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文坛拍案(中国文学卷)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陈世杰
出版社 中国经济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陈世杰著的《文坛拍案(中国文学卷)》精选中国古代文坛上孔子、登徒子、秦罗敷、司马相如与卓文君、嵇康、谢道韫、潘安、元稹、李清照、陈世美与秦香莲、武大郎与潘金莲等或影响巨大、或为人熟知、或为人误知、或为人不知的人物及其史事,以风趣幽默的笔调,轻松愉快的行文,或钩沉史实,或拨乱反正,或独辟蹊径,为大家还原一个个不一样的“名人”、一段段真实的史实、一个个不一样的故事。

内容推荐

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文坛拍案(中国文学卷)》选取了中国历史上孔子、屈原、登徒子、罗敷、司马相如、嵇康、谢道韫、潘安、元稹、李清照、唐伯虎、陈世美、武大郎、鲁迅等十余位“名人”,就他们生前、身后为人所不知、所错知的往事,一一史海钩沉,考证真相,探究是非,力避以讹传讹,以期还历史人物以本来面目。

本书寓庄于谐,行文轻快入时,但主旨严肃庄重。书中历史人物、人物历史,史有其人,人有其事,事有其因。作者陈世杰以正史为本,逐一考据,并注明出处,以备查询,目的是正本清源,还历史以本真。

目录

第一章 子见南子飞短流长——文坛拍案孔仲尼

驰名艳妇绯传青史

双面灵公精彩二元

南子见子流蜚千年

圣人暧昧争议传播

历代争论两大阵营

子见南子余音袅袅

第二章 自恋自弃爱国报国——文坛拍案屈灵均

屈子就死何以补国

屈原问天且问屈原

符号屈原千载毁誉

第三章 女人面前男人平等——文坛拍案登徒子

登徒子类

宋玉类

秦章华类

第四章 雷文作秀罗敷调情——文坛拍案秦罗敷

第五章 风流爱情下流爱情——文坛拍案司马卿

琴心相挑浪漫有招

家徒四壁文君当垆

风流爱情下流爱情

若是金子迟早发光

茂陵情变文君自绝

第六章 主犯流放证人死刑——文坛拍案嵇中散

主犯流放证人死刑

明绝暗交怎能绝交

损人不利己损人又何益

第七章 秋月仰高冰凉如水——文坛拍案谢道韫

总角之年咏絮之才

神情散朗林下之风

不意世间有此老公

东晋论坛第一辩手

第八章 潘安之貌潘安之心——文坛拍案潘安仁

潘才如江西晋“首席”才子

形象代言人形象代言名

潘岳河阳一县花

床空委清尘室虚来悲风

灌园养亲辞官奉亲

坐夷三族愧负阿母

第九章 曾经沧海终为恶棍——文坛拍案元微之

“奸臣”原是直谏官

“奸臣”是怎样“炼成”的

始乱终弃薄幸妇女

巧婚通显巧宦致相

花心萝卜处处播种

第十章 文坛女杰一代词宗——文坛拍案李清照

云鬓斜簪才貌双馨

博家之祖中华赌神

风流朝代食色张扬

扶头酒醒借酒寄生

文苑千载一代词宗

第十一章 岳飞词红满江问浓——文坛拍案《满江红》

王越说

于谦说

岳飞说

第十二章 主动风流被人风流——文坛拍案唐伯虎

履历清简仕途狂澜

舞弊无弊有意无意

伯虎风流情何以堪

仕途不幸书画幸

画值数亿风流岂被雨打风吹去

风雨风流春香秋香

第十三章 浩憾奇冤苍天无眼——文坛拍案陈世美

真人原貌清风朗月

浩冤罪魁究竟何人

铮铮史料真假自现

正剧反剧层出不穷

第十四章 黑白颠倒历史毁容——文坛拍案武潘冤

是贤妻良母还是歹毒恶妇

是“三寸丁谷树皮”,还是一米八、伟岸哥

相差二百七十岁的弟与兄

惨遭“毁容”为哪般

第十五章 冷对发妻横眉兄弟——文坛拍案周后院

母亲礼物后院蜗牛

一到两次一儿半女

伟大的“第三者”

孤灯黄卷守残年

周家后院其乐融

风云突变猝不及防

兄弟阋墙疑云重重

第十六章 崇鲁同道倒鲁“英雄”——文坛拍案刘鲁、苏鲁怨

骂人观止骂文观止

大师级人物狂人刘文典

崇鲁青年倒鲁“英雄”

