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间故事全书》包括街巷和地名的传说、历史人物传说、名胜古迹传说、其他传说、俗语故事、幻想故事、生活故事、笑话等。
《中国民间故事全书·云南祥云卷》由菡芳主编。收录了《金银葫芦》、《金蛤蟆的故事》、《老虎和石蛾》、《老实人的故事》、《荞妹》、《仙人洞》、《苍蝇搓腿》、《狗撒尿为什么要跷起左腿》、《灶君的嘴巴为什么歪》、《水牛的来历》、《神鱼》、《神奇的坛子》、《母猪精和土司官》、《借衣娘娘》、《不动脑子的小花猪姐姐》、《罗善才变虎》、《山神的赏罚》等故事。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中国民间故事全书(云南祥云卷) |
分类 | |
作者 | 菡芳 |
出版社 | 知识产权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中国民间故事全书》包括街巷和地名的传说、历史人物传说、名胜古迹传说、其他传说、俗语故事、幻想故事、生活故事、笑话等。 《中国民间故事全书·云南祥云卷》由菡芳主编。收录了《金银葫芦》、《金蛤蟆的故事》、《老虎和石蛾》、《老实人的故事》、《荞妹》、《仙人洞》、《苍蝇搓腿》、《狗撒尿为什么要跷起左腿》、《灶君的嘴巴为什么歪》、《水牛的来历》、《神鱼》、《神奇的坛子》、《母猪精和土司官》、《借衣娘娘》、《不动脑子的小花猪姐姐》、《罗善才变虎》、《山神的赏罚》等故事。 内容推荐 民间文化遗产是我们祖先数千年以来创造的极其丰富和宝贵的文化财富,是我们民族情感、道德传统,个性特征以及凝聚力和亲和力的载体,也是我们发展先进文化以及提高综合国力不可或缺的精神资源。 《中国民间故事全书·云南祥云卷》由菡芳主编。 《中国民间故事全书·云南祥云卷》是云南祥云地区传统民间口头文学的集成,汇编了流传于云南祥云地区的神话、传说、故事、笑话等。这些民间口头文学作品从不同的侧面勾画出云南祥云历史的发展轨迹,反映出云南祥云民间的风土人情,凝聚着云南祥云人民的智慧创造,体现了云南祥云文化的深厚底蕴。 目录 大理山茶别样红(代前言) 神话传说 葫芦里出来的人 梭罗树 龙王与本主的传说 小白龙 清水龙潭 小青龙搬家 阿德与龙女 帽山老黑龙 凉水潭 龙公子和七妹 黑龙姑娘 黑龙斗县官 下赤龙 卧龙镇 本主的女儿 水目山的传说 水目山的传说 普济创寺 憨和尚 林则徐为水目山题字 金银基与寺抱塔 鸳鸯树 赶羊坡 天狗守场 逍遥子 日月潭 和尚头石 名山法地 故 事 地名与习俗故事 九股水 附录九姑泉 红水海 叶镜壶天 仙女宫 鸡蛋山 大鸡山和小鸡山 大雁山与宝家 诸葛寨 老青山和苍山 龙山 彩云山 雪花洞 藏金洞 妖怪洞 大石房 蛇山仙人洞 红石岩 打金桩 雷打石 白马寺 金旦的来历 官田的来历 打歌的来历 打歌的由来 草烟的故事 附录吃草烟为什么会吐唾沫 禾甸妇女的花围腰 幻想故事 金银葫芦 金蛤蟆的故事 老虎和石蛾 老实人的故事 荞妹 仙人洞 苍蝇搓腿 狗撒尿为什么要跷起左腿 灶君的嘴巴为什么歪 水牛的来历 神鱼 神奇的坛子 母猪精和土司官 借衣娘娘 不动脑子的小花猪姐姐 罗善才变虎 山神的赏罚 生活故事 学聪明 火衣 木匠教子 不消我贴棺材钱 新县官巧治懒 囡姑爷赔粮 李俊斩蛇 地答子 马吹吹 曹半仙 紫更色 走马皇帝过祥云 王端公 端公捉鬼 刘二嫂智胜梁端公 吃鬼大王 杨大郎捉鬼 张铁嘴拆字 人物故事 章举人轶事 汪乃真的故事 贩私盐 抗粮 气死老爹田 何大气 品甸大王 “亏”改“于” 龙云的故事 西行问计 指点迷津 布阵决战 贺龙在祥云的故事 还菜刀 选指挥部 换马 相马 开棺检查 不收银元 小客人 为国育才 送大衣 都是自家人 白马将军显灵 笑 话 李小二的故事 治猴 哄鬼 捉妖怪 王槐的故事 艾玉和皇帝 聪明的姑娘 花大嫂与乌金盆 憨姑爷 智退跟屁虫 轿夫与县官 帮工脓包 千里驹的蛋 罗丫择夫 王九老爷不识字 郭怀买爹 画师和财主 附录一 故事家小档案 附录二 未收入本卷的主要作品篇目 后记 试读章节 小青龙搬家 很早很早以前,刘厂王府山是一个风景秀美的地方,山青水常绿,四季鲜花香。