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边地人生(来自布朗族的影像档案)
分类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作者 黄新炎
出版社 上海锦绣文章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边地人生(来自布朗族的影像档案)》由黄新炎著,王艺忠摄影,是一本记录我国少数民族——布朗族社会生活与发展的生态实录,反映了布朗族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文化生活变迁与进步,通过描述几个布朗族有为青年的成长经历,以点带面地让读者感受到了布朗族的风土人情、文化传统、历史掌故和宗教信仰,是一部具有社会责任感和民族影像文献保留价值的图书。

内容推荐

《边地人生(来自布朗族的影像档案)》由黄新炎著,王艺忠摄影,主要内容包括:序;普洱茶的发源地;布朗族的“魔鬼”与“天使”;独特的千栏式民居;佛光中的栖息;布朗族的四弦琴与“串姑娘”;迫在眉睫的语言文化保护;“布朗山女儿”眼中的布朗族文化;岩三苏之问和社会学解读;走向未来的布朗山;摄影家王艺忠的创作手记等。

《边地人生(来自布朗族的影像档案)》适合大众阅读。

目录

普洱茶的发源地

布朗族的“魔鬼”与“天使”

独特的千栏式民居

佛光中的栖息

布朗族的四弦琴与“串姑娘”

迫在眉睫的语言文化保护

“布朗山女儿”眼中的布朗族文化

岩三苏之问和社会学解读

走向未来的布朗山

摄影家王艺忠的创作手记

后记布朗山离我们到底有多远?

试读章节

在全国各地,有许多普洱茶的专场店,出售一种叫“大益”的普洱茶。近年来,随着人们对普洱茶的了解、欣赏,“大益”这个品牌也开始走向全国各地。

也许你并不知道,普洱茶的原茶大多来自布朗山。在布朗山走访期间,我看到村民家家户户都屯有大叶原茶,装在大的塑料袋里,我当时问村民买了一公斤,村民也不怎么计较重量,直接给我装了一大袋,让我拿走。回到上海后,我去天山茶城看,那里也有普洱茶的原茶大叶茶出售,售价是布朗山村口田头收购价的十倍以上。当然,从布朗山到上海的茶城,经过了好几手的中转,加价也属正常,我想说的是,布朗山的茶叶是宝贝,无论加工与否,都具有很大的市场前景。

2013年春节,我带领江苏高校代表团去布朗山支教,临走时,我与布朗族的岩三苏联系,他又给我供应了。100个普洱茶饼和100袋云南红茶。带回上海后,我请上海滩的老茶客品尝,他们都直竖大拇指。

随着研究的深入,学者们发现,布朗山布朗族发现荼、种茶、制茶、售茶、喝茶具有非常悠久的历史。

有这样一个传说,早期布朗族居住在昆明滇池一带,北方民族入侵,布朗先民无法抵挡,只得南迁,一边撤一边打,战争中,还有疾病侵袭,布朗族先人无意中发现了一种树的叶子可以缓解病痛,振奋精神,马上去报告了首领岩冷,岩冷下令采集这种树叶并含在嘴里,果然有奇效。战争随着布朗族人最后退居深山而告终。布朗族祖先岩冷开始让族人种植茶园,并给后代留下遗训:留下金银财宝终有用完之时,留下牛马牲畜终有死亡之时,唯有留下茶种方可让子孙后代取之不竭,用之不尽。自此,布朗族崇拜茶,把茶作为生命的一部分的传统就这样形成了。在每家每户的古茶园里,都有一棵古茶树被视为自己家的茶魂树。每年都要举行祭祀仪式,在每年的春茶开摘之前,村民要向茶魂树献祭饭菜,请茶魂保佑茶树能够长得好、发得多,带来好收成。

布朗族人每开发一片新的茶园,在这块土地上种下第一棵茶树都要选择最好的日子,举行隆重的祭拜仪式后才能种植,以后这棵树就成了这片茶园的茶魂树了。茶魂树的存在表明这块地已列为神山,开始有了灵魂,有了主人,任何人不得随意摘这里的茶叶,违者就会受到上天的制裁。代代相传的传说,成了布朗族原始宗教万物有灵的一部分。

