过的地又复原样,底下的土仍然在底下,面上的土仍然在面上。这是咋个搞的嘛?大家都奇怪得不得了,但大家都说不出什么原因。他们又使气挖了一天,把底下的土翻了上来。第二天再去看,翻过的土地又复原样,好像头天没有翻过一样,怪诞怪诞!这是咋整的嘛?大家更是奇怪了,张大了嘴说不出话来。大家蹲下来商议了一阵,就有了个主意。 十兄妹又把地翻了一遍,然后装做收工的样子,姐妹五个回去,兄弟五个留下来,四处藏起,分别藏在地旁的密林里、黄泡剌背后、深草窝里、蚂蚁堆后面和大石头背后。大儿子拿着金叉叉、二儿子拿着银叉叉、三儿子拿着铜叉叉、四儿子拿着铁叉叉、五儿子拿着木叉叉,一个人把守一个角落。半夜三更时分,他们看见一个白胡子老倌,脚蹬两朵白云,手拿一把铁板锄,降落在他们兄妹开荒的地上,把翻过来的土又重新翻过去,恢复成原样。大儿子二儿子三儿子四儿子见了气得要死,只有小儿子沉得住气。大儿子喊捆白胡子老倌,二儿子喊打白胡子老倌,三儿子喊吊白胡子老倌,四儿子喊叉白胡子老倌,五儿子摆手又摇头,说:“莫要冒失,莫要冒失。阿哥们你们都瞧清楚了,这位阿老。头发胡子全白了,这么大的年纪不会使缺。” 大儿子说:“你还说他不使缺,他让我们白使气几天了,这咋就不是使缺呢?赶紧把他捆起来!” 二儿子说:“这老不死的东西,我们辛辛苦苦把土翻过来,他把土翻过去,反反复复这样做,叫我们下不了种子。他这样整我们,我们哪天才盘得成庄稼?赶紧打断他的手,免得他再使缺。” 三儿子说:“莫看他头发胡子全白了,却是个老不正经的,这么大的年纪,我们算得他孙辈了,就专门和我们做小辈的过不去,这样可恶的人,要狠狠整整他,赶紧把他吊在树上,叫他上不沾天下不落地,叫他丢遛遛,他就使不成缺了。” 四儿子说:“这样老不死的可恶人,留下他干什么,干脆一铁叉戳死他,他就永远都不会使缺了。” 五儿子又说:“我说大哥二哥三哥四哥,你们蛮干不得,捆也不能捆,打也打不得,吊也莫要吊,叉就更叉不得了。他这么辛辛苦苦地干,一定有原因,让老人家说说他这么做的原因吧。” 白胡子老倌抹了一把胡子说:“我是天上的舌鲁疑o,你们都好好听着,天下要发大洪水了,水要漫到天上。你们兄弟五个不要做活计了,做也是白做,也不要盘庄稼了,盘也是白盘。信不信由你们。” 大家听后,吃惊得张大了嘴合不拢,五儿子说:“天神老爷,我们相信你说的,可我们要咋个办呢?” 舌鲁疑说:“办法是这样:大儿子和大姑娘做个金柜子,把吃的装在柜子里面,把火塘烧在柜子里面,人呢?也藏在柜子里面,人进柜子后把锁锁起;二儿子和二姑娘做个银柜子,把吃的东西装在柜子里面,把火塘烧在柜子里面,人也藏在柜子里面,人进柜子后把锁锁起;三儿子和三姑娘做个铜柜子,把吃的东西装在柜子里面,把火塘烧在柜子里面,人也藏在柜子里面,人进去后把锁锁起;四儿子和四姑娘做个铁柜子,把吃的东西装在柜子里面,把火塘烧在柜子里面,人也藏在柜子里面,人进去以后把锁锁起;五儿子和五姑娘做个木柜子,把吃的东西装在柜子里面,把火塘烧在柜子里面,人也藏在柜子里面,人进去后把锁锁起。” 五儿子说:“天神老爷,我们一定按你说的办,尚咐你了。” 舌鲁疑说:“还有七天就要发洪水了,你们回家好好准备,还来得及。” 兄妹十人回家以后,都按舌鲁疑说的做了。 天上的舌鲁疑和富鲁疑o,日出时派出黑龙,日落时派出黄龙,星出时派出红龙,星落时派出青龙。天上的汗疑在四方布起云,东方飘起红云,西方飘起黑云,南方飘起黄云,北方飘起白云。红云下起红雨,黑云下起黑雨,黄云下起黄雨,白云下起白雨。 扯闪不断,雷响轰隆,大雨瓢泼。住在背阴箐里的五兄妹大声喊道:“不好啦,天漏了天漏了!” 大儿子大姑娘赶紧藏进金柜子里,二儿子二姑娘赶紧藏进银柜子里,三儿子三姑娘赶紧藏进铜柜子里,四儿子四姑娘赶紧藏进铁柜子里,五儿子和五姑娘赶紧藏进木柜子里。 大雨下了三天三夜,洪水漫进了山谷,小箐淹满了,大箐也淹满了,小洼子淹满了,大洼子也淹满了。大雨又下了七天七夜,水漫到高山顶上去了,大雨下了十三天十三夜,水连着天了。P13-15 序言 春天的故事 对于中华民族来说,21世纪是与中国民间文艺保护的春天一起来到神州大地的。 