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大道30(上)
分类 经济金融-经济-中国经济
作者 李咏涛
出版社 深圳报业集团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通过一条街道写一座城市,是一个简便的写作方法,但也充满时间和空间不断交错的挑战。深南大道是深圳的城市脊椎,主导着这座城市的生长发育,也主宰着本书的章节段落。本书是一本比较独特的书,作者选择了一个巧妙的角度:通过“深南大道”来观察和思考深圳经济特区的发展轨迹和命运变迁。

《大道30——深南大道上的国家记忆》分为上下两册,本册为上册,从1980年到1992年,也就是深圳为中国改革开放的破题阶段,包括:摸着“深南大道”过河(1980—1983)、小平大道(1984—1992)两大章节。

内容推荐

道路总是城市与文明进化的表征,从丝绸之路到深南大道,中国文明的变迁便贮藏其内,又四散蔓延。

本书以一条道路为视角,在以小见大的布局中讲述了一座改革之城的巨变,是一种非常巧妙的构思。读此书也是在读我们自身所处的城市,正是与之相似的众多变迁,汇成今日中国之气象,而深南大道则成为其中最早、最典型的一个缩影。

相信这本书中对过去30年的记载与回顾,现在对过去30年的种种分析与论证,能够对今后30年更好地改革与发展,有所启迪。

目录

序一 30年:一气呵成的城市史

序二 成功,为什么是深圳

引子

 深南大道前传

 狭长的应许之地

 邓小平的深圳第一印象

 特区版图之“圈”

 大道人物:偷渡客——莽撞间冲破历史之门

第一部 摸着“深南大道”过河(1980——1983)

 1980 改革大道

敢问路在何方

罗湖:争议中的出发

陕甘宁·深圳·香港

大道人物:深圳特区“护法长老”——白发老人创造青春城市

 1981 大道·大厦·大城

街道宽度悖论

摩天大楼破题制度改革

大厦、大道合成“巨型空间”

大道人物:袁庚、梁湘——既生袁,何生梁?

 1982 世界工厂“上步”

工业开路

内资VS.外资

人性与商品的解放

白宫圣诞树下的荣耀和尴尬

腾笼换鸟

 1983 启蒙年代

荒滩上的大学梦

媒体早春

观念特区

第二部 小平大道(1984——1992)

 1984 大道春天

嘴与手的战争

道路打开梦想

鹏城·牛城

再矮也是地标

大道人物:邓小平+深圳——2次、8天和30年

 1985 无中生有的中国硅谷

《第三次浪潮》的冲击

从养鸡场到孵化器

“高交会”与QQ奇迹

“高新”背影

大道人物:任正非VS.侯为贵——通讯巨人的体制竞赛

 1986 华侨城:深圳原生地貌遗产

廖承志创意、叶飞命名、胡耀邦题字

“小人国”里的大梦想

“孟”规“马”随

从4.8至∝

 1987 地产之惑

大地的躁动

房地产的青葱岁月

五朵金花:万中金招华

梅林现象

深南大道上的地产印记

大道人物:骆锦星VS.王石——体制内外的“探险家”

 1988 “赛格·华强北”传奇

赛格电子市场:电子巨头的丰厚遗产

华强北“山寨式”成功

“中国电子第一街”

 1989 第二故乡

异乡的终结

两大女风云人物的“改革移民”

没有边界的深圳梦

民工主演的移民大片

大道人物:两万基建工程兵VS.湖南攸县“的哥部落”——传奇的移民人生

 1990 城市元年

城市新图

失控的城市

一条道上三个深圳

大道人物:深圳历届领导——风口浪尖上的接力赛

 1991 追梦金融城

抢跑18天,苦等10年

出走蔡屋围

金融中心:造城运动的祭品?

