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宾汉的故事
在理查王和约翰王统治的动荡年代,英格兰大地上有很多森林。其中最著名的便是国王常去猎鹿的舍伍德森林。在这片森林里,住着一群胆大包天的绿林好汉。
他们曾经做过犯法的事,因此被迫躲藏在这森林中以保全性命。他们在森林中漫游,猎取国王的驯鹿,抢劫从那里经过的富人。
这些亡命之徒有近百人,他们的首领是一个勇敢的男子,名叫罗宾汉。他们都身穿绿衣,佩戴弓箭,有时还带上他们擅使的木制长矛和阔刀。无论何时,他们得到任何东西都会交给他们称之为国王的罗宾汉,放在他的脚下,然后他会公正地分配给每一个人所应得的那一份。
除了那些住在庄院里、不劳而获的富人们,罗宾汉从不允许手下为害他人。他对穷人非常仁慈,并时常给予帮助。因此,老百姓都把他当成朋友。
在他死后很久,人们对他的事迹仍然津津乐道,有人赞扬,也有人谴责。实际上,他确是一个粗鲁而漠视王法的家伙。但在那时,人们判断是非的标准和现在不同。
关于罗宾汉,有许多歌谣,几百年之后依然在乡间传唱。
这儿有个小故事就来自那些歌谣:
一天,罗宾汉站在路边的绿荫下,聆听着林中传来的鸟语,忽见一个年轻人从面前经过。这个年轻人穿着一件漂亮鲜艳的红外套,在路上轻松地跳跃着,看上去真是快活极了。
“我不会去打扰他,”罗宾汉想,“我想他一定是去举行婚礼的。”
第二天,罗宾汉又站在原地,不一会儿,又看到那个年轻人从路上走来。但是这一次他已失去了昨日的欢笑,红衣服已经被扔在了家里。他所走的每一步,都伴随着叹息和抱怨。
“啊,真是个伤心的日子!真是个伤心的日子!”他不断地自言自语。
这时,罗宾汉突然从树下走出来对他说:
“我说,年轻人!你有多余的钱给我和我快乐的部下吗?”
“我一无所有,”年轻人说,“除了五先令和一枚戒指。”
“一枚金戒指?”罗宾汉问。
“是的,”年轻人说,“是一枚金戒指。在这儿呢。”
“啊,我明白了!”罗宾汉说,“是一枚结婚戒指。”
“我已经珍藏了七年,”年轻人说,“我留着它准备在结婚那天送给我的新娘。我们本来打算昨天结婚的。但是他的父亲却把她许配给了一个她素未谋面的有钱老头。我被伤透了心。”
“你叫什么名字?”罗宾汉问。
“我叫爱林·达利,”年轻人回答。
“虽然你的新娘被许配给了那个有钱的老头,要是我能帮你把她抢回来,”罗宾汉说,“你将怎么谢我呢,给我金子还是钱财?”
“我身无分文,”爱林说,“但我愿做你的仆人。”
“那个少女住的地方离这儿有多远?”罗宾汉问道。
“不远,”爱林说,“但她正是在今天结婚,教堂离这儿有五里路。”
罗宾汉急忙把自己打扮成一个竖琴师。当天下午,他就站在了教堂的门口。
“你是谁?”主教问,“你在这儿干什么?”
