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此生只为你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张雅茜
出版社 大众文艺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这个故事——《此生只为你》描绘的是:一个渺小的凡俗的女人,怎样披荆斩棘,在尘世中淌出一条通向梦想和理想的淋漓血路;于是,我们知道了,梦想比强大的生活坚韧,因为,它拥有使一个女人再生的秘密,绽放的秘密。在小说中,作者还借主人公宋梅影的情人高扬之口,宣示出了这一人生的理想。

内容推荐

或许这只在女性的书写中一息尚存——那种承受而不妥协的态度,那种坚韧和热烈,那种傻和痴,那种虽九死而犹未悔。

这固然是为了尊严、自由和浪漫的生活,但我们是多么软弱,而生活是多么强大,人正在失去选择的勇气和力,或许只有一件事,可能会让她或他脱出这个时代的计算机程序,那就是爱情,爱情是生活的意外,是反计算机的,是反过日子,爱情是人向着不可能证明可能,爱情是大苦。

男人的世界中,爱情已成往事,世界已在意料之中;这是愚钝的智慧,这是生存和成功。女人们生活在男人的世界里,但其中有极少数异教徒,她的血管里流着敏感和灼热的血,她注定不幸,因为她仍然确信,“一生”是为了自身生命界限之外的某个“你”,为此不成熟,为此玉碎了,而瓦还全着。

在生物界,拒绝适应世界的动物必将灭绝,《此生只为你》是那敏感而偏执的生灵濒临灭绝时的长歌。

目录

比生活更坚韧(代序)

序曲

第一章 浪漫之旅

 1 从结束开始

 2 最后一个地窨院

 3 我的“临摹”

 4 插曲

 5 最后的富贵

 6 绝唱

 7 我想对你说

 8 插曲2

 9 桃园

 10 浪漫之旅

 11 爱的专用语

 12 三人小合唱

 13 多幕剧

 14 生活

 15 我的“大观园”

 16 如此结束

 17 纯阳宫逸事

 18 道士的节日

 19 外来的爱情

 20 多事之夜

 21 洪流老师的哲学

 22 我不能没有你

 23 “一级战备”

 24 唐朝的爱情

 25 爱情逻辑

 26 风起云散

第二章 烟火人间

 1 新婚之夜

 2 “完了”没有完

 3 戏台

 4 宣传队

 5 敬德访白袍

 6 新任务

 7 劳改队的“考验”

 8 女人的盛宴

 9 大风小雨

 10 文工团

 11 喜儿与杨白劳

 12 匿名信

 13 你再也不是你

 14 男人的战术

 15 男人的战术2

 16 小旅馆

 17 大戏

 18 尘世的轮回

 19 女裁缝招弟

第三章 假若时光倒流

 1 紫荆又开了

 2 不是插曲

 3 日子仍是日子

 4 公家人

 5 童养媳

 6 从寻找春儿开始

 7 荆家庄园的故事

 8 排练厅

 9 速写

 10 藏书楼的秘密

 11 少女的拯救

 12 画展

 13 插曲

 14 没有设计的结尾

 15 菜地

 16 一个人的战争

 17 彩色的日子

 18 插曲2

 19 蓦然回首

 20 白云苍狗

 21 永远的《朝元图》

 22 送葬

 23 请以一吻赐永生

 24 去庄园

尾声

附录:张雅茜小说:思考女性悲剧

女性精神世界的展示与思考——评张雅茜长篇小说《此生只为你》

试读章节

棺材里,高扬睡着金黄软缎褥子(这是过去皇帝的专利),头搁在红顶黑粗布方枕上,枕顶一头绣仙鹤,一头松柏长青。一款银红软缎被盖住褐色团花的寿衣,同样颜色质地的双梁棉鞋,套在脚上,露出半截白棉布袜。他妻子凤茹,完全是按照风俗给丈夫“铺金盖银”。衬衣、夹褂子、小棉袄、大棉袄、外罩、长袍、马褂,一共七件,这是规矩。裹在锦绣绸缎里的高扬,在临行前雍容华贵,像个煤老板。这是他不愿意的。可是没办法,他妻子拗不过三爷四奶奶,在丧事中,他们的话就是圣旨。只有一件他妻子要坚持,就是那顶他戴过的旧呢帽,无沿无舌,若揭了麻纸,最能显示丈夫的文人气质,使他外表没有一丝农家子弟的痕迹。