悠久的历史成就了布朗山,布朗山也成为我国最古老的茶山。古老的茶山,生长着古老的茶园,最出名的当数老班章正山古树茶。老茶客都知道“老班章”的味道,滋味厚重、浓烈、霸道,初饮如伟岸的汉子,风骨刚健,气势雄浑,回味则有刚中带柔、强中带媚的风情。

据史料记载,最早,云南“六大古茶山”指澜沧江北岸的攸乐、革登、倚邦、莽枝、蛮砖、漫撒六大古茶山。到了清代以后,随着勐海茶区的兴旺,茶叶产制中心逐渐转移到了以勐海为核心的澜沧江南六大古茶山,即南糯山、勐宋、巴达、布朗山、南峤和景迈等六大茶山。其中的布朗山山峦起伏连绵,沟壑纵横交错,极适合茶叶的生长,所以也最为有名。

目前,布朗山是古茶园保留得最多的地区之一。布朗山里的老曼峨、老班章、新班章、曼新龙等几个老寨,拥有万亩古茶园,是布朗族人的财富源泉,也是维系布朗族的精神家园。

老曼峨是布朗族在布朗山最早建立的寨子之一,种茶历史已有900多年。老曼峨寨子有古茶园3205亩,分布在该村四周的森林中,海拔在1300米左右。老班章、新班章均是哈尼族村,原为一个村,迁到布朗山建寨定居已有200多年。哈尼族也善于栽培茶树,班章古茶园是哈尼族在布朗山栽培利用的最大、最好的一片古茶园,现存5870亩,树龄200多年。这片古茶园分布在老班章寨子周围及附近的森林中,海拔1700米一1800米,森林植被保存较好。最大的一株古茶树基围1.73米,树高4.35米,树冠直径6-24米。曼新龙布朗族村寨,地处海拔1800多米的高山,为大森林所覆盖。曼新龙的布朗族曾经居住在景洪曼西里,因不堪忍受当地傣族土司奴役而逃离,迁徙到布朗山中,建寨有200多年的历史。进入布朗山之后,他们马上就秉承祖先的遗训,在村寨的四周山坡上种茶,经过200年的培育,曼新龙古茶园已经蔚然成片,寨子背后及附近的山坡上、森林中,150多亩的古茶园每年都带给布朗人丰收的喜悦。古茶树主干基部直径在0.2米~0.6米之间,树高3米,属于普洱茶种,树龄200多年。

布朗山的古茶园让布朗族引以为豪,也为世人所津津乐道。而其曾是古代茶马古道的起点这一辉煌历史,许多布朗族人却不怎么熟悉。

历史上,学者对丝绸之路的研究起步很早,丝绸之路的盛名传遍海内外,特别是201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与亚欧有关国家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的设想,使丝绸之路更加闻名遐迩。其实,与丝绸之路齐名,在我国的西南边疆,还有一条无论是历史还是功能都与之相媲美的“茶马古道”,据学者们的研究,布朗山正是茶马古道的起点。

P1-4

序言

西双版纳州民族宗教事务局副局长

岩勐(布朗族)

布朗山,地处祖国的西南边陲,云南省西双版纳州勐海县的境内,靠近中缅边境,方圆1000多平方公里。布朗山,散居着我国一支古老的民族——布朗族。

这里有悠久的历史。

有灿烂的文化,

有勤劳的人民,

有壮美的风光。

据说,这里的先民最早种植了茶树;

据说,这里的先民最早培育了旱稻;

据说,这里的先民最早学会了种棉花;

还有很多很多布朗山布朗族人民的创举,而这种创举,并不仅限于国内。

据考证,布朗山布朗族是古代百濮民族的后裔,具体说,百濮民族包括了今天的布朗、佤、德昂等民族。因为战争,百濮民族曾经不得不南迁,所到之处,留下了他们的文明,最为著名的是南亚以吴哥窟为代表的旷世文明。