正如20世纪新中国历史开篇注定要从知识界对民间文艺的关注及其从中寻找现代化的资源与动力开启那样,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精英阶层乃至普通群众,在新纪元伊始之际亦把深沉的目光投向了中华大地上五千年积淀丰厚的民间文艺遗存:几多焦虑,几多审视,几多期待…… 辛巳之春,在送走整整一个世纪的痛苦与欢乐、牺牲与胜利之后,随着4月的和风一寸寸染绿京城的街头,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终于完成了新统帅部的组建,并在冯骥才主席的倡导下作出了用10年时间在全中国境内实施“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的战略决策。其内容是对960万平方公里土地上56个民族的民间文化作一次“地毯式”的大普查,最终编纂出版县卷本《中国民俗志》(3000卷)、省卷本《中国民间美术图录》(31卷)、专题集《中国木版年画集成》(20卷)、《中国剪纸集成》(50卷)、《中国唐卡集成》(20卷)、《中国古村落民居集成》(50卷)、《中国服饰集成》(60卷)、《中国彩塑集成》(10卷)、《中国民窑陶瓷集成》(10卷)、《中国皮影集成》(10卷)、《中国民间杰出传承人集成》(100集)、《中国史诗集成》(300卷)、《中国民间叙事长诗集成》(500卷),并命名一大批民间艺术家,建立一系列民间文艺之乡与民间文艺保护基地、传承基地,建设民间文艺数据库。其目的,不外乎是固守中华文明根脉、传承中国文化薪火。 想当初,没有上级的指示,没有企业的支持,没有出版社的承诺,一切都只是一个发生在初春里的梦。于是,多少赞叹如春潮涌起,多少怀疑似涛声依旧,多少讥讽穿行在街巷,多少风险横陈于前路。但是,紧迫感、责任心使我们义无反顾,民间情怀、国家利益令我们坚定前行,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众志成城,誓将梦想化现实。 由于顺应了发展多元文化的时代潮流,也顺应了弘扬民族精神、实现中华复兴的党心、民意,春天的梦想一天天成长:在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提出要扶持优秀民间文艺及国家级大型文化工程之后,中宣部决定襄助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持实施的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在获得民间文艺界前辈贾芝、冯元蔚诸先生的全力支持后,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新闻发布会于2003年2月18日在人民大会堂举行,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实施工作会议于2003年3月25日至26日在北京正式召开,第一批实施省区及专项随之开展行动。 作为主干项目,编纂出版包括《中国民间故事全书》在内的“中国民间文学全书”从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动议之初就被提到了议事日程。这是因为:作为这项工作重要基础的“中国民间文学三套集成”工作的组织系统仍然存在;其省卷本编纂工作仍在进行;大多数地区都已编定有关县卷本。我们相信,它定能成为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的第一批收获。 难忘啊,从1984年起,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当时称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曾先后动员200多万名民间文艺工作者从事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民间文学普查,先后收集到40亿字的文学资料。其中,包括184万篇民间故事,302万首民间歌谣,748万条谚语,各种专集4000多种。这是一笔多么丰厚的遗产!