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适合是最好的教育
分类
作者 王振宇
出版社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教育是一项树人的工作。一批终生从事教育工作的老教师在反思什么是最好的教育!

王振宇等编著的《适合是最好的教育》认为:教育,以孩子为本;教育是农业式的活动;“不做”也是一种教育;落实政府责任,尽陕改变学前教育落后局面;早期教育要敢于破除迷信;关键在于培养幼儿健全的性格结构;别让你的孩子伤在起跑线上;正确看待异想天开;不要忽视“好学生”的心理健康;顽童也需要尊重……

总之,适合是最好的教育!适合儿童的教育,就是尊重儿童,因材施教。

内容推荐

老教四,是一个集体的称谓。我们是华东师大教育系1962—67届学生,我们把毕生的精力奉献给了教育事业。我们青年时有过理想和磨难,我们老年后依然情系教育。反思和感悟、忠告和期盼,都凝聚在《适合是最好的教育》中。

《适合是最好的教育》由王振宇等编著。

目录

序1

1.适合是最好的教育1

2.“不做”也是一种教育方法3

3.教育是农业式的活动5

4.“不教”也是一种教育手段7

5.尊重是教育的真谛9

6.做一个健康快乐的教师14

7.像陶行知一样爱学生24

8.教师要学会聆听和关注学生27

9.一夜与一生:漫谈个性与成功33

10.思维一旦起飞:漫谈思考力与创新37

11.灵魂的高度永无限定41

12.一朵美丽的玫瑰花:漫谈教育中的情和爱43

13.合作比竞争更重要46

14.辩证分析,妥善处理偶发事件49

15.培养学生的专注力59

16.早期教育宣传中的几个心理学问题63

17.于细微处见爱心71

18.关键在于培养儿童健全的性格结构76

19.早期教育要敢于破除迷信80

20.儿童与童年期分离是一种权利剥夺84

21.别让你的孩子伤在起跑线上91

22.顽童也需要尊重94

23.成年人与孩子一道成长97

24.论内涵减负及低耗高效的课堂教学101

25.矫正儿童攻击性的有效策略108

26.价值取向与青少年的合作行为及培养116

27.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培养模式121

28.不要忽视“好学生”的心理健康129

29.心理咨询是学校的好帮手132

30.拐弯的地方就是太阳135

31.比别人更爱自己——漫谈悦纳自我138

32.学会独立142

33.师德形成的心理过程与培养146

34.关于爱国主义教育的一点思考158

35.从“必须”到“应该”的纪律160

36.“道德”是道德教育有效性的依据162

37.浅析中学德育工作存在问题的原因及其对策170

38.怎样回答3-6岁孩子的问题175

39.教师的境界179

40.落实政府责任,尽快改变学前教育落后局面188

41.建立中小学校长任职资格制度,推进教育家办学191

42.优化农村教师队伍结构着力消除制约农村教育发展的最大瓶颈194

43.学制应该动动手术197

44.对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一点看法199

45.要重视对独生子女心理现象的研究203

46.心理测量亟须规范206

47.溺爱猛于虎210

48.关于体罚的调查与思考214

49.“向师性”与小学教育219

50.心境与教育221

51.确看待“异想天开”223

52.家庭与学生学习的关系225

53.试谈新时期学生的学习策略232

试读章节

我特别赞赏这本书的书名:《适合是最好的教育》。这说明“老教四”们不仅是尽职的教师,还是科学的教育理念的探索者和教育科学理念的追求者。读者朋友们能从他们的每一篇文章中领略到他们对教育的热爱、对学生的钟爱和对理性的挚爱。我们的教育是大国办教育、穷国办教育。“老教四”们所经历的教师生涯,对我国教育取得的伟大成就和面临的巨大困难有着真切的了解;对教育的重要性和艰巨性有着真切的感受。这本书最大的价值就在于反映了他们从教的几十年中,一如既往地做到既面对现实,又向往未来,始终秉持着对我国教育的改革和发展的关心和忠诚,表现出一名教育工作者特有的赤诚之心。

应该说,这本书是他们的教育实践与新世纪教育理念的有机结合。无论是对教育工作者,还是对广大家长都有启发,对学生教育有帮助。同时,它也是对“老教四”们长期为教育所付出的劳动的有意义的纪念,为他们的老年生活增添了一笔浓墨淡彩。

“老教四”们是经历了三年困难时期后走进大学校门的,又是在动乱期间离开学校的。据说,毕业离校时,他们连张毕业照都没有拍成。但挫折和苦难没有使他们颓废,他们反而在生活的磨练中,越发地坚韧刚强、奋发有为和团结友爱。他们的教师生涯和教育业绩为母校赢得了荣誉。对于他们的奉献和追求,我是十分赞赏和由衷感到欣慰的。

可能是人性使然,无论在什么时代,无论是什么民族,人们总是在努力追求“好”的东西。对于这一点,可以说,几乎没有任何分歧。比较麻烦的可能是对于“好”的判断。

不同的人,针对不同的对象,可以作出无数个关于“好”的判断。即使针对同一个对象,不同的人也会有不同的“好”的选择。我觉得,“在努力追求好的东西”的是人,而人之所以“追求”,是因为它们能够满足人的需要,这是关于“好”的基本要素;除此之外,还有另一个同等重要的因素是,人们在努力追求的是可能实现的东西。所以,人们追求的“好”东西,既要在主观上“满足人的需要”,又要在客观上“可能实现”。否则,就不能称之为“好”。