与那些走出国门的祖先相反,留在国内的布朗、德昂等族,直至解放前仍身处密林,在这方圆1000多平方公里的布朗山中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始终不曾离开过这片温暖的家园,一直远离外部世界的召唤。从百濮中发展衍化出来的孟高棉语诸族曾在中南半岛及中国西南部建立过数十个小国,并在这一带地区占据了数世纪的统治地位,所以留下了辉煌的历史轨迹,在云南西南部和中南半岛的广大地区占有数世纪的绝对优势。

然而,孟高棉语民族的辉煌历史由于壮傣语民族的迅速崛起而宣告终结。南亚语系民族先后迁入云南西南部,中南半岛的壮傣语民族在10~13世纪逐渐发展壮大,公元1180年傣族在今西双版纳地区建立了景龙金殿国,壮傣语民族的崛起意味着孟高棉语民族在这一地区失去了优势,不得不往南迁移,寻找新的发展空间,以避开正在崛起的壮傣语民族的统治,部分尚未逃离的孟高棉人不得不向附近的高山地区转移,逐渐演变成与世隔绝的山地部落。分布于中国西南部、同属于孟高棉语族的布朗、德昂、佤、克木人等也经历了同样的命运。居住在西双版纳勐混的布朗族,至今还流传着布朗族被傣族用计打败的故事,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孟高棉语族的这一历史。在布朗族的谚语中还保存着“濮曼战败日,布朗上山时”,以及“强者占平坝,弱者钻山林”的倪{丢。

壮傣语民族与孟高棉语民族长达数个世纪的斗争历程,以及壮傣语民族最终在中国西南部及中南半岛取得了统治地位,孟高棉语民族因失败而退入山林,奠定了今天这一地区民族分布格局的基础,也影响了这一地区民族文化的发展演变方向和社会历史的变迁轨迹。同时,壮傣语民族对孟高棉语民族的胜利,实际上也是水稻民族对山地耕猎民族的胜利。它意味着先进生产方式在民族社会历史发展中的重要地位从此奠定,并因此影响着不同民族社会的发展进程。

布朗族是云南原生的土著民族,是真正的云南人之根。与出走的一族建立起卓越的文化古迹不同,留守的布朗人民,由于千年的闭塞和隐居,与大自然息息相通。他们将无数大自然的馈赠收入自己的杯盏之中,尝百草,食百味,将满山的奇珍转化为强健体魄的营养,茶叶就是这样最早被布朗山民驯化、种植和享用的,普洱茶是其中的佼佼者,至今,布朗山的古茶园在云南也是保存最多、最完整的。

布朗族,主要生活在澜沧江和怒江流域各地,布朗山,是布朗族人的主要聚居地。布朗山的布朗族乡是全国唯一一个布朗族民族乡。因为布朗族人主要居住在山上,所以布朗山又不仅仅指布朗山民族乡,而是泛指整个布朗族。

布朗山是布朗族的福地,青年歌手岩三苏在《梦回布朗山》里动情地唱道:

百端深处

是我们相约的地方

烟雾绕尖山

飘过来铃儿叮咚响

是谁在做新娘

小孩子围着看

离别了爹娘哭断肠

莫道隔千山

梦里是故乡月与光

爱河鸳鸯散  石花洞我苦酒入愁肠

当年的阿姑朵

已飞向远方

只有水月洞天百花香

讴徊徊讴徊讴徊徊

梦回到布朗山

讴徊徊讴徊讴徊徊

相约在温暖的火塘

红太阳光芒

如今照耀着风和霜

牛羊跑满山稻花香

讴徊徊讴徊讴徊徊

梦回到布朗山

讴徊徊讴徊讴徊徊

相约在高高的布朗山

小伙和姑娘

一起打歌一起唱

明月来相伴到天亮

在这首歌里,布朗山已经成为布朗族人魂牵梦萦的地方,那里不仅有着父老乡亲,童年的玩伴,更有那青梅竹马的初恋对象,布朗山,已经成为凝聚布朗族人的精神家园。

布朗族有悠久的历史,作为布朗族的一员,我深感责任重大,我们也迫切希望更多的有识人士来到布朗山,与我们共同寻访布朗族的文化之根,深入探讨研究布朗族的历史,寻找布朗族的血脉源泉,挖掘布朗族的宝贵遗产,把有关布朗族的历史、科技、文学、民间故事、天文地理、医学、风俗习惯、村落文化、节日、音乐、宗教、姓氏、婚礼、葬礼等信息进行收集整理,写成一本完整的、有研究价值的、有针对性的书,让全国各族人民、让世界更好地了解布朗族。