如今,作为这项工程的最终成果《中国民间故事集成》、《中国歌谣集成》、《中国谚语集成》省卷本的编纂出版正在接近尾声,而曾经主持这项工作的钟敬文、马学良、姜彬等领袖人物却长眠大地,再也看不到这赏心悦目的收获,还有许多民间文艺传人早已作古化春泥,许多“三套集成”工作者从“青青子衿”变成了“白发老翁”。面对这一切,除了继续做好“三套集成”省卷本的后续工作之外,我们还有什么理由能够拒绝编纂出版他们苦苦收集到的民间文学原始资料? 怀着如火燃烧的激情以及对民间文艺事业的忠诚,我们经过两年多的准备,于2004年4月正式启动《中国民间故事全书》专项。那时的杭州,正是“江南草长,落英缤纷,群莺乱飞”,一派明媚的春光。 在实施这项工作的过程中,多少感人的故事就发生在我的身边: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冯骥才先生以他作家的情怀与文化领袖的睿智,始终坚持将包括《中国民间故事全书》在内的“中国民间文学全书”编纂出版工作纳入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并具体过问它的体例设计、出版、文本审定、封面设计,真正做到了事无巨细、精益求精,自己的文学创作却因此被束之高阁;杨亮才先生是中国民间文艺界的老同志、老领导,他不仅参与了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的全部策划,而且还主动承担了《中国民间故事全书》的整体设计、并不顾七旬高龄奔走于湖北、云南、山东、河南、河北等地摸底游说,直至回老家部署大理白族自治州12卷示范本的编纂工作;赵寅松是白族文化专家,他任所长的大理白族自治州白族文化研究所并不从属于文联系统,但他在得知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正在主持实施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后主动请缨,不仅承担了《云南甲马集成》大理部分的编纂工作,而且还以极快的速度、较高的质量完成了《中国民间故事全书》大理白族自治州12卷示范本的编纂工作。他说:“抢救遗产不分内外,保护文化岂等文件经费!”这是他的心声,也是全中国民间文艺工作者的深愿;与赵寅松先生一道为示范本的编纂作出贡献的还有湖北省民协主席傅广典先生及宜昌市民协主席王作栋先生。在他们的主持下,“当阳卷”示范本的编纂亦高速优质,一锤定音。 随着河南信阳文联主席廖永亮、山东枣庄民协主席王善民、内蒙古民协主席那顺、中国民协副主席兼吉林省民协主席曹保明、江苏省徐州市民协负责人殷召义等先后加入到《中国民间故事全书》的编纂工作中来,早日高水平出版这些成果便成为当务之急。也就在这个时刻,经过不断挫折,我们最终与知识产权出版社喜结良缘。该社有胆有识的社长董铁鹰先生与总编欧剑先生、副总编王润贵先生决定投巨资以圆这套“全书”的出版梦。这使我们感到鼓舞,也更使我们坚信中国尚有出版家,而不仅有追逐名利的出版商!促成这段良缘的是一位名叫孙昕的年轻女士。她曾在2002年与2003年两次采访过我,以报道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在无“红头文件”、无一分钱的背景下组织实施的壮举。那时,她是一名记者。2004年,她从《中国知识产权报》转调到知识产权出版社后的第一件事,就是给我打电话了解这项工程的进展以及有关成果的出版问题。当她了解到我们虽已获中华书局斥资帮助出版《中国木版年画集成》、黑龙江人民出版社出资帮助出版《中国口头与非物质遗产推介丛书》,但《中国民间故事全书》出版维艰之后,决定向本社领导反映抢救工程面临的困难。对此,我心存疑,而被知识产权出版社的出版家们铁肩担大义,断然允诺。 这,都是发生在21世纪春天里的故事。 在这个春天里,我十分荣幸能成为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最高统帅部的一名成员,并奉调协助冯骥才主席主持协会日常工作及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的组织领导工作。