王府山脚下有一个小龙潭,潭里清水常流,四周古树参天。夏天,这里树影婆娑,是歇凉避暑的好地方。 龙潭里有一条小青龙,她一年四季化雨吐水,浇灌山脚下几千亩良田,供人们饮用。那时,王府山一带草茂林丰,风调雨顺,在这里居住的人家能丰衣足食,不受旱涝之灾,因此,每年新谷登仓,人们煮出第一餐新米饭时,都要加上一点三牲佳品,朝青龙潭方向斋供一下,献一献小青龙,表表自己的心意。一是感谢小青龙滋润庇护之恩,二是祈求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收。 可是好景不常在,祸害一千年。说的是这样的事:有一年清明节,附近村子里,有个刘八赖的财主,带着丫环使女,宝眷亲友,坐着滑竿、轿子,前呼后拥地到王府山来上坟。刘八赖那条大黄狗,吐着舌头,跟着人群蹿上蹿下。它是刘八赖的心爱之物。每逢刘八赖外出,都要带上它。狗仗人势,大黄狗也很凶,常欺负人。 到了王府山,刘八赖一行人,摆开了堂场,他们横七竖八地躺着、卧着,在树阴下休息、聚赌。那些帮工的也忙得大汗淋身,搭锅砌灶、杀鸡宰鹅,把个王府山闹得烟熏火燎,处处油烟。 下午酒醉食饱,个个打着饱嗝,这群酒囊饭袋,闲极无聊,都三三五五到林中游逛消食,只留下大黄狗看守堂场。大黄狗也闲中取乐,他前脚抱住一块火腿骨,有滋有味地啃着。啃光了骨头,又抖身摇尾地站立起来,这里闻闻,那里嗅嗅。它闻到一个大土锅旁边,看到里面的残汤剩肉,竟毫不客气地将头伸进土锅里。那土锅口小肚子大,老黄狗将头伸进去容易,拔出来可就不容易了。它还没有吃到锅底的肉和汤,就感到气闷得慌,赶忙缩头。可太迟了,土锅口像个紧箍,死死地套在它的脖颈上。大黄狗一缩头,竟把十来斤重的大土锅提了起来。土锅底下的汤和肉糊得满嘴满脸的,又烫又渍。大黄狗品惯了山珍海味,可从来没有尝过这个滋味。它套着土锅,像戏台上耍的狮子头,摇头摆尾,左也甩不脱,右也甩不掉。它“惊惊吁吁”地惨叫着,一直往后退。退着退着,“扑通”一声,大黄狗套着土锅跌进了小龙潭里。它在水里挣扎了一阵,水面上也不再咕嘟咕嘟地冒气泡了。 刘八赖一家人玩够了,松松散散地回到了龙潭边,却不见大黄狗守着堂场。刘八赖叫家人四处寻找,都不见踪影。他急得拉长了脖子,“啾—啾—”地干嚎了一阵,也不见狗的回音。他急了,脑门心上冒出了黄豆大的汗珠。还是一个贴身丫环心细,她顺着大黄狗挣扎的痕迹,找到了已淹死的大黄狗。 刘八赖看着打捞上来的大黄狗,心疼得直咬牙。他恼恨龙潭水淹死了他心爱的大黄狗。 “看来龙王爷也眼馋心黑了。想吃三牲竟打在我大黄狗的头上。罢了,他要吃,我甘愿献,就让龙王也尝尝我家‘阔狗’的味道!”说完,就叫家人又重新将死狗丢进了龙潭,吆喝着家人,收拾起锅灶,闷着一肚子气离开了龙潭边。 死狗在龙潭里浸泡了四五天,臭气直冲小青龙的脑门心。青龙变成一只小青鸟,到王府山左林右营到处啼叫:“打扫龙潭,打扫龙潭。”她早出晚归,又啼又叫,整整啼了七七四十九天。把舌头、喉咙、嘴角都啼出血来,可是还是不见有人来打扫龙潭。小青龙气急了。她怨恨这些人,平时他们会口吐莲花向你烧香磕头,现在有事求救他们,却一个个装着没有听见。于是,她决心离开这地方。 熬到整整第五十天了,她完全失望了,不想再留连这人情寡薄的地方了!她要远走高飞,到有情有义的地方去,可刚飞出了四五里路,天就亮开了。她起身太晚了。公鸡一遍又一遍地啼鸣,小青鸟无法再飞升了,只好变成一个小铜人,跌落在路边的草丛里。 小铜人终于被赶街回寨的彝家小伙子发现了。他如获至宝将铜人放置在挎包里,一口气赶了六七里路,跑到一个山腰的草坪上,小伙子坐下来歇歇脚,小心地掏出小铜人观赏一番,又把铜人放在草坪上左看右看,总觉得看不够。说来也怪,放置铜人的草坪一转眼就冒出一股竹子粗的清水来(这地方以后人们叫它“坝水井”)。彝家小伙子心里好奇怪,他想:小铜人放在地头上,地里就出水,如果把她放在彝家村的山背后,一年四季地冒清水。我们彝家就可以在半山上栽秧插稻,吃水也不消到一二里路的箐底挑了。真能这样,那该多好啊!他想到这里,抱着小铜人就赶紧上路。 