学者葛剑雄认为:“世界上大概不存在绝对纯血统的民族;如果有,也必定会退化以至消亡。华夏族由世界上最古老的民族之一发展到今天这样一个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民族,并非只是依靠了祖先的伟大或者血统的优良,而是由于不断大量吸收了其他民族,凝聚了各民族的精华。同样,中华民族的伟大力量来自组成她的各个民族,来自各民族自身的创造力和共同的凝聚力。”

布朗族生存和发展,同样需要借鉴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需要与各兄弟民族互通有无,取长补短。出版有关布朗族的图书,一方面是对布朗族文化的总结,另一方面也是对布朗族文化进行传播和推广。

现在市面上介绍布朗族的书,品种很少,内容大同小异,并不能完整地概括出布朗族的历史,有些书是作者凭借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去写,有些书的作者甚至曲解原意,并不尊重和理解布朗族的风俗和历史。

我以为:有关民族的学术研究应该尊重历史、尊重该民族,深入挖掘该民族的历史文化根源,全面客观地去评价一个民族。所有的因素中,对所研究民族的感情应该放在第一位,很难想象,一个不热爱少数民族的学者能够写出真实而感人的文字,能够做出像样的研究;一个不热爱少数民族的摄影家能够拍出精美绝伦的图片感染读者。

本书的两位作者对布朗族充满了感情,多次深入布朗山,与布朗族人民密切交流,深入访谈,与很多布朗族百姓结下了深厚的友情,获得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图片反映了20世纪90年代布朗山的风貌,是不可多得的老照片;文字客观地展示了作者考察布朗山布朗族文化之后的珍贵印象,书中的几个布朗族有为青年,像玉帕新、玉章英、岩三苏等都是我看着长大的,他们的成长经历里浓缩了布朗族文化,他们的身上打下了布朗族文化深刻的印记,他们的血管里流淌着正宗的布朗族人的血液。

通过他们的成长历程,读者们可以感受到布朗族的风土人情、文化传统、历史掌故和宗教信仰,我觉得本书内容真实可信,可读性强,特此推荐。

希望更多的读者通过本书,加深对布朗族的理解。欢迎更多的朋友,走进布朗山。

岩勐

2013年8月25日

后记

后记 布朗山离我们到底有多远?

布朗山很遥远,但对“布朗”这两个字我们并不陌生,像布朗运动、美国布朗大学、英国前首相布朗、美国流行歌手布朗等,不过这些都与布朗山、布朗族无关。

一个偶然的机会,我从上海飞到昆明,次日又搭飞机到西双版纳,在王艺忠老师的陪同下我们跟着州里的车队去了勐海县城,从勐海县城到布朗山,还有近100公里的路程。

走进布朗山村寨,村民们远远看到我们时,都不约而同走出家门眺望我们,等我们走近了,他们又都躲在门后面,透过门缝好奇地打量我们。我们走过了,他们又走出家门,从背后目送我们。一旦看到我们回头,或者端起相机,他们马上又就近躲进任何可以遮挡的地方,以躲避我们的镜头。一位老年人问:“我的魂魄被你摄进去之后,要呆多久才能出得来?”