高扬身体周围,塞满他生前穿过的羽绒服牛仔裤羊毛衫皮鞋,还有未写完的那个剧本——半尺厚的一叠方格稿纸,上面印有“地方戏曲研究所”一行红色宋体字。嘴里噙的那枚麻钱,是从窑后悬挂的纺车上卸下的。它可谓劳苦功高,伴着如豆的一星灯焰,熬过数十个春夏秋冬,为全家换来柴米油盐。此刻他噙着它,几分冰冷,几分温暖,妻子的指印紧贴双唇,将伴随他的来生,或者,无数个百年。

那一刻,凤茹盘腿坐在东窑炕上,指挥儿媳,为公公的左手塞上一叠纸钱,右手攥上一个馍。让你爸记着,过奈何桥时有狗追就扔馍,有小鬼拦就撒钱,它们顾着捡钱抢馍馍,你爸就过去了。就不用再回来受苦。做国家公务员的儿媳不明白用意,却懂得默默执行。本来已经准备好的黑纱和白旅游鞋被扔在炕角,穿上临时急就的白粗布毛边孝衣,戴上孝帽,在借来的布鞋上裹一层白粗布,腰间系上麻丝。泪花在她眼角闪烁,却没有大雨滂沱。两天来的许多讲究,箍得她顾不得悲伤,只顾每件事都合乎规矩。

三天来凤茹始终没有眼泪,丈夫病了两年,她偷偷淌了两年泪,此刻即使有也顾不上淌。她手里忙着,心里始终在想一个问题:那就是,没有了丈夫的工资,她今后怎么过日子?全家农转非后,村里收回土地,若不是依着丈夫,家里不必如此操办丧事,在省城殡仪馆开追悼会,火化就是了,省事又省钱。可丈夫留下遗嘱,不回城里,不开追悼会,要土葬。身居省城多年的国家干部不按国家规定,那就不给你开追悼会,这是单位领导的答复。凤茹再三斟酌,还是遵照丈夫遗愿,放弃那个追悼会,把病人膏肓的丈夫从医院拉回家。最初她不明白,丈夫活了六十多年,就有多半时间在为走出乡村,发奋图强,含辛茹苦,头悬梁锥刺骨。如今一家子都进了城,都成了吃皇粮的干部,而他死了死了却要叶落归根,埋到高家祖坟,图个什么?当地方官员和生前好友潮水般涌来,当花圈挽联摆满崖头村巷,当全村老少用羡慕的眼神看着这一切时,她突然明白了丈夫的良苦用心。

唢呐突然火暴起来,人们向巷口涌去。两个闺女一前一后,身着重孝,脸前眼罩垂悬,由收头的婆家嫂嫂搀扶,长一腔短一腔,一步一步过来。在她们身后,是两位身着重孝的女婿。再后面,是婆家叔叔,各挑一副担子,装猪头馍的红漆木盒和纸扎的彩楼,摇摇摆摆,随着担子起伏。两家送来的乐人班子,一家把乐器抱在怀中,深藏不露。一家是盖着篷布的农用汽车,一身秧歌装束的数十个女子紧随车后,让人们纳闷,不知这二女子婆家葫芦里卖的啥药。

接亲的乐人们缓缓而行,电声吉它早已停止弹奏,惟有唢呐声声。我知道,一定是蒲州梆子曲牌《哭长城》,哀怨,凄婉,悠长,如同坟地刮过一阵冷风。真难为了高扬的闺女,一个干部,一个教师,此刻无师自通,人乡随俗,她们边哭边诉说,层次分明,用词准确,显然经过深思熟虑,不同于乡村女人的东拉西扯,即兴发挥,见景生情。

闺女们跪倒在灵前,夫家人把献祭的猪头馍摆上祭桌,摆成一架馍山。然后,拄着柳木丧棍,开始给站在崖坡前即将上路的纸马烧香。婆婆的叮嘱响在耳边:干部咋啦,教师咋啦?谁不是爹生娘养,破了规矩不是丢你的脸,是扇我这婆婆的耳光!她们跪在纸马前,点燃三炷香插在香炉里,嘴里喃喃道,您吃饱吃好,一口气跑过奈何桥,不要把他老人家扔到半道上。然后,她们又在女人们锥子一般的目光下,一步步走下坡道,跪在灵前,给守灵的那对童男童女烧香。那对纸扎的童男童“女,在高扬倒头后被迅速搁在灵前,四奶奶说,贵生、彩萍听着,紧着伺候你老爷,不许偷懒。然后,每一次烧香,闺女们就喊着贵生、彩萍拜托了,记着给爸加顿夜宵,开水泡馍腌韭菜,他写完剧本要吃的。第三次烧香时,大闺女脑子一激灵,突然想到自己班里那个叫彩萍的女生,悄悄告诉妹妹把彩萍换做玉萍。那一对七彩人儿在喊声中,眼珠眨动,手脚活泛,面颊桃红李白,神色欣然。

