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女儿作任何决定都犹豫不决。她的主意老变,问每个人她应该怎么做,最后通常要哀求我帮她作决定。看到她作个决定精神压力那么大,我很担心。我怎么能帮助她呢?
通常,小孩子会想出很多方法来解决问题,家长的任务是教会他们如何作出最好的选择。你要让孩子了解到,每个决定都会带来不同的后果,每个后果都有好的一面和坏的一面,这样,孩子很快就学会在作选择时,首先要想到后果是什么。你可以用下面的教育方法教孩子学作决定:
1.家长做出表率。每天,我们都要权衡选择,作出决定。家长自己在解决问题的时候可以大声把思路说出来,让孩子明白你是怎么作决定的:“我左思右想要不要接受这个新工作。这个工作工资高,而家里需要钱。但是,我就不能像以前那样老陪着你了。后来我想到,你每天放学回来待上两个小时就得睡觉了。就这两个小时里,你也通常是去运动了或者在朋友家里玩。我最后决定接受这个工作。”
2.经常让孩子自己做决定。如果孩子缺乏作决定的自信心,家长就要多让他练习。开始时,家长先让孩子作一些简单的决定,孩子通常会做得很好,等孩子的自信心逐渐增强后,家长再让他作更多的决定,难度也慢慢加大。不过最重要的是,家长要清楚孩子现在的水平,再一点一点地鼓励他解决更难的问题。
3.说话时多用恰当的词汇。和孩子说话时,家长要多用“选择”“决定”“更愿意”“挑”等词汇。
4.先易后难。开始的时候,家长只让孩子作简单的决定,从两个选项中挑一个:“是想玩滑滑梯还是跳绳?”“是想去骑自行车还是去散步?”“是想穿这件蓝裙子还是粉红裙子?”渐渐地,再让孩子三选一:“你想吃什么甜点,蛋糕、冰激凌还是布丁啊?”逐渐增加选项数目和问题的难度,直到不提供选择,孩子也能作出正确决定:“你想上哪所大学啊?”,
5.和孩子谈论不同决定的后果。只有仔细思考了短期和长期的后果后,才能作出明智的决定,不过,就算是大人也不可能准确预测出每个决定带来的后果,就别说小孩子了。不过,家长可以帮助孩子考虑这个决定可能会产生的后果:“如果你作了这个决定,到了明天会后悔吗?”“到了下个星期,你会后悔今天的决定吗?”
6.教孩子学会删除法。太多的选择让孩子晕头转向,家长要教孩子去掉一些选项。和孩子一起把可能的选项列在纸上,让孩子拿笔划掉他不愿意做的,同时对孩子强调,如果他可以承受这个选择所带来的后果,就最好先留着,不要划掉;要是不行,就马上划掉。举个例子,女儿接到邀请要去朋友家玩,她非常想去,但是,这个时间跟她的比赛时间冲突了。如果教练发现她因为贪玩而缺席了比赛,肯定就把她逐出球队了。现在女儿有三项选择:(a)跟教练撒谎说她病了;(b)比赛完再去朋友家玩;(C)不去朋友家玩了,专心比赛。家长现在引导孩子考虑每个选项的后果,先把每一个选择都大声读一遍,然后问孩子:“你要是选了这个,会有什么后果?”这样做虽然有些花时间,但是能让孩子学会思考并作出负责任的决定就物有所值了。
7.给孩子限时。孩子作决定时犹犹豫豫,但如果家长给他限定时间,反而会让孩子变得比较果断:“快。我数到10之前你就要作出决定。”“我唱生日歌,你要在我唱完之前作出决定。”
8.家常不要当救世主。一旦孩子作出了决定,家长就不要再发表意见了。不要像救世主一样告诉孩子“这样做是不对的”——只要不危及孩子的安全,家长就不要擅自改变孩子的决定。如果家长老是替孩子作决定,孩子就总也无法树立起自信心。家长也不要让孩子再回过头来改变决定,而要克制一下。在孩子按照决定行事时,千万不要说“你应该”“我早告诉你了”等等打击孩子的话,因为孩子毕竟得在实践中摸索着作决定,才能慢慢地树立自信心。每个决定,或好或坏,都能帮助孩子成长,直到孩子最终能够完全依靠自己作出明智的选择。P68-70
家庭教育非常重要,中国家长会越来越棒!
