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宝岛眷村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张嫱
出版社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邓丽君、林青霞、赵传、张艾嘉、张大春、朱天文、朱天心、王伟忠、杨德昌、侯孝贤、南方朔、胡一虎、伊能静……你知道吗?在这串长长的名单后面,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叫眷村。

本书邀请十五位不同领域、不同世代的人物,细细诉说眷村的一切。他们就像十五台照相机,在深浅不一的聚焦中,呈现出一幅幅即将消逝的眷村图景:眷村的形成,眷村的现状、眷村的凋零和保存、眷村文学、眷村爱情、眷村女性、眷村美食、黑帮少年、寻根之旅、家族变迁、眷村方言……

内容推荐

眷村,台湾的部队大院。1949年来自大陆各省各个角落的国民党军队眷属在各个临时拼凑的大院中凑合着住下来。生儿育女。

六十年后,眷村成为台湾土地上特殊的政治和文化产物,承载着台湾人的集体记忆。大陆各省文化在这里水乳交融与碰撞,交织出特殊的眷村生活、文化与记忆。

当年来台的百万军民,每个人都在两岸留下一个个骨肉分离的家庭。本书集结了十五篇勇者的故事,从各个家族的影像与书写中,我们看见的是面对命运巨变的无畏勇气,和在异乡的土地上隐忍地生活、遥远地思乡的缱绻真情。

眷村丰富了台湾的传统与流行文化,是促进台湾社会多元化的动力之一。近年来随着城市化的进程,眷村也将走向消逝。那眷村包含的情感、记忆、气息、味道、暖意,也将永远地淡出历史的舞台。眷村人,昔日的异乡人,将注定继续漂泊吗?希望本书的出版,为离散两岸的家庭,跨越时空的藩篱,找到心灵的团圆,希望眷村的故事,给所有生活在他乡的行者旅人,带来力量、感动与安慰。

献给我们眷恋的故乡!

目录

前言 眷眷深情

一、永远的过客临时的家

 1-1 想象眷村—一九四九,眷村故事的起点

 1-2 荣光眷影

 1-3 眷村走透透

 1-4 北投·桃花源

二、竹篱笆外的春天

 2-1 眷村是我的娘胎

 2-2 《宝岛一村》,故事未完

 2-3 感情的菜谱

 2-4 乡愁与离散——“眷村文学“在台湾/赵庆华

 2-5 眷村少年杀人事件

三、我从眷村走来

 3-1 光阴的故事

 3-2 辗转眷乡

 3-3 那年的情书

 3-4 遍处/谢韵雅

 3-5 “你的国语真好听”

 3-6 回家——从巨流河到莲池潭到北京

后记——家在两岸

附录一 眷村文化事件年表

附录二 眷村地图

试读章节

延续

2008年春天,刚踏出大学校门不久的李刚龄报名参加了由外省台湾人协会举办的 “荣光眷影”纪录片工作坊,希望把握最后时间为她从小熟悉的眷村人物与故事留下一些记录。六个月后,刚龄完成了纪录片《延续》,为即将拆迁的冈山眷村留下了一个温暖感人的影像批注。

根据“国军老旧眷村改建条例”的规定,全台八百八十六座眷村预计将在2009年底前拆除完毕,代之以新式集合国宅或另有他用(如转作公园、标售土地等),届时眷村这一重要的社会文化地景将永远消失。

李刚龄并不是唯一想为眷村留下记录的人。2005年,为了不让属于许多人成长记忆的眷村从此消失,也为了保留台湾社会的历史轨迹与文化遗产,一群关心眷村文化保存的地方文史工作者、民意代表与政府官员开始串联,积极推动相关“修法”工作,特别是针对资金来源与土地产权等问题。

更早之前,许多有心人开始收集整理与眷村有关的老照片与文物资料,部分县市政府定期举办眷村艺文系列活动,希望可以让眷村子弟和从来不曾有机会进入眷村的一般民众,可以及时回味眷村生活的点点滴滴。2006年,新竹市成立全台湾第一座以眷村为主题的博物馆,定期推出一系列与眷村有关的展览活动。2008年,一部以眷村生活为题材的电视剧《光阴的故事》创下收视高潮,吸引不少媒体报导,也让眷村的文化面貌与历史价值再次受到各界的重视。

眷村反映台湾社会轨迹

眷村的兴建发展见证了眷村人口与台湾社会的互动关系。四十年代末期,国府政权来到台湾,为了照顾当时的军人及其眷属,开始有了眷村的设置。可是囿于当时的历史背景,许多眷村住民并没有长久居住的打算,反倒有着“一年准备、两年反攻、三年扫荡、五年成功”的心理认知和动员准备。因此一开始,除了少数接收自日军遗留的房合之外,许多眷村都是由军民克难自建,有着明显的过渡特征。由于建材简单、施工快速,因此才有“竹椽土瓦盖顶、竹筋糊泥为壁”的说法,这也是后来“竹篱笆”这一说法的由来。