到了村里天刚擦黑,他顾不上回家,就把小铜人放置在路上就想好的山凹里。安置好小铜人,回到家里。他一想,有些放不下心来。他怕别人又把小铜人盗走,便提上锄头,准备将铜人悄悄地深埋。可当他提上锄头来到原地,小铜人早不见了。那里冒出了一股小桶粗的泉水来。 第二天早上,彝家男女老幼都知情了。这消息一传十,十传百,整个东山都在传讲,人们纷纷携带着干粮,前来看稀奇。凡是清泉流到的山寨,人们杀鸡宰鹅前来祭祀。大家欢歌笑语,手拉着手,唱着彝家调,跳着彝族舞,把抱回小铜人的彝家小青年,团团地围在中央。 从此后,彝家人找到了朝思暮想的小青龙,为他们化雨吐春水;小青龙也找到了安家乐业的好地方,这里山青春常在,人有情有义。 却说坝子里的老百姓失去了小青龙,龙潭干涸了,再也不见清水流。大家知道是刘八赖厌走了小青龙,纷纷找上门去跟他算账。可是刘八赖已经暴病身亡。于是,人们又抬上了八人大轿,到新朗么乐去接小青龙。小青龙已经定居了,再也接不回来了。 至今彝族地区的人还说:我们这股水是“细波”给的。 流传地区:祥云刘厂 搜集地点:祥云刘厂 搜集时间:1984年 讲 述:李阿祥 记 录:薛国荣 P13-15 序言 春天的故事 对于中华民族来说,21世纪是与中国民间文艺保护的春天一起来到神州大地的。 正如20世纪新中国历史开篇注定要从知识界对民间文艺的关注及其从中寻找现代化的资源与动力开启那样,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精英阶层乃至普通群众,在新纪元伊始之际亦把深沉的目光投向了中华大地上五千年积淀丰厚的民间文艺遗存:几多焦虑,几多审视,几多期待…… 辛巳之春,在送走整整一个世纪的痛苦与欢乐、牺牲与胜利之后,随着4月的和风一寸寸染绿京城的街头,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终于完成了新统帅部的组建,并在冯骥才主席的倡导下作出了用10年时间在全中国境内实施“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的战略决策。其内容是对960万平方公里土地上56个民族的民间文化作一次“地毯式”的大普查,最终编纂出版县卷本《中国民俗志》(3000卷)、省卷本《中国民间美术图录》(31卷)、专题集《中国木版年画集成》(20卷)、《中国剪纸集成》(50卷)、《中国唐卡集成》(20卷)、《中国古村落民居集成》(50卷)、《中国服饰集成》(60卷)、《中国彩塑集成》(10卷)、《中国民窑陶瓷集成》(10卷)、《中国皮影集成》(10卷)、《中国民间杰出传承人集成》(100集)、《中国史诗集成》(300卷)、《中国民间叙事长诗集成》(500卷),并命名一大批民间艺术家,建立一系列民间文艺之乡与民间文艺保护基地、传承基地,建设民间文艺数据库。其目的,不外乎是固守中华文明根脉、传承中国文化薪火。 想当初,没有上级的指示,没有企业的支持,没有出版社的承诺,一切都只是一个发生在初春里的梦。于是,多少赞叹如春潮涌起,多少怀疑似涛声依旧,多少讥讽穿行在街巷,多少风险横陈于前路。但是,紧迫感、责任心使我们义无反顾,民间情怀、国家利益令我们坚定前行,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众志成城,誓将梦想化现实。 由于顺应了发展多元文化的时代潮流,也顺应了弘扬民族精神、实现中华复兴的党心、民意,春天的梦想一天天成长:在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提出要扶持优秀民间文艺及国家级大型文化工程之后,中宣部决定襄助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持实施的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在获得民间文艺界前辈贾芝、冯元蔚诸先生的全力支持后,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新闻发布会于2003年2月18日在人民大会堂举行,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实施工作会议于2003年3月25日至26日在北京正式召开,第一批实施省区及专项随之开展行动。 