“我是一个艺技高超的竖琴师,”罗宾汉说,“在北方算是最好的呢。”
“很高兴你能到来,”牧师和蔼地说,“没有比竖琴更让俄喜欢的音乐了,请进来为我们作演奏吧。”
“我会进去的,”罗宾汉说,“但是在我见到新娘和新郎之前,我是不会为你们演奏任何音乐的。”
正在那时,一个老头过来了。他穿着华丽的衣服,但是年老体弱,弯腰驼背,头发已经花白。他的旁边是一个美丽的少女,脸色苍白,眼里含着泪水。
“一点也不般配呀!”罗宾汉说,“让这个新娘自己来选择吧。”
接着他拿出号角放到嘴边吹了三响。刹那间,二十四个身穿绿衣,手持长弓的男人穿过田野冲了过来。他们排成一队向着教堂前进,冲在最前面的正是爱林·达利。
“现在你选择谁?”罗宾汉问那少女。
“我选爱林·达利。’’她羞涩地说。
“爱林·达利是你的了,”罗宾汉说,“那个把你从爱林·达利身边抢走的人由我来对付。”
于是那个美丽的少女和爱林·达利就在那儿举行了婚礼。那个有钱的老头只能憋着怒气,无可奈何地回去了。
快乐的婚礼就这样结束了,
新娘好像女王一样;
他们回到了绿色的森林,
在丛林间欢乐地徜徉。
P26-30
经典的美丽是永恒的。轻轻擦去岁月的尘埃,经典作品的光芒俞加明亮。孩子们走进经典的故事,分享故事中的情感,经典也就成为他们的记忆和呼吸。伟大的经典作品。是我们共同的记忆和幸福花园。
对历史的叙述,始终是对未来的勾勒。这套丛书提供了新的阅读视角,扩充了我们对于经典儿童文学作品的感受和思考。在感动和·喻快里,在琳琅和灿烂中,我们看到了编者和译者真诚而勤恳的职责,看到古老的过去依然照耀着遥远的未来。
——儿童阅读推广人 徐榕
二十年前,当我还是小学生时,偶尔在儿童书刊上读到了几则欧美小故事,一则是《华盛顿砍樱桃树》、一则是《国王和蜘蛛》、另一则是《斯巴达三百勇士》。每则都只有几百字,但很开眼界,够味。
这些小故事没有说教,寓庄于谐,在默化里见精神,每则故事都告诉我们,在人的成长过程中应该具备这些素质:要诚实,不打诳语,做错了,要承认;要坚韧不屈,有信心决心,用中国成语说,就是有志者事竟成。故事说得都相当朴实、明了,告诉读者如何做人,又如何做好人。
这些故事印进了我的脑海,打下了印记。
但我不知这些故事的出典。
也就是这个时候,记得有一天父亲带我去拜谒儿童文学大师,八十高龄的陈伯吹先生。陈先生和父亲谈述往年创作生涯的甜酸苦辣,在谈话里,我也就请他作了解惑。他指出这些故事都是采撷自英译本《泰西五十轶事》的。还说自己二十年代做学生时,教师就用它,还有《泰西三十轶事》当英语课本的。这两本书是当时中国学校教授英语的常用课本,后来出版的一些英语课本,如林汉达先生、林语堂先生所编辑的中学英语课本,也分别选入其中不少文章。
陈伯吹先生要我找原著来读,说这样能更受益。
我找了好久,跑过几家旧书铺,询问几位藏书家,都不见收藏,但都曾有过。丁景唐先生就说了,这两本书是他在大学一年级读英语的启蒙课本,但用后就丢弃了。当年《泰西五十轶事》、《泰西三十轶事》,因为作为教科书,被大小书坊印刷数量之多如漫天飞雪,可是现在有哪家收藏呢?