彩楼摆在崖坡前。大闺女家的三层戏楼,四檐八滴水,大红柱子,金黄流苏,绿色大幕徐徐拉开,三台戏全是高扬生前改编过的传统剧目:《长亭送别》一折里的张生与崔莺莺,《法场盟愿》一折里的窦娥,《哭坟》一折里的周仁,各自拉扯着跪着爬着唱着,惊天地,泣鬼神。

二闺女的两层银色大剧院,蓝色玻璃幕墙,霓虹灯闪烁,现代化的舞台上,演着高扬生前编写的现代剧:《下乡记》《邻里之间》《小康人家》。那挑着担子到乡下看女儿的县委书记,正高唱“翻山越岭乔装行,为探女儿不畏劳辛”。那两个乡村妇人,指着对方大骂“你财迷精你鸡肚肠”“你吃了我鸡蛋生疔疮”。那年轻的女村长,满面春色一腔豪情,“为改变家乡穷面貌,我立志不出磨盘乡”。这是我熟悉得不能再熟悉的场景与人物,也是高扬曾经引以为豪的,现代剧作品。

我惊叹两个闺女的别出心裁,她们不亏是高扬的后代。在送父亲走的这个日子,联手上演了一场全本戏,一幕一幕,演出父亲一生的功绩。张扬而又含蓄,独特而又不失规矩。没有哪个人的葬礼,给人如此的耳目一新。P14-16

序言

几年前,在黄河边上那座著名的道观——永乐宫里,我曾有过留宿一夜的幸运。那是一个月色清明的秋夜,我们——我和雅茜,在园林里漫步,那应该是道观的后园吧?我弄不懂它严谨又神秘的建筑格局。荷塘、竹林、小桥流水与虫鸣蛙唱,一切,都因为那圈高高的红墙和大殿的投影而变得更加静谧、虚幻和意味深长。

记得后来我无数次和雅茜说过,那是她的宝藏。它给她的,比她意识到的要多。

其实,那时,我并不真的知道,这河边伟岸古老的建筑,这恢宏的千年道观,对一个在最美好的青春岁月与它相逢相遇相守的女人,对一个有梦想、有渴望、生机葱茏盎然的女人,究竟意味着什么。直到我看到这个故事,这本书。

其实,此前,雅茜曾多次和我谈起过她构思中的这部长篇小说,它的结构,它的布局,它的立意,等等。但当我真正看到这个故事时,我发现,故事本身的丰富性和复杂性,已远远冲垮了她事先预设的堤坝:它肆意横流,不管不顾,呈现出一种不可驾驭的赴死的激情。它早已不再是一个纯粹的爱情或情感的故事,它也比作者希望它所承载的思想混沌强大。包括它的题目:《此生只为你》,这个“你”,是谁?

当然,在书中,在女主人公宋梅影、梅子心里,这个“你”,是有所指的。十四岁的某一个午后,偶然的十分钟,命运敲门了。它以一张速写的方式,敲开了一个少女的生命花园,从此,每一分每一秒,那个风流潇洒才情并茂的老师洪流,就成为她的呼吸,她的脉搏,她的心跳,她一生的等待与想往。但是,后来发生在宋梅影身上的故事却告诉我们,这个下午,这短短的十分钟,或者说,这个神一般被她珍藏的男人,与其说是一个少女爱情的觉醒,不如说是对一个梦想的启蒙:那不是爱,那是固执的、一往无前的、令人肝肠寸断的人生的希望——能够自由、美好、尊严、浪漫地生活。

