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少年信仰教育读本系列丛书”收录了中国人民百年来反对外来侵略和压迫,反抗腐朽统治,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前赴后继,浴血奋斗的精神和业绩,尤其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为建立新中国而英勇奋斗的崇高精神和光辉业绩;不仅有中国历史上涌现出的著名爱国者、民族英雄、革命先烈和杰出人物,还有新中国成立以后涌现出的许许多多的英雄模范人物。
阅读本书,能帮助青少年树立自己人生的良好的偶像观,能帮助青少年从小立下伟大的志向,能帮助青少年培养最基本的向善心,能帮助青少年自觉调节自己的行为,能帮助青少年锁定努力的方向,能帮助青少年增加行动的信心和勇气。
《中华传统美德故事》为该系列其中一册,由中华少年信仰教育读本编写委员会编著。
中华少年信仰教育读本编写委员会编著的《中华传统美德故事》精选了近百个中华传统美德故事,意图通过这些故事告诉青少年,勤奋是开启知识大门的钥匙,思考是理解知识的利器,读书是掌握知识的捷径,练习是巩固知识的方法,讨论是理解知识的妙招,探求是创新知识的途径。故事中的人物有的机智,有的好学,有的勇敢,有的正直,有的为人类科学做出了很大贡献,他们都能让青少年感受到人应该具有的真善美的品质,并激励自己完善自身的人格。本书对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和爱国主义精神的培养具有借鉴意义。
季布一诺千金
人之所助者,信也。——《周易》
季布,楚地人。初为霸王项羽帐下五大将之一,数次围困刘邦,后为刘邦所用,拜为郎中,历仕惠帝中郎将、文帝河东郡守。季布为人仗义,好打抱不平,以信守诺言、讲信用而著称。
秦朝末年,政治十分黑暗,老百姓的生活困苦不堪,还要负担沉重的官差、徭役。季布心中仰慕古代的游侠,立志当一个“除恶济贫”的人。他从小练就了一身好武艺,决心做一个说话讲信用,行动讲效率,答应别人的事一定要做到,帮助别人不惜牺牲自己的人。长大后,他成了身材魁梧,武艺精良,说一不二的青年,很受大家器重。
为了躲避差役,季布干脆离家出走,沿着长江四处流浪。他沿途帮助穷苦人民主持正义,凡是答应过的事情他一定做到,在长江中游一带很有名声。老百姓都说:“得黄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诺。”后来这个谚语就演变为成语“一诺千金”。
季布遇上楚霸王的农民起义军后,就兴冲冲地参了军。楚霸王项羽听说季布到了军中,亲自召见了他,任命他当了将官。季布作战很勇敢,经常带领士兵冲在最前面,缴获敌人的旗帜最多,起义军里都把他称作“壮士”。不久,他就成了起义军中的高级将领。
楚汉相争时,爆发了“成皋之战”。楚霸王项羽命令季布押解汉王刘邦的父亲刘太公。项羽对刘邦喊道:“你若不急速退兵,我就把你爹用油锅烹了!”刘邦一看,自己年迈苍苍的老父亲被绑在高车上,后面是季布雄赳赳地骑在战马上,楚霸王的兵多得数也数‘不清,只好说道:“我与楚霸王是一起分封的诸侯,互相之间约定为兄弟。因此,我的父亲也就是项王的父亲了。项王果真要烹我父亲,那最好就分给我一碗肉吧!”多亏项羽的叔叔项伯在旁边劝说,项羽才没有把刘邦的老父亲下油锅。
公元前203年,汉王刘邦统一了中国,成为汉朝的开国皇帝,就是汉高祖。
刘邦把父亲刘太公尊为太上皇。他想起季布押解太公的情景,一股怒火从心中升起,恨得咬牙切齿。他让大臣去查明季布的情况,但谁也不知道季布的下落。于是,他发布了“通缉令”缉拿季布。
当时敬慕季布的人,都在暗中帮助季布。季布经过化装,到山东一家姓朱的人家当佣工。朱家明知他是季布,仍收留了他,后来,朱家又到洛阳去找刘邦的老朋友汝阴侯夏侯婴说情。
汝阴侯对刘邦说:“以前季布为项羽打仗,这是他作为部下应尽的责任。现在陛下为了从前的仇恨捉拿季布,器量未免显得太小了。况且陛下如此仇视季布,假使季布心生畏惧而投奔他国,这不是给陛下增添了麻烦吗?倒不如现在就把他召进宫来,委以官职。”刘邦觉得有理,马上派人撤去告示,并将季布召进宫来,任命他为郎中。
季布感念刘邦的恩德,为汉朝做了许多大事。到了汉文帝时,季布已经是朝廷里举足轻重的大臣了,仍喜欢广交朋友,豪爽正直的性格依然未变。
一次,一个叫曹丘生的人很想见季布。季布因此人平时喜好巴结权贵,不想见他。后来,曹丘生通过别的途径见到了季布。他对季布说:“我听楚国人说过:‘得黄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个诺言。’您有这样的好名声,还不是靠您的家乡人——楚人替您传扬。我也是楚人,您为什么要鄙视我呢?”
