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严法师传法法子,法鼓山方丈果东法师20年佛学心得首次集结出版;美学大师蒋勋合掌恭敬,作序推荐;精心收录老树画画33幅作品,四色全彩印刷,禅画禅话相得益彰。
释果东法师开示:要忙,不要乱;要积极,不要急;要抱愿,不要抱怨。好愿,好心,好人生。
《抱愿不抱怨》是关于现代人心灵释放和励志的精彩读本,包括作者对于“调心、转念及生死关怀”的谈话,也收录公开场合的数次演讲,用简单易懂的语言与步骤,分享他的观察、体悟与心得。作者在人世冷暖中行走,教给人无论是看待身心自处,或是人与人之间的互动,隐隐约约“和合”二字,在作者心中是一种无法言喻的价值。
《抱愿不抱怨》是释果东法师的第一本书,于其中我们可以读到果东法师对圣严法师教导、行谊的追随实践,也清晰看到佛法对人间关怀。本书包括果东法师对于“调心、转念及生死关怀”的谈话,也收录公开场合的数次演讲开示,也有与法鼓山僧俗四众的共同勉励。从佛法、禅法、心法,用简单易懂的语言与步骤,分享他的观察、体悟与心得。
哪怕你领悟其中只言片语,都将受益一生。看过《抱愿不抱怨》,请相信一些念头就会像种子埋在心底,当你真正经历了,这些念头会发芽,给出正确的指引。让自己与他人,都能够平安、健康、快乐、幸福。
尽心尽力,随缘努力
人间之事,皆由因缘而成:我出家的因缘,始于调心的渴望。
在还没有学佛以前,我的烦恼很多,习气也重,遇到不开心或不如意事,偶尔会钻牛角尖,慨叹:“怎么会这样!”
那时,家中有尊观音像,小小的一尊,每天拜得很欢喜。我也经常从报章阅读一些励志短文,提醒自己要正向积极,可惜只能向往而力有未逮,久而久之,心中的心结,化解不开。又因见到身旁的亲朋好友,平时相处倒也和乐,一旦见解不同或有利益纠葛,哪怕只是一丁点小事,很容易就起冲突。每回见到这种情景,都让我心生不忍,真希望自己有能力可以帮助他们。
现在回想起来,那应是我内心深处对于“和合”的一种渴望。无论是看待身心自处,或是人与人之间的互动,隐隐约约“和合”二字,在我心中生起一种无法言喻的价值。
民国七十六年(一九八七)底,经人接引,我第一次接触农禅寺,最初是从阅读圣严师父的书开始。真正亲近,则是在民国八十年(一九九一),到农禅寺做义工、参与修行,双管齐下。民国八十一年(一九九二)初,接连参加禅七及佛七之后,从此坚定出家的决心。我出家最大的收获,便是从圣严师父的教导,认识了正信的佛法。
所谓正信的佛法,是从认识因果因缘法,建立正确的人生观,换句话说,只有我们的心念正确,才能带动生起包括言行举止及处世方法等正确行为。
一般人往往以为“我”是永恒不变的,却不知道”我”是经常变动变化的,本质上是空的、是假的,也可以说就是虚幻的。从佛法来讲,”我“是由色与心构成。《心经》讲的”色、受、想、行、识“五蕴,其中,“色”是指构成身体的物质条件,由“地、水、火、风”四大所构成,“受、想、行、识”,则是指心的功能,专指精神层面。五蕴的色、受、想、行、识,均是由因缘和合而成。
既然我们的心念与构成身体的物质条件,都是暂时组成,无时无刻不在变化,而由色与心组成的“我”,自然也会随着因缘条件的起灭变化而有新的组合。这便是佛法讲的“缘起、无常、无我、空”--宇宙人生的真理实相。
误解佛法的人,以为无常的观念很消极,却不知道正是由于无常的现象,才有努力的空间,才有转变的可能,可以使不好的转为好的,已经很好的还可以更好,所谓“日新又新”,便是无常的最佳诠释。
至于因果观念,我们的现在,是由过去的行为所致;同样地,我们此刻的行为,也将影响未来。便是“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来世果,今生做者是。”对于已经发生的事,不必懊恼、不必追悔,重要的是把握当下,尽心尽力,随缘努力,不去计较得失。能够这样,我们的人生,一定是非常安定踏实的。
前一念妄念,下一念正念
经上说:“心本无生,因境而有。”心,本来是纯净、光明的,然而一遇到境界,有的人产生烦恼心、分别心,也有的人生起慈悲心、智慧心。你是哪一种心?