那里的道路很泥泞,那里的百姓不穿鞋,那里的小猪满地跑,那里的狗与小孩一起在山坡上撒欢……

住进村寨里,淳朴的主人(20多年前王艺忠第一次踏进布朗山时结识的妇女主任)拿出干净的床单,铺上新的被子,拿出最好的米饭招待我们,没有小菜,是我们自己进山时买的罐头装的午餐肉,布朗族人天生是烹饪高手,从田间地头抓起一把香辛料投到锅里,几下翻炒,就香气四溢,让人胃口大开。

晚上,这里一片漆黑,我们住在山坡上。沿着山坡走到谷底,翻到对面就是缅甸,村里几乎家家都有亲戚在那边,过宗教节日时,他们都要翻过坡,去对面的缅寺赕佛。据说“文革”时,有大量的僧倡逃到对面的缅甸、泰国,那边的佛教文化和礼仪保存得更加完整。

普通村民很少有人来过上海,去过北京,但几乎所有村干部都出来过。有一位退休的村干部,公派去北京参观时买回一顶雷锋帽,几乎每天出门都戴着,尽管那里不冷,无须戴帽。据说,那是一种经历,就像我们去英国回来,总要把名牌包包带着身边一样。

村民们经常参加义务劳动,修桥筑路,主要是修寺庙,他们都自发地参加劳动,没有劳动能力的老人和孩子,给大家端茶送水,递香烟。每个村里,最豪华的建筑,不是村委会,而是寺庙,金碧辉煌,村民们轮流给和尚送饭,和尚们吃过饭,甚至连饭碗都懒得洗,放在一边等村民拿回去,但是所有村民都心甘情愿,准时来送饭取碗,其乐融融。

布朗山盛产茶叶,大叶普洱茶的故乡,六大茶山之首。村民们每天起来泡一杯茶,都是浓茶,茶叶超过半杯线。外乡人喝不惯,太浓,味苦,可是当地老百姓津津有味,乐此不疲。

我长期在“大都市”——上海生活。繁忙的工作之余,我就特别想找一个风景秀丽、民风淳朴的地方休整一下,放下心中久积的包袱,挥去满身的疲惫。和王艺忠在布朗山采风的这一段时间,我完全达到了目的。回到上海的时候,我感觉就像去除了沉疴,满身轻松,心情大好。因此,我对几千里之外的布朗山和布朗族人民充满了感激之情。

写作本书,经过查找资料,梳理整合,我再次加深了对布朗山布朗族的认识。长期以来,他们被灌输了许多观念,像他们是落后的,他们是贫困的,他们需要我们去扶贫开发,需要我们去捐助……

或许,他们的物质生活是贫乏的,但是他们的精神世界却非常丰富。这种精神力量,来自他们的宗教信仰。他们对于物质生活没有过多的追求,可以用全部积蓄去赕佛,然后求得来世超生,进入极乐世界……

直到有一天,一个个通讯基站在山头竖起来,周杰伦的歌声在寺庙里响起,有线电视通人家家户户,村民们的心中,“古惑仔”开始出没,蛊惑开始流行。

此后,我又带领40多所江苏高校的领导走进了布朗族村寨考察支教。对那些同行的高校领导来说,他们深受教育,觉得从来没有去过这么与世隔绝的地方,觉得应该珍惜今天的美好生活,而对那些村民来说,面对来自长三角的文化“侵入”,他们又一次在心中荡起了涟漪:“什么时候,我就变成了你?”

2012年我与王艺忠一起申报的《边地人生——来自布朗族的影像档案》得到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党组书记、江苏省中青年首席科学家、江苏省委省政府特聘专家张颢瀚教授,上海社会科学院民族学研究专家王宏刚教授,中国传播学会会长戴元光教授的联名推荐,获得上海文化发展基金资助。这将进一步帮助我去探索和发现,去缩短我们和布朗山的距离。

通过本书,你或许会发觉,布朗山离我们并不遥远,布朗族人民其实就生活在我们当中。布朗族的影像档案里存留着太多太多我们中华民族共同的历史记忆和心理积淀……

本书在写作过程中得到了我的研究生导师、江苏省委党校尤佳教授的悉心指导,得到了江苏省委党校社会学部陈曙红副教授,曲阜师范大学张晓琼教授,云南省委党校梅毅全教授(2010—2012年挂职勐海县委副书记),云南省西双版纳州民族宗教事务局副局长岩勐,全国政协委员、勐海县副县长玉帕新和著名摄影家王艺忠的帮助和指导,在此一并表示衷心的感谢!

感谢我的妻子和女儿放手让我在不多的业余时间从事布朗族研究。

2013年10月31日于上海天山路皇家楼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8 14:3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