季布听了这一番话,心里的气消了一大半。他把曹丘生留在家里住了几天,诚恳地指出曹丘生的错误,曹丘生也虚心地接受了劝告。后来曹丘生又到处为季布传扬,季布的名声越来越大了。P13-15
信仰是什么?
列夫·托尔斯泰说:“信仰是人生的动力。”
诗人惠特曼说:“没有信仰,则没有名副其实的品行和生命;没有信仰,则没有名副其实的国土。”
信仰主要是指人们对某种理论、学说、主义或宗教的极度尊崇和信服,并把它作为自己的精神寄托和行动的榜样或指南。信仰在心理上表现为对某种事物或目标的向往、仰慕和追求,在行为上表现为在这种精神力量的支配下去解释、改造自然界和人类社会。
信仰,是一个人在任何时候都不能丢的最宝贵的精神力量。人有信仰,才会有希望、有力量,才会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沿着正确的道路前行,而不至于在多元的价值观和纷繁复杂的世界中迷失方向。
信仰一旦形成,会对人类和社会产生长期的影响。青少年是社会的希望和未来的建设者,让他们从普适意识形成之初就接受良好的信仰教育,可以令信仰更具持久性和深刻性,可以使他们在未来立足于社会而不败,亦可以使我们的伟大祖国永远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事实上,信仰教育决不是抽象的、概念化的教育,现实生活中,我们有无数可以借鉴的素材,它们是具体的、形象的、有形的、活生生的,甚至是有血有肉的。我们中华民族有着几千年的辉煌历史,多少仁人志士只为追求真理、捍卫真理,赴汤蹈火,前仆后继;多少文人骚客只为争取心中的一方净土,只为渴求心灵的自由逍遥,甘于寂寞,成就美名;多少爱国志士只为一个“义”字,不惜抛头颅、洒热血。他们如滚滚长江中的朵朵浪花,翻滚激荡,生生不息,荡人心魄。如果我们能继承和发扬这些精神和信仰,用“道”约束自己的行为,用“德”指导人生的方向,那么我们的文明必将更加灿烂,我们的国运必将更加昌盛。
正基于此,“中华少年信仰教育读本系列丛书”应运而生。除上述内容外,本丛书还收录了中国人民百年来反对外来侵略和压迫,反抗腐朽统治,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前赴后继,浴血奋斗的精神和业绩,尤其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为建立新中国而英勇奋斗的崇高精神和光辉业绩;不仅有中国历史上涌现出的著名爱国者、民族英雄、革命先烈和杰出人物,还有新中国成立以后涌现出的许许多多的英雄模范人物。
阅读这套丛书,能帮助青少年树立自己人生的良好的偶像观,能帮助青少年从小立下伟大的志向,能帮助青少年培养最基本的向善心,能帮助青少年自觉调节自己的行为,能帮助青少年锁定努力的方向,能帮助青少年增加行动的信心和勇气。
习近平总书记说:“人民有信仰,民族才有希望,国家才有力量。”因此我们有理由相信:少年有信仰,国家必有希望。
中华少年信仰教育读本编写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