而不仅仅是“过日子”。

生活,而不仅仅是“过日子”,在小说中,作者借宋梅影的情人高扬之口,宣示出了这一人生的理想。毫无疑问,高扬,是作者塑造的最为生动饱满、最为鲜活、也是最为复杂的一个人物,女主人公与高扬的恋情,更是全书中最精彩的部分。那麦黄杏的故事,多么感人!当这个叫高扬的男人,骑车赶四十里路,汗流浃背,就为了自家树上结的这惟一一枚果实,为了把它完美地、芳香四溢地捧给他的爱人,那一刻,万物都要为之动容。“生活”在那一刻,是多么诗意,多么仁慈!那一刻,他放下了武器……这个出身于农家的剧作家、文人,一生,几乎无时无刻都在战斗,都在为一件事——“身份”而战:他所有的挣扎、奋斗,他所有的悲哀和无奈,他的愤怒和愤慨,他的牵挂与眷恋,他极度的自尊与同样自卑的源泉,一切,都源自于那个“半村半郭”的“身份”。这个宿命的、无法挣脱的悲哀,既迫使他愤而喊出:“若去泉台仍做半村半郭事,轮回尘世甘为可耕可读人”,也是他最终不能割舍他的“地窨院”他企图逃离的“日子”而放弃了爱情和“生活”的惟一缘由。

也许,高高的红墙是这一结局的隐喻。如同女主人公宋梅影所说:“也许,我与纯阳宫,冥冥之中,有着某种牵连,所以,我后来的一切,经历也好,磨难也罢,或者说,爱情和过日子,都逃不出那圈红墙……”红墙内道观中那惊世的壁画上所传达出的文化伦理:不可逾越的森严等级与秩序,历经七百年的时光,岿然不动,凝固成象征和永恒。牺牲者不仅仅是一个高扬,也不仅仅是一个宋梅影,它基因的种子,种在我们每一个人身上。所以,那酷烈又残忍、无奈又无辜的悲剧,是永不落幕的。

那一场恋情,开始得多么美好!雪与桃园,书生与歌喉婉转的佳人,像极了古典戏剧的开场。雪大约是一个象征吧?洁白、柔软、美不胜收,却转瞬即逝。于是,生活裸露出了它残酷的、锥心刺骨的真实。从令人心酸的五毛钱汽水的战争、到妻子、情人与男人三人同处一室的屈辱,从肝肠寸断的等待祈盼、到被赤裸裸没有退路的“捉奸”,一次次比死还可怕的争吵,肮脏简陋的小旅馆里决绝的自戕,这一切,都没有能使这个叫宋梅影的女人放弃和背叛,她坚持着、争夺着、厮杀着。打碎牙和血吞下肚,遍体鳞伤九死不悔守护着属于她的梦想。对,是梦想,多年前那个下午,像种子一样在她十四岁的身体里扎下根来,抽芽长叶,渐渐长成青葱的大树一般的梦想,简单、却难如登天——能够自由、美好、尊严、浪漫地“生活”。

也许,就是从这一刻开始,这个故事就已经注定了要以自己的方式生长,不管你怎样为它命名,甚至不顾你的期许,它破土而出,栉风沐雨,自由、坚韧、丰茂、芜杂,散发着河流般的腥气和原野的丰美:那是生活本身的果实,是苦难对一个书写者的恩赐。

所以,宋梅影以为她誓死捍卫的,是爱情。其实,更准确地说,这个女人她以命相许的,是一个人生的境界和理想。高扬、潘解放、洪流,他们,是她通往这一理想的条条血路。她奔向他们,扑向他们,她以为他们每一个都是她的目的地和终点,但,他们不是。

理想,只存在于信仰之中啊。

就像那个叫洪流的男人,倾其余生的时光,无限虔诚地临摹着纯阳宫大殿《朝元图》里那个“捧灵芝玉女”。永远的“捧灵芝玉女”,他心中至美至善的女神,一座永难企及的巅峰,浸染了他生命中每一天,照亮了他生命中每一天;像初升的太阳一样,在每一个早晨,赐予他温暖、爱意、力量和激情,永不厌倦,永不满足,却又永不可在现实中重现与复制:那是一个画师的信仰。

我由此想到了雅茜,也许,这正是她内心的真实投射。“捧灵芝玉女”,这个至美的象征和隐喻,就像她所热爱和信仰的文学。那亦是一种永无止境的追寻和永不回头的献身。几十年来,不管有多么艰辛,多么坎坷,多么曲折,也不管有多少障碍或者非难,她朝前走着,沼泽地也罢,泥淖也罢,跌倒了,在泥水里滚、爬,爬起来,再走,让四季的风吹干湿透的衣裳和脸上的泪痕,义无反顾,走到了今天。