能把孩子教育好,会让家长内心充满无与伦比的成就感,但是其中的种种困难也是难以想象的。家长真是为孩子操碎了心:管得少了不放心(“我是不是应该多帮帮孩子?”),管得多了也不放心(“我是不是把孩子逼得太紧了?”)。一涉及孩子,不管作了什么决定,家长心里总是反复掂量,老觉得不踏实(“是不是该给他买个手机啊?”“这所学校适合孩子吗?”“我是不是对孩子管得太严/松了?”)。这种紧张焦虑的心情可以理解,因为家长爱孩子甚于自己的生命,什么都想给孩子最好的。现在的各种媒体也反复强调,家庭教育对于孩子的成长至关重要,家长的精神压力可想而知。
专家、媒体新闻和各种教育书籍都传达了一个信息: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家庭教育非常重要。亲子相处的方式、亲子教育方法,以及家长对孩子的期望都会对孩子的身心发展产生巨大的影响,甚至决定了孩子今后的道德水准、社交能力和情商水平。肩负着这么重大的责任,家长当然会紧张,生怕自己做得不够好。在这一点上,全世界的家长没有什么不同,都会碰到同样的教育难题,也会同样地不知所措。我也不例外,作为三个儿子的妈妈和曾经的教师,我知道自己、周围的家长朋友都有过惶恐无助的时刻,生怕有什么地方没有做到位,耽误了孩子。
我非常享受做妈妈的感觉,同时作为一位职业女性,我也很喜欢自己的工作。作为家庭教育方面的专家,我担任了数百所学校的教育顾问,撰写了22本教育方面的书籍(被译为14种语言)。在过去的三十年中,我向全球一百万名家长面对面地讲解自己的教育理念,答疑解惑。我发现,全世界的家长,不论在哪个地方——亚洲、北欧、非洲、澳大利亚、新西兰、美国,在教育孩子方面都会碰上同样的问题,有着类似的焦虑。例如:怎么能够让孩子乖乖地上床睡觉?怎么让孩子主动写作业?怎么让孩子不再大哭大闹?怎么让孩子不要染上物质至上的坏毛病?怎么帮助孩子合理地使用电子产品?怎么帮助孩子抵制朋友带来的坏影响?这些家长来自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文化背景,但是都希望能够培养出快乐、健康和成功的孩子。家长们需要有人指引、帮助他们实现这个目标。
这也是我写这本书的初衷。我知道家长们希望了解怎么才能做到最好,帮助孩子成长。在本书中,我针对家长关心的问题列出了有效的解决方法,帮助家长做到心中有数,在碰到这样的教育难题时能够自信地应对。翻开这本亲子教育百科,家长们首先可以从目录中找到自己想要解决的难题,再找到相应的章节,参考这个问题的解决方案。另外,请注意,因材施教也很重要,家长要按照孩子的情况选择一个或者两个最、适合的方法,然后再持之以恒地付诸实施,直到孩子改掉了原有的坏毛病,养成新的好习惯。中国的家庭教育问题和建议
中国的家长可能会想,这本书中列出的教育方法适合我家庭的情况吗?答案是“适合”。中国家长和美国家长一样,都非常重视子女的教育,孩子能够感受到父母的期许。与其他国家的同龄人相比,中国的学生在学业中表现更为出色,在理科上的成绩尤为突出。调查显示,中国家长同时也很注重孩子的品行教育,注意培养孩子吃苦耐劳、坚韧不拔、严于律己的品质,这些都为孩子未来的成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美国圣地亚哥州立大学心理学系的副教授琼·温茨博士总结了多项研究的成果后发现:“平均而论,相比于西方国家的家长,亚洲的家长会更多地管教孩子,要求孩子更加用功。相应地,亚洲孩子的表现也会优于西方国家的孩子。”
在全球各地,特别是在中产阶级家庭中,家长的教育方式也在发生变化,不再像以前那样靠威权和惩罚来管教孩子,而是更多地通过循循善诱的方式,让孩子心服口服。家长也不像以前那样只重视孩子的成绩,而是更多地鼓励孩子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提升情商水平,帮助孩子成长为身心健康的人,在社会上更好地立足。