作为主干项目,编纂出版包括《中国民间故事全书》在内的“中国民间文学全书”从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动议之初就被提到了议事日程。这是因为:作为这项工作重要基础的“中国民间文学三套集成”工作的组织系统仍然存在;其省卷本编纂工作仍在进行;大多数地区都已编定有关县卷本。我们相信,它定能成为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的第一批收获。 难忘啊,从1984年起,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当时称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曾先后动员200多万名民间文艺工作者从事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民间文学普查,先后收集到40亿字的文学资料。其中,包括184万篇民间故事,302万首民间歌谣,748万条谚语,各种专集4000多种。这是一笔多么丰厚的遗产!如今,作为这项工程的最终成果《中国民间故事集成》、《中国歌谣集成》、《中国谚语集成》省卷本的编纂出版正在接近尾声,而曾经主持这项工作的钟敬文、马学良、姜彬等领袖人物却长眠大地,再也看不到这赏心悦目的收获,还有许多民间文艺传人早已作古化春泥,许多“三套集成”工作者从“青青子衿”变成了“白发老翁”。面对这一切,除了继续做好“三套集成”省卷本的后续工作之外,我们还有什么理由能够拒绝编纂出版他们苦苦收集到的民间文学原始资料? 怀着如火燃烧的激情以及对民间文艺事业的忠诚,我们经过两年多的准备,于2004年4月正式启动《中国民间故事全书》专项。那时的杭州,正是“江南草长,落英缤纷,群莺乱飞”,一派明媚的春光。 在实施这项工作的过程中,多少感人的故事就发生在我的身边: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冯骥才先生以他作家的情怀与文化领袖的睿智,始终坚持将包括《中国民间故事全书》在内的“中国民间文学全书”编纂出版工作纳入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并具体过问它的体例设计、出版、文本审定、封面设计,真正做到了事无巨细、精益求精,自己的文学创作却因此被束之高阁;杨亮才先生是中国民间文艺界的老同志、老领导,他不仅参与了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的全部策划,而且还主动承担了《中国民间故事全书》的整体设计、并不顾七旬高龄奔走于湖北、云南、山东、河南、河北等地摸底游说,直至回老家部署大理白族自治州12卷示范本的编纂工作;赵寅松是白族文化专家,他任所长的大理白族自治州白族文化研究所并不从属于文联系统,但他在得知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正在主持实施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后主动请缨,不仅承担了《云南甲马集成》大理部分的编纂工作,而且还以极快的速度、较高的质量完成了《中国民间故事全书》大理白族自治州12卷示范本的编纂工作。他说:“抢救遗产不分内外,保护文化岂等文件经费!”这是他的心声,也是全中国民间文艺工作者的深愿;与赵寅松先生一道为示范本的编纂作出贡献的还有湖北省民协主席傅广典先生及宜昌市民协主席王作栋先生。在他们的主持下,“当阳卷”示范本的编纂亦高速优质,一锤定音。 