这里所讲的“适合”,就是同时满足上述两个方面的要求。可以说,判断“好”的基本标准是“适合”。所谓追求“好”,实际上追求的是“适合”。或许我们还可以这么说,不管现代人对于既往出现过的东西(无论这些东西属于物质产品还是精神产品)具有何种态度、何种选择、何种价值判断,它们之所以能够出现并流行,是因为它们都曾经是“适合”的东西,都曾经是人们努力追求过的“好”东西。所以,没有好东西,也没有坏东西,只有适合与不适合的东西。

对于教育来说,同样如此。无论是教育目的,还是教育的管理、组织和实施,在不同历史阶段、不同国家都曾经出现过形形色色的教育形态。从现代人的理解和观点来看,其中固然有许多令人惊羡、值得继承和发扬的好传统,但也有许多不可思议、应坚决抛弃的坏习俗。不管作出何种判断,必须承认,它们都曾经是人们努力追求过的好东西,因为它们都曾经是“适合”的东西。如果不承认并坚持这一点,我们就无法认识并解读历史。现代人同古代人相比,可能会“文明”一些,但绝不可能高明一点,因为都在追求“适合”。

目前,我们正在进行形式各异的教育改革。这集中地体现了对于“好”教育的追求。如前所述,“好”就是“适合”;而且,不同时期和国家,有不同的“适合”。那么,我们应该追求什么样的“适合”呢?我觉得,教育的适合,要考虑两个方面:国家的需求和人的发展。

教育的产生和发展,从来就不是个人的事情。近代以来,国家越来越加强对于学校的管理。20世纪曾经出现过的几次大的世界教育改革浪潮表明,各国越来越把教育作为实现国家目的的手段。不管是否喜欢,不管是否愿意,事实就是如此。在考虑受教育者个人的充分发展时,我们要承认并充分尊重这么一个事实:在当前的社会,个人发展的方向、内容和空间都要受制于国家的发展。离开国家的需求谈个人的发展,无异缘木求鱼。在谈个人发展的同时,不能忘记我们的国情。鸦片战争以后,我国曾一步一步地沦为殖民地和半殖民地的国家。即使在目前,我们还有许多必须“赶”、“超”外国的领域。不依靠目前的受教育者,我们还能指望谁呢?我觉得,个人的发展,在方法论的意义上,怎么强调都不过分,但如果将它作为目的,会造成许多理论上、实践上的问题。

是否适合人的发展,关系到教育的成败。关于教育要服从人的发展规律的重要性,无需赘言。在这里要讲的是,人是具体的人。这就意味着,人人都具有各种不同的爱好、兴趣、特长、能力等。尽管人们做出了许多的努力,但学校教育只能适合某一类人,而不是每一个人,也是毋庸置疑的事实。根据学生的一般情况,给学校适当定位,选择适当的方法等,对于教育者是重要的。对于受教育者(和家长)来说,学业的失败不等于各个方面都不能成功,而且,哪怕是最优秀、最名牌的学校,也不一定适合自己(或孩子)。选择适合自己(或孩子)的学校比一味追求名校可能更重要。

因此,没有好教育,也没有坏教育,只有适合与不适合的教育。P1-2

序言

在我几十年的教育生涯中,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系1967届的学生,即今天的“老教四”们,是我印象最为深刻的一个团队。1962年,受领导的指派,我参加了学校的招生工作。我们都知道,由于1958年的“大跃进”违背了经济建设的规律,对生产力造成了严重的破坏,导致1959至1961年连续三年的“困难时期”。党中央适时确立了“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领导全国人民克服了困难。1962年,国家许多方面的元气尚在恢复中。当时不少高校的一些专业还没有恢复招生,就全国范围来说,招生名额普遍低于往年。国家高教部确立了“择优录取”的原则。“老教四”的同学们正是在这样的形势下考进华东师大学校教育专业和心理专业的。当年,华东师大实行五年学制,他们本应属1967届毕业生。由于十年动乱,他们在1966年大学四年级时,遭遇到“停课闹革命”,最终滞留到1968年才毕业分配。直到毕业时,他们都被习惯地称为“教四年级”。作为他们的首任辅导员,我曾与他们共同度过三个年头,形成了良好的师生关系和朋友关系,情同手足。

当年的他们,是一伙充满理想、勤奋好学、积极向上、朝气蓬勃的热血青年。他们特别肯学习,也特别会学习,各方面的成绩都是引人瞩目的。他们的事迹曾上过华东师大的《学先进通报》,成了全校的学习标兵。

当年的教四同学都经历了社会的变迁、人生的起落,从热血青年变成了白发老人,但他们的精神和情谊依然通过各种形式,包括“老教四的博客”紧紧地联系在一起。“老教四”里的同学大部分当了一辈子教师。他们边工作边反思,写了大量的教育论文。今天,他们将有关论文汇编成册,我认为是一件十分有意义的事。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7 5:4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