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是一部记载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由孔子的弟子和再传弟子编辑而成。孔子学说的核心思想足“仁”,《论语》中始终如一地贯穿了他的这一思想。《论语》的各章各节独立成篇,涉及的领域极其广泛,记录了孔子关于哲学、经济、政治、伦理、美学、文学、音乐、道德等方面的言论,是研究孔子及其创立的儒家学说的主要文献。本书为其译文。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论语通译(插图本)/世界文学文库 |
分类 |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
作者 | 张帆 |
出版社 | 北京燕山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论语》是一部记载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由孔子的弟子和再传弟子编辑而成。孔子学说的核心思想足“仁”,《论语》中始终如一地贯穿了他的这一思想。《论语》的各章各节独立成篇,涉及的领域极其广泛,记录了孔子关于哲学、经济、政治、伦理、美学、文学、音乐、道德等方面的言论,是研究孔子及其创立的儒家学说的主要文献。本书为其译文。 内容推荐 《论语》是语录体散文,主要是记言,用口语写成,有着简练、晓畅、雍容和顺、迂徐含蓄的风格。许多句子内涵丰富,用意深远,成为人们耳熟能详的日常生活用语,像“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小不忍则乱大谋”、“道不同不相为谋”、“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等,至今都还被人们频繁引用,有着鲜活的生命力。《论语》的许多篇章有着很强的现场感,寥寥数语,人物情态及场景毕现。读着它,你会恍然以为自己正置身孔门弟子中,聆听着孔子的教诲,并不会感到太多的时空和语言的隔膜。这一切奠定了《论语》在中国散文发展史和修辞学上的地位。本书为其译文。 目录 序 第一篇 学而 第二篇 为政 第三篇 八佾 第四篇 里仁 第五篇 公冶长 第六篇 雍也 第七篇 述而 第八篇 泰伯 第九篇 子罕 第十篇 乡党 第十一篇 先进 第十二篇 颜渊 第十三篇 子路 第十四篇 宪问 第十五篇 卫灵公 第十六篇 季氏 第十七篇 阳货 第十八篇 微子 第十九篇 子张 第二十篇 尧日 《论语》对后世的影响 试读章节 孔子说:“花言巧语,一副伪善面目的人,‘仁德’是不会多的。”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地自我反省:替别人办事尽心竭力了吗?和朋友交往诚心相待了吗?老师传授给我的学业用心温习了吗?” 孔子说:“治理一个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要严肃谨慎、认真负责地处理工作,诚实无欺;要节约财物开支,爱护部下官吏;役使百姓要在农闲期间进行。” 孔子说:“年轻人在父母跟前就要孝顺父母,离开了自己的家,出门就要敬爱兄长;要谨慎少言,言而有信,博爱民众,亲近有仁德的人。这样做了以后,若还有精力,就再去学习学问吧。” 子夏说:“对妻子,重品德,不重容貌;侍奉父母,能尽心尽力;服侍国君,能豁出性命;结交朋友,说话要诚实且讲信用。这种人,即便自己说没有学习过,我也一定说他已经学习过了。” 孔子说:“君子如果举止不庄重,就没有威严;即使读书,学到的也不会牢固。做人要以忠和信这两种道德为主。不要和不如自己的人交朋友。如果有了过错,就不要怕改正。” 曾子说:“慎重地对待父母的死亡,虔诚地追奠祭祀远代祖先,这样做,自然会使老百姓趋向忠厚朴实。” 子禽向子贡问道:“老师每到一个国家,必能了解那个国家的政事,是他自己求来的,还是别人主动告诉他的呢?”子贡说:“老师是靠温和、善良、恭谨、节俭和谦逊来了解政事的,他老人家获知政事的方法,大概与别人获知的方法不同吧?” 孔子说:“当一个人的父亲在世时,要观察他的志向;父亲死后,要考察他的行为;如果说他长年不改变父亲所坚持的好的道德准则,他就可以说做到孝了。” 有子说:“礼的运用,以遇事做到和谐、恰当最为可贵。以前圣明君王治理国家的方法,可贵之处就在于此;他们小事大事都以礼来衡量,都做得恰到好处。但是,如有行不通的时候,便为了求得恰当而一味地求取,不用一定的礼法制度来节制,也是不可行的。” 有子说:“所守的诺言符合义,许下的诺言就可以实现。态度的恭敬符合礼,就能避免耻辱。