参考文献

后 记

试读章节

屈子就死何以补国

培根日:‘“读史使人明智。”但史料简而不明,且有许多问疑,故读着《史记》精彩的同时,也读着司马迁的困惑。屈原,也许就是司马迁释而未然的困惑之一。

屈原,本名屈平,字原,通常称屈原。又自云名正则,字灵均。楚国丹阳人,今天公认的是河南省淅川县丹水和淅水交汇一带的人。生活在约公元前340年一前278年,与楚王同族,担任楚怀王的左徒官。这左徒一职,系楚国的专设官名,实难与古代通用官职匹配,但他负责的工作很是具体,司马迁说他:

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

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王甚任之。

屈原见闻广博,记忆力强,对国家存亡兴衰的道理非常了解,长于辞令。他的日常工作就是,入朝与楚王讨论国家大事,制定政令;出朝即是接待大使,处理外交事务。楚怀王对他非常信任。足见这左徒的官位显然重要,至少相当于今天的副总理。也有人推考说,左徒相当令尹,也就是今天的总理,但无佐证。不管怎么说,左徒位置显赫是毋庸置疑的。

古代有副对联写得非常好:能受天谴真好汉,不遭人妒非英雄。这是典型的儒家思想。

话说回来,道家却从不这样看。道家劝人要“急流勇退”“不敢为天下先”。因为,受天谴时的滋味不好受,遭人妒后常常没有好结果。

屈原同样未能幸免。

朝中上官大夫与屈原官位相等,他不遗余力地与屈原争宠,不择手段地嫉妒屈原的才能。司马迁举了一件小事加以说明。楚怀王让屈原制定法令,刚刚拟好草稿,上官大夫欲夺为己有,屈原不给他。于是上官大夫就到楚怀王那里去讲屈原的坏话:“大王您让屈原制定法令,上下没有人不知道这件事,但每颁布一条法令,屈原就自夸其功说,‘除了我之外,谁也做不出来’。”怀王听了,非常生气,因此就对屈原疏远了。

诚心为国被怀疑,忠心事主遭诽谤,痛心怀王听信谗言、不辨忠奸,屈原忧愁苦闷之下写成《离骚》,抒发这种悲愤之情。屈原在《离骚》中,上追帝喾之功业,近述齐桓之伟业,中载商汤、周武之德政,借此批评时政,阐明道德的广博深远、治乱兴衰的因果必然。言简意赅,托意深微,表白自己情志高洁,品行廉正,出淤泥而不染。屈原的高尚情志,可以与日月争辉。

自屈原遭贬退之后,秦国想发兵攻打齐国,可是齐国与楚国有合纵的盟约,秦惠王对此很是担忧。于是就派张仪假装离开秦国,带着丰厚的礼品来到楚国表示臣服,说:“秦国非常痛恨齐国,但齐国和楚国有合纵的盟约。若是楚国能和齐国断交,那么秦国愿意献出商、於一带六百里土地。”楚怀王贪图这六百里土地而相信了张仪,就和齐国断绝了关系,并派使者到秦国接受土地。谁知张仪欺骗了楚国,对使者说:“我和楚王约定的是六里,没听说过有什么六百里。”楚国使者非常生气地离去,回到楚国把这事告诉了怀王。怀王勃然大怒,大规模起兵攻打秦国。秦国也派兵迎击,在丹水、渐水一带大破楚军,并斩杀楚军八万人,俘虏了楚将屈丐,接着又攻占楚国汉中一带。这下激怒了楚怀王,于是动员全国的军队,攻打秦国,在蓝田展开大战。魏国得知此事,派兵偷袭楚国,到达邓地。楚兵非常害怕,不得不从秦国撤军回国;而齐国因痛恨怀王背弃盟约,不肯派兵救助楚国,楚国的处境非常艰难。

第二年,秦国提出割让汉中一带土地与楚国讲和,但楚怀王说:“我不希望得到土地,只要得到张仪就甘心了。”张仪听到这话,就说:“用我一个张仪换来汉中之地,请大王答应我去楚国。”张仪到楚国之后,又给楚国掌权的大臣靳尚送上厚礼,并用花言巧语欺骗怀王的宠姬郑袖,怀王竟然听信了郑袖的话,把张仪放跑了。这时屈原已被疏远,不再担任重要官职。屈原刚被派到齐国出使,回来之后,向怀王进谏说:“大王您为什么不杀了张仪呢?”怀王感到很后悔,派人去追赶,没有追上。

此后,各诸侯国联合攻打楚国,大败楚军,杀死了楚国大将唐昧。

当时秦和楚结为姻亲,秦昭王意欲和楚怀王见见面,楚怀王想去,屈原劝道:“秦国如虎狼一般贪暴,不可信任,还是不去为好。”可是怀王的小儿子子兰劝怀王前去,他说:“为什么要回绝秦王的好意呢?”怀王最终还是去了。但他刚一进武关,秦国伏兵就斩断了他的归路,扣留了他,为的是让他答应割让土地。怀王大怒,不肯应允,逃到赵国避难,赵国拒绝接纳。然后又来到秦国,最后客死秦国,尸体被运回国安葬。