可以说,这四年里。我是与中国民间文艺的梦想一起不断成长的。尽管衣带渐宽、双鬓初霜,我与我的同仁们却无怨无悔,抱诚守贞,一直执著于为祖国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创新、发展而努力。这是因为我时刻听到来自田野的呼唤:暂先放下你的寸管,作民间文化遗产的抢救与保护;我亦不断被冯骥才主席对国家文化命运的关切所震撼:暂先离开你的书斋,走到人民群众中去。是的,暂先放下,是为了永远拿起——学术;一时离开,是为了不朽的存在——人民文化。 在这部洋洋3000卷的《中国民间故事全书》即将问世之际,我觉得有必要对这项工作的缘起与经纬作一些简单的诠释。 关于名称 《中国民间故事全书》名副其实。它之所以以“中国”相冠,表明其中所收作品遍及内地及港、澳、台地区。港、澳、台地区民间故事作品入“全书”是藉台湾中国文化大学教授金荣华先生之力才得以实现的。这在“三套集成”时代是不可能、也是没有做到的;所谓“民间故事”沿用的是《中国民间故事集成》中所使用的广义性概念,它泛指一切散文体民间口头创作,包括神话、故事、传说之属;“全书”之称,因它基本反映了中国民间故事的基本情况而定,它的确在内容、形式、地域、民族、体裁、题材等方面都比较全面、客观。以它的编纂出版为标志,中国民间故事的形象将不再残缺星碎、模糊不清。 关于关系 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与“中国民间文学三套集成”工作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我在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工作会议上的讲话《精心组织实施、全面开拓创新》中即已作过明晰的阐释:“‘抢救工程’与‘中国民间文学三套集成’同是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持承办的民间文化工程。‘抢救工程’是‘三套集成’工作的一种继承与延续,也是对‘三套集成’工作的一种拓展与深化、发展。两者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但其抢救保护民间文化遗产的精神是一致的。在文学意义上,‘抢救工程’是对‘三套集成’的范围扩充,增加了史诗、民间叙事长诗;在艺术意义上,‘抢救工程’增加了民间工艺美术,为‘中国民间文艺十套集成’中缺少的相关部分作了‘补天’;在文化意义上,‘抢救工程’把‘民俗文化’作为重点工作之一,力求一网打尽,理清了民间文学与民间艺术存在基础的关系。在‘抢救工程’实施过程中,还将最终完成‘三套集成’工作的遗留问题,不仅争取出版《中国民间文学集成》,还将对历时20年的‘三套集成’进行总结、评奖,并探讨有关资料的活化与应用问题。” 也就是说,在最初的创意之中,周巍峙主席所主持的“中国民间文艺十套集成”工程之组成部分“中国民间文学三套集成”县卷本是拟在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中以《中国民间文学全书》的形式加以编纂出版的。后来,由于经费方面的原因,不得不改弦易辙,决定先编纂出版县卷本《中国民间故事全书》,歌谣、谚语、史诗、民间叙事长诗等则留待今后再相机启动编纂出版。显然,《中国民间故事全书》的编纂出版并不是平地起高楼,也不是刻意另起炉灶,它基本属于“三套集成”《中国民间故事集成》县卷本资料的系统编纂出版。 关于原则 在2004年3月26日至28日召开的“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推动会议”上,我受主席团的委托,作了《用优异的成绩编好(中国民间故事全书)》的报告,对编纂出版这部“全书”提出了以下原则:1.分批实施、推进,用五年左右的时间完成全部编纂出版任务;2.示范本先行,先编云南大理白族自治州12卷示范本及湖北省当阳卷示范本;3.对未编过县卷本的地区进行普查并编纂县卷本;4.