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李鸿章/外国人眼中的中国人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英)布兰德
出版社 东方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采访过李鸿章的英国著名记者,运用大量一手史料,层层剖析晚清政坛二把手的心路历程,被誉为中国人物传记经典中的经典。

不一样的观察视角,得出了不一样的结论,同时也能让读者看到不一样的历史人物形象。《李鸿章(外国人眼中的中国人)》作者布兰德是外国人,他的生活环境、生活方式和历史文化底蕴,决定了他会有不同于中国人的思维逻辑,以及价值观、历史观和世界观。本书视角独特,论据丰富,论点独到,与中国人写的本国历史名人传记相比,独具匠心、别具一格。作者对传主的实际情况或亲眼所见,或亲耳所闻,是一些重大事件的参与者、见证人;通过阅读本书,读者可以了解到许多鲜为人知的历史情形。

内容推荐

布兰德是19世纪末期20世纪前期著名的中国通,在中国生活长达40年之久。他曾经采访过李鸿章,接触过晚清时期许多重臣,从而掌握了大量难能可贵的一手历史素材。在这些素材的基础上,布兰德讲述了身处风雨飘摇时代的李鸿章坎坷的一生:艰苦创业建立淮军;为了维护清王朝的统治,竭尽全力攻打太平军;英明卓识推进洋务运动;目光远大集中有限力量组建北洋水师;坚韧不拔处理一系列棘手的外交关系;周游海外宣传中国文化和理念;饱受屈辱签订《辛丑条约》……《李鸿章(外国人眼中的中国人)》作者从一个外国人的角度,客观公正地对李鸿章进行了评价。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导言:李鸿章所处时代的中国形势

第二章 早年生活及家族

第三章 中国官员李鸿章

第四章 外交家李鸿章(一):与法、日两国的关系

第五章 外交官李鸿章(二):中俄关系·海外之行1900年和谈

第六章 海军和陆军管理者李鸿章

第七章 经世家与政治家李鸿章

第八章 人物方程式

参考书目

大事年表

后记

声明

试读章节

自1850年以来,在中国发生了诸多改变社会结构与民众行为方式的改革,而这些改革的发起者便是李鸿章。毋庸置疑,我们可以称李鸿章为19世纪的奠基人之一。正如赫伯特·斯宾塞在其“伟人”理论的批判性分析中所持观点一样:“基于先人,一位伟人的诞生,必定与成就自己的其他社会现象相联系,代表先人的延续与升华。历经时代变迁,各方因素相互凝聚,伟人与这代人中的其他人一样,都是这股巨大力量的产物。”

要了解这位近代中国最伟大人物的本身及其成就,就应当从这个角度去探究原委,并仔细挖掘他所处环境的主要社会现状和政治背景。

因此,在介绍李鸿章不凡的一生,并叙述其对近代中国历史的影响之前,本书将在总体上回顾其事业初期的中国的基本国情,以便读者加深理解。同时,我们会特别考虑外国物质文明对中国造成的强烈冲击。

作为清朝的军事指挥,抗击太平军的壮举为李鸿章的宏图伟业奠定了基石。与此同时,西方的军队和贸易正在打破中国闭关锁国的状态,中国人的观念和习惯注定将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

新兴势力来得突然而又迅猛,也逐渐影响到了这位尊遗训而反新变的大人物。这场变革让国家的政治制度面临巨大挑战。

当时的国内,李鸿章几乎是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这也正是他作为政治家的过人之处。他意识到了新事物的力量及面对它们的必要性。在这方面,日本已对自己的教育和政治体制进行了彻底改革,并取得了不错的成效。

在闭关自守与自给自足的几个世纪中,受到道德的影响,中国政府将已有的政治制度、风俗传统及民族文化世代相传,并坚定不移地维持着君主专制体系。从一开始,李鸿章就清醒地意识到,必须将西方的蒸汽工业和军事科学引入中国,以替代陈旧而无用的古老传统。

这一高瞻远瞩的判断,不仅证明了李鸿章的伟大,也奠定了他在漫长仕途中功勋卓著的基调。李鸿章曾努力让同胞们充满危机感,并试图减少他们因格局迅速改变而造成的不适应感。  可惜,结局的失败早已注定。这不仅是因为中国人对这种突兀转变有着天生的抵触感,更重要的原因在于,李鸿章本身就是一个典型的封建官僚“残余”。

在野心和拜金主义的推动下,腐败行为在所难免,他的工作质量也将无法保障。即便是最先进的思想,也会因儒学根深蒂固的偏见而遭到侵蚀。尽管如此,李鸿章的才华仍然在黑暗的环境中大放异彩。

作为一名勇敢的爱国者,他不仅精力旺盛,还拥有坚强的内心及无限的潜力。无论身处逆境或是顺境,他始终彰显着可敬的品质。然而,当历史落下帷幕,李鸿章终归只是其先人传统的产物,是这个孕育他的社会的缩影,彰显着这个社会所有好坏不一的品质。

我们不妨先来大致讨论一下,李鸿章初登政治舞台时的社会情况。凭借在镇压太平军反叛中的英勇表现,李鸿章受到了慈禧的赏识,并在同僚艳羡的眼神中一步登天。

在通过了皇家的殿试后,当时年仅二十八岁的李鸿章获得了进入翰林院的资格。十三年来,横扫九省的大规模叛乱摧残着整个帝国,中国人口也因此锐减一亿。在经济因素的制约下,同样的动荡在历史中周而复始地发生,这正是中国当时的社会体制的产物。正如另一位作家所指出的:

