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治水殆与禹同功(文伏波传)/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中国工程院院士传记丛书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王红//王学
出版社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中国工程院院士传记丛书》把反映老科学家求学历程、师承关系、科研活动、学术成就等学术成长中关键节点和重要事件的口述资料、实物资料和音像资料完整系统地保存下来,对于充实新中国科技发展的历史文献,理清我国科技界学术传承脉络,探索我国科技发展规律和科技人才成长规律,弘扬我国科技工作者求真务实、无私奉献的精神,在全社会营造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良好氛围,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

这本王红、王学著的《治水殆与禹同功(文伏波传)》是其中一册。

内容推荐

文伏波的一生分为三个时期,受教育时期(到长江委汉口总部工作之前)、活跃在水利建设一线时期(1950年9月—1982年底)和退居二线时期(1983—)。

王红、王学著的《治水殆与禹同功(文伏波传)》将“家庭”和“教育”分别列为第一章和第二章,此乃文伏波人生的第一个时期;文伏波是新中国的一部鲜活的长江治理开发史,活跃在水利建设一线时期,主要参与了四大工程的设计和施工——荆江分洪工程、杜家台分洪工程、丹江口水利枢纽工程和葛洲坝水利枢纽工程,为此,该传记将这四大工程分别作为第三章、第四章、第五章、第六章,尽可能还原他学术成长的主线和原貌;自1983年至今,文伏波尽管离开了水利建设一线,但仍坚持为长江的治理开发发挥着余热,最杰出的贡献是主持编制了长江流域规划(1990年修订),为此,该传记将“主持编制长江流域规划(1990年修订)”专列为第七章。退居二线之后,文伏波还参与了三峡工程施工组的论证,为三峡工程设计和施工的技术问题提供咨询,陪同林一山考察南水北调西线工程,著书立说,关心水利工程的质量,倡导三修长江流域规划等,所有这些,专列为第八章。

目录

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简介

总序一

总序二

总序三

导言

第一章 家庭

 父母双双没于运动

 兄友弟恭

 贤妻付出全身心

 子承父业

第二章 求学

 文氏抱珍初级小学

 益阳县立第五高等小学

 湖南私立信义中学

 湖南长郡联立中学校高中部

 国立中央大学

第三章 参与设计荆江分洪工程北闸

 调入长江水利委员会

 参与北闸设计

 参与北闸施工 监督施工质量

 总结北闸设计和施工经验

 机遇 学习 进步

第四章 参与设计杜家台分洪工程

 参与汉江下游分洪工程的实地踏勘与选址

 杜家台分洪工程的设计

 在设计中成长

第五章 现场设计丹江口工程

 参与开工前的设计工作

 修改施工场地布置设计方案

 摸索出混凝土纵向围堰设计方案

 重要设计修改

 基础开挖与破碎带的基础处理

 停工与复工

 设计经验总结

第六章 现场设计葛洲坝水利枢纽工程

 主持编制完成规划设计报告

 提出挖除葛洲坝小岛 解决泄洪航运与发电的矛盾

 取消过鱼建筑物 人工放流中华鲟

 取消大江五孔泄水闸 增设四台12.5万千瓦机组

 考察铁门电站

第七章 主持编制1990年长江流域规划

 准备工作

 收集整理资料和实地查勘

 慎重处理敏感问题

 主持编制《要点报告(1990年修订)》

 主持编制《简要报告(1990年修订)》

第八章 退居二线发挥余热

 魂系三峡工程

 著书立说

 其他贡献

结语

附录一 文伏波年表

附录二 文伏波主要论著

附录三 参考文献

后记

试读章节

贤妻付出全身心

夫人刘慕真(1929—1999),大地主家庭出身,师范毕业。刘慕真的父亲刘凤池,北京大学中文系毕业,教师,故于1953年。刘慕真的母亲,性情温婉,娘家殷实,大地主家庭。“文化大革命”时,岳母与文伏波一家共同生活,常被长江流域规划办公室附属幼儿园拉到街道批斗,后来,干脆被赶回了乡下。岳父去世后,岳母独自一人带着两儿两女。刘慕真是四个子女中的老大,大弟刘继善,黄埔军校毕业,20世纪40年代末到台湾。1987年曾回武汉,特别拜望居住在文伏波家里的老母,此时刘继善与老母分别已近40年。在长子离开后,随即老母便溘然长逝。文丹说,外婆愣是撑着见到长子才释然离去。小弟26岁时,刚职工大学毕业,被造反派活活打死。妹妹从部队转业后,在山西口腔医院做牙科大夫,直至退休。

当年,文伏波在设计室工作,刘慕真在苏联专家办公室工作,由于工作关系,两人经常接触,互生爱慕,于1953年喜结伉俪。次女文丹说,“当时妈妈留着一对长长的辫子,年轻貌美,煞是迷人。”