我们所面对的境界,原来无分好坏,只因个人喜好、分别、比较而产生判断,对顺心如意的境界感到喜欢、执着,对于不如预期的事情,生起厌恶、逃避之心,这都是人的习性。当我们觉察自己的情绪,常随外境生起忧悲苦恼,我相信很多人是希望改变的。
日常生活中,碰到各种情境,发现自己的身心处于紧张的状态,可运用以下几个方法,来帮助我们调心。
首先要建立缘起的观念知见。知道一切现象是无常、无我、空的,好的念头是暂时的,坏的念头也是暂时的;好的事情会过去,不好的事情也一样会过去。遇到境界,好的不贪着,坏的不讨厌,只是体验,而不掺杂情绪,就是在调心。
其次,可运用禅修的方法,也就是圣严师父经常开示大众放松身心的方法。闭上双眼,眼球放松、头脑放松,而把注意力有意无意地放在呼吸上。先作几次深呼吸,体验呼吸的一出一入。刚开始,呼吸可能是急的、紧张的,经过几次练习之后,气息会愈来愈深、愈来愈长。一边体验呼吸,一边享受生命,呼吸是生命中最珍贵的部分,慢慢体验,身体也会渐渐放松。体验呼吸的过程,就能帮助我们调适身心。日常生活中,一旦察觉到身心处于紧绷状态,可从体验呼吸来练习放松身心。
另一种方法,是从信仰来寻求安定的力量,或是持咒、诵经,或是祷告都可以,就看平时熟习的方法。如果已经学佛,可以持念佛菩萨圣号,例如:观世音菩萨、阿弥陀佛、药师佛、地藏菩萨,或是释迦牟尼佛等圣号,让自己的心与声声佛号融合一起,持念一段时间以后,就能够帮助我们的心安定下来。
从究竟法来讲,这些帮助我们转移烦恼的方法也是妄念,仅是权宜的方便法,但至少可让我们的心,当下不与比较、计较、执着等烦恼心相应,如此“以妄治妄”,也是调心的过程。
练习的时候,可能刚开始的专注力比较薄弱,信心也不足,会觉得方法用不上,此时不必气馁,而要勉励自己回到方法。前一念妄念,下一念正念;前一念烦恼念,下一念清净念。一回生,两回熟,工夫就会愈来愈纯熟。好习惯是慢慢养成的。
缩短烦恼的时间
人往往受习惯制约而不自知,经常在相似的境界兜圈子,转不出来。虽然事缘不同,但是自己的思考模式、行为反应,却一成不变。
一般人遇到问题时,过去怎么做、怎么思维,当下就怎么反应。从佛法来讲,这就是业力的作用。我们每一天、每一次反应的身、语、意三业行为,都在加强此业力,或向善业增强,或向恶业染浊。
圣严师父提出的“四它”观念:“面对它、接受它、处理它、放下它”,教导我们面对困境,可把关注点放在事件本身。首先是正视已经发生的问题,从心态上接受事情已经发生,而不是逃避。愿意接受是很重要的第一步,接受以后,才能思考如何处理。
处理的态度,在于尽心尽力。如果自己的能力不足、资源有限,可向外寻找援助,包括家人、亲友、同事,或是寻找社会资源来处理,处理之后就要放下。如果是当下无法处理的就暂时搁置。搁置并不代表不去关心、不去处理,而是有些事情因缘筒未成熟,各项条件还不具足,就要等待时机成熟再来处理。如果因缘成熟了,成事就如顺水推舟,水到渠成。
师父主张的“四它”观念,有许多人都在用,能够不带情绪而用理性的态度来处理问题,便是智慧。虽然我们不可能一下子没有烦恼罣碍,也不可能马上做到永远不生气,至少可以练习把生气、烦恼的时间缩短,不让负面的情绪停留过久,也是一种进步。
P4-12
文/释果东
人生每个阶段都是契机。三十八岁那年,我在圣严师父座下出家,对我而言,一切因缘和合,非常感恩。从早期农禅寺到日后法鼓山园区的建设,师父一向教导我们“终身学习,终身奉献。”而师父念兹在兹:“佛法这么好,知道的人却那么少。”所生起实践与分享的那种心切,也在我心中逐日加深。
出家以前,我的个性,隐隐然对于“和合”有种深切盼望,尤其对于人与人相处,总希望一切和合。遇到不顺心的事,我不会与人冲突,只是心里会嘀咕:“怎么会这样?”若见他人相处不和谐,起了争执,也会罣碍。现在回想起来,那种罣碍,是种不忍,总盼望能有因缘化解,或自己有能力协助排解。