随着河南信阳文联主席廖永亮、山东枣庄民协主席王善民、内蒙古民协主席那顺、中国民协副主席兼吉林省民协主席曹保明、江苏省徐州市民协负责人殷召义等先后加入到《中国民间故事全书》的编纂工作中来,早日高水平出版这些成果便成为当务之急。也就在这个时刻,经过不断挫折,我们最终与知识产权出版社喜结良缘。该社有胆有识的社长董铁鹰先生与总编欧剑先生、副总编王润贵先生决定投巨资以圆这套“全书”的出版梦。这使我们感到鼓舞,也更使我们坚信中国尚有出版家,而不仅有追逐名利的出版商!促成这段良缘的是一位名叫孙昕的年轻女士。她曾在2002年与2003年两次采访过我,以报道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在无“红头文件”、无一分钱的背景下组织实施的壮举。那时,她是一名记者。2004年,她从《中国知识产权报》转调到知识产权出版社后的第一件事,就是给我打电话了解这项工程的进展以及有关成果的出版问题。当她了解到我们虽已获中华书局斥资帮助出版《中国木版年画集成》、黑龙江人民出版社出资帮助出版《中国口头与非物质遗产推介丛书》,但《中国民间故事全书》出版维艰之后,决定向本社领导反映抢救工程面临的困难。对此,我心存疑,而被知识产权出版社的出版家们铁肩担大义,断然允诺。 这,都是发生在21世纪春天里的故事。 在这个春天里,我十分荣幸能成为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最高统帅部的一名成员,并奉调协助冯骥才主席主持协会日常工作及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的组织领导工作。可以说,这四年里。我是与中国民间文艺的梦想一起不断成长的。尽管衣带渐宽、双鬓初霜,我与我的同仁们却无怨无悔,抱诚守贞,一直执著于为祖国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创新、发展而努力。这是因为我时刻听到来自田野的呼唤:暂先放下你的寸管,作民间文化遗产的抢救与保护;我亦不断被冯骥才主席对国家文化命运的关切所震撼:暂先离开你的书斋,走到人民群众中去。是的,暂先放下,是为了永远拿起——学术;一时离开,是为了不朽的存在——人民文化。 在这部洋洋3000卷的《中国民间故事全书》即将问世之际,我觉得有必要对这项工作的缘起与经纬作一些简单的诠释。 关于名称 《中国民间故事全书》名副其实。它之所以以“中国”相冠,表明其中所收作品遍及内地及港、澳、台地区。港、澳、台地区民间故事作品入“全书”是藉台湾中国文化大学教授金荣华先生之力才得以实现的。这在“三套集成”时代是不可能、也是没有做到的;所谓“民间故事”沿用的是《中国民间故事集成》中所使用的广义性概念,它泛指一切散文体民间口头创作,包括神话、故事、传说之属;“全书”之称,因它基本反映了中国民间故事的基本情况而定,它的确在内容、形式、地域、民族、体裁、题材等方面都比较全面、客观。以它的编纂出版为标志,中国民间故事的形象将不再残缺星碎、模糊不清。 关于关系 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与“中国民间文学三套集成”工作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我在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工作会议上的讲话《精心组织实施、全面开拓创新》中即已作过明晰的阐释:“‘抢救工程’与‘中国民间文学三套集成’同是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持承办的民间文化工程。‘抢救工程’是‘三套集成’工作的一种继承与延续,也是对‘三套集成’工作的一种拓展与深化、发展。两者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但其抢救保护民间文化遗产的精神是一致的。