接着,怀王的大儿子顷襄王继位,任命他的弟弟子兰为宰相。因子兰劝怀王人秦而最终导致怀王死在秦国,楚国人都把此事的责任归罪于子兰。

屈原对子兰的所作所为,也非常痛恨。虽然身遭放逐,却依然眷恋楚国,怀念怀王,时刻惦记着能重返朝廷,总是希望国王能幡然醒悟,改变陋习。屈原一心想着君王,复兴国家,扭转局势,所以在一篇作品中多次流露此种心情;然而怀王最终也没有醒悟,屈原无可奈何,再也没有重返朝廷。

由此可见,作为国君,不管聪明还是愚蠢,有才还是无才,都希望找到忠臣和贤士来辅佐自己治理国家。那些所谓的忠臣并不忠,所谓的贤士并不贤,这才是导致国破家亡的根本原因。有传言说,怀王在朝不识忠臣,在内被郑袖迷惑,在外被张仪欺骗,疏远能臣屈原而信任谗臣上官大夫和令尹子兰,结果使军队惨败,国土被侵占,失去了六郡,困于秦国,客死他乡,被天下人耻笑。这就是因为不知人善任造成的。君王如此不明,国家和人民岂能得到幸福?

令尹子兰听后勃然大怒,他派上官大夫去向顷襄王说屈原的坏话,顷襄王一生气,就把屈原放逐了。

……

P20-22

序言

与世杰兄相识,是在历届的大学语文年会上,他给我的印象是一位憨厚朴实的中原汉子,沉默少语,全然是一个“木讷”之人。今夏,承世杰兄之盛情,大学语文年会在郑州召开,由其执教的河南财经政法大学操办,世杰兄董其事。会议开得非常成功,我对世杰兄的了解也进了一层,“朴实”依旧,而“木讷”都为表象,不但口若悬河,滔滔不绝,且谐趣横生。更为“发噱”者,每自报家门,恒以“陈世杰”与“陈世美”之排行说起,令人忍俊不禁。据其自言,新学期开首一课,必以“世杰”“世美”引起,而为陈世美“翻案”开题,效果极佳,屡试不爽,已成其上课之常规“伎俩”。记得会议结束后,世杰兄驾车送我去机场,路上取出《文坛拍案:中国文学卷》的油印样书,嘱我写序,其情甚殷,无由推却。回沪后,正值酷暑,每每捧读,辄觉趣味深长,不忍罢手,堪比消暑之“凉药”。

“拍案”以为“书名”,或昉于晚明凌潆初,其“初刻”“二刻”《拍案惊奇》乃古代小说之精品。凌氏“取古今来杂碎事,可新听睹、佐谈谐者,演而畅之”。突出作品的“新奇”和“谐趣”,使人惊奇,令人拍案。世杰兄承其绪,亦以“拍案”名其书,复以“文坛”限其类,取古往今来中国文坛之“可惊”“可怪”、可“翻案”之人事,“演而畅之”,共得孔子、屈原、登徒子、罗敷、司马相如、嵇康、谢道韫、潘安、元稹、李清照、岳飞、唐寅、陈世美、鲁迅等十余人,尤其是对其中之“误读”“误解”之人事详加梳理考析。上述十余人中,或为文坛巨匠,或为传说中人,或仅为文学之点染者,但其人生中都有一种“迷雾”笼罩,都有一段“沉冤”缠绕,让人思索,迫人追寻。世杰兄的这部著作所做的就是希望拨开这股“迷雾”,还原这段“沉冤”,尽可能地告知读者一个相对真实的人和事。本书之体例颇为独特,以我阅读之感受,乃“小说其表”,“著述其里”。所谓“小说其表”是指以小说之形式、小说之语体加以“演述”,如取传统话本之形式,通俗浅表之语言;而所谓“著述其里”是指作者以史实为依据,以考释为途径对所举之人事详加梳理。这无疑是一次有益的尝试,虽然为求新颖独特,语言之“新奇”容或“过之”,史实之甄别考索也或有主观之嫌;但在整体上,作者的态度是认真的,是严肃的。

世杰兄是一位好老师,也是一位好的读书人,读书、教书之余,将自己的读书心得和思考行之于笔墨,且以有趣味的形式呈现给读者,这是一种很好的状态。读书、教书、写书都有“趣味”在,何乐而不为呢!

承世杰兄不弃,匆匆写以上感想,实在难副世杰兄的殷殷之意。权作“得胜头回”,作个引子吧。希望诸位看官细细品读正文。

是为序。

谭帆  2014年10月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5 18:4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