回顾自唐朝末年以来的记载(大约是自英国征服诺曼以来),我们会发现,中国的历史充满了暴力的反叛,在朝代的更迭和时代的起起伏伏中重演。在这种循环中,一切都有根可寻。而发生的根源,就在于社会体制下人们被反复灌输的消极抵抗原则,以及那些将传宗接代视为宗教义务的草率行为。相比欧洲大陆上曾有过的困难,中国遭遇的经济压力更为严重。这变更的代价。是数不尽的灾难,是大批人口的锐减。在幸存者的脑海中,整个过程依然清晰——那些饱受太平军叛乱与西北反清运动之苦的省份。先是出现了人口过剩,紧接着又面临严重的饥荒,整整一代人因此丧生。动荡和杀戮反复发生,生育毫无节制,整片大陆哀鸿遍野。

由于中国在外交上闭关锁国,在政治上妄自尊大,而且统治者们对此熟视无睹,民不聊生的惨状自然也得不到改观。其实,只有在此起彼伏的突发状况中,一个民族的强大的恢复能力、强烈的求生能力及坚实的国家制度凝聚力,方能体现得淋漓尽致。

按照惯例,要想使这个世界上最古老而可敬的文明涅槃重生,并保持源源不断的生命力,国家的统治就不应依托于国力,而应依托于道德伦理。与之前不同的是,太平军的叛乱并未遵从自然规律,其目的在于推翻已历经数代帝王统治的王朝。

P1-3

序言

英国下议院的大厅中,有不少独特的场景。比如,斯皮尔先生每天从大厅中穿行而过。都由权杖引导和牧师、秘书等人陪同,又比如,在布拉克·罗德开始例行的巡视之前,侍卫们会将议院的大门拉开来;在上议院召唤下议院之前,侍卫们会在大门上敲三下。而最令我印象深刻的场景,发生于二十多年前的那个夏日午后。那日,在我走出议院后,突然迎面撞见了李鸿章。在侍卫陪同下的他,正要去听一场辩论。他的脸上写满了异域的味道,身材高大,目光和善——在光鲜的蓝袍映衬下,他步态举止高贵,笑容谦和而不失威严,目光睥睨着周遭的一切。他非凡的气度,这一代甚至上一代中都无人可与之媲美。这与他的伟大成就和个人权势无关,而是因为他的风采中透着一种自我的高贵:那是让人敬仰的,自立而又超然的风度。在苦难的挣扎中,他宠辱不惊;在世故的蹉跎中,他不忘初心。

对于他那依旧充满神秘色彩的国家来说,他是个代表人物。在我们还是身着靛青色兽皮衣服的野蛮人时,中国人已经缔造了辉煌的文明。甚至直到今日,他们在某些领域依然优于我们。无论政治如何变迁,他们永远崇尚高标准的文化,那是一种凌驾于世界之上的优越感,一种不为本国和他国政治所扰的民族尊严。诚然,这些特质大都源于其闭关锁国的政策。1715年,彼得大帝派遣使节来谒见中国皇帝,这位使节的一位名叫约翰·贝尔先生的陪同人员报道说:

从某种程度上说,天朝是与世隔绝的;那里气候宜人,东南环海;西北绵延着高大的岩石和贫瘠的山脉,著名的长城自成一道屏障。但在我看来,对中国来说,他们抵御侵略的最大屏障在之前还未被提及,那就是向西延绵数百里的贫瘠沙漠……南面和东面的海域是开放的,那里可能成为外敌打开中国的缺口;但我保持了沉默,因为任何一位君主都没有理由打破本土的平静,他们希望与邻国和睦相处。已有的领土已经让他们感到满足。

约翰·贝尔的预言持续了上百年。之后,和他的推测一致,进攻的号角从东南的开放海域吹响。在19世纪,中国的旧体制面临挑战。有趣的是,李鸿章不仅是第一个面对这些危险的中国政治家,也是最名副其实的一个。家族赋予的出身、教育和地位,甚至包括对陌生人的傲慢,都让他最先意识到,“洋鬼子”是不能被轻易忽视的外来势力。这个观点被之后的中国政界广泛接纳。布兰德在作品中说得很清楚,李鸿章犯了不少严重错误。在一个轻视政治的国度,发生一些错误倒也在情理之中。然而,他与众不同的地方在于,只有他带着同胞们登上了避之不及的政治舞台。尽管过失颇多,他还是在中国赢得国际地位的过程中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简而言之,中国之所以会引进那些之前闻所未闻的国外政策,李鸿章功不可没。

贝希尔·威廉斯

1917年3月于切尔西

后记

每一本书的出版,都是众人在文字的田野辛勤耕耘的结果。本书的出版是集体智慧的结晶,凝结了以下同仁的心血,他们是:李婧、甄正、张洪、李辰杨、李宁、毛望成、李景鑫、张耀文等,在此对他们表示真诚的感谢。但是,囿于所学,翻译过程中难免有不足之处。在此还希望广大读者朋友踊跃指正,并提出宝贵的意见。

周传和、崔金英于湖北民族学院

2014年6月1日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 2:18: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