在文学意义上,‘抢救工程’是对‘三套集成’的范围扩充,增加了史诗、民间叙事长诗;在艺术意义上,‘抢救工程’增加了民间工艺美术,为‘中国民间文艺十套集成’中缺少的相关部分作了‘补天’;在文化意义上,‘抢救工程’把‘民俗文化’作为重点工作之一,力求一网打尽,理清了民间文学与民间艺术存在基础的关系。在‘抢救工程’实施过程中,还将最终完成‘三套集成’工作的遗留问题,不仅争取出版《中国民间文学集成》,还将对历时20年的‘三套集成’进行总结、评奖,并探讨有关资料的活化与应用问题。” 也就是说,在最初的创意之中,周巍峙主席所主持的“中国民间文艺十套集成”工程之组成部分“中国民间文学三套集成”县卷本是拟在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中以《中国民间文学全书》的形式加以编纂出版的。后来,由于经费方面的原因,不得不改弦易辙,决定先编纂出版县卷本《中国民间故事全书》,歌谣、谚语、史诗、民间叙事长诗等则留待今后再相机启动编纂出版。显然,《中国民间故事全书》的编纂出版并不是平地起高楼,也不是刻意另起炉灶,它基本属于“三套集成”《中国民间故事集成》县卷本资料的系统编纂出版。 关于原则 在2004年3月26日至28日召开的“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推动会议”上,我受主席团的委托,作了《用优异的成绩编好(中国民间故事全书)》的报告,对编纂出版这部“全书”提出了以下原则:1.分批实施、推进,用五年左右的时间完成全部编纂出版任务;2.示范本先行,先编云南大理白族自治州12卷示范本及湖北省当阳卷示范本;3.对未编过县卷本的地区进行普查并编纂县卷本;4.对已编纂县卷本但未作过普查的地区进行普查,以补充原有县卷本资料;5.对已作过普查并编有县卷本的地区进行补充调查,以丰富原有文本;6.对已有少数民族文字县卷本进行翻译并补充有关资料,以编成汉语县卷本;7.制定体例及出版方案,进行统一编纂及集中出版;8.成立从中央到省、市、县的四级领导小组、工作委员会、专家委员会领导此项工作。虽然进度不一,但一年多来这项工作始终是按此原则实际进行的。 关于动机 我们的最初动机是:1.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当然包括对民间文学的抢救,抢救性保护是一个永恒的话题:2.大量的信息表明,由于种种原因,从1984年起被搜集到的民间文学资料正面临着各种厄运:或佚失无存,或藏诸私家,或变卖造纸,或鼠啮虫蛀,或风雨侵蚀,必须加大对它们的再抢救:3.通过《中国民间故事全书》的编纂出版,为日后编纂出版《中国歌谣全书》、《中国谚语全书》、《中国史诗集成》、《中国民间叙事长诗集成》等积累经验,并最终完成“中国民间文学三套集成”各层级卷本的全部编纂出版;4.为方兴未艾的故事学、传说学、神话学及类型学、母题研究等提供最生动的资料,推动这些学科的发展进步;5.强化民间故事作品的社会应用,使之在人文精神建设、学术建设、道德建设、和谐社会建设、文艺建设、文化产业建设等过程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亲爱的朋友,《中国民间故事全书》摆放在您的案头并正一天天增高的今天,也正是全中国民间文艺工作者为您祝福、供您享用的盛大节日。为了这一天,我们付出了我们应该付出的一切;为了这一天,我们为自己的正确抉择、坚定信念、审慎工作而感到自豪。 自豪,来自人民群众的伟大创造! 光荣,展示了精神家园守望者的无私与智慧! 我们确信,春天的故事永远没有结束,她只会延伸为一次又一次秋天的收获。 2005年8月13日酷热中 于北京潘家园寓所 后记 作为滇西交通要冲的祥云东与大姚、姚安、南华相连。南与弥渡接壤,西与大理毗邻、北与宾川相望,总面积2425平方公里,辖12个乡镇,128个村委会,968个自然村;全县人口41万人,有汉、白、彝、苗、回、傈僳等多种民族。属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县城祥城镇距云南省会昆明280公里,距自治州首府大理50公里。 