大道人物:马明哲+马蔚华——中国金融“双马局”

 1992 使命之城

邓小平画像&邓小平雕像

亢奋年代

后记

参考书目

试读章节

对街道的起源,古老文字中各有各的回答。根据考古发现,苏美尔文明是人类最早出现城市的地方,苏美尔的表意文字中,市场一词用“Y”字来代表,表明市场是在道路交汇之初,显示街道与市场的关系。在英文中街道street这个词,源于拉丁语中的sternere,意为“铺设”,说明未经铺设的道路没有资格叫街道。而在汉语中,“道”的字面意思是一个人在行走,后来演化为代表宇宙的力量和世界的规律,可以有更复杂深刻的联想。

现在,人们在下意识中认为,规划建设道路或者街道,不就是为了数量越来越多、速度越来越快的汽车吗?其实不然,在人类历史上,交通并非街道的主要功能,街道作为公共空间一直具有强烈的文化、经济和政治含义。在不同的社会文化制度下,街道呈现不同的形态,被赋予不同的含义。

芒德福在其名著《城市发展史》中说:“早在轮式车辆发明以前,就已经有广阔的街道了,这些街道起初大约是供祭神的仪仗队或者士兵通行的。主要街道都采用正南北、东西的走向,这大约表明天空诸神的支配力量越来越大。”街道在东西方的发展全然不同。在中国汉唐时期,并没有现在意义上的街道。在都城长安,城墙是城市的主角,城中的一条大道,除了皇帝及其随从,任何人不能使用。城墙里的居住区泾渭分明,权贵和贫民井水不犯河水。带有公共空间性质的街道完全不存在,只有住宅区间的通道。而市场仅仅限定在特殊地段,地位地下的商人几乎是在管制监视状态中卖东西。到了北宋时期,商业兴起,街市合一,如同《清明上河图》所描画的那样,街道逐渐成为城市的公共空间。既便如此,中国古代的街道始终处于一种原生状态,中国的诗人向来只被自然山水感动,绝不会为街道上的故事诗情勃发。但欧洲人特别是古罗马人,则对街道有着特殊的感情,甚至把它当成自家客厅的延伸。无论是君王还是百姓,都在街道上表达自己的喜怒哀乐。

街道的神圣意味,在欧洲得到充分的发展。不过,即使在城市和街道大规模发展之后,这种神圣并非每条街道都具有,只有在特定的历史时刻,一条伟大的街道才有可能出现。

伟大的街道是一部史册。不同于书本,它不仅呈现历史,还创造历史,有的时候它自身的演变也代表了历史的变迁。美围城市规划学家斯皮罗·科斯托夫研究了一条在中世纪被称为Papale的街道,试图从这一公共空间的支配权的变化,发现其政治和文化功能的演变。一条崎岖的小路由梵蒂冈通往教皇的官方住所拉特兰(Lateran)教堂,标志着在教堂、贵族住宅以及贫民社区之间现实权力的调整。一位新当选的教阜需要沿着这条街道走一遍,这段行程充斥着繁文缛节,他不得不五次停下来,抛硬币安慰狂热的围观者。到了利奥十世时代,街道的支配权从教皇转移到了城市市民手里,社会所有阶层参与的游行庆典成为街道上的主要活动,并逐渐变成了一个类似迎接主的降临的盛大节日。

与这条中世纪小道类似,公元前312年,古罗马大道动工;十二世纪张择端在《清明上河图》描画的世界第一大都市开封的街道;1805年杰弗逊总统举行宣誓仪式时骑马穿过所形成华盛顿宾夕法尼亚大道;1838年巴黎香榭丽大道建成后不断上演的法兰西的荣耀和屈辱;1939年希特勒打造的柏林南北大轴线菩提树下的大街;从1949年到200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歼国大典和盛大国庆在长安街上的14次阅兵式……都是以街道为主角的历史性演出,这些街道以及街道上的建筑和人,它们的诞生和演变,铭刻着人类历史的重要时刻。P025-026

序言

30年:一气呵成的城市史

深圳报业集团党组书记、社长黄扬略

诸多城市将城市诞辰作为重要庆典,其历史可上溯千百年。比较而言,深圳经济特区历史只有30年。与那些绵长的历史相比,深圳这一气呵成的30年,意义和影响毫不逊色。

这30年,发起并完整见证了中国改革开放的恢宏历史,这是中国5000年历史上的大事件,也是中国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城市奇迹。

有人说深圳没有历史、没有文化。这是一种浅薄和匆促的论断。在中国改革开放这一伟大的历史和文化事件中,深圳具有最为清晰的标本意义,其历史和文化价值将随时间的推移而不断被重新界定。

未来久远。在迎接特区成立30周年之际,对深圳的历史文化进行一次梳理、叙事,是十分必要的,将会产生巨大的效应。

书写一座城市的历史,向来是个难题。这样一个大命题包罗万象,因此大多数城市史著作是从历史或城市规划角度入笔。深圳这方面的书已经不少,有的也很不错。但对深圳这座有特殊纪念意义的城市来说,仅从一个角度来观察、思考,还不过瘾。