对已编纂县卷本但未作过普查的地区进行普查,以补充原有县卷本资料;5.对已作过普查并编有县卷本的地区进行补充调查,以丰富原有文本;6.对已有少数民族文字县卷本进行翻译并补充有关资料,以编成汉语县卷本;7.制定体例及出版方案,进行统一编纂及集中出版;8.成立从中央到省、市、县的四级领导小组、工作委员会、专家委员会领导此项工作。虽然进度不一,但一年多来这项工作始终是按此原则实际进行的。 关于动机 我们的最初动机是:1.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当然包括对民间文学的抢救,抢救性保护是一个永恒的话题:2.大量的信息表明,由于种种原因,从1984年起被搜集到的民间文学资料正面临着各种厄运:或佚失无存,或藏诸私家,或变卖造纸,或鼠啮虫蛀,或风雨侵蚀,必须加大对它们的再抢救:3.通过《中国民间故事全书》的编纂出版,为日后编纂出版《中国歌谣全书》、《中国谚语全书》、《中国史诗集成》、《中国民间叙事长诗集成》等积累经验,并最终完成“中国民间文学三套集成”各层级卷本的全部编纂出版;4.为方兴未艾的故事学、传说学、神话学及类型学、母题研究等提供最生动的资料,推动这些学科的发展进步;5.强化民间故事作品的社会应用,使之在人文精神建设、学术建设、道德建设、和谐社会建设、文艺建设、文化产业建设等过程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亲爱的朋友,《中国民间故事全书》摆放在您的案头并正一天天增高的今天,也正是全中国民间文艺工作者为您祝福、供您享用的盛大节日。为了这一天,我们付出了我们应该付出的一切;为了这一天,我们为自己的正确抉择、坚定信念、审慎工作而感到自豪。 自豪,来自人民群众的伟大创造! 光荣,展示了精神家园守望者的无私与智慧! 我们确信,春天的故事永远没有结束,她只会延伸为一次又一次秋天的收获。 2005年8月13日酷热中 于北京潘家园寓所 后记 漾濞彝族自治县地处云南省西部大理白族自治州中部点苍山之西麓,周围分别与大理市、巍山县、洱源县、云龙县、永平县、保山市昌宁县毗邻。县城距大理州府仅有29公里,是州内离州府最近的“卫星城”。地势北高南低,最高点海拔4122米,最低点海拔1174米,总面积1957平方公里,山区面积占98.4%。全县设4镇7乡65个村民委员会和1个社区。有彝、汉、白、回、傈僳、苗等17个民族。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64%,其中彝族人口占45%,2003年末,全县总人口100 056人,其中农业人口占89.5%。 漾濞古称“样备”,自西汉王朝在云南置郡县起,漾濞县辖地主体先后为益州、永昌、云南各郡所属,唐初六诏称雄时曾设样备诏,宋大理国时期和元明清以来,先后分属于永昌府、开南县、蒙化州、蒙化直隶厅,蒙化直隶厅地设漾濞巡检司,1912年设置漾濞县,1958年并入大理市设漾濞区,1964年恢复设置漾濞县,1985年改置漾濞彝族自治县。作为地处博南古道要冲,滇缅公路蜿蜒西去,成为大保高速公路和320国道穿境而过、交通四通八达的省级“历史文化名城”。漾濞历史悠久,古迹众多,载入《云南文物古迹大全》的就有云龙桥等省、州、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0项。位于点苍山西坡的有3000年历史的漾濞古崖画,是云南省境内图像最多,内容丰富,面积最大的一组崖画,具有极高的欣赏和研究价值。境内有70多公里长的古驿道,为博南古道东段,沿途的平坡、鸡驿铺、金牛、柏木铺等古街,至今店铺犹存,尽管已显得很残破。汉唐以来,历代的诗人墨客在漾濞多有题咏,尤其是明代的大旅行家徐霞客,更是在其著名的《游记》中对漾濞的山川风物,不仅有许多详尽生动的记述,且每每赞不绝口…… 漾濞是国家级苍山洱海冰川遗迹、森林及高原湖泊生态系统自然保护区的一部分,分布有182科2849种植物。群峰列屏的点苍山以西,有杜鹃争奇斗艳的脉地大花园,雄险奇秀的石门关,奔腾激荡的漾濞江,喷珠溅玉的一处处深壑飞瀑,变幻莫测的苍山玉带,郁郁葱葱的果园和莽莽苍苍的原始森林。