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少年信仰教育读本系列丛书”收录了中国人民百年来反对外来侵略和压迫,反抗腐朽统治,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前赴后继,浴血奋斗的精神和业绩,尤其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为建立新中国而英勇奋斗的崇高精神和光辉业绩;不仅有中国历史上涌现出的著名爱国者、民族英雄、革命先烈和杰出人物,还有新中国成立以后涌现出的许许多多的英雄模范人物。
阅读本书,能帮助青少年树立自己人生的良好的偶像观,能帮助青少年从小立下伟大的志向,能帮助青少年培养最基本的向善心,能帮助青少年自觉调节自己的行为,能帮助青少年锁定努力的方向,能帮助青少年增加行动的信心和勇气。
《雷锋日记》为该系列其中一册,由中华少年信仰教育读本编写委员会编著。
中华少年信仰教育读本编写委员会编著的《雷锋日记/中华少年信仰教育读本》精选了雷锋从1958年到1962年期间写的日记。记录了雷锋从弓长岭工作到入伍,再到入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经过。雷锋以他勤劳钻研、爱国爱党、无私奉献、热爱劳动、助人为乐、勤俭节约等铸造了“雷锋精神”,并一直被传承和发扬着。书中体现了最真实、最感人的雷锋精神,表现了雷锋忠于职守,努力学习,无私奉献的精神,记载了他在生活中依靠群众、发动群众、联系群众的事迹。书中还附设数十幅精美插图,有效提升了青少年阅读的积极性,给他们以美的享受。
1958年
6月7日
……如果你是一滴水,你是否滋润了一寸土地?如果你是一线阳光,你是否照亮了一分黑暗?如果你是一颗粮食,你是否哺育了有用的生命?如果你是一颗最小的螺丝钉,你是否永远坚守在你生活的岗位上?如果你要告诉我们什么思想,你是否在日夜宣扬那最美丽的理想?你既然活着,你又是否为未来的人类的生活付出你的劳动,使世界一天天变得更美丽?我想问你,为未来带来了什么?在生活的仓库里,我们不应该只是个无穷尽的支付者。
解读
1958年6月,雷锋在家乡望城县(今长沙市望城区)的团山湖农场工作,是一名光荣的拖拉机手。
之前,还不到16岁的雷锋在望城县县委机关工作,是一名公务员。虽然只是打扫卫生、打开水、沟通上下级,但这样的工作经历已经让雷锋比同龄人接受到更多的锻炼。此时的雷锋已经先人一步接触到《毛泽东选集》,并加以研读。此时的雷锋最向往的,是尽快入党,成为一名中国共产党党员。
“为未来带来了什么?”——产生这个思考的时候,雷锋还不到18岁。在这篇日记中,雷锋用诗一般优美的语句向自己发问。这一系列问号,表达了雷锋对于生命意义的思考:你是否是一个有用的人?你是否为想要做的事情付出了?你是否给他人带来益处?