摆在我面前的《大道30——深南大道上的国家记忆》是一本比较独特的书,作者选择了一个巧妙的角度:通过“深南大道”来观察和思考深圳经济特区的发展轨迹和命运变迁。如果深圳是一个“人”,深南大道尢疑就是他的“脊椎”,主导着他的生长发育。品读深圳城市史,这条“脊椎”的确无可替代。以深南大道为主轴,该书从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对深圳经济特区的历史、文化和一些重要人物,做了生动的阐释。这种偏重文学语言的叙事,可以让读者获得不同寻常的阅读体验,但很难照顾到所有的历史事实。读了《大道30》初稿,感到总体上是能够把握和反映深圳特区的历史沉浮的。

在深圳经济特区成立30周年之际,常住人口已超千万。这千万人绝大多数是来自全国各地的移民,假设每个人在内地有5个直系亲人,直接受深圳影响的人就超过5000万。再加上有过深圳创业经验又奔赴全国各地的人,更是不计其数。30年来,“深圳基因”已绎融入许多人的生活,这是中国历史卜的一个独特现象。作为一个深圳人,不管你米白何方,都会冈此而感到幸运。但是,埘那些没有经历过特区创业早年历史的深圳人,特别是“第二代”深圳人,是否对这座城市有深刻的理解和热爱?这是一个历史传承问题,在30年之际,尤其值得我们思考。

深圳的移民文化从早期的汹涌澎湃到现在海纳百川后的平静,这是正常现象,也是深圳城市文化建立的关键时期。在经济上,深圳扮演了国家经济中心城市以及深港合作的重要角色。在文化上,深圳也通过艰巨的努力,力争建设与经济地位相适应的文化之城。在这方面,城市历史和移民文化是重要的资源,我们将会从中汲取不竭的动力。

以30年为分界线,是我们从历史走向未米的良好契机。以深圳经济特区30周年为题材的各种影视、图书、演出、展览都将陆续上演,这是鹏城幸事,也是中国改革开放一大幸事。困内外刖友也将因此对深圳有更全面深入的认识。

2009年11月16日

后记

2010年8月26日是深圳经济特区成立30周年的日子,我对这个日子的期待,已经有些年头。2000年特区成立20周年时,江泽民为莲花山顶的邓小平雕像揭幕,我早早便埋伏在深圳商报大厦顶楼张望……那时,这座城市和她的移民们,都心浮气躁,只能产生祝词式的文字。大约从那以后,这座只懂得“大江东去”的城市学会了“浅唱低吟”,猛龙过江的移民们也放慢脚步开始思考这座城市的命运。遥想特区“而立之年”——这个更大的日子,我辈当做何感想?心中隐约有做点什么的冲动。

2005年,我随波逐流、“北漂”进京,曾有的愿望渐行渐远。可是在去年年底,我的思绪一下子从长安街拉回到深南大道。

其时,我多年的良师益友——深圳绿景集团总裁郭兆斌到北京出差。我们开车从东三环转上长安街时,看到长安街上几栋刚刚建成的高档写字楼,郭兆斌说,绿景公司正在开发的NFO企业大道在深南大道上,比这几栋楼品质更高。聊着聊着,我们感叹深南大道之于深圳,就跟长安街之于北京一样伟大,每个深圳人对此都深有体会,但就差“一嗓子”——应该写本深南大道的书啊!郭兆斌当即给我打气,催促我来为深圳特区30年写这本书。

一年后,《大道30——深南大道上的国家记忆》(上册)面世了。可以说,郭兆斌是本书的制片人。当我在北京闭门创作时,他在深圳广邀各方资源给予种种帮助支持。夏天的夜晚,我时常接到他的电话,他每想到深圳历史的片段,或与某些重要人物聚会后产生关于特区的感想,都会在第一时间通过我传递到字里行间。初稿完成后,他看到我在书中将深南大道自东头黄贝岭到上海宾馆的距离空着,便根据经验填上“7公里”,几天后,打来电话纠正,说:正好路过便用车专门测量了一下,准确数字应该是“6公里”。

有多少人曾细心打量过自己天天行走的街道?

