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首富伍秉鉴的末路人生;最后的蒙古骑兵;清末五大臣的中国形象;《时代》对中国的塑造;“五四”运动的小城故事;甲午海战的13个逃兵;小报眼里的上海黑幕;伪政府的南北之争;……本书以晚清和民国时期的大事件为基本线索,用独特的视角为我们展示了那些耳熟能详或鲜为人知的故事。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大变革时代(晚清过后是民国) |
分类 |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
作者 | 国家历史杂志社 |
出版社 | 新华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世界首富伍秉鉴的末路人生;最后的蒙古骑兵;清末五大臣的中国形象;《时代》对中国的塑造;“五四”运动的小城故事;甲午海战的13个逃兵;小报眼里的上海黑幕;伪政府的南北之争;……本书以晚清和民国时期的大事件为基本线索,用独特的视角为我们展示了那些耳熟能详或鲜为人知的故事。 内容推荐 强弩之末的晚清与百废待兴的民国,经济大转型、军事大决战、政治大革命,构成了中国历史上最矛盾、最混乱、最彷徨的时代,这是中国历史上的重要转折时期。传统与现代之间不断融合碰撞,使近代国人在眼界大开的同时,也经受着大变革所带来的惨痛。本书以晚清和民国时期的大事件为基本线索,用独特的视角为我们展示了那些耳熟能详或鲜为人知的故事…… 目录 晚清的横截面 世界首富伍秉鉴的末路人生 最后的蒙古骑兵 攀登圣城 土司争端:清末的边地纪事 曾国藩1870:烈士暮年 李鸿章1895:穷途末路 保路:四川人的家与国 1911:鼠疫下的大国寡民 大门口的陌生人:近代中西思想碰撞 大门口的陌生人 清末五大臣的中国形象 李鸿章与“左将军”:中餐的美国之旅 当西餐遭遇中国 《时代》如何塑造中国 1919,新起点 通向巴黎的火车,走向愤怒之路 上海,罢工潮中的义与利 “五四”运动的小城故事 走出屈辱:近代中国在抗争 北洋鱼雷艇:甲午海战的13个逃兵 暗杀时代的青年潮 重庆谍战:偷窃日本的秘密 “发现西部”与“中华民族” 伪政府的南北之争 劫后南京 土洋县长的流产政改 十里洋场:中国人的生活与观念 第一堂英语课:同文馆与洋泾浜 近代上海小报视界中的摩登世界 小报眼里的上海黑幕 “百代”浮沉百年 百乐门冲撞象牙塔:1934年上海禁舞传奇 千年孔家:崇圣时代远去 那块“华人与狗不得入内”的地方 1943:《大公报》与河南之灾 天津:电车拓展城市边界 民国内衣的束放之争 《大公报》的泪与血 改天换地:向着新中国前进 《海角七号》背后的败战日侨 未完成的任务:中国占领日本 北平:围城中的去留抉择 南京:飘摇的家族 上海:一个商人的彷徨 广州:最是仓皇辞庙日 试读章节 1839·禁烟运动 3月18日,伍秉鉴的儿子伍绍荣和其他行商接到林则徐的传唤。林则徐不等行商们作任何辩白,就指责他们:“混行出结,皆谓来船并无夹带,岂非梦呓?若谓所带鸦片,甲卸在伶仃洋之趸船,而该商所保其无夹带者,系指进口之船而言,是则掩耳盗铃,预存推卸地步,其居心更不可问。”同时责令他们传谕外商缴烟具结,“限三日内,取结禀复”,并密派兵丁在商馆周围“暗设防维”,以监视外国鸦片贩子。 按林则徐的说法,伍家和十三行对鸦片走私没有尽到督察与阻止的责任,顶多也就是一个“渎职罪”。但是,后世往往给他们打上“勾结洋商,走私鸦片”的奸商印记。 伍秉鉴一家,到底有没有走私鸦片呢? 从史料上看,伍家的怡和行做的是正经生意,茶叶贸易是伍家最主要的业务。 但是,一些伍家担保的外国商人为了牟取暴利,往往夹带鸦片,在伶仃洋外与不法商贩进行鸦片贸易。这其中就包括最大的鸦片贩子英国人颠地,也包括伍秉鉴的干儿子、美国旗昌洋行老板约翰·福布斯。 按照当时的“保商制度”,外商走私鸦片一旦查实,为其担保的行商连同整个十三行都要承担责任。1817年,一艘由怡和行担保的美国商船私运鸦片被官府查获,伍秉鉴被迫交出罚银16万两,其他行商被罚5000两白银,罚金相当于鸦片价值的50倍。 因此,尽管鸦片走私可以获取暴利,十三行行商们却都避之不及。《东印度公司对华贸易编年史》记载,“没有一位广州行商是与鸦片有关,他们无论用什么方式,都不愿意做这件事”。美国商人亨特在他的著作中这样写道:“没有一个行商愿意去干这种买卖。” 