当时,大多数配住眷村的军人及其眷属主要是通过“居住证”取得入佳眷村的权利,但并不拥有房舍与土地,也就是只有使用权,没有产权。半个世纪之后,在“眷村改建条例”与相关政策的推动下,许多眷村住户终于有机会可以取得房屋产权,拥有一栋属于自己的房子。这原本应该是一件值得高兴的事情,可是事实上,许多即将搬迁的住户对于眷村却是充满不合与怀念,原来他们早已离不开这原本只是要短期停留的临时住所。许多人在此结婚生子、成家立业,也彼此扶持,共同度过那困苦的战乱年代,这里有他们的成长记忆和许多说不完的故事。抚今追昔,今日有关眷村改建与保存工作的推动不免让人产生一种时空错置、造化弄人的感慨。

整体而言,眷村的兴建大致可以分为四个时期:竹篱笆眷村(1945—1956年)、新眷村运动(1957—1980年)、旧制眷村改建(1980年迄今)、新制眷村改建(1997年迄今)。其中以第二期兴建的眷村数量最多,主要是由当时担任“妇联会”主任委员的宋美龄出面,以“筹建军眷住宅”为名向民间募款兴建。第二期的眷村已经脱离“竹篱笆”的兴建方式,改以砖造平房为主,这也是目前老旧眷村的主要形式。此一时期兴建眷村的时空背景在于,随着两岸局势在五十年代末期日趋稳定,许多青壮军人希望可以成家立业和传宗接代,军中的“禁婚令”也于1959年后得到解除,军眷房合的兴建因而受到国府高层的重视。

不过,眷村的过渡属性与营建方式注定了眷村早晚必须面临拆除改建的宿命。许多老旧眷村的房合狭小,随着第二代人口的出生增加,内部空间早已不敷使用,住户只好利用前院、后巷或是附近空地自行增建卧室、厨房及浴室。可是这种任意加盖的做法不仅容易衍生环境脏乱,也有危及公共安全之虞。经过数十年的使用,许多眷村房合的梁柱墙壁已经腐朽不堪,加上巷弄狭小并缺乏消防设备,一旦发生火警意外,每每造成重大伤亡,眷村居住质量与环境安全因此成为小区隐忧。

为了更新老旧房合和提高土地使用效率, “国防部”于八十年代开始陆续推动老旧眷村的改建。第一次是在1980年,主要依据是行政命令《国军老旧眷村重建试办期间作业要点》,这是一般所谓的改建旧制;第二次改建则是始于1997年,主要依据是具有“法源”基础的“国军老旧眷村改建条例”,这是一般所谓的改建新制。两次眷村改建的重点在于强调私有化(住户可以取得产权)、市场化(可自由买卖)和高楼层化(增加土地使用效率)的趋势,唯新制做法更加强调整体规划、先建后拆、合并迁入、降低眷户负担比例、具有强制性(只要原住户四分之三同意即可进行重建),希望藉此加快拆迁速度与营建效率。

对于政府部门而言,眷村改建意味着一种更有效率的土地使用方式,这是台湾的社会人口变迁和政治经济发展表现在都市空间规划的一种必然走向。对于台湾社会而言,早期威权体制之下,基于军事管理的考虑,眷村曾是一个自给自足的生活空间,却也赋予外界一种神秘封闭的印象;如今,眷村改建代表着一个旧有封闭系统的开放,具有促进社会交流、理解文化差异的正面意义。可是对于眷村住户而言,眷村改建则是意味着居住环境与人际关系的重大改变。原有眷村配住人口多属同一服务单位,村民同构型高,人情味浓厚,不仅大人之间经常患难相助,小孩更是玩成一片,整个眷村就像是一个大家庭。眷村改建“国宅”后的房合分配则是由抽签决定,参加抽签的人除了有非原住户的现役军人,也有一般的平民百姓,眷村原有的人际网络和小区生态因此分散瓦解,殊为可惜。如今,原本可以相互闻问的老邻居逐渐被维护社区安全的保安系统阻隔,每日见面聊天的巷口则是转移到必须登记使用的交谊厅。正如有些住户抱怨:“如果要到警卫室登记才可以找人聊天,这还叫眷村吗?”P26-31

序言

《那一夜,我们说相声》中,李立群“国与家”的段子,场景就在台北市第一个眷村,四四南村。在四面竹篱笆的拥挤空间中,左邻右舍的爸妈吆喝着各家的孩子回家吃饭,台湾妈妈在这里学会分辨四川辣椒和湖南辣椒如何不同,上了年纪的老人听着京戏《四郎探母》,老泪纵横地哼着“我有家归不得”。