文伏波与夫人刘慕真感情甚笃。1953年,新婚不久,夫人刘慕真曾到武昌学习,由于当时交通不够发达,一周或两周才回汉El团聚一次。新婚不久的小夫妻,汉口、武昌隔着长江,不能朝暮相伴,煞是急人。他说:“见到了我的胖胖(文伏波对夫人刘慕真的昵称),就是我最大的快乐。听到了她的声音,就引起我的激动。如何才能做到片刻也不分离呢?我这一点私心,实在有些克服不了。”每次夫人去武昌时,文伏波必至车站,夫人回到汉口时,文伏波必定到车站去迎接。一个周末,下着小雨,由于交通拥堵,文伏波拖着患肺结核尚未痊愈的病躯,从晚上七点等到八点半,一辆辆车过去了,就是没看到夫人刘慕真,“一下子焦急感就袭击了我,我不安起来。无论如何也躺不住,拖着疲惫的步子,去门外逛。在八点四十,刚出门,就遇到了胖子,是等车等船耽误了时间。原来今天是周末,大家都要回来过礼拜六呢。”为了缓解双方的思念之情,俩人相约,每晚电话联系。如果有一个晚上没接到夫人的电话,文伏波就会很不开心。1953年6月6日晚,文伏波没能等到夫人电话,“满肚子不痛快,回寝室即上床睡觉。”不料次日晨,“胖胖打电话过来了,她昨晚九点就给我打电话,没有人接。我心里立刻闪过一阵愉快,昨晚错怪了她,亲人同志约定的事,是决不会失约的,而我把她叮嘱我钉扣子的事忘记了,而且在她未提醒前,一点也记不起来。”

1953年5月,夫人怀孕(即长子文洪)之时,尽管文伏波的结核病尚未痊愈,但仍然对夫人牵挂有加。6月27日晚,“等慕真电话不到,快九点,摇电话过去,原来她已打过两次电话过来,没有人接。她反应还正常,真使我欢慰。昨晚梦内说她反映得起不了床,引起了我一天的难过。舍不得放电话筒,不知怎么突然挂了,真有点怅然。睡不着,起来翻照片看。亲爱的慕真,痴痴地望着我,连吻了四次,就如见了面一般,老看老看,舍不得丢,久久才放在枕头底下,睡着了。吻着相片,就像触了电一样,心里痛快,夹着思念,难道这就是爱情的火花在燃烧吗?”以至于文伏波感叹说:“爱情有时是苦恼人。”

P29-31

序言

老科学家是共和国建设的重要参与者,也是新中国科技发展历史的亲历者和见证者,他们的学术成长历程生动反映了近现代中国科技事业与科技教育的进展,本身就是新中国科技发展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针对近年来老科学家相继辞世、学术成长资料大量散失的突出问题,中国科协于2D09年向国务院提出抢救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的建议,受到国务院领导同志的高度重视和充分肯定,并明确责成中国科协牵头,联合相关部门共同组织实施。根据国务院批复的《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实施方案》,中国科协联合中组部、教育部、科技部、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文化部、国资委、解放军总政治部、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等11部委共同组成领导小组,从2010年开始组织实施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

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是一项系统工程,通过文献与口述资料的搜集和整理、录音录像、实物采集等形式,把反映老科学家求学历程、师承关系、科研活动、学术成就等学术成长中关键节点和重要事件的口述资料、实物资料和音像资料完整系统地保存下来,对于充实新中国科技发展的历史文献,理清我国科技界学术传承脉络,探索我国科技发展规律和科技人才成长规律,弘扬我国科技工作者求真务实、无私奉献的精神,在全社会营造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良好氛围,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采集工程把重点放在年龄在80岁以上、学术成长经历丰富的两院院士,以及虽然不是两院院士、但在我国科技事业发展中作出突出贡献的老科技工作者,充分体现了党和国家对老科学家的关心和爱护。

自2010年启动实施以来,采集工程以对历史负责、对国家负责、对科技事业负责的精神,开展了一系列工作,获得大量反映老科学家学术成长历程的文字资料、实物资料和音视频资料,其中有一些资料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和学术价值,弥足珍贵。

以传记丛书的形式把采集工程的成果展现给社会公众,是采集工程的目标之一,也是社会各界的共同期待。在我看来,这些传记丛书大都是在充分挖掘档案和书信等各种文献资料、与口述访谈相互印证校核、严密考证的基础之上形成的,内中还有许多很有价值的照片、手稿影印件等珍贵图片,基本做到了图文并茂,语言生动,既体现了历史的鲜活,又立体化地刻画了人物,较好地实现了真实性、专业性、可读性的有机统一。通过这套传记丛书,学者能够获得更加丰富扎实的文献依据,公众能够更加系统深入地了解老一辈科学家的成就、贡献、经历和品格,青少年可以更真实地了解科学家、了解科技活动,进而充分激发对科学家职业的浓厚兴趣。

借此机会,向所有接受采集的老科学家及其亲属朋友,向参与采集工程的工作人员和单位,表示衷心感谢。真诚希望这套丛书能够得到学术界的认可和读者的喜爱,希望采集工程能够得到更广泛的关注和支持。我期待并相信,随着时间的流逝,采集工程的成果将以更加丰富多样的形式呈现给社会公众,采集工程的意义也将越来越彰显于天下。