听完林则徐的训斥,伍绍荣匆匆赶到洋行,向外商宣布了林则徐要求各国外商呈缴烟土的谕令,要求来华外商必须声明:“嗣后来船,永不敢夹带鸦片,如有带来,一经查出,货尽没官,人即正法。” 一方是朝廷官府,一方是多年来贸易往来的生意伙伴,两边都得罪不起。但是,伍秉鉴更清楚,事情闹大了对谁都没有好处。一旦停止对外贸易,伍家和十三行都会遭受难以想象的损失。因此,他必须尽自己的全力化解这次危机。 但是,这几天伍家和洋商的交涉颇不顺利,双方始终不肯做出让步。眼看官府的限期已到,伍秉鉴不得不承诺以自己的财产来赔偿外商损失,希望换来外商与政府的合作。即使如此,也只有那些夹带鸦片较少的外商表示愿意交出鸦片,而最大的烟商英国人颠地则顽固地拒绝合作。 颠地的宝顺洋行和伍家的怡和行有着十分亲密的关系。颠地的态度完全出乎伍秉鉴的意料,这让他想起了5年前的“律劳卑事件”。 1834年,英国驻华商务监督律劳卑向两广总督卢坤发了一封公函。他并不知道中国政府严禁官员和外国人直接交往的命令。卢坤认为这封公函是对其一品大员身份的侮辱,断然拒绝了律劳卑的请求,命令他立刻返回澳门。律劳卑拒不返澳,卢坤便中断了贸易,同时命令封闭商馆,断绝供应。律劳卑不甘示弱,指挥两艘军舰一直打人珠江,同时派军舰去印度搬兵。与此同时,卢坤封锁了珠江,集合68只战船,并经道光帝敕准用武力对付。律劳卑虽因患疟疾而身体虚弱,但却顶住封锁达17日之久,直到失去本国商人的支持时,才不得不放弃,黯然回到澳门。 “律劳卑事件”使清朝官员(也包括林则徐)相信,只要大胆地封锁商馆,这些外国人就是瓮中之鳖,即使不打,就是饿也能把他们饿死。而另外,它也使英国人认识到,不通过战争就无法使清朝的贸易制度发生改变。 伍秉鉴敏锐地嗅到了硝烟的气息。但是,他更明白没有清政府的贸。易政策,十三行就无以为继。同样,失去外商的支持,伍家的商业帝国顷刻之间就会轰然倒地。此刻,他和十三行唯一正确的选择是化解矛盾,阻止战争。 3天后,伍绍荣将外商上缴的1037箱鸦片交给林则徐,希望能就此结案。但是,事先做过调查的林则徐大为恼火。这时候,他从广州知府和南海、番禺知县送来的报告中,得知“咪喇坚(美利坚)国夷人,多愿缴烟,被港脚夷人颠地阻挠,因颠地所带烟土最多,意图免缴”。于是,林则徐立即发表声明“本大臣奉命来此查办鸦片,法在必行”,颠地“诚为首恶,断难姑容”。随即下令传讯颠地,“听候审办”。 当天下午,颠地接到传讯谕令后,竟然提出要林则徐颁发亲笔护照担保他能24小时内回来作为条件。 盛怒之下的林则徐认定这1037箱鸦片,分明是十三行行商与英商串通一气欺骗官府。他认为有必要给伍秉鉴一点颜色看看。 3月23日,林则徐派人锁拿伍绍荣等到钦差大臣行辕审讯,伍家再次妥协,表示愿以家资报效。但是,林则徐断然拒绝说:“本大臣不要钱,要你的脑袋尔!”下令革去伍绍荣职衔,逮捕人狱。 同一天,林则徐将伍秉鉴和另一行商茂官潘正炜摘去顶戴,套上锁链,押往宝顺洋馆,催促颠地进城接受传讯,并扬言如果颠地拒绝前往,就会将伍秉鉴和潘正炜处死。然而,颠地全然不顾这两位老朋友的毕死。依然拒绝前往。 …… P7-9 书评(媒体评论) “庭榜玉诏,帝称忠义之家;臣本布衣,身系兴亡之局。”以一介布衣之身,欲担国家兴亡之责,虽为世界首富而不能也,这正是伍秉鉴的悲剧性命运。 《1839:世界首富伍秉鉴的末路人生》 在慈禧四十八年的执政生涯里,她处处是赢家,唯独输掉了这个国家。在新旧交替、百废待举的年月,这个帝国原本应当昭示它鲜明的国策,无论外交、内政还是文化的“体用”,一如东邻的日本。但在她超然事外、左右逢源的种种手笔中,这个帝国不可避免地彻底沉沦了…… 《曾国藩1870:烈士暮年》 如果说,1862年,同文馆的十名幼童,以及上海滩的小伙计朱葆三是这个密闭的帝国中偶尔渗漏的涓涓溪流的话,那么,经过40年西学的冲击、利益的引诱、救亡的急迫和求知的冲动,这些涓涓溪流终于汇聚成了汹涌江河。英语,不再只是一种求生工具、应变手段,而已然成为中国人融人世界的一种方式。 《第一堂英语课:同文馆和洋泾浜》 上海是东方最繁华的巴黎,既是最文明之地,也是污浊黑暗之所,妓院、赌场、烟窟遍地皆是。在小报的叙事中,上海成为罪恶的渊薮,人们想象中畏恐的都市。小报认为“上海好像一口大染缸,初来的异乡客,正是一匹素绸,不久就要染成颜色了”。 《小报眼里的上海黑幕》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