于是,我们才看到了这个故事——《此生只为你》:一个渺小的凡俗的女人,怎样披荆斩棘,在尘世中淌出一条通向梦想和理想的淋漓血路;于是,我们知道了,梦想比强大的生活坚韧,因为,它拥有使一个女人再生的秘密,绽放的秘密。

2009年9月29日于北京

后记

只有初中一年半学历的张雅茜,当过十年农民,八年工人,之后,在芮城县的永乐宫文物管理所又做了八年文物管理员。一个偶然的机会,所里安排她试着写写宣传永乐宫的文字材料《吕洞宾的传说》,结果非常成功,这也让张雅茜发现了自己对文字的特殊感觉,自然地生发出写小说的念头。那时,有很多大城市的画家、艺术家到永乐宫临摹、采风,他们的激情,他们对艺术的态度,使张雅茜开始反思自己未来的人生路:应该怎样生活?她经过认真思考,感觉写小说或许是一条行得通的路。于是,1986年她尝试着写生平的第一篇小说,取名为《村前的路》。写完后,恰逢《运城日报》举办小说大赛,她抱着碰运气的态度参加了大赛。出乎意料,她竟然获得了大赛惟一的一等奖。这次获奖,大大地坚定了张雅茜写小说的信念,把业余生活都投入到了写作上。几年过来,她的努力收到了回报,《山西文学》、《黄河》、《北岳风》等文学刊物,先后发表了她的短篇小说《河水拍打的堤岸》、中篇小说《红颜三重奏》、《活葬》等。之后,张雅茜调入运城地区文联,成为专职作家。

步入了文学的行列,张雅茜更加勤奋地写作,1992年,出版了第一本小说集《红颜三重奏》;同时,她的作品也走出了娘子关,打人全国有影响的文学杂志,《上海文学》发表了她的短篇小说《净土》,标志着张雅茜的创作上了一个新的台阶。此后几年,台湾出版了她的长篇纪实小说《走出红尘》,在省内外大型刊物发表了四部中篇小说;1999年,长篇小说《烛影摇红》和《豆津渡》出版。这些成果,让张雅茜成为山西文坛受人重视的女作家之一。进入新世纪后的前几年,她开始尝试文化散文的创作,并陆续出版了三部。这些散文表达出张雅茜对文化遗产的思考,对当今文化现象的看法。2005年起,她把写作重点回归到小说。很快就在《黄河》、《十月》和《中国作家》分别发表中篇小说《红桑葚,紫桑葚》、《磨坊与紫色》和《角儿》。经过几年的读书与思考,可以说,张雅茜的小说创作上了一个艺术档次,受到同行与不少读者的肯定,其中,《角儿》被《新华文摘》2007年第3期全文转载。

凭借《角儿》,张雅茜荣获“2004—2006赵树理文学奖·中篇小说奖”。这个奖对于写作多年的张雅茜来说,是非常重要的,是对她小说创作的一种权威性承认,也是她辛苦笔耕的应有回报。正如《评语》所说:“张雅茜的《角儿》,生活气息浓郁,细节描写生动,人物形象鲜活,主题耐人寻味,是一部思想性和艺术性兼具的作品。作者在叙述中,透露出深深的忧患意识和责任感,时运更迭和人物命运的浮沉起落,让读者体会到了文字背后无以言表的内涵和强烈的思想穿透力。”关于这部小说的创作,张雅茜自己的体会是:“一个作家必须要有忧患意识,要有社会责任感。这些年,地方戏曲受到观众流失和经济的冲击,艺人的出路在哪里?作家应该说多少话,能起多大作用?所以,我追求思想性和艺术性的结合。”

《红桑葚,紫桑葚》和《磨坊与紫色》同样是对张雅茜自己以往写作的超越。这两部作品虽然题材还是跟原来差不多,表现的是女性的人生悲剧;但是,主题立意更为深刻,人物形象更为复杂,艺术表达更为圆熟。故事不刻意追求情节的离奇曲折,主要是侧重人物内心世界的剖析。一般小说里作家们塑造的女性人物不外乎三种类型:一类是失落了主体意识,恪守妇道,麻木忍耐、顺从的“贤妻良母”型;二类是有现代意识的“女强人”型;三类是敢于反叛却很难成功,最终只能是悲剧型。而张雅茜在《红桑葚,紫桑葚》和《磨坊与紫色》中的几位女性,都很难归到这几种类型中。她们每个人都富有鲜明而复杂的个性,都与特殊的时代密切相关;她们的所作所为,让读者无法简单地用好或坏、亲切或冷漠、可爱或可恨等等概念界定。这正是小说的成功之处,创新之处和独特之处。