还是在图书馆,我找到了它。
我读了这三则故事,也读了其余四十七则。
读后很有心得,通过故事的情节起伏,或可窥测东西方在对启蒙儿童文化的认同、人性的价值取向的一致性:要把儿童成长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尤其是有悖做人常识和道德的行为,压抑、消灭在潜意识状态中。这部书就是教人怎么做人的启蒙读物。我想,这大概是它得以在西方风行一个世纪,又被当年中国学校选为课本的一个重要因素吧。
因而当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的陈宁宁先生前来约我译写,我就允诺了。
经过几个月的辛苦,我和余翔共同完成了这部译作。本书遵照信达雅译作的规则,但并非全是循规蹈矩句句相应的对译,由于中西文语法的差异,亦不会拘泥于原句建构,若干处有所调整。
上海蒲公英工作室提供原著版本及大部分图照;陈晓老师和陈惟浩同学参与了英文和译文的审订。是为记。
盛仰红
古老的过去和遥远的未来
对于现在的孩童们来说,一千零一夜很远,中世纪骑士很远,莎士比亚很远,詹姆斯·鲍德温很远。
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总部设在英国伦敦的、以出版儿童礼品书而著称的拉菲尔公司,精选了英国、意大利、俄罗斯、印度、日本等国家的传说故事,加上《爱丽丝漫游奇境》、《伊索寓言》、《一千零一夜的故事》、《朗费罗诗歌故事》等文学名著,以及《圣经童话》、《丁尼生诗歌故事》、《狄更斯小说故事》、《鲁滨逊漂流记》等文学名著的改写本,陆续出版了一套精品图书,打造了当时风靡世界的“拉菲尔儿童礼品书屋”。
詹姆斯·鲍德温编写的《泰西五十轶事》、《泰西三十轶事》取材于西方著名的历史故事、名人轶事和民间传说,是传诵不绝的珠联璧合之作,为世界儿童所共享。二十世纪二十年代,詹姆斯·鲍德温的这两本书曾以英语教材的形式影响了众多的中国读者,兼有“读本”和“课本”的双重阅读价值。
遗憾的是,“拉菲尔儿童礼品书屋”丛书从未被译介到中国,《泰西五十轶事》、《泰西三十轶事》也渐渐被中国读者遗忘。在岁月的长河里,在拥有五十六万册1949年以前出版的外文图书的上海徐家汇藏书楼里,它们和时间一样静默,它们是珍本典籍,是积淀的精华,依然芬芳隽永,依然闪烁着原初的和永恒的光芒,依然能够孕育新知。
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以“徐家汇藏书楼双语故事经典”丛书之名,选取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问世的二十二个经典版本进行编辑和翻译,采用中英文双语对照的形式出版,沉睡中的“拉菲尔儿童礼品书屋”和詹姆斯·鲍德温被重新唤醒,高贵也俯身地走进现今孩童们的阅读生活里;它们超越了遥远的时空,历久弥新,因而获得了永恒的意味。
经典,是被无数的阅读证实过的,是文学、艺术和思想的“肩膀”。这二十二个读本,不仅内容经典、插图精致,还蕴含着文化的理念和价值。文学的叙述,童话的想象,哲学的思考,使这些读本展现了宏大、开阔的精神世界,适合小学和初中学段的孩子阅读,并帮助他们发现成长,追寻生命的意义。
经典的美丽是永恒的,轻轻擦去岁月的尘埃,经典作品的光芒愈加明亮。孩子们走进经典的故事,分享故事中的情感,经典也就成为他们的记忆和呼吸。伟大的经典作品,是我们共同的记忆和幸福花园。
对历史的叙述,始终是对未来的勾勒。这套丛书提供了新的阅读视角,扩充了我们对于经典儿童文学作品的感受和思考。在感动和愉快里,在琳琅和灿烂中,我们看到了编者和译者真诚而勤恳的职责,看到古老的过去依然照耀着遥远的未来。
儿童阅读推广人 徐榕
2013年10月
《泰西五十轶事》由詹姆士·鲍德温编著。
《泰西五十轶事》的五十个故事大部分属于最后一类。因此这些故事是著名的,广为人知的。有些故事具有历史价值,有些故事能够说明某些崇高的道德真谛,另有一些故事仅仅是想象的产物,预期目的只供娱乐。有些故事必须追溯到占老的源头,曾经流传在许多地方的文学作品中。
《泰西五十轶事》为“徐家汇藏书楼双语故事经典”系列丛书中的一种,正文包含中英文双语,取材于西方著名的历史故事、名人轶事和民间传说,是传诵不绝的珠联璧合之作,为世界儿童所共享。
二十世纪二十年代,詹姆士·鲍德温的这本书曾以英语教材的形式影响了众多的中国读者,兼有“读本”和“课本”的双重阅读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