是为序。

韩启德

后记

长江是我国第一大河,养活了中国近四分之一的人口。长江流域的经济,在我国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文伏波堪称新中国成立以来开发治理长江的一部活历史,亲历了长江流域重大水利工程的规划、设计、施工和运行管理,其中一些水利工程,在当时的中国是绝无仅有的,在世界也占有一席之地。其贡献之巨大,功勋之卓著,非该传记所能尽言。其谦虚的品质,和蔼的态度,敬业和务实的精神,在接触、采访和交流的过程中,笔者感同身受。

作为长期从事科学技术史尤其是水利史和水利社会学的工作者,写一部当代水利专家的学术成长传记,一直是我的一个梦!感谢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和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办公室,能为我提供这个难得的机会!感谢文伏波院士及夫人殷汉霞女士,在文院士身体欠佳的状况下,多次接受我们的采访和烦扰!感谢文伏波院士的秘书、长江水利委员会工程处处长刘国利先生,为我们提供了便利,赠送给我们资料!感谢长江水利委员会档案馆馆长方艳平先生,为我们查阅与文伏波相关的档案提供便利!感谢文伏波院士的同事薛士仪、傅秀堂、季昌化、成绶台等,为我们讲述了文伏波院士工作中的点点滴滴;感谢文伏波院士的族人和两个女儿,为我们提供了许多文伏波院士生活中一些鲜活的第一手资料,长女文潮还亲自修改了该传记中与家庭和生活相关的内容!感谢文伏波院士的母校益阳县立五校(今河溪水中学)、湖南私立信义中学(今益阳一中)、长沙长郡联立中学(今长沙长郡中学)、国立南京中央大学(今南京大学)的相关负责人,为我们提供了资料!是这些单位这些人的帮助,共同成就了文伏波学术成长传记!

文伏波参与设计和施工的水利工程,档案资料浩如烟海,工程技术资料的书籍、内部资料和学术论文繁多;自从在长江下游工程局实习时起,文伏波便养成了记工作笔记的习惯,其工作笔记百余本;再加上我们采集到的各类资料。可谓干头万绪,笔者虽多年从事水利史的教学和科研工作,但愣是花费了半年的时间消化这些资料,才理出个头绪。尽管如此,在撰写过程中,仍然有些问题不甚清楚,不得不多次找文伏波院士求证。然而,由于事隔久远,文院士对很多事情已模糊不清甚至忘却,笔者不得不多方求证,力求能还原事情的原貌,尽可能地讲清楚文院士学术成长的历程。实际情况却是,文伏波所从事的水利工作,如他自己所言,是许多水利科学工作者共同合作的结果,集体智慧的结晶,决非某个或某几个“超人”力所能及。更重要的是,文伏波参与设计和施工的大型水利工程,无一不牵涉到国家的需求和决策。鉴于此,该传记将文伏波的学术成长历程,置入大的历史背景和集体合作的实际情形中,进行如实描述,尽可能地力求真实,这也是文伏波院士本人对我们撰写他的学术成长传记的唯一要求。

该传记从初稿写成(2013年12月),到修改完成(2014年8月),前后经历8个月,字斟句酌,反复推敲,数易其稿。2013年12月31日,在南京结题时,承蒙多位专家提出了宝贵的修改意见。初稿提交后,有幸得到张黎教授的指点,提出了许多具体的修改意见。该传记能有今日之面貌,各位专家功不可没!

王红

2014年8月

书评(媒体评论)

随着问题研究的深入,文伏波提出挖除葛洲坝小岛,除能缓解河势外,还有诸多有利因素:如可将二江泄水库由19孔增加到27孔,有效地解决了大坝建设中棘手的泥沙问题;可以减低截流水头2米,大大减轻截流工程的难度;还可调和航运和防洪的矛盾,使工程达到静水通航,动水冲沙。一度困扰整个工程河势规划的重大难题一下子得到彻底扭转。

——长江流域规划办公室(今长江水利委员会)主任林一山

葛洲坝二、三江工程是葛洲坝工程的关键组成部分,1981年初大江截流后即开始蓄水,当年就实现了通航和发电,使葛洲坝工程提前发挥效益。

河势规划和泥沙问题足葛洲坝工程中的一项重大关键技术问题。通过泥沙模型试验研究,使枢纽布置与河势规划相结合,选用了“一体两翼”的枢纽布置方案及其配套工程措施,实现了有利于通航、发电、泄洪、排沙的河势布局,确定了能保_旺“静水通航,动水冲沙”的航道布置和工程措施,妥善处理了航道中水流与泥沙淤积的矛盾,设置了减轻电厂前淤积和防止粗沙过水轮机的工程措施,从而解决了葛洲坝工程中的泥沙问题,保证了枢纽的正常通航和发电。

——1985年国家科学进步奖特等奖“葛洲坝二、三江工程及其水电机组”颁奖词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3 9:35: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