由于张雅茜把写小说作为一种体验生命历程的方式,因而,她的《红桑葚,紫桑葚》和《磨坊与紫色》的叙事方法,就是着重刻画女性悲剧的心路轨迹。不论是展示人物内心世界的状态,还是进行细致的剖析,都紧紧地扣住女性悲剧命运,动荡的情绪、简洁的对话、特定的环境,都是为了烘托悲剧氛围。整部作品以“我”的心理流程,坦露出一位女性在情感上的磨难和无法向别人倾诉的心曲,有一种荡气回肠的感染力。

得奖之后的张雅茜,并没有满足,而是继续前行,充满激情地投入新一轮创作中。中篇小说《女儿石》和《盲》相继在《十月》和《中国作家》问世;而她倾注更多心血与生活积累的长篇小说《此生只为你》,也于2009年春天与读者见面了。这几部新作,仍然是延续她小说一贯的题材:女性人生悲剧命运;但在写作方式上,比如故事结构、叙述风格、语言特点等,都表现出一种探索精神,显得更为成熟,更有个性。

我以为,《此生只为你》应当是张雅茜小说创作中一个里程碑的作品。从总的写作意图上看,这部长篇小说还是在思考女性的人生悲剧;然而,思考的深刻性与扩张性却明显超越了她过去的作品。主人公宋梅影为了追求真正的爱情,忍受了许许多多常人难以忍受的屈辱,可她不抛弃不放弃,坚持着,抗争着。她的精神,她的命运,她的遭遇,都让我这个读过无数此类题材作品的文学“业内人士”为之动容,而且感觉决不是用同情能够理解的,只有同情是比较浅薄的,更多的是钦佩与赞赏。根据我的感受,凡是冲击力强的悲剧,一定是超越了同情,上升到一种精神感动的境界。《此生只为你》就达到了这个境界。

张雅茜在《此生只为你》中还有一个超越,是她对男性心理的剖析有了明显进步。以往她作品中的男性形象,多数总是依附于女性之上,成为女性的配角,难以深入到男性的心灵之处,挖掘出真实情感来。而在这部小说中,几个男性如高扬、潘解放、洪流等,虽然都是因为宋梅影而出现,但他们决不是依附于宋梅影才能丰富起来,他们每个人都是独立的存在,都有鲜明的性格,从他们身上,读者能够体会到男性同样具有的复杂和多样的性格。这样,就扩张了女性人生悲剧的意义。

《此生只为你》的艺术探索也是张雅茜所追求的。仅就题目中的这个“你”,就是一种意象,也许是文学,也许是人生境界,也许是追求的价值观。这中间包含的是张雅茜自己对人生、命运的思考。在故事结构上,张雅茜也突破了以往惯用的单线条手法,尝试了多线条网络结构,形散神不散,收到了很好的效果。语言叙述则更为成熟,更为自信,为作品的成功奠定了基础。

书评(媒体评论)

或许这只在女性的书写中一息尚存——那种承受而不妥协的态度,那种坚韧和热烈,那种傻和痴,那种虽九死而犹未悔。

这固然是为了尊严、自由和浪漫的生活,但我们是多么软弱,而生活是多么强大,人正在失去选择的勇气和力,或许只有一件事,可能会让她或他脱出这个时代的计算机程序,那就是爱情,爱情是生活的意外,是反计算机的,是反过日子,爱情是人向着不可能证明可能,爱情是大苦。

男人的世界中,爱情已成往事,世界已在意料之中;这是愚钝的智慧,这是生存和成功。女人们生活在男人的世界里,但其中有极少数异教徒,她的血管里流着敏感和灼热的血,她注定不幸,因为她仍然确信,“一生”是为了自身生命界限之外的某个“你”,为此不成熟,为此玉碎了,而瓦还全着。

在生物界,拒绝适应世界的动物必将灭绝,《此生只为你》是那敏感而偏执的生灵濒临灭绝时的长歌。

——李敬泽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 9:57: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