全县森林总覆盖率达67.2%,位居全州县市之首。漾濞有悠久的核桃栽培历史,1979年全国核桃技术协作会上,漾濞核桃荣获“全国质量第一”、“全国县级人均占有量第一”的荣誉,1995年漾濞县被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命名为“中国核桃之乡”,2000年漾濞又被国家林业部授予“中国名特优经济林核桃之乡”。2004年2月12日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公告认证漾濞大泡核桃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原产地标记产品。 由于生活着众多民族,漾濞民族风情古朴浓郁,其中尤以彝族历史文化和民族风俗最突出。有独特的“二月八”赶庙会,商贾如云的“二月十九街”和“漾濞核桃产品交易会”,传统的“火把节”是本县最为热闹非凡的盛大节日。这些节日的夜晚,围着熊熊燃烧的篝火,热情奔放的彝族、傈僳族、苗族的“打歌”和曲调悠扬、声情并茂的山歌对唱,通宵达旦,令人沉醉难忘。漾濞各民族都有着各自特色鲜明的衣着服饰、生活特,占、、婚葬习俗和民间文化。 而漾濞民间故事作为最富地方特色的漾濞民间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宛如一颗颗璀璨的明珠,更是以其独特神秘的迷人光芒,闪烁在彝乡的每一片田野村庄和山山岭岭的一户户人家。千百年来,作为民间的重要文化生活内容和娱乐方式,这些题材丰富多彩、感情爱憎鲜明、情节曲折离奇、语言妙趣横生的神话、传说、故事、笑话、寓言、童话等,不仅凝结着漾濞各民族人民古老的生存智慧和生活经验,表达了人们种种美好的理想和善良的愿望,而且滋润着一代又一代的彝乡儿女。在民间故事的这片汪洋大海中,我们这些彝乡儿子,除了直接接受了传统道德意识和价值观念的熏陶外,还得到不少人生的启迪,更重要的是,通过一个个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始终贯穿着邪不压正的教育意义的故事,极大地增强了我们战胜邪恶势力的勇气和追求真善关的信念。 但是近些年来,随着现代传媒和视听手段的普及以及人们娱乐方式的改变,曾经独领风骚数千年的民族民间文化,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许多优秀的民族民间文化,正在以惊人的速度走向灭绝和消亡,漾濞民间故事同样也面临着这种行将退出历史舞台的命运。因此,由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发起,旨在抢救中国民间文化遗产的文化工程的全国民间文学的抢救收集工作,为我们漾濞彝族自治县,进行系统地收集抢救境内丰富多彩的民间故事提供了一个难得的条件和机会,对于此项利在当代,功在千秋的抢救民间文化遗产的重大工程,得到了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及时成立了由县委常委、宣传部长代罗新挂帅的编委会,具体抓组织落实,并在财力物力上给予必要的保障。 这集漾濞民间故事,在收集整理过程中,得到了广大民间艺人和民间文学爱好者的大力支持,没有这些热心人无私的奉献精神和辛勤的工作,在这么短的时间里,要顺利完成如此浩繁的收集整理工作,显然是难以想像的。最后,还应当说明的是,这集漾濞民间故事中所收集的民间故事,其中三分之一是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由县文化馆组织收集整理的,虽然由当时负责此项工作的县文化馆的马紫钟先生进行了结集,但只作为内部资料印刷了一小部分,其余三分之二的部分,则是这次在大理州白族文化研究所所长赵寅松先生的精心策划和大力支持下,才收集整理出来的。另外,在此集漾濞民间故事的编辑过程中,著名的白族民间文艺家施珍华先生也做了大量艰苦的工作。在此,一并致谢!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