依靠关系亲密的人,就有可能靠得住了。” 孔子说:“君子,在饮食上不要过于饱足,居住上不讲究安逸,做事敏捷,说话谨慎,向有学问、有道德修养的人学习并匡正自己,这样就可以说是好学了。” 子贡说:“贫穷却不去谄媚、奉承,富有却不自大骄傲,怎么样?”孔子说:“可以啊,但是还比不上贫穷却乐于道德的自我完善,富有却又崇尚礼节的。”子贡说:“《诗经》上说:‘君子的自我修养就像对骨、象牙、玉石的加工一样,要不断切、磋、琢、磨。’就是这个意思吧?”孔子说:“子贡啊,现在可以和你讨论《诗经》了。告诉你过去的事就能知道未来的事,你已能举一反三了。” 孔子说:“不担心别人不了解自己,担心的是自己不了解别人。” P4-5 序言 《论语》是中国古代儒家的一部重要经典,是孔子弟子及后学者记述孔子言行的语录体著作。这部书大约最后编定于战国初期。因其成于众手,具体作者已难考定,但它是一部最集中地记载孔子思想的著作。 孔子(公元前552或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后期鲁国人,是儒家学派的创建者、中国古代最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 孔子原属殷商一族,先世是宋国的大臣,后迁于鲁。孔子出生时家境已经衰落,但他在早年还是接受了良好的贵族教育,对传统的礼、乐、射、御、书、数六艺十分熟悉。孔子天资聪颖,又极为谦虚好学,故而学识日进。到三十岁左右,已经以博学知名于世,开始招收门徒,传授《诗》、《书》、《礼》、《乐》等古代文化典籍。他一方面对以前的文化、思想资料进行系统总结,同时也结合春秋后期动荡不安的社会形势,对一系列伦理道德和社会政治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从而创建了儒家学派。 孔子早年曾在鲁国执政季氏手下担任管理仓储、牛羊的小官,都能恪尽职守。因鲁国内乱,一度旅居齐国。后仍回鲁国收徒讲学,门下弟子达三千之众。年过五十以后,一度被鲁国国君委以官职,做到司寇,主管鲁国的司法工作。他希望加强国君权威,削弱卿大夫权力,与当政的季氏等三家大夫产生矛盾,最终被迫弃官离开鲁国。这段做官的时间,大约不超出五年。此后,孔子为了推行自己的政治理想,奔走各国,先后到过卫、曹、宋、郑、陈、蔡、楚等诸侯国,并曾在卫国、陈国停留了较长时间。然而,他始终没有得到机会参与各国的政治活动,也没有找到贤明的君主来实现自己的政治主张,一般只是被供养起来装点门面,还有很多时候备受冷遇和迫害。在这段时间里,孔子坚持不懈地进行治学和教育,与弟子们反复探讨人生、社会的重大问题,留下了不少著名的言论。在公元前四八四年,经过大约十四年的流浪生涯之后,孔子终于重返鲁国,将余生的精力倾注于文化、教育事业。他一边继续讲学,一边整理文化典籍,对《诗》、《书》、《礼》、《乐》、《易》、《春秋》六部古籍进行删订,编成最后的教材定本。晚年的孔子在鲁国受到较高规格的礼遇,但仍没有得到真正的重用。生活上也迭遭不幸,独子孔鲤和两个重要弟子颜渊、子路都先他而去。公元前四七九年,孔子病逝于家中。鲁哀公专门写了悼词,弟子们为孔子举行了隆重的葬礼,并守孝三年。 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概念是“仁”。“仁”的最简单表述就是“爱人”,即对人尊重和有同情心。孔子认为:一个人如想达到“仁”的标准,就必须“克己复礼”,通过对自己的克制和约束以提高道德水平,从而符合礼的要求。他说:“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就是说:自己要在社会上取得自立,在事业上顺畅通达,也要帮助别人做到这样。孔子的学生概括他的为人处世之道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其中体现出一种关怀互助和平等相待的人文主义精神。总的来说,孔子将“仁”看作道德的最高准则,也是道德的总体,孔子还提到很多其他道德名目:如忠、孝、义、信、廉、俭等等。但在他看来,这些名目属于局部性的东西,能做到某项或几项,值得肯定,但还不能算是达到“仁”。“仁”的概念在《论语》中出现百次以上,它是理解孔子思想的关键所在。 孔子把以“仁”为核心的伦理道德思想贯彻到政治领域,提出“仁政”的学说。他希望统治者“节用以爱人,使民以时”,反对对人民过分剥削、压榨,而提出富民、惠民的主张。他又希望统治者“为政以德”,反对一味使用严刑峻法,而要先用严格的道德标准要求自己、以身作则,通过道德感化搞好政治。春秋后期,礼崩乐坏,社会处于大变革的时代。孔子对当时的社会变动感到不满,希望恢复西周时的礼乐政治。但同时他也敢承认:社会政治制度应当随着时代的变化而有所损益,进行局部的修正或改良。 