祥云旧称“云南县”。这里历史悠久,文化积淀十分深厚。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被誉为“古云南”的祥云在物质和文化上曾经有过多次为国内外学者所公认的繁荣。对此,西汉时期的大波那铜棺、大量的出土文物、史志记载和作为“口承文物”、“人类历史活化石”的灿烂丰富的民族民间文学,共同提供了极其充分和可信的佐证。 新中国成立以来,祥云县的几代文化工作者在党的领导下曾多次对蕴藏于民间的各民族的神话、故事、传说、歌谣、谚语等形式的民族民间文学作品进行了发掘和抢救。其中,规模较大的是:1956~1957年进行的搜集活动,1976年为纪念红军长征过云南40周年结合长征史料征集进行的红军故事传说的搜集,1982~1983年进行的深入扎实的民间文学普查和1985年8月~1988年5月遵照中共中央宣传部《关于加强少数民族文学研究和资料搜集工作的通知》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国家民委、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关于编辑出版(中国民间故事集成)、(中国歌谣集成)、(中国谚语集成)的通知》精神和省、州有关部门要求所进行的有相当规模的民间文学集成工作。为确保这项工作的开展,1985年8月,经中共祥云县委批准,成立了祥云县民间文学集成领导小组(组长杨国龙、组员罗晶、王洪祥、杨殿邦)和祥云县民间文学集成办公室(主任杨殿邦兼);随后,又成立了由副县长普培桢任主任,县委宣传部部长杨国龙、文化局长熊树凡任副主任、县委宣传部副部长杨敦明、县民委副主任罗晶、文化局副局长王洪祥、县文联副主席杨殿邦任委员的祥云县民间文学集成编辑委员会,决定由菡芳(杨殿邦)任《祥云县民间故事选》主编和《祥云县民间故事卷》主编。经祥云县文化馆、站工作人员和全县近百名各族业余文学作者长达两年多的努力收集,前者于1986年10月作为内部交流资料编印成书,后者于1989年3月由云南人民出版社公开出版发行。祥云县的民间文学集成工作,曾被评为大理州和云南省的先进集体。 2003年10月,根据《中国民间故事全书》编辑出版细则要求,又决定由从始至终参加了历次祥云县民间文学搜集、抢救领导工作,并先后被评为大理州、云南省和全国民间文学集成先进工作者的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白族作家菡芳任“祥云卷”主编;充实了祥云县民间文学集成编辑委员会,增补中共祥云县委常委、宣传部长周嘉雄为主任委员,县委常委、办公室主任杨祥为副主任委员,县文体局局长郭其云、县文联主席尹仕学为委员。 这次“祥云卷”的编辑,除按“《中国民间故事全书》编纂出版细则”要求,通过科学鉴定,补收了原“集成卷”未收入的作品56篇外,新增红军长征过祥云时的传说《贺龙在祥云》(10篇),八支队地下武装斗争传说2篇。 《中国民间故事全书》系科学版本。与一般民间故事图书不同的是,它的编辑出版主要是为国家、为后人保存一份真正有价值的民间文学遗产,而不只是为广大读者提供一般的民间文学读物。所以,“祥云卷”中所收集的作品,一直以其全面性和真实性(科学性)为首选标准,并力求忠实地保持其民间文学特有的口头性、流传性的特点和鲜明的地方特色、民族特色;保持它们的原汁原味和鲜活性。 中国的民国文学遗产丰富多彩,在祥云县的民间文学宝库里,有采之不尽的奇珍异宝。虽然我们已进行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但是,对其保护和抢救工作仍然迫在眉睫。随着时代发展的需要,民间文学的价值将会更加显现,民间文学作品的搜集、编印和研究工作仍要长期地坚持下去。 愿一切有志于民间文学事业的知情人和热心人不断地总结经验,力争在这一服务于当代、造福于子孙后代的工作中取得新的成绩,作出更大的贡献。 编 者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