跟随师父学佛以后才明白,起了烦恼罣碍,除了因智慧不够,也由于慈悲不足。因为让自己起烦恼,就是没有智慧,让他人起烦恼,则是不慈悲。师父也说,消解烦恼,最好的方法就是奉献利他,如果遇到不会或是不懂的,就去学习请教。因此,出家至今近二十年,我在法鼓山教团的成长,大抵做的就是这两件事:学习与奉献。
我是个很平凡的出家人,从住进僧团以后,都是过着入众、随众、依众、靠众的出家团体生活。二○○六年九月,接位法鼓山第二任方丈,对我来讲是个意外。圣严师父于僧团大会宣布方丈人选的当下,我的第一个反应,是在心中默念观世音菩萨。接着第二个念头,马上回到师父的教导:师父一向勉励出家弟子,对于任何执事,均应心怀感恩。“感恩师父与僧团给我机会,让我学习与奉献。”抱持这一心念,从接位方丈至今,不曾改变。
有人问我:“担任方丈,如何面对各种挑战?”我说,我从不用“挑战”的角度来看待事情,只是想着如何学习与奉献,事情来了就面对,珍惜每个让我修福修慧的因缘。对我来讲,遇到问题,不是挑战,而是修福修慧的历程。
也有人问我:“接位方丈,应该负担很重,压力很大吧?”我也不认为这是负担,而是一种承担。师父及僧团所赋予的执事,我所要做的,就是尽心尽力扮演好这个角色,凡事感恩。我有个心得,只要感恩,就能生起正面的能量。
只要承担,便能够承续师父的悲愿。悲愿即菩提心。记得在第二任方丈接位大典中,师父曾特别勉励:所谓“接位”,最重要的是担负起传持佛法的使命和利益众生的菩提心。不忍众生苦,所以发起菩提心,透过种种方便之法,接引众生脱离烦恼的苦厄;更因人间世世代代都需要佛法,所以如何续佛慧命、承先启后,也是菩萨行者的本分事。感恩师父的教导,以及僧团与护法信众的护持,使我扮演方丈这一角色,始终有清楚依循的方向,我也相信,全体法鼓山僧俗四众和我一样,都走在这条菩提心的大道上。
佛法讲因缘,以因缘无常而随顺因缘,也由于因缘无常,凡事均有努力与成长的空间,更应促成因缘、创造因缘。这是我的第一本书,很感恩“有鹿文化”许悔之总经理对我的青睐。出书是我从不会想过的事,我自知自己能力有限,分享佛法也都是从关怀的角度与大众共勉,一起精进共修。然而悔之菩萨说,他从几次接触,观察到我有一些特质,像是“无我”、“和合”、“欢喜”,希望能有因缘替我出书。对于他的赞美,我实在愧不敢当,只能说我正在学习,而法鼓文化认为是很好的契机,应当成就。为了感恩,也是同结善缘,所以有了这本书的出版。
本书内容,有我过去几年在公开场合的数次演讲,也有我与法鼓山僧俗四众的共同勉励,还有一部分,是对于调心转念及生死关怀的谈话。这些内容,都是圣严师父提倡的“心灵环保”。心灵环保的关怀,是从个人的人品提升做起,进而推及礼仪环保、生活环保和自然环保,便是将人的一生,所接触的各种关系及环境,涵盖其中。
我个人受用最深的是转念,即“正面解读,逆向思考”。如果待人处世之间,都能采取正向、积极的角度,从心出发、尽责尽分、奉献利他,个人的烦恼即会减少,面对他人及环境的应对,就能增加一分和谐。从心出发,对自己尽责,所以不抱怨:从心出发,为他人奉献,所以经常抱愿。
从学佛前“和合”的一念心,乃至过去近二十年师父教法的熏习,我如果有个“主张”,那便是重视和合的整体观。团体之间要有整体观,家人之间应有整体观,职场也需要整体观。师父曾说,不论是否有宗教信仰,只要有整体观,人与人之间就不会疏离、冷漠,也不至于自私自利,因为个人总是在团体之中,若能多为他人设想、多为团体奉献,当团体愈来愈好,我们自己的收获,也是愈来愈多的。
美学大师蒋勋先生远从温哥华捎来推荐序文,分享过去数年,出席法鼓山园区除夕祈愿撞钟的身心体验,读来极为温馨,至忱感谢。感恩众善缘和合,今生能够学佛是最大的幸福,感恩师父、僧团、护法居士及诸善知识大德的爱护提携,也感恩协助成就此书编辑同仁。
惟愿我的一点学佛心得,能收读者的共鸣,让自己与他人,都能够平安、健康、快乐、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