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进行这样的思考。雷锋说得对,在人生中,我们不应当做一个资源的消费者,而应当做一个生产者。因为只有为他人、为社会创造价值的人,才是真正有价值的人。
6月×日
读《沉浮》以后,这本书给了我深刻的印象,通过沈浩如和简素华的恋爱故事教育了我。我认为简素华的那种坚强不屈的意志,那种高尚的共产主义风格,那种克服困难的决心和信心,那种艰苦朴素的工作作风,对群众那样的关怀,这位女同志是值得我学习的。沈浩如同志是一个有严重资产阶级意识的人,处处只为个人打算,怕吃苦,他那些可耻的行为,我坚决反对。
解读
这篇日记是雷锋的一篇简短的读书心得。
雷锋不但爱读书、能钻研,还喜欢拿起笔来动手写,是一个颇有潜质的文艺青年。他有一个专门用来放书的藤条箱子,其中就有《沉浮》这部小说。除此之外,还有《刘胡兰》《黄继光》《赵一曼》《董存瑞》和《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书籍。
《沉浮》的作者是艾明之,出版于1958年。这部小说出版后反响强烈,后来还被改编为电影,名为《护士日记》。这是一部属于那个时代的青春励志小说。小说以20世纪50年代中期的社会主义建设为背景,故事发生在东北,描写上海护士学校毕业生简素华如何正确对待爱情、理想和事业之间的关系,勇敢投身到祖国大建设中去的故事。
雷锋用简洁的语句,对书中的两个主人公进行了透彻的剖析。一个甘于奉献,意志坚强,作风朴素;另一个怕苦怕累,自私自利,消极懒惰。简素华和沈浩如这两个人物形象之间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侧面反映出不同社会阶级之间的本质差异。对此,雷锋表明了自己的态度和立场。
雷锋永远是那么爱憎分明。正如这篇日记中所写的,书中好的人物、好的品质,雷锋要学习;不好的人和事,他厌弃、反对。这种锐意进取的态度驱使着雷锋不断向先进人物学习,不断取得进步。P1-3
信仰是什么?
列夫·托尔斯泰说:“信仰是人生的动力。”
诗人惠特曼说:“没有信仰,则没有名副其实的品行和生命;没有信仰,则没有名副其实的国土。”
信仰主要是指人们对某种理论、学说、主义或宗教的极度尊崇和信服,并把它作为自己的精神寄托和行动的榜样或指南。信仰在心理上表现为对某种事物或目标的向往、仰慕和追求,在行为上表现为在这种精神力量的支配下去解释、改造自然界和人类社会。
信仰,是一个人在任何时候都不能丢的最宝贵的精神力量。人有信仰,才会有希望、有力量,才会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沿着正确的道路前行,而不至于在多元的价值观和纷繁复杂的世界中迷失方向。
信仰一旦形成,会对人类和社会产生长期的影响。青少年是社会的希望和未来的建设者,让他们从普适意识形成之初就接受良好的信仰教育,可以令信仰更具持久性和深刻性,可以使他们在未来立足于社会而不败,亦可以使我们的伟大祖国永远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事实上,信仰教育决不是抽象的、概念化的教育,现实生活中,我们有无数可以借鉴的素材,它们是具体的、形象的、有形的、活生生的,甚至是有血有肉的。我们中华民族有着几千年的辉煌历史,多少仁人志士只为追求真理、捍卫真理,赴汤蹈火,前仆后继;多少文人骚客只为争取心中的一方净土,只为渴求心灵的自由逍遥,甘于寂寞,成就美名;多少爱国志士只为一个“义”字,不惜抛头颅、洒热血。他们如滚滚长江中的朵朵浪花,翻滚激荡,生生不息,荡人心魄。如果我们能继承和发扬这些精神和信仰,用“道”约束自己的行为,用“德”指导人生的方向,那么我们的文明必将更加灿烂,我们的国运必将更加昌盛。
正基于此,“中华少年信仰教育读本系列丛书”应运而生。除上述内容外,本丛书还收录了中国人民百年来反对外来侵略和压迫,反抗腐朽统治,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前赴后继,浴血奋斗的精神和业绩,尤其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为建立新中国而英勇奋斗的崇高精神和光辉业绩;不仅有中国历史上涌现出的著名爱国者、民族英雄、革命先烈和杰出人物,还有新中国成立以后涌现出的许许多多的英雄模范人物。
阅读这套丛书,能帮助青少年树立自己人生的良好的偶像观,能帮助青少年从小立下伟大的志向,能帮助青少年培养最基本的向善心,能帮助青少年自觉调节自己的行为,能帮助青少年锁定努力的方向,能帮助青少年增加行动的信心和勇气。
习近平总书记说:“人民有信仰,民族才有希望,国家才有力量。”因此我们有理由相信:少年有信仰,国家必有希望。
中华少年信仰教育读本编写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