改变自己的教育方式并不容易,但是家长要知道,哪怕是非常细微的改变也会对孩子带来巨大的影响。成功的秘诀就在于“锲而不舍,日积月累”。家长首先要找出最想让孩子改掉的坏毛病,然后有计划地改变自己的教育方法,可以一点一点地来,但是一定要坚持住,直到孩子养成新的好习惯。家长要集中火力,一次只帮助孩子改掉一个坏习惯,逐步引导孩子,不要半途而废,这样,孩子肯定会有所进步。中国家长面临的独特问题
在中国,家长们会为哪些教育问题辗转反侧?会希望自己在哪些方面做得更好?中国的家长们有自己独特的烦恼。
孩子问的竞争非常激烈。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总会不知不觉甚至不得不把自己和同龄人进行比较,希望自己也能做到事事出众。但是这种比较不利于孩子的身心发展。在目前这个竞争尤为激烈的社会里,家长对孩子寄予厚望,希望孩子能够脱颖而出。孩子在这种压力下,过于注重学习名次,无法获得全面的发展。中国的学生和西方国家的学生一样,都希望发挥自己最大的潜能,获得最好的成绩,超过同学和朋友。可该怎么让小孩子形成“良性竞争”的心态呢?答案就是,家长要注意自己表扬孩子的方式。美国斯坦福大学的心理学教授卡罗尔·德维克经过研究发现,总被夸为“聪明”的孩子更加争强好胜,不惜代价击败对手的愿望也更加强烈。家长可以参考“霸道”“过度依赖物质奖励”“比赛时输不起”“冷漠”等章节,教导孩子做到胜不骄败不馁。
孩子觉得一切都是自己该得的。社会经济的变迁改变了家庭结构,低生育率成为趋势,越来越多的父母选择只生一个孩子,爸爸妈妈都要工作,孩子只好留给爷爷奶奶或者外公外婆照顾,越来越多的中国孩子,甚至美国孩子都是祖父母带大的。祖父母成为孩子生命中的重要依靠,孩子从老人那儿得到足够的照顾和爱,这是好的一面;坏的一面是老人容易娇惯孩子,父母因为没有时问陪伴孩子而心怀内疚,也对孩子分外宽容。孩子“要风得风,要雨得雨”,觉得一切都是应得的,自己就应该想怎么样就怎么样,很难想象这样被宠坏的孩子会受到老师或者同龄人的喜爱。家长可以参考“独生子女”“自私、骄横”“缺乏感恩之心”“物质崇拜”“总是吹牛”“故意与家长对着干”“大声哭叫磨人”“一不高兴就大吼大叫”“对家长总提过分的要求”等章节,教导孩子懂礼貌、守规矩。 孩子和家长待在一起的时间越来越少。虽说万事没有绝对,但是50年来的众多研究表明,判断孩子精神健康与否的重要指标之一就是看家长与孩子的关系是否紧密。很多孩子反映,父母花太多的时间在工作上,有的家长甚至每天只有不到半个小时的时间和孩子交流,导致亲子关系“别扭”或“冷淡”,这种现象让我很担心。家长可以参考“家庭生活”以及“一不高兴就大吼大叫”等章节,增强和孩子的交流,改善亲子关系。
家长的压力带给孩子负面影响。研究表明,家长需要帮助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远离精神压力,这样才有利于孩子的身心健康,这一点非常重要。家长的精神压力会极大地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很多爸爸在工作中感到巨大的压力,回家后会不禁和妻子发生争吵,甚至打骂妻儿。其实,不仅仅是爸爸们精神压力大,妈妈们或者因为丈夫的情绪或者因为自己的工作,精神也总是处于紧绷状态,艰难地平衡工作和家庭的关系。家长可以参考“精神压力过大”“过度担心世界大事”等章节,教导孩子如何应对家庭中的紧张氛围。
孩子没时间玩。孩子充满活力,天生就喜欢各种运动、做游戏、在户外玩。中国的孩子也不例外,但是由于家长和老师过于强调学习,不太重视体育锻炼,加上运动设施不完善、体育课内容单调还经常被挤压等原因,中国的孩子们花在玩上的时间要少于其他国家的同龄人。家长可以参考本书中“体育运动”“注意力缺陷”“电视瘾”等章节的内容,意识到玩对于孩子身心发育的重要性,让孩子有更多的时间进行各种体育活动。