在天道观上,孔子不否认天命鬼神的存在,但又对其持怀疑态度,主张“敬鬼神而远之”。相对于天命而言,孔子更加注重人事、强调人的主观努力,把探讨和解决人世间的实际问题放在优先地位。从总体上说,孔子是尊重理性、否定迷信的,这一特点对数千年以来中国人的思想和精神产生了重大影响。 后记 《论语》一书,篇幅虽不大,但却是研究、了解中国文化绝对不可不读的作品。宋人赵普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可见它在历史上的崇高地位。《论语》不仅影响了中国历史两千多年,而且很早就流传到海外,作为中国文化的代表性著作,在世界范围内都产生了重大影响,诚可谓东方的“圣经”。 谈到《论语》的历史地位和影响,是与孔子的名字分不开的。孔子一生在政治上屡屡碰壁,得意时少,失意时多,但毕竟以道德高尚、人品出众、学问渊博知名于世,受到时人称颂。当时人说他是上天用来启发下民的“木铎”、多能的“圣者”。他的学生颜渊说:“孔子之道‘仰之弥高,钻之弥坚’。”子贡赞美说:“他人之贤者,丘陵也,犹可逾也;仲尼,日月也,无得而逾焉。…‘夫子之不可及也,犹天之不可阶而升也。”战国时,孔子创立的儒家学派成为世之“显学”,其代表人物孟子、荀子都对孔子倍加颂扬。西汉时罢黜百家,独尊儒学,孔子的地位被推戴到先秦诸子之上。大史学家司马迁专门在《史记》中为孔子立“世家”,将他抬到诸侯的地位,称颂他是“至圣”。还有的儒者称孔子是“素王”,即指有帝王之德而不居帝王之位的人。此后直到清代,儒学基本上一直处于独尊的地位。历代统治者都竭力尊崇孔子,为他建庙祭祀,赐给他的后裔封爵和特权,并给孔子本人加上“大成至圣文宣王”、“至圣先师”等多种华贵头衔。孔子的名字,几乎成了中国古代文明的象征。虽然历代的儒学经过某种改造,与孔子学说的本来面目有了一些差异,但像孔子思想中强调德治、重视教化、轻鬼神重人事、积极进取等内容,一直是儒家思想的基本准则,仍长期在历史上发挥着作用和影响。 孔子虽然博学多识,但却“述而不作”,除整理《诗》、《书》等古代典籍外,自己并没有写出系统阐述思想的论著。而《论语》作为弟子和后学者整理的材料,却在这方面起到了弥补的作用。《论语》的内容,涉及孔子的社会政治思想、伦理思想、哲学思想、教育思想等各方面,还记载了他的一些生活习惯和细节。可以说,《论语》是研究孔子思想和生平最珍贵的第一手材料。这也就是《论语》后来能在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原因。 西汉时,立《诗》、《书》、《礼》、《易》、《春秋》五部经书为官学,称为“五经”,它们都是经过孔子删订、整理的古代文献。《论语》在此时尚未取得与上述“五经”并驾齐驱的地位。根据零散材料来看,西汉人往往把《论语》等同于《孟子》、《墨子》等,作为诸子的一种,同时也把它看作辅翼经书的“传”和“记”。但到东汉,随着儒学地位继续上升,《论语》已开始进入经书行列,与《孝经》一同被加到“五经”之上,称为“七经”。《论语》、《孝经》两部书,篇幅较短,相对于深奥的“五经”来说也更加浅显易懂。故而在汉代,学子们大致识字以后,便读《论语》、《孝经》,为以后学习“五经”打基础。“五经”难度大,一般人毕生只能通一经,能通两种以上的很少见。而《论语》则是读书人必读之书,无论是否通经、通几经,必先通《论语》。唐代以《易》、《诗》、《书》、《仪礼》、《周礼》、《礼记》、《左传》、《公羊传》、《谷梁传》合称“九经”,其中又根据经文字数的多少分为大、中、小三等。在“九经”以外,《论语》和《孝经》要求所有读书人都研读,被称为“兼经”。唐代学制当中规定:大经和中经为分科必修,小经为选修科目,而《论语》、《孝经》则为共同必修科目。科举中有“明经”一科,无论主考何经,《论语》、《孝经》皆为共同必试科目。唐文宗开成年间,诏刻“十二经”,立石于国学。这“十二经”就是在“九经”以外,又正式加上了《论语》、《孝经》、《尔雅》三部书。宋代人又将《孟子》抬入经书行列,于是形成了今天我们所说的“十三经”。 在宋代,以程朱理学为主要代表的宋学兴起并盛行,将儒学的发展推进到一个新的阶段。宋学的特点,是轻名物训诂而重义理发挥,因此,儒家伦理道德思想比较集中的《论语》、《孟子》等几部书,尤其受到宋代学者重视,地位开始超出内容繁琐难懂的旧“五经”。著名理学家程颐即非常推崇《论语》。他评价《论语》“读之愈久,但觉意味深长”,“直有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又说:“学者当以《论语》、《孟子》为本,《论语》、《孟子》既治,则六经可不治而明矣。”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