眷村,台湾土地上特殊的政治和文化产物,是台湾人的集体记忆,见证外省人从临时到落地生根的过程。阴暗老旧的眷村,象征着许多外省人的处境。外省人绰号“老芋仔”,长相不好的芋仔是不需要施肥的根茎植物,扔在哪里就长在哪里,台湾遍地都有。芋仔命贱, “老芋仔”型的外省人命也薄得很。今天台湾外省人,只占台湾人口不到百分之十五,许多处于台湾底层。当年相信回家之期指日可待,许多人家里连家具都只买最廉价的藤制品,更何况不动产如房屋或土地,也因此,他们大多数被抛在台湾经济迅速起飞之外。

人的迁徙,迫于时势,出自无奈。台湾的历史,是一篇篇血泪交织的移民史。1949年,是历史的一个篇章,在历史的大叙述下,看不见个人的儿女情长,看不见与至亲生死诀别的铭心之痛。居住在眷村的外省人,只有默默承受思乡之苦,只有在午夜梦回中,无数次回到记忆中的老家。眷村的竹篱笆外,是经济突飞的台湾社会;竹篱笆内的世界,交织着过去的记忆。这些记忆,随着老人的凋零而埋葬。

竹篱笆内的记忆加上浓浓的离乡情怀,使得眷村题材一直是台湾文坛、戏剧、电影电视界的创作元素。从李佑宁的《竹篱笆外的春天》、陈坤厚的《小毕的故事》、庐戡平的《搭错车》、杨德昌的《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张作骥的《美丽时光》等电影到张大春的《我妹妹》、朱天心的《想我眷村的兄弟们》、袁琼琼的《今生缘》、苏伟贞的《有缘千里》、孙玮芒的《回首故园——眷村生活描述》等文学作品。2008年以眷村生活为题材的电视剧《光阴的故事》,还有赖声川的舞台剧《宝岛一村》,在台湾掀起眷村热,吸引不少媒体报道,让眷村的文化面貌与历史价值再次受到台湾各界的重视。超过半个世纪以来,眷村已成为当代台湾不可或缺的一块人文拼图,大陆各省文化在台湾交融与碰撞,丰富了台湾传统与流行文化,影响力更辐射全球华人社会。

保存眷村可以丰富台湾社会的文化资产,也可以拼凑台湾人的集体记忆。如今,台湾各地纷纷建立眷村博物馆、生活园区,希望为这个动荡年代中的移民轨迹与感人故事留下珍贵记录。随着全台湾标志外省人的眷村一一拆除,外省人的身份也将在台湾的族群融合中日益淡出。然而,那一个个赚人热泪的平凡故事,不应随着时空转变而深藏在记忆中。只希望,人为的隔阂,不再。人和人之间,希望能以同理之心,认同每个人平凡的悲情与希望。

台北市第一个眷村“四四南村”,就在全台湾最高楼台北101脚下,繁华的信义商圈中。如今这里被改造成“信义公民会馆”,许多文艺活动在这里演出,人们来这里遛狗、骑自行车、散步。眷村有了新生命与新意义,人们如今可以心平气和地面对过去这段历史,流离两岸的外省人与眷村,在历史的篇章中,终于找到一个适合的位置。

《宝岛眷村》集结了十五篇勇者的故事,在家族照片与书写中,我们看见面对命运巨变的无畏勇气。本书所体现的,不仅仅是个人的悲欢离合,更是两岸民间的共同记忆。跨入这个世纪后,横渡台湾海峡的是大批赴台旅游的大陆观光客,在品尝台湾美食,游览日月潭、阿里山之余,台湾深厚的人文情怀更值得关注。希望本书的出版,为离散两岸的家人,跨越时空的藩篱,找到心灵的团圆。

张嫱

书评(媒体评论)

台湾太多优秀的人都从眷村出来,我觉得这也代表了台湾精神。……所有不同省份的人们聚在一起,然后外省/外省混,外省/本省混,混出我们台湾精彩的现在,也让台湾比其他华人世界更精彩。

——赖声川(台湾著名剧场导演)

对建立眷村的父母亲这一代,还有在眷村长大的我们这一代来说,眷村不只是个社区,不是一块地皮,而是整段人生记忆。眷村是我的“娘胎”。

——王伟忠(台湾知名电视节目制作人)

眷村虽是临时住所,但给了历经兵荒马乱岁月的父亲一个安全的家;眷村社会既独立又混杂的特质,历练了我观察世间万象、接触各色人物的眼力,成就了我穿梭贯通精英和草根两个阶层的主持本领。

——胡一虎(凤凰卫视名主播)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1 10:58: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