越来越多的青少年出现心理问题。越来越多的青少年出现精神抑郁的症状,甚至有自杀的倾向,这成为一种全球现象,中国也不例外。背后的原因有很多,例如学业压力等。家长望子成龙的心情可以理解,但是也要时刻注意孩子的心理状况。家长越早发现孩子的抑郁症状,越早带孩子求医,治疗效果就越好。儿童期的精神抑郁完全可能治愈。家长可以参考本书中“抑郁”“考试焦虑症”“精神压力过大”“过度担心世界大事”等章节,留心孩子的早期抑郁症状,尽快采取行动。家长们都会犯的错误及相应的解决方法 我曾在世界多个国家开办家庭教育讲座,家长们总是问我这个问题:“你怎么看待‘虎妈’?”每个地方都不例外,家长们都迫切地想知道是不是应该采用“虎妈”的方法教育孩子。我的回答是:“在教育子女上,华裔家长在很多方面做得非常好,例如,重视教育,培养孩子坚韧不拔的精神,坚信勤能补拙等。在这样的教育下,孩子都非常用功,成绩出众。家长首先要肯定自己做得好的地方,但同时要注意让孩子全面发展,并且要培养孩子的情商和社交能力。毕竟,衡量家长的教育是否成功只有一个指标,就是——孩子能在成人后独立地开展自己的人生吗?”听了我的回答之后,有的家长会反思自己在子女的教育上哪些地方做得好,哪些做得还不够。我希望所有的家长都能不断地总结、提高自己的教育方法,最大限度地提示自己的教育水平。最后的忠告:跟着直觉走!
在不同的文化中,家长教育孩子的方式、理念和做法千差万别,但是核心内容却并无差别。不分地区、宗教、种族,所有的家长都希望能够给孩子最好的一切。美国的育儿大师斯波克博士在半个世纪前就写道:“家长们,请相信自己。你知道的要比你自己以为的多。”这个建议到今天仍然是家长们需要遵守的首条金科玉律。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对中国的家长有用,帮助你们培养出快乐健康的孩子,在德智体方面都有出众的表现。这也是天下所有父母的心愿。
米歇尔·博芭
2013年2月
《父母》杂志名誉顾问,米歇尔·博芭博士经典代表作,适合年龄段3~18岁!
《米歇尔亲子教育百科(适合年龄段3-18岁)》是全球最有影响力、最全面的亲子教育百科,帮助你快速掌握亲子沟通的秘诀,有效解决各种问题,轻松塑造孩子的完美性格。
1.孩子乱发脾气,怎么办?
很多孩子乱发脾气是因为他不知道怎么表达自己的要求或者心情。这时,家长一定不要理会旁观者投来的眼神和闲话,现在的重点只有孩子,千万不能因为他人的眼光而伤害孩子的心灵。
2.怎样表扬孩子?
只要孩子按你说的做了,你就要当场表扬他,一定要客观、具体描述孩子的表现(“你这次一个人就把作业做完了,真的很棒!”),这样孩子才能继续按你说的做。不要把注意力放在最后的成绩或者比赛结果上,而是要重点表扬孩子在这个过程中所付出的努力:“你非常努力,我很满意。”
3.孩子每天该做多长时间的作业?
一般来说,孩子上几年级,做作业的时长就是这个年级数乘以10(分钟)。对于5岁的孩子来说,每晚上做10分钟的作业就行了;对于3年级的学生来说,每晚最多可以做30分钟的作业。虽然9岁的孩子能够学习45分钟到一个小时的时间,但是大多数专家都建议孩子每天晚上的学习时间不超过40分钟。
……
《米歇尔亲子教育百科(适合年龄段3-18岁)》告诉你:越早掌握亲子教育的实用技巧,就越早为孩子一生的成功与幸福奠定基础。
《米歇尔亲子教育百科(适合年龄段3-18岁)》是全球最全面、最权威的亲子教育大百科!一本解决所有育儿问题!“全美优秀教育工作者奖章”获得者,美国当今最炙手可热的教育专家,《父母》杂志名誉顾问,米歇尔·博芭博士经典代表作,适合年龄段3~18岁!
孩子乱发脾气、整天抱着电子产品不松手、不愿做家务、不愿意分享玩具……翻开本书,轻松解决亲子教育中的各种问题,塑造孩子的完美性格。
越早掌握亲子教育的实用技巧,就越早为孩子一生的成功与幸福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