世界上街道的数量是一个天文数字,每个人走过的街道也多得数都数不清,不可能都去“丈量”一遍,但总有几条与自己和家国命运相关的街道,值得我们边走边想。

街道的本质是公民社会。中国历史向来缺失街道文化,中国历史上的大事件多在战场和密室中发生,街道从来不是中国文化的舞台,即便清明上河图上繁华的汴京街市,也未能将中国街道这一城市公共空间发展起来。但是,受到现代文明的冲击,在长安街、南京路和深南大道,商业的繁荣、文化的交融、政治的变迁,为中国催生了这三条沉重而华丽的“大道”。600年,150年,30年,从传统到现代的中国历史用岁月、风雨和梦想雕凿出这三座城市的三条街道……

通过一条街道写一座城市,是一个简便的写作方法,但也充满时间和空间不断交错的挑战。深南大道是深圳的城市脊椎,主导着这座城市的生长发育,也主宰着本书的章节段落。我更希望本书是我老家新疆特制的羊肉串:深南大道是铁签子,每一个章节和主题都是经过烧烤加了孜然的羊肉.块——能够让读者美餐一顿。需要提醒的是,在“吃”羊肉串的时候,如果把铁签子扔了,把羊肉块全都拨拉下来放到盘子里吃,羊肉串的美味将大打折扣。这个常识也适用于本书,如果把深南大道丢了,恐怕里面的内容也就味同嚼蜡了。深南大道本身的命运和轨迹,始终是本书的主角,它的宽度、长度、速度,都对深圳这座神奇的城市产生了奇妙的作用。

《大道30——深南大道上的国家记忆》分为上下两册,上册从1980年到1992年,也就是深圳为中国改革开放的破题阶段,包括:摸着“深南大道”过河(1980—1983)、小平大道(1984—1992)两大章节;下册从1993年到2009年,是深圳在特区使命告一段落后,作为一座城市大发展的阶段,包括:大道无疆(1993—2002)、大道新途(2003—2009)两大章节。按照计划,下册将在2010年上半年完成。  这本书行至中途的时候,我得提前表达自己的谢意:

感谢本书中所采访的以及所提及的人物;

感谢本书的发起单位深圳绿景慈善基金会和深圳报业集团,两家单位联合组织的编委会,为本书的写作、采访、出版给予了大力支持;深圳报业集团黄扬略社长、绿景集团董事长黄康景、深圳商报总编辑姜东南、深圳商报编委胡洪侠等给予本书诸多指教;

感谢著名经济学家樊纲为本书作序;

感谢知名财经作家吴晓波、世联地产董事长陈劲松为本书提出的宝贵意见并撰写推荐语;

感谢《深圳特区报》及深圳资深摄影记者江式高、《深圳记忆1949—2009))作者南兆旭等提供的图片支持;

感谢深圳报业集团出版社副总编辑王昕和编辑、设计人员以及绿景集团副总裁张梧峰、深圳主观广告公司吴晓勇为本书付出的努力。

最后,向深圳市有关部门提一个建议。深南大道是深圳不可多得的城市品牌,就像这座城市出产的华为、万科、欢乐谷一样,其品牌包装应该有完整性和一致性。但在街道路标和地图上,深南大道近30公里长,却有3个名字:深南东路、深南中路、深南大道。如果深南大道作为一个品牌,应当将这三个名称统一为深南大道东段、中段和西段。如蒙采纳,将是本书的最大成就。

2009年11月19日

北京玫瑰东方

书评(媒体评论)

希望这本书中对过去30年的记载与回顾,希望我们现在对过去30年的种种分析与论证,能够对今后30年更好地改革与发展,有所启迪。

——著名经济学家 樊纲

道路总是城市与文明进化的表征,从丝绸之路到深南大道,中国文明的变迁便贮藏其内,又四散蔓延。

本书以一条道路为视角,在以小见大的布局中讲述了一座改革之城的巨变,是一种非常巧妙的构思。读此书也是在读我们自身所处的城市,正是与之相似的众多变迁,汇成今日中国之气象,而深南大道则成为其中最早、最典型的一个缩影。

——著名财经作家、《激荡三十年》作者 吴晓波

没有一条城市大道能浓缩30年中国改革的历程与回忆;能集中揭示中国现在经济几乎全部的奥秘和活力,只有“深南大道”可以肩负这样的使命。“改革开放博物馆”式的大道,还在加速延伸,启迪着未来